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與紳權

皇權與紳權

吳晗和費孝通所著書籍
《皇權與紳權》是吳晗和費孝通所著書籍,2015年1月出版于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屬于吳晗精品集系列。[1]主要内容包括傳統中國曆史演進過程經常發生治亂循環,究其原因在于中國曆代王朝形成了獨特的社會整合模式。它是由家天下行為的主客體結構、綜合性的統治思想結構、君權至上的複合權威結構、圍繞中央地方關系形成的大一統社會空間結構以及由制度體系—文化符号體系—政策體系結合而成的治理體系結構組成。這一獨特的社會整合模式對中國王朝政治的長期延續、多民族國家的長期統一以及中華文明的長期繁榮起到穩定器和潤滑劑的作用。但這一社會整合模式也存在皇權承繼的不穩定性、運行的随意性、制度或政策長期運行導緻的合理性缺失、權威道德維系的約束力不足等内在的局限性。。
    書名:皇權與紳權 别名: 作者:吳晗 類别:曆史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頁數:184 定價:24 開本: 裝幀:平裝 ISBN:9787567526328 叢書系列:吳晗精品集

内容簡介

社會是何以可能的?這是社會學大師齊美爾追問的問題。而這本書無疑是回答“中國社會是何以可能的”一本經典。不在于答案的可信與否,關鍵是給人諸多啟發。整本著作中,論點最精當、論據最充分、論述最嚴密的首推吳晗的《論紳權》,從魏晉門閥制度到北宋考試制度,再到元朝之後的軍法治臣,吳晗一步一步将紳權與皇權從共存、共治到降而為奴役的過程剝絲抽繭揭露無遺。對曆史材料信手拈來,運用自如。但是,幾篇文章讀下來,字裡行間也隐隐透出吳晗對自由知識分子的仇視和輕蔑,說古代那些熱衷于維護自身财産和特權的士大夫,用今天的名詞來講,就叫做自由主義者。

作品目錄

論紳士(費孝通)

論“知識階級”(費孝通)

論師儒(費孝通)

論皇權(吳晗)

論紳權(吳晗)

再論紳權(吳晗)

論士大夫(吳晗)

論天高皇帝遠(袁方)

皇權下的商賈(袁方)

論王權與兵(全慰天)

論“家天下”(全慰天)

論紳權(胡慶鈞)

兩種權力夾縫中的保長(胡慶鈞)

從保長到鄉約(胡慶鈞)

紳權的本質(史靖)

紳權的繼替(史靖)

朱元璋的統治術(吳晗)

曆史上的君權的限制(吳晗)

編後

作品鑒賞

第一,費孝通與吳晗的觀點差異并不明顯。費老的觀點鄭也夫已經進行了很好的歸納,那就是皇權的獨享性、知識分子以及政統和道統。費老的觀點雖然引申至先秦、秦漢,并精彩地解讀了《論語》中的師儒道統思想,但其所描述的現象與士紳、皇權的關系仍然是明清時代的。其中,費老剖析的政治權利獨享性、紳權的非近代性以及政統與道統的關系均直指明清時代的國家-社會特征。反觀前十幾年争論激烈的“市民理論”、“公共領域”等話題,費老的論述更加直接而實質。最近幾年香港、台灣學者有重新重視“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意義的傾向,更是令我感覺費老主編的這部論文集的重要性。

吳晗在書中的幾篇論文論證詳細,論述邏輯缜密,是一等一的論文,毋庸置疑。但是,吳晗的觀點在本質上并不與費老相左。吳晗的論述時間尺度是兩千年的,從貴族到士紳的轉變,從豪門到草根的變化,從坐而論道到跪伏在地的退化,盡管正确無疑,但皇權依然并不随之逐漸強大。不論豪門、貴族還是進士、舉人,隻是皇權周圍附屬物的變化而已,并非皇權本身的變化。因此,在這一點上,吳晗與費老的相同點遠大于差異。

第二,士紳之所以是士紳的原因——知識。費老在士紳論述中強調道統的延續性與力量。其實,道統中所内涵對“禮”的規範與知識是其存在的核心。把握這個主幹是區分士紳與非士紳的關鍵。具備知識的人在傳統時代(主要是宋代以降)是持有“禮”的化身,是鄉間中具備話語權的代表,也是享有經濟、政治權利的群體。他們的行為可以進行多方面的讨論,因為他們本身就具備着多面的角色與多元的分層。

他們是上層政權與村之間的連接環節,他們在其中作惡與施善均是正常且并不矛盾的表現。當然,這樣說并不意味着士紳在明清兩朝沒有變化,明清易代對于士紳層的規訓需要注意。同時,明代王府莊田在清代的覆滅也是理解華北社會變化的關鍵。總之,士紳之所以是士紳,在于知識的獨享性與政治上的特權性。那麼,士紳所擁有的知識進入近代之後的變化,帶給中國什麼呢?

第三,士紳的繼替與中國後士紳時代的近代化之路。史靖的《紳權的繼替》十分精彩,他看到了近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全方位差異。也由此解讀了紳權的衰落原因。但1948年,他們不會想到,在科舉制度廢除之後40餘年,近代教育的出現也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弊端。真正的弊端在于“皇權”的借屍還魂,在這種弊端不除的基礎上,所有的教育均無效。近代教育也會由此而變質,成為新“皇權”的附庸。

可能,鄉村再無士紳,但城市中官員的子弟依然會是官員,城市中的流浪者依然是流浪者。擁有知識與否已經變得不再是區别身份的要素,知識的光環退去時,權利與物質的無限擴張已經将社會帶入無限的深淵之中。擁有知識的人不再顯赫,無知的人登上高位。高位之人不再有傳統時代的施善與教化責任。傳統時代是有問題的,但是現代社會呢?原有的問題是否真的被修正,新的問題是否又出現了呢?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11.2-2005.4.24),江蘇吳江(今蘇州市吳江區)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28年考入東吳大學醫預科,1938年獲得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博士學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選為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院士,1988年獲聯合國大英百科全書獎。

費孝通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寫下了數百萬字的著作。費孝通在其導師馬林諾夫斯基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該書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裡程碑”,成為國際人類學界的經典之作。費孝通先後對中國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進行實地調查,提出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發展思路與具體策略。同時,開始進行一生學術工作的總結,提出并闡述了“文化自覺”的重大命題,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學術自述與反思》、《從實求知錄》等著作,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上一篇:活着,為了什麼?

下一篇:美人遲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