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鲨

白鳍鲨

真鲨科三齒鲨屬動物
白鳍鲨(學名:Triaenodon obesus)又名三齒鲨,因鳍尖是白色而得名。背鳍頂端與尾鳍處常有白色斑點。生長緩慢,每年才長2厘米-4厘米,最長可達210厘米。它們以魚類和烏賊為食,成群地栖息在熱帶水域的珊瑚礁的洞穴和縫隙中白天休息夜晚活動。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區海域。
    中文名:白鳍鲨 拉丁學名:Triaenodon obesu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軟骨魚綱 亞綱: 目:真鲨目 亞目: 科:真鲨科 亞科: 族: 屬:三齒鲨屬 亞屬: 種:白鳍鲨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白鳍鲨 别稱:灰三齒鲨、鲎鲛 命名者及時間:Poey, 1861

形态特征

測量标本2尾;全長780-1020mm;采自南海。

體紡錘形。頭頗寬扁,自第一鰓孔上方至吻端直線斜下;頭長為全長的1/5。尾比頭和軀幹稍長,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短而平扁,背視圓形。眼小,近圓形,瞬膜發達;上側位,近吻端,眼徑約為第三鰓孔之半。鼻孔斜列,外側位,鼻間隔比鼻孔長約大2.5倍,前鼻瓣後部具一對褶形突出,與中鼻瓣共同形成一小管道,約為鼻孔長度的1/2。

口寬而弧形,為口前吻長的2.7倍;口閉時不露齒,唇褶很短,僅上唇褶見于口隅處。齒上下颌同型,基底膨大,三峰狀,具一中齒頭,每側1小齒頭;每側22-23齒,多行在使用。無噴水孔或頗微小。鰓孔5個,約等大,最後1個稍大,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鱗棘突不明顯,前緣波曲;5縱嵴較粗。

第一背鳍中大,距腹鳍比距胸鳍為近,上角鈍尖,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伸越腹鳍起點上方;第二背鳍大,鳍高約為第一背鳍高的2/3,起點與臀鳍起點相對,與臀鳍等大或稍大,上角鈍尖,下角延長尖突,後緣深凹。尾鳍寬而延長,略大于頭長或兩背鳍間距,上葉位于尾端近處,下葉前部狹長三角形,中部低平延長,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續,尾端鈍尖,後緣凹入。

臀鳍距尾鳍與距腹鳍幾相等,外角鈍尖,後緣深凹,裡角延長尖突。腹鳍稍大于第二背鳍,外角近直角,裡角鈍尖微突。胸鳍較大,稍呈鐮形,外角和裡角均鈍圓微突,後緣微凹,鳍端接近第一背鳍起點。

體灰褐色,腹面白色;各鳍顔色較深,第一背鳍和尾鳍上葉尖端白色。幼體第二背鳍、腹鳍和臀鳍等各鳍邊緣暗色。

生物學

熱帶沿舉近底栖息常見鲨。白天成群栖息在珊瑚礁洞穴中,夜晚活潑遊動。胎生,每産1-5仔,剛産仔鲨長52-60cm。雄成魚長104-168cm,雌成魚長105-158cm,最長達213cm。n

上一篇:藍尾石龍子

下一篇:提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