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白薇

蘿藦科鵝絨藤屬草本植物
白薇,别名:薇草、知微老、老瓜瓢根、山煙根子、百蕩草、白馬薇、白前、老君須,拉丁文名:Cynanchum atratum Bunge. 蘿藦科、鵝絨藤屬直立多年生草本,根須狀,有香氣。葉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兩面均被有白色絨毛,特别以葉背及脈上為密;傘形狀聚傘花序,無總花梗,生在莖的四周,花深紫色,花萼外面有絨毛,花冠輻狀,外面有短柔毛,并具緣毛;裂片盾狀,圓形,與合蕊柱等長,花藥頂端具1圓形的膜片;長圓狀膨脹;柱頭扁平。蓇葖單生,向端部漸尖,基部鈍形,中間膨大,種子扁平;種毛白色,花期4-8月,果期6-8月。根及部分根莖供藥用,有除虛煩、清熱散腫、生肌止痛之效,可治産後虛煩嘔逆,小便淋瀝,腎炎,尿路感染,水腫,支氣管炎和風濕性腰腿痛等。[1]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Cynanchum atratum
  • 别名:
  • 界:植物界
  • 亞界:
  • 總門:
  • 門:被子植物門
  • 亞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亞綱:
  • 超目:
  • 目:百合目
  • 亞目:
  • 科:蘿摩科
  • 亞科:
  • 族:馬利筋族
  • 亞族:
  • 屬:白前屬
  • 亞屬:
  • 組:
  • 亞組:
  • 種:
  • 亞種:
  • 變種:
  • 品種:
  • 分布區域:東亞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 中文學名:白薇
  • 别稱:白龍須、白馬薇等

形态特征

蓇葖單生,向端部漸尖,基部鈍形,中間膨大,長9厘米,直徑5-10毫米;種子扁平;種毛白色,長約3厘米。花期4-8月,果期6-8月。

生長習性

适宜草叢、草坡、幹旱地、幹旱荒地、灌叢中、海岸沙灘、河邊、林緣路邊、林中、林中草甸、山谷、山谷溪邊林中、山坡、山坡草叢中、山坡草甸、山坡疏林中、疏林中、溪邊,宜溫和濕潤的氣候。以排水良好、肥沃、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或壤土為宜。

生長于海拔100-1800米的河邊、幹荒地及草叢中,山溝、林下草地常見。

地理分布

中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生于山地。産于黑龍江、吉林、遼甯、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江蘇等省區;西自雲南西北經向東北方向,經陝西、河北直到黑龍江邊,南至約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東至沿海各省均有分布。朝鮮和日本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北京附近。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整地:冬季或早春翻地,深20-25cm;碎土耙平後作畦,寬1.5-2m,高15-20cm,畦溝寬30cm。苗床宜精耕細作,疏松土壤,作成1-1.4m寬的床地。

種植:分直播和育苗法兩種,3-4月中旬為播種适期。

直播法:點播或條播。點播按株距30cm、行距30cm開穴,每穴播下種子6-8粒,播後複蓋薄土。條播行距30cm,開淺溝将種子均勻播入,複土3-4分。

育苗法:3月上中旬播種,條播,行距10-12cm,将種子均勻的撒入條溝,複細土2-3分,再蓋草木灰一層,灌水濕潤。幼苗高達10-12cm時即可移栽。行距30cm,株距25cm,移栽後須灌水。

田間管理

幼苗生長過密,必須進行間苗。将細小、瘦弱、密生的苗拔除。直播的,當幼苗長出3-4片真葉時,即可松土除草,以後再進行3-4次。移植的,在成活後松土除草3-4次,同時培土。經常注意灌水,特别在夏季,5、6月份,要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追肥1-2次,可用人糞尿或豆餅水,兼施過磷酸鈣與草木灰。除留種外應摘除花莖,防止開花。

病蟲防治

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生根腐病,應注意及時排水。春末夏初易發生蚜蟲危害植株,可用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

鑒别方法

性狀鑒定

幹燥根莖類圓柱形,略橫向彎曲,呈結節狀,長約1.5-3-5cm,直徑約0.5-1-2cm;表面灰棕色至棕色;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類白色。根呈細長圓柱狀,有時彎曲或卷曲,叢生于根莖上,形如馬尾,長約10-15-20cm,直徑約1-2.5mm,表面黃棕色,有細縱皺。質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飛出。斷面略平坦,類白色至淺黃棕色,皮部發達,木部很小,僅占直徑的1/3。氣微弱,味苦。以根色黃棕、粗壯、條勻、斷面白色實心者為佳。

顯微鑒定

根橫切面:表皮為類多角形細胞,外壁稍增厚。皮層約為20餘列類圓形薄壁細胞,含細小澱粉粒和草酸鈣簇晶;内皮層細胞扁長,凱氏點明顯。表皮為徑向延長的細胞。中柱鞘為1-2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胞;韌皮部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管胞、木纖維及木薄細胞壁均木化;導管直徑8-56μm。

根莖橫切面:表皮為徑向延長的細胞。皮層于節處有石細胞。韌皮部較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常單個散在或者2-4個切向并列,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壁均木化;内生韌皮部篩管群環列。髓偏心性,有少數石細胞散在。

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草酸鈣簇晶直徑7-42μm,有的一個細胞含2個簇晶,有的含晶細胞縱向連接。根莖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14-40μm,長至94μm,壁稍厚;表皮細胞組織中有分泌細胞,呈類多角形,直徑14-23μm,長至45μm,内含黃色分泌物。斷面觀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略扁平,有的切向分裂為二,外側細胞為黃色分泌

細胞。

根下皮細胞類長方形,壁波狀彎曲;下皮組織間布有類圓形分泌細胞,内含黃色分泌物。具緣紋孔、網紋及螺紋導管直徑10-50μm。木纖維多成束,直徑10-25μm,壁厚2.5-11μm,有斜紋孔或細小圓紋孔。内皮層細胞表面觀長方形,垂周壁細波狀彎曲,微木化。此外,澱粉粒單粒圓形,臍點點狀、裂縫狀或三叉狀,複粒由2-6分粒組成;纖維壁極厚,胞腔細或不明顯,有的初生壁與次生壁分離。

白薇粉末:淡灰白色。

理化鑒定

化學定性取粉末1g,加70%乙醇1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取濾液1ml置蒸發皿中蒸幹,殘渣加醋酐0.5ml溶解,滴加濃硫酸1滴,顯藍黑色。

藥物鑒定

白薇與丹皮:均為清血熱之品,白薇雖苦鹹而長于清解,能透達一切時邪溫病,使邪由内出外,丹皮雖有活血散瘀之長,隻能清血熱于内,而不能透達血熱于外。

白薇與青蒿:兩者皆能清退虛熱,主治骨蒸潮熱和五心煩熱,膽青蒿偏透陰分之熱,且能舒肝解郁,白薇清透血分之熱。

主要品類

直立白薇:又名:三百根、牛角膽草、苦膽草、羊奶子,多年生草本。植物體具白色乳汁。根莖短,簇生多數細長的條狀根。莖直立,葉對生;具短柄;葉脈在下面稍隆起。傘形花序腋生,小花梗短,花黑紫色。

蔓生白薇:與白薇相似,區别在于植物體不具白色乳汁,莖上部纏繞下部直立,葉質地較薄。花小,初黃綠色,後漸變為紫色,花冠裂片内面被柔毛。

易混物種

小白薇

蘿摩科植物漬娃兒藤Tylophora yunnanensis Schltr.的幹燥根及根莖, 又稱“山辣子”。根莖橫卧呈疙瘩狀,下方簇生細長圓柱形根。表面灰黃色、紅棕色至  暗棕色。質脆,易折(CT1-45-5)。

娃兒藤

蘿摩科植物卵葉娃兒藤Tylophora ovata ( Lindl.) Hook. et Steud.多花娃兒藤Tylophora floribunda Miq.的幹燥根及根莖。根莖呈疙瘩狀。根細長,圓柱形或呈須狀。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稍皺縮。質脆,斷面黃白色。氣香,味辛辣麻舌。

雪裡蟠桃

蘿蘼科植物雪裡蟠桃 Cynanchum inamoenum (Maxim.) Loes.幹燥根及根莖。别名“老君須”、“竹靈消”、“婆婆針線包”。其根莖短粗,略呈塊狀,外表 粗糙,有多數并排的莖殘基。叢生須根如馬尾狀,彎曲成團,表面黃棕色,稍皺縮。質脆,斷面黃白色,中央有細木心。味微辛(CT1-45-8,9)

百尾筍

百合科植物寶擇草 Disporum sessile D. Don var . Jlavens ( Kitag) Y. C. Tang的根及根莖。根莖結節狀,上方具圓盤狀莖痕或殘留莖基和淡黃色至棕褐色鱗片。下 方叢生稍彎曲的圓柱形根,長至20cm,直徑0.2-0.4cm。表面土黃或灰黃色,有明顯的縱皺紋。質脆。斷面皮部黃白色,中央有淡黃色小木心。味淡稍粘(CT1-45-10,11)。

竹葉參

為百合科植物萬壽竹Disporum cantonieme ( Lour.) Merr.的根莖。别名 “白龍須”、“竹節參”、“老虎姜”。根莖短,上方殘留圓盤狀莖痕及莖基,下方簇生多數稍彎曲圓柱形細根。表面灰黃色,質脆,斷面中央有黃色木心。

群虎草

為蘿摩科植物麗江白薇Cynanchumforrestii Schlecht的根及根莖。外形與白薇相似,但根較稀疏,黃白色或灰黃色。有的根莖節間長達3cm。

合掌消

Cynanchum amplexicaule (S. et. Z.) Hemsl. 又名腫三消、 合掌草、硬皮草根形似白薇, 但簇生情況不及白薇繁密。葉卵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對生, 長4~8cm,寬2~4cm,無柄,兩側下延成短耳狀,抱莖。花黃綠色。分布于遼甯、黑龍江等省,江西曾以全草白薇用。

紫花合掌消

C. amplexicaule (S. et Z.) Hemsl. var. castaneum Makino 形狀同合掌消, 但花冠為暗紫色。分布于遼甯、黑龍江、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及陝西。黑龍江和遼甯曾以根作白薇用。

潮風草

C. ascyrifolium (Franch. et Sav.) Matsum. 别名小葛瓢。根形似白薇,但細瘦而繁密。分布于東北地區,吉林曾以根部作白薇用。

徐長卿

C. paniculatum (Bge.) Kitag. 又名寥刁竹、瑤山竹、一支香。本品與白薇外形相似, 但根較細,表面 為黃棕色,有的略帶紫色,有細縱紋,斷面有粉性, 有濃厚香氣和麻辣味。河南、陝西曾以根部混作白薇入藥。

雲南娃兒藤

Tylophora yunnanensis Schltr. 又名金錢包、野辣椒。根極似白薇, 灰黃色。紅棕色至暗棕色。分布于雲南,當地以根部作白薇入藥。

菊科植物毛大丁草(兔耳風)

Gerbera piloselloides Cass. 兩廣地區曾以全草誤當"白薇"入藥,有稱之為"白眉"者。葉為基生葉,具柄,葉片倒卵形,下面密具長柔毛,灰棕色,上面毛茸較少,呈暗棕色,根頭部具白毛長毛茸, 極易與白薇相區别。

百合科植物竹淩霄(長蕊萬壽竹)

Disporum b dinieri (L vl. et Vant.)Wanget Tang 或萬壽竹D. sessile (Thunb.) D. Don 四川和貴州個别地區曾以其根部作白薇入藥。根莖上方的莖基被有棕褐色紙質鱗片;根簇生, 狀如馬尾,外表灰黃或淺黃棕色, 有顯著的縱皺,味淡而甚粘。

化學成分

直立白薇根:含白薇素、揮發油、強心甙。其中強心苷中主要為甾體多糖苷,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白薇素(Cy- nanchol)。

蔓生白薇根:中含有C21甾體甙蔓生白薇甙(cynanversicoside)A、B、C、D、E,蔓生白薇新甙(neocynanversicoside)和白前甙(glaucoside) H。

藥用價值

根及部分根莖供藥用,有除虛煩、清熱散腫、生肌止痛之效,可治産後虛煩嘔逆,小便淋瀝,腎炎,尿路感染,水腫,支氣管炎和風濕性腰腿痛等。

性味:苦鹹,寒。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别錄》:鹹,大寒,無毒。

③《本草彙言》:味苦鹹,氣溫,無毒。

④《本草備要》:苦鹹,寒。

歸經:入肺、胃、腎經。

①《綱目》:陽明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腎二經。

③《本草新編》:入心、脾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用于溫邪傷營發熱,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産後血虛發熱,熱淋,血淋,癰疽腫毒。刀傷。

用法用量:煎湯,7.5~15克;或入丸、散。

備注:一般用于清虛熱者居多,常與青蒿、銀柴胡等配伍同用;治肺熱咳嗽,可與前胡、枇杷葉等同用。(《中國藥典》)

選方

⑴治體虛低燒,夜眠出汗:白薇、地骨皮各20克,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⑵治肺結核潮熱:白薇15克,葎草果實15克,地骨皮20克,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⑶治尿道感染:白薇25克,車前草50克,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⑷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生竹茹1克,石膏1克,桂枝0.5克,甘草3.5克,白薇0.5克。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金匮要略》竹皮大丸)

⑸治郁冒血厥,居常無苦,忽然如死,身不動,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語,又或似有知,而惡聞人聲,或但如眩冒,移時乃寤:白薇50克,當歸50克,人參25克。上為散,每服25克,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全生指迷方》白薇湯)

⑹治婦人遺尿,不知出時:白薇、芍藥各50克。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⑺治火眼:白薇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⑻治肺實鼻塞,不知香臭:百部100克,款冬花、貝母(去心)、白薇各50克。上為散,每服5克,米飲調下。(《普濟方》)

⑼治金瘡血不止:白薇為末,貼之。(《儒門事親》)

⑽治瘰疬:鮮白薇、鮮天冬各等分,搗絨敷患處。(《貴州草藥》)

⑾治風濕關節痛:白薇、臭山羊、大鵝兒腸根各25克,泡酒服。(《貴州草藥》)

藥理作用

白薇油能直接加強心肌收縮,同時有解毒、利尿作用。對心髒的作用白薇甙能使心肌收縮作用增強,心率變慢,可用于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抗菌作用本品還有對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

治療半身不遂:白薇15g,澤蘭10g,穿山甲6g,水煎服。治療3例,效果滿意。(《廣東中醫》)

治療血管抑制性暈厥:白薇30g,黨參15g,當歸15g,炙甘草6g,水煎服。治療11例,治愈9例,全部有效。(《中西醫結合雜志》)

不良反應:

白薇素有較強的強心作用,内服過量,已引起強心苷樣中毒反應,中毒量為30~45g,可出現心悸、惡心、嘔吐、頭暈、頭痛、腹瀉、流涎等中毒症狀,臨床用藥應予以注意。

藥理評價

經驗鑒别:以根粗長,色棕黃者佳。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熱浸法,用稀乙醇作溶劑),藥材不得少于19.0%。兼能利尿。

白薇在所選濃度範圍(5-800μg/mL)内對細胞增殖的影響皆表現為抑制。形态學觀察表明白薇能使細胞密度減小,細胞固縮變圓,顆粒感增加。台盼藍染色表明白薇對這兩種細胞沒有細胞毒作用。結論:研究結果表明白薇藥性寒涼,且對所用細胞沒有細胞毒作用。

醫藥藥典

白薇

白薇《藥典》。【傈僳藥】哪波莫:根用于陰虛潮熱,低熱不退,尿路感染《怒江藥》。【侗藥】讓賓:根治咽喉炎,風濕關節炎《桂藥編》。三百尚裡。Samp begs sangp niv,尚義都盡(Sangpil dugs qemp):根主治代喉老(老年咳嗽),故喉久天(串串咳)《侗醫學》。【壯藥】三百根:功用同侗族《桂藥編》。【苗藥】妥江薩:根治跌打損傷,疼痛《滇藥錄》。根及根莖用于陰虛發熱,血虛昏厥,小便澀痛《湘藍考》。【水藥】項白拟,婆婆針線包,老君須:根治毒蛇咬傷《水族藥》。【阿昌藥】革嗯啊,鋪啊奴:治風濕性腰腿痛,肺結核,支氣管炎《德宏藥錄》。【德昂藥】娃波孔:功用同阿昌族《德宏藥錄》。【景頗藥】Bvunmyo chi:功用同阿昌族《德宏藥錄》。【哈尼藥】區希:根、葉治療風濕性腰腿痛,肺結核低熱,支氣管炎《哈尼藥》。【蒙藥】根及根莖用于陰虛發熱,肺熱咳血,血虛昏厥,熱淋,小便澀痛,風濕關節疼痛,瘰疬《蒙植藥志》。敖-杜格莫甯:根及根莖用于陰虛潮熱,熱病後期低熱不退,血虛昏厥,小便澀痛《蒙藥》。

上一篇:江山代有才人出

下一篇:獨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