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姜

石姜

蜚蠊科動物
石姜和蟑螂是同一種中藥材,是後者的别名,也就是某一個地區的叫法,石姜在《綱目拾遺》裡就已經記載過,為蜚蠊科動物美洲大蠊、東方蜚蠊、澳洲蜚蠊的全體為蜚蠊科昆蟲東方蠊等的全蟲。在中醫上認為具有散瘀、化積、解毒的功效和作用,在食用石姜需要注意的是孕婦忌用,立夏之先,蜚蠊先生,為人參,茯苓使。[1]
    中文名:石姜 拉丁學名: 别名:蟑螂 界: 門: 亞門: 綱: 亞綱: 目: 亞目: 科:蜚蠊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生境分部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如何食用

石姜含有毒素,但毒性不強,需要謹慎服用食用石姜對肝、脾、腎有好處,鹹,寒性較大。屬于有點小毒的藥材,食用請注意适量石姜是可以内服的一味中藥材,食用方法為煎藥去渣喝藥汁,每天本味藥材用量在0.5-。一、5克或1-3隻,或把藥磨成粉末,再用水沖後服用。如果隻是外用的,取适量本味中藥材,搗爛藥材敷于患處。食用舉例:治兒疳初起:蟑螂,去頭、足、翅,新瓦焙幹,常與食之。

形态特征

體橢圓形,背腹扁平,長約2.5厘米,深褐色,有油狀光澤。頭部向腹面彎曲,大部分隐在前胸下面;頭小,複眼1對,單眼2個,口器咀嚼式;觸角甚長,絲狀,環節圓筒形,約有100餘節。前胸背闆甚大,中,後胸較小;雄蟲有短翅2對,僅掩蓋腹部約2/3;雌蟲的翹退化,前翅僅呈現2小片,後翅消失。足3對,多毛,胫節及跗節皆長。跗節分為5節,具2爪。腹部10節,末端有尾須1對。不完全變态;初孵的幼蟲色白,經一次蛻變而成褐色之稚蟲,複經5次蛻變而成成蟲。多栖于人家竈間内,晝隐夜出,喜食菜、飯及液體食物,取食時,每排出糞便及分泌惡臭的液體。此外,常見的尚有美洲蠊及澳洲蠊等種。體大,均呈暗褐色,雌雄都有翅。

功效與作用

在《中華本草》上介紹石姜具有散瘀、化積、解毒的功效。對症瘕積聚;小兒疳積;喉痹;乳蛾;癰瘡腫毒;蟲蛇咬傷都有良好的作用。石姜具有散瘀消結、解毒利尿。用于咽喉痛、扁桃體炎、小兒疳積、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外用治蛇蟲咬傷、癰瘡腫毒、腳氣水腫、氣喘、小便淋濁。的功效。主要作用為用于咽喉痛、扁桃體炎、小兒疳積、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外用治蛇蟲咬傷、癰瘡腫毒、腳氣水腫、氣喘、小便淋濁。來自《全國中草藥彙編》。

上一篇:薔薇根

下一篇:石臘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