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帶魚

皇帶魚

輻鳍魚綱月魚目皇帶魚
皇帶魚(Regalecus glesne),又稱勒氏皇帶魚,俗名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大帶魚、大鲱魚王、搖槳魚、地震魚,為輻鳍魚綱月魚目皇帶魚科的其中一種。[1]它是海洋中最長的硬骨魚,體亮銀色;腹鳍紅色,槳狀,故英文原意為"槳魚"。背鳍亦呈紅色,很長,有兩層樓那麼高,始於頭頂如鬃冠。很少見于水面,有人偶爾見到,誤為"海蛇"。人們通常認為它們是橫掃海底,摧毀一切的怪獸,也曾被東南亞誤認為傳說中的“龍”。分布在全球各大洋,屬深海魚類,全球共有3科9種,台灣目前(截至2011年)隻記錄過1種,即石川氏粗鳍魚。這種魚的現身,是否和地震有關,有待專家研究。
    中文名: 拉丁學名:Regalecusglesne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門: 綱:輻鳍魚綱 Actinopterygii 亞綱:軟骨硬鱗亞綱 目:月魚目 Lampriformes 亞目: 科:皇帶魚科 Regalecidae 亞科: 族: 屬:皇帶魚屬 Regalecus 亞屬: 種:皇帶魚 R. glesne 亞種: 分布區域: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東部和地中海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皇帶魚 中文别名:又稱勒氏皇帶魚、俗名龍宮使者、白龍王、龍王魚、大帶魚、大鲱魚王、搖槳魚、地震魚 二名法:Regalecus glesne

外形特征

體側扁,延長呈帶狀。頭小,似馬頭狀。體裸露,無鱗,體側各有5至6行瘤狀突起。背鳍,呈紅色,無鳍棘。背鳍基底長,前1至5背鳍鳍條顔常呈絲狀。腹鳍變為一對絲狀長鳍條,末端膨大呈柳葉狀。無臀鳍。尾鳍不與背鳍相連。魚體全身銀灰色,具藍黑色斑紋。頭部呈藍色,各鳍為紅色。

皇帶魚是世界上最長的硬骨魚。體長最高可達15米,但普遍為約3米。已知最重可達272公斤。

皇帶魚體型蜿蜒呈長帶形的大型魚,學名為Regalecus glesne。廣布于熱帶深海。長約可達9公尺(30.5呎),重約300公斤(660磅)。體亮銀色;腹鳍紅色,槳狀,故英文原意為“槳魚”;背鳍亦呈紅色,很長,有兩層樓那麼高,始于頭頂如鬃冠。很少見于水面,有人偶爾見到,誤為“海蛇”。人們通常認為它們是橫掃海底,摧毀一切的怪獸,也曾被東南亞誤認為傳說中的“龍”。

分布範圍

皇帶魚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北緯72度至北緯52度的亞熱帶深海裡。栖息于20至1000米的水深,但通常在水深20至200米間。

曆史記載

亞裡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紀所着的《動物史》中寫道:“在利比亞,海蛇都很巨大。沿岸航行的水手說在航海途中,也曾經遇到過海蛇襲擊。”其實這種傳說中的巨獸并不是什麼海蛇,而是一種深海巨型帶魚,科學家叫它皇帶魚——海洋中最長的硬骨魚。因為這種長達18米的巨型帶魚一直生活在深海水域,難以捕捉和觀測,人們對它知之甚少,幾千年來,都充滿了神秘。

海洋怪物

2005年,美軍海軍陸戰隊士兵裡奇韋上尉和白萊斯中士,為鍛煉耐力,駕駛帆船橫渡大西洋。7月25日破曉前,白萊斯正在熟睡,負責駕駛的裡奇韋忽聽右舷傳來一種奇怪的聲響。于是,他轉過頭向海中望去,看見一隻龐大扭曲着身形的怪物。海面上點點磷光把它的輪廊襯托出來,看上去好象挂了一串霓虹燈。怪物十分巨大,大約有15米長,正朝他們這邊迅速遊來。裡奇韋頓時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

這時,怪物已經直沖了過來,并且重重的撞上了帆船。猛烈的撞擊使帆船開始左右搖晃,立即驚醒了熟睡中的白萊斯。兩人連忙拿出武器準備和怪物搏鬥,然而怪物卻在撞擊之後突然潛入深水中神秘的消失了。裡奇韋事後回憶說,這個怪物渾身銀白色,大大的腦袋像馬頭,但無耳朵和角,額頭上飾有白色條紋,脖頸以下部分長着馬鬃狀東西。它的鳍超過50厘米,又薄又鈍,像塊三角闆。怪物的模樣真是太恐怖了。這種場景不禁讓兩名驚魂未定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想到了傳說中的“大海蛇”。

原來,在歐洲各地長久以來一直流傳着有關“大海蛇”的恐怖傳說。許多古代和中世紀的航海着作中,都描述過船隻與大海蛇遭遇的情況。1817年8月14日,許多人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格洛斯特港一帶見到一條非常巨大的海蛇出現。新英格蘭林奈學會組織了特别委員會調查此事,錄取了看到大海蛇人的宣皇帶魚誓證詞。據證詞稱,大海蛇“頭像一個四加倉的桶那麼大,身體有琵琶桶那麼粗,身長至少四十英尺。”

1848年10月 11日,英國軍艦“戴達拉斯号”從東印度群島返回普利茅斯港後,該艦呈交了一份報告。報告中稱,8月6日下午5時,該艦正在南大西洋離非洲大約300裡時,“候補軍官薩托列士看見一個極奇特的物體,從正後方飛快向軍艦遊來。”薩托列士立即向上級報告。艦長,兩名軍官和其他人員聞聲趕去,隻見一條大海蛇正遊到艦前,目擊者估計海蛇露出的部分就有六十英尺長,頭頸直徑約十五、六英寸,它以十多哩的時速越過“戴達拉斯号”,向西南方遊去。麥奎海艦長說,它經過時“非常接近艦艉下方那一邊。”

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每當“大海蛇”出現之後當地緊接着就會出現地震或者是海嘯。所以,在大部分的傳說中“大海蛇”的出現都成了不祥事件發生的先兆。幾千年來,“大海蛇”就像一幅巨大的陰影罩在所有在航海人的心頭。時至今日,仍然有人讓将其稱呼為“惡魔的使者”。

2006年9月,一條奄奄一息的皇帶魚出現在了澳大利亞近海的海面上。可能是因為患病的原因,它再也無力潛入深海,隻能一動不動的漂浮在水面上。這條皇帶魚有8米多長,體側扁,延長呈帶狀,頭似馬頭狀。身體和比它們小許多的帶魚一樣銀光閃閃,并且在整個身體上方有一個鮮紅的背鳍。附近的漁民發現後,用鈎子将它拖到了岸邊,不久後這條皇帶魚便死去了。消息傳出去之後,立即引起了科學家們極大的熱情。一時間世界各地的海洋動物學家紛紛雲集澳大利亞,對這條意外獲得的皇帶魚展開了研究。就這樣,皇帶魚才慢慢走出深海,進入人們的視野。

捕獲記錄

2010年5月,一條長3米的死亡個體在瑞典離岸被發現,而在此前最後一次瑞典水域的記錄是在1879年。

2001年,首次在香港水域附近,湛江以東誤捕一條皇帶魚。

2011年4月,台灣苗栗漁民在竹南近海處捕獲1條長約3米5的皇帶魚;

2011年9月底,台灣成功鎮漁民在三仙台附近海域捕獲一尾長達四百六十三厘米,重量約有八十公斤的皇帶魚,巧合的是花蓮9月22日發生芮氏規模5.2的有感地震。太魯閣及合歡山地區都能感受到4級震度,震中就位在花蓮近海;

2012年6月15日清晨,一名釣客在台灣花蓮縣立霧溪出海口海灘上,發現1尾身長約6米的皇帶魚 。

2013年10月15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名海洋科學教師在南加州海域潛水時,發現了一條長達18英尺(約5.5米)的銀色皇帶魚屍體。

2013年10月28日,台東釣友郭秋霖到岸巡81大隊靜洋安檢所附近海灘釣魚,竟釣上1尾長5米,重上百台斤(1台斤=0.6公斤)的地震魚,需4個壯漢才抱得動,地方漁民表示,地震魚被釣上岸還是頭一遭。根據台灣魚類數據庫顯示,地震魚學名勒氏皇帶魚,栖息在海平面下20到1000米,因常于地震前後出現,又有地震魚之稱。

2014年3月7日,日本山口縣長門市仙崎地區白潟海岸有居民發現一條長4.38米的深海“皇帶魚”。這是1999年後長門市第7次發現,此次發現的這條體型較大。

墨西哥淺海驚現活體皇帶魚

2014年4月8日,墨西哥淺海中驚現一條罕見的活着的皇帶魚,體長可達4.5米。

芝加哥謝德水族館(Shedd Aquarium)組織專家旅遊,他們在墨西哥柯蒂斯海(Cortés)清澈海水中發現一條活體皇帶魚,其體長約4.5米,背鳍幾乎與身體同樣長。

2015年6月1日,美國洛杉矶卡特琳娜島南部的桑迪海灘驚現巨型皇帶魚屍體,長度達到17英尺(約5.2米),需要16個人合力才能搬動。

這條巨大的皇帶魚由當地海濱巡警發現,被沖上海灘時已經死亡,且頭部遭到海鷗啄食變得殘缺不全。研究這種魚類的科學家表示,雖然這條皇帶魚體長驚人,但其實它還可以長到50英尺(約15.2米)之長。

據悉,這不是桑迪海灘第一次出現巨型皇帶魚。一條長達15英尺(約4.6米)的皇帶魚曾于2006年也在此被發現。

故事傳說

巨大海蛇的故事折磨了無數勇敢的探險者和水手數百年,有人偶爾見到,誤為“海蛇”。人們通常認為它們是橫掃海底,摧毀一切的怪獸,也曾被東南亞誤認為傳說中的“龍”。

上一篇:機械振動基礎

下一篇:綠化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