石雞

石雞

雉科石雞屬動物
石雞(學名:Alectoris chukar)是中型雉類,共有14個亞種,體長27~37厘米,體重440~580克,比山鹑稍大一些。兩脅具顯着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級飛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飛羽之間,或于第6枚初級飛羽等長;第3枚初級飛羽常是最長的。尾圓;尾長約為翅長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狀距,嘴和足紅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樣,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腳珊瑚紅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條寬寬的白紋。圍繞頭側和黃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環帶。上體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黃色,兩脅各具十餘條黑、栗色并列的橫斑。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帶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區。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藓、地衣和昆蟲為食。分布于歐洲、西伯利亞、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國。是巴基斯坦的國鳥。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鳥綱(Aves) 亞綱:今鳥亞綱(Neornithes) 目:今颚總目(Neognathae)、雞形目(Galliformes) 亞目:雞亞目(Galli) 科:雉科(Phasianidae) 亞科: 族:鹑族 屬:石雞屬 Alectoris 亞屬: 種:石雞 A. chukar 亞種:14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Gray, 1830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石雞 中文别名:美國鹧鸪、嘎嘎雞、紅腿雞、朵拉雞 英文名:Chukor Partridge 二名法:Alectoris chukar 分布:歐洲、西伯利亞、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克什米爾以及中國的新疆、青海、甘肅、經華北到東北的西南部等地 性情:白天活動,性喜集群

基本内容

中 文 名:石雞

物種分類:鳥類→雞形目→雉科→石雞屬

拉 丁 名:Alectoris chukar

英 文 名:Chukor Partridge

屬中文名:石雞屬

國内分布:國内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肅、甯夏、内蒙、華北,一直到東北西南部等北部廣大地區。

國外分布:國外分布于歐洲、小亞細亞、中亞、蒙古、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克什米爾和印度。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是

經濟用途:石雞肉味鮮美。較一般野鴙為适口。

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遷 徙:留鳥。

概述

雞形目雉科石雞屬的1種。因常久鳴不休,音似“ka,ka”,又名嘎嘎雞。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内蒙古、華北以至新疆山地的留鳥。體型似家雞,體長約300毫米。上體一般葡萄酒紅褐以至褐灰色;自額貫眼至頸側,而後向下轉至喉部,有1黑色圈;眉紋棕黃;兩脅棕白而具黑斑,羽端轉為栗色;下體主要為棕黃色。雌雄同色,但雌鳥稍淡。嘴、眼周的裸出部以及腳、趾等,均珊瑚紅色。

常栖息于岩坡和山谷,有時到田野覓食。食物主要為苔藓、地衣、漿果、植物嫩芽,以及昆蟲、蠕蟲等。平時10多隻結群遊蕩,邊食邊叫,響徹山間。

在中國河北省,5月間開始繁殖。在地面稍凹處的亂石堆或灌叢中營巢,略敷雜草。每窩産卵9~20枚,殼面光滑,棕白色,有斑點。石雞肉味鮮美,較雉雞更為可口,是常見的獵禽。

外形特征

石雞頭頂至後頸紅褐色,額部較灰,頭頂兩側亦沾淺灰色,眼上眉紋白色沾棕。有一寬的黑帶從額基開始經過眼到後枕,然後沿頸側而下,橫跨下喉,形成一個圍繞喉部的完整黑圈;眼先、兩頰和喉皮黃白色、黃棕色至深棕色,随亞種而不同;耳羽栗褐色,後頸兩側灰橄榄色,上背紫棕褐色或棕紅色,并延至内側肩羽和胸側;外側肩羽肉桂色,羽片中央藍灰色;下背、腰、尾上複羽和中央尾羽灰橄榄色;外側尾羽栗棕色,翅上羽和内側飛羽與上背相似,初級飛羽淺黑褐色,羽軸淺棕色,外翈近末端處有棕色條紋或皮黃白色羽緣;外側次級飛羽外翈近末端處亦有一淺棕色寬緣;三級飛羽外翈略帶肉桂色。颏黑色,下颌後端兩側各具一簇黑羽;上胸灰色,微沾棕褐色;下胸深棕色,腹淺棕色;尾下複羽亦為深棕色;兩脅淺棕色或皮黃色,具10多條黑色和栗色并列的橫斑。虹膜栗褐色,嘴和眼周裸出部以及腳、趾均為珊瑚紅色、爪烏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450-580g,♀440g;體長♂292-370mm,♀270-362mm;嘴峰♂18-23mm,♀17-22mm;翅♂140-168mm,♀141-153mm;尾♂83-110mm,♀82-108mm;跗蹠♂37-47mm,♀37-43mm。

(注:♂雄性;♀雌性)

注:石雞圖冊網址

分布範圍

分布于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保加利亞,中國,塞浦路斯,埃及,格魯吉亞,希臘,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蒙古,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俄羅斯聯邦,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叙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别克斯坦。

引進:巴林,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馬其頓,新西蘭,挪威,葡萄牙,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島和特裡斯坦達庫尼亞群島,南非,西班牙,美國(夏威夷)。

繁殖方式

繁殖期4月末至6月中旬。4月中下旬即開始發情,期間天剛亮即開始鳴叫,偶爾亦出現雄雞間的争偶鬥争。通常營巢于石堆處或山坡灌叢與草叢中,也有營巢于懸岩基部、山邊石闆下或山和溝谷間的灌叢與草叢中。巢極簡陋,也甚隐蔽,主要為地面的凹坑,内墊以枯草即成。每窩産卵7~17枚,偶爾有多至20枚的。5月初開始産卵,1天1枚,雌鳥産完卵後,常不聲不響地從山溝飛出,轉到雄鳥近旁,然後與雄雞相對‘嘎嘎’地叫個不停。卵棕白色或皮黃色、具暗紅色大小不等的斑點,卵的大小為38.6-42.5mm×28.3-31mm,平均39.5mm×30.6mm,重19-20g。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跟随親鳥活動。

分布

石雞野外分布于從歐洲西部向東一直到亞洲西部和中部、蒙古、阿富汗、克什米爾、印度和中國西北、華北等地。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帶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區。性喜集群。鳴聲高亢,似“嘎嘎嘎”或“嘎拉,嘎拉”聲。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藓、地衣和昆蟲為食。繁殖期為4—5月。營巢于懸岩基部、山坡和溝谷間的灌叢與草叢中。每窩産卵8—15枚。孵化期22—24天。

野生繁殖

石雞常栖息于裸露的岩坡、幹燥的山谷間,多居住在亂石堆間或岩洞中,故有“石雞”之名。

一到繁殖期,雄鳥極為不安,整天奔走嗚叫,其聲響徹山問。為占據巢區和争奪雌鳥,雄鳥間常發生兇猛的格鬥,在山間常可聽到其格鬥聲。在整個繁殖季節,一雌配一雄,非意外情況,其配偶關系始終不逾。保衛巢區和雌鳥的任務,由雄鳥承擔,常見單獨活動在巢區及其附近。故在繁殖季節,雄鳥遇害頻率較高。倘原配雄鳥遇害,另一隻雄鳥可頂替其位置。

巢通常置于石山或黃土溝壑的懸崖上的凹坑内,有時也在人迹罕到的黃土溝溝沿上和山坡植物叢下。無論選擇何種生境作為巢址,其一側總有依靠,而上方總有植物叢、垂岩、垂伸土崖作為掩蓋。巢址避離陰坡和水溝。巢十分簡陋,利用天然凹坑,稍予加工,鋪以禾本科、沙草科、菊科植物的莖、葉以及少許自身的羽毛。巢無内外徑之分,稍呈橢圓形。

石雞配對營巢後不馬上産卵。産卵均在上午,一天或兩天産一枚。卵呈淡乳黃色,具大小不等的淡褐色,或褐色斑點。

雄鳥動情時,垂下外側翅膀,觸及地面,稍上提收攏内側翅膀,整個身體稍向外側傾斜。内側脅部具橫斑的羽毛蓬起,其橫斑十分鮮明,藍灰色的羽基十分豔麗。頭稍後縮,面部和頸部羽毛蓬起;鮮紅的嘴,面部飾紋,項圈完全顯露。抖動外側翅膀,從雌鳥側前方,急速繞雌鳥一周。當雄鳥内側觸及雌鳥時,雌鳥蹲伏,達成交配。

着淡褐色絨羽的雛鳥,出殼後即能站立行走,但先孵出者并不離巢,直至全部出齊,才由親鳥帶領離巢。當雛鳥尚留在巢内時,驚飛的雌鳥并不飛遠,落在附近發出沉低的急促叫聲。當巢中小鳥聽到叫聲,則向巢的四周鑽,有的鑽到未孵出的卵之間,有的鑽到巢内鋪墊下。雛鳥出齊後一、二天就随親鳥外出覓食。育雛由雙親共同完成,雌鳥較雄鳥更關心雛鳥。幼鳥取食時通常由雌鳥擔任警戒,站在高處,十分機警。幼鳥既使羽毛豐滿,也不離開雙親,直至第二年春天繁殖季節到來,始離開親鳥。

大石雞發現空中襲來之敵時常蹲伏不動,以和環境十分協調的羽色,使其免于害。帶領雛鳥的成鳥一旦發現敵害,一是帶領雛鳥急速奔走,二是腹部貼伏地面,耷拉下一側翅膀在地上撲打,把敵害引向自己。以使雛鳥有充分的時間藏匿。當發現雛鳥已藏好,就突然起飛,往往使敵害撲空。雛鳥藏匿的本能絕佳,轉眼就不知其去向。卧于巢中的雌鳥發現地面敵害,往往不動,或悄悄地離開巢一段距離突然飛走,很少從巢中直接起飛。

青海分布兩個亞種,1)南疆亞種Alectorisgraecapallida(Hume)省内分布于沿阿爾金山脈,直至祁連山的黨河南山。省外新疆亦有分布。2)青海亞種Alectorisgraecamagna(Przevalski)分布于柴達木盆地的烏美仁、黃河源地區、青海湖,西甯及湟源、貴德、湟中、樂都、民和等地。

大石雞的分布區域狹窄,由于近10年來的過度獵捕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造成的生境條件的惡化,導緻數量下降很快,應注意保護。

物種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标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20000平方公裡,栖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2020年9月30日,國家林草局在其官網發布《關于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于竹鼠、果子狸、豪豬等45種野生動物,《通知》明确要求要積極引導有關養殖戶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養殖活動,并按有關規定完成處置工作。确需适量保留種源用于科學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的,要充分論證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并嚴格履行相關手續。

養殖相關

營養價值

石雞的肉和蛋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高級營養滋補品和野味香郁的特禽佳品。鮮肉的粗蛋白含量達27%,具有補五髒、益心力、生津助氣開竅等功效。石雞味道鮮美,骨軟肉厚,内髒小,屠宰率82%以上,是賓館飯店的重要原料。同時,其适中的價格也吸引着相當多的消費者。

經濟效益

對生産者而言,養殖石雞的經濟效益也非常明顯,飼養石雞占地面積小,可因陋就簡地開展籠養或散養,隻要能遮風避雨的棚舍就可養殖。石雞生長發育快,飼養周期短,80天左右長至400~450克可上市。石雞抗病力強、适應性廣,生産性能好,飼料報酬高,經濟效益好,适合于養殖場集約規模養殖,也适合于城鄉千家萬戶養殖,中國各地都有引入。

養殖方法

養殖石雞有籠養和平養兩種。平養種石雞應設網室;平養育雛,門窗均要加網,防止飛逃。一般以籠養為主。籠舍大小一般為2米長×3米寬×2米高。網眼1.5厘米×1.5厘米,使石雞可方便地伸出頭采食。每層之間要有糞闆,底層稍向外傾斜,便于卵下滑采集。育雛方式有保溫傘育雛、紅外燈育雛、暖房育雛等多種。育雛籠有單層和多層幾種,以鍍鋅鐵絲籠為佳,雖然成本高,但使用壽命長,管理方便。育雛籠的網眼在0.6厘米×1.0厘米,既能漏糞,又不使雛鳥腳下陷。育雛早期網底加麻袋布以防滑,一周後可取出。食槽要小淺,飲水器可用養雞的小号飲水器。

飼料配置

成鳥可喂粒料和混合料。粒料為碎玉米、高粱、稻子、谷子等;混合料為:玉米面30%、豆餅面25%、麸皮10%、高粱面10%、大麥渣15%、魚粉6.5%、骨粉3%、鹽0.5%等,另加熟雞蛋或碎肉、活蟲,青菜或野草粉等青綠飼料,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每隻成雞的精飼料日平均量約20克,繁殖期增至20克,還要喂少量面包蟲,補充維生素、礦物質(主要是蛎殼)。卵需要及時取出置于孵化器進行人工孵化。

鑒别

中型雞類,體長27-37cm。上背紫棕褐色,下背至尾上複羽灰橄榄色。喉皮黃白色或黃棕色,眼上白紋寬,耳羽褐色,圍繞頭側和喉部有一寬的黑色項圈,胸灰色,腹棕黃色,兩脅有10條黑色和栗色并列的橫斑,嘴和腳紅色。野外特征極明顯,容易識别。

保護

石雞種群數量較豐富,但由于近10年來過度獵取、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生境條件的惡化,緻使種群數量明顯減少,應注意保護。

上一篇:雲南菜

下一篇:怎樣養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