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祥

盧永祥

皖系軍閥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盧振河,字子嘉。濟陽人。皖系軍閥。幼時家貧,1887年先入山海關随營武備學堂,1890年投軍。1895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被袁世凱聘為新軍軍官,在天津小站練兵時,與段琪瑞、王士珍等成為密友,後來一同成了皖系軍閥的骨幹。期間任淮軍隊官,後任武衛右軍管帶。
    别名:子嘉 出生地:濟陽 中文名:盧永祥 籍貫:濟陽 畢業院校:北洋武備學堂 職業:軍閥統領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67年 去世年月:1933年

個人介紹

1899年,盧永祥随袁世凱赴山東鎮壓義和團運動,任山東武衛右軍先鋒隊右營幫帶、北洋二十鎮協統。因鎮壓灤州起義軍有功,先後加記名總兵、提督、副都統軍銜。

人物生平

中華民國成立後,任陸軍第十師師長,淞滬護軍副使和護軍使,會辦江蘇軍務,浙江督軍等職。

辛亥革命爆發後,盧永祥随第三鎮統制曹锟入關,奉命去山西井陉、固關地區鎮壓革命,因“功”加記總兵、提督銜,賞“巴圖魯”名号。

1915年擁護袁世凱稱帝後,封一等男爵。後又參加鎮壓灤州起義和“二次革命”。

1916年袁世凱死後投靠段祺瑞歸入皖系,成為皖系軍閥幹将之一。

1917年1月,他升任淞滬護軍使。

張勳複辟失敗後,段祺瑞重掌北京政府權柄,為擴大皖系勢力,任命盧永祥以淞滬護軍使兼江蘇省軍務會辦。段決定征湘、平粵、讨滇同時并舉,拟派盧永祥為湘粵方面軍總司令,因遭直系勢力反對,不得不将盧永祥留在上海,以随時應付長江下遊的意外事變。

1919年8月,盧永祥改署浙江省督軍。1920年直皖戰争後,皖系勢力大大削弱,盧永祥部成了皖系的主要支柱。為了對抗直系軍閥,保持浙江地盤,盧永祥于1921年6月4日發表通電,主張“各省自定省憲,實現地方自治”,在浙江成立“省憲起草委員會”。1922年6月,盧永祥又宣告浙江自行廢督,自己改任浙江善後督辦。盧的通電,得到了南方各地方軍閥的支持和響應。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争後,直系軍閥把持北京政府。盧永祥與何豐林為了保持浙江、上海地盤,與張作霖、孫中山聯絡,結成“反直三角同盟”。

1924年與江蘇督軍齊燮元因争奪上海,發生“江浙戰争”,任浙滬聯軍總司令。由于孫傳芳從福建出兵配合齊燮元大舉進攻浙江,加之盧軍内部發生兵變,結果浙滬軍大敗。北京政府下令免去盧永祥浙江軍務和官勳,任命齊燮元兼淞滬護軍使,孫傳芳兼任浙江軍務督理和閩浙巡閱使。盧永祥無立足之地,被迫于10月13日偕何豐林、臧緻平等逃往日本。

10月,直軍将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二次直奉戰争爆發,吳佩孚潰敗,曹锟被困,推翻直系統治,擁段祺瑞成立臨時執政府。北洋政府大權落入段祺瑞、張作霖之手。張作霖大軍南下,打敗齊燮元,占領蘇皖,盧聞訊,立即從日本啟程回國,不久被臨時執政府任命為直隸軍務善後督辦。奉軍乘直系統治垮台,向南方擴張地盤。12月,奉軍張宗昌部舉兵進攻江蘇齊燮元。段祺瑞借奉軍勢力派盧永祥南下,恢複皖系地盤。盧永祥遂任蘇皖宣撫使。

12月間,孫傳芳反攻蘇皖,驅走奉軍。1925年1月10日,盧到達南京後組織宣撫軍,自兼江蘇軍務督辦。

8月盧永祥因受奉系軍閥排擠辭職,隐居天津。1933年年病死于天津,時年67歲。

主要影響

在外40餘年,極少回家,但鄉土觀念頗重,曾出資在縣内修建水壩、學校、民刑看守所及印刷[民國]《濟陽縣志》等。

曆史評價

在近現代曆史上,濟南人中曾經出現過3位上将;一位是曆城人孫傳芳,他曾在20世紀20年代當過“東南五省聯軍總司令”;另兩位是濟陽人盧永祥和商河縣人上官雲相。盧永祥當過“淞滬護軍使”和江蘇兼浙江督辦;而上官雲相卻擔任過蔣介石軍隊的三十二集團總司令和戰區副司令長官。他們3人當年都曾經在中華大地上叱詫風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過中國的近現代曆史。盡管他們都是舊時代的人物,對中國并沒作出過什麼貢獻,他們甚至還曾經殘害過人民;但是,他們卻都是從小清河兩岸起步,從濟南走上中國社會的。

因此,我們,特别是濟南人民,還是應該去研究并了解他們的。《宋史》不是也有關于秦桧和張邦昌的記載嗎?何況這些人還不是漢奸呢?大明湖有這麼一首對聯:“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所謂“名士”,一般是指以詩文著稱并有名望的文人;那麼以武功著稱、擁兵自重而又有名望的武人呢?似無以名之,我們姑且把這類人稱做“武士”吧,在上述這3位“武士”中,我已寫過《曆城上将軍孫傳芳》一文,并在《濟南文史》雜志第七期刊出,再寫濟南地區的濟陽上将盧永祥,以後再寫商河上将上官雲相。

人際關系

兒子:盧小嘉、盧筱嘉

上一篇:白鬼院凜凜蝶

下一篇:休·海夫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