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紅臀鹎

白喉紅臀鹎

鹎科鹎屬動物
白喉紅臀鹎(學名:Pycnonotus aurigaster):體長18-23cm。黑喉紅臀鹎和紅耳鹎外形、大小和該種均非常相似,但黑喉紅臀鹎颏、上喉、下喉均為黑色,上胸亦為黑褐色或黑色。耳羽紅褐色,紅耳鹎有明顯的聳立羽冠,耳區具紅白二色斑。胸側有一黑色橫帶,野外均可明顯與之區别。主要生活于森林、竹林以及開闊的鄉間。屬雜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中文名: 拉丁學名:Pycnonotus aurigaster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 目:雀形目 亞目: 科:鹎科 亞科: 族: 屬:鹎屬 亞屬: 種: 亞種:9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白喉紅臀鹎 英文名:Golden-vented Bulbul 命名時間:Vieillot,1818 分布:印度、越南、老撾、泰國、緬甸、斯裡蘭卡、印度尼西亞爪哇和蘇門答臘等地。

形态特征

白喉紅臀鹎的前額、頭頂、枕黑色而富有光澤,眼先、眼周、嘴基亦為黑色,耳羽銀灰色或灰白色,有的沾灰褐或棕褐色。背、肩褐色或灰褐色、具寬的灰色或灰白色羽緣,腰灰褐色。尾上複羽灰白色,尾羽黑褐色,先端白色,中央尾羽微具白端。兩翅暗褐色,除外側飛羽外,其餘飛羽外翈具淺灰色羽緣。下體颏及上喉黑色,下喉白色,其餘下體污白色或灰白色,有的微沾灰色。尾下複羽血紅色。

虹膜棕色、褐色或暗褐色,嘴、腳黑色。

體重♂36-52g,♀28-52g;體長♂188-232mm,♀180-240mm;嘴峰♂16-19mm,♀15-18mm;翅♂92-101mm,♀88-101mm;尾♂88-104mm,♀84-104mm;跗蹠♂22-26mm,♀22-24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環境

主要栖息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竹林、灌叢以及村寨、地邊和路旁樹上或小塊叢林中,也見于溝谷、林緣、季雨林和雨林。

生活習性

白喉紅臀鹎屬留鳥,栖息地較固定,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多在相鄰樹木或樹頭間來回飛翔。晚上常成群栖息在一起,覓食時才開始分散,但彼此仍通過叫聲保持松散的群。常呈3-5隻或10多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亦與紅耳鹎或黃臀鹎混群。性活潑、善鳴叫,或跳躍于枝頭樹枝間,或站在樹上或灌木上引頸高歌,鳴聲清脆響亮。

食性較雜,屬雜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漿果、榕果、核果、草莓、懸鈎子、堅果、豌豆、鎖莓、紫漿果、洋海椒種子,以及花、葉和其他植物種子。動物性食物主要有甲蟲、蚊、螞蟻等鞘翅目、膜翅目、鱗翅目和直翅目昆蟲。

分布範圍

分布于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内亞。

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新幾内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中國有分布。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營巢于灌叢中或小樹上,距地高0.8-1.5m。巢呈碗狀,主要由細枝、樹葉、枯草構成,巢外壁常纏有蛛絲,内墊有細草莖。巢的大小為外徑10cm,内徑6-8cm,高8cm,深6-8cm。每窩産卵2-3枚。卵玫瑰紅色或粉紅色、被深淺不一的暗玫瑰紅色或紫紅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22.8-24mm×16-17mm。

經濟用途

是雜食性鳥類,食一部分昆蟲,也食一部分植物,因此對農林業有益。

亞種分化

(9種)

1、Pycnonotus aurigaster latouchei分布于中國南方(四川、雲南、湖南,廣西東北),泰國,緬甸,老撾和越南。

2、Pycnonotus aurigasterchrysorrhoides分布于中國的東南部。

3、Pycnonotus aurigaster resurrectus分布于越南和中國東南部。

4、Pycnonotus aurigasterklossi分布于緬甸和泰國。

5、Pycnonotus aurigaster schauenseei分布于緬甸和泰國西南部。

6、Pycnonotus aurigasterthais分布于泰國中部和東南,老撾中部。

7、Pycnonotus aurigaster dolichurus分布于越南中部。

8、Pycnonotus aurigaster germani分布于泰國東南端,柬埔寨和印度支那南部。

9、Pycnonotus aurigaster aurigaster分布于爪哇島和巴厘島。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标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20000平方公裡,栖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圖片:概述圖、圖2-圖6、圖7、圖8、分布圖)

上一篇:科莫多巨蜥

下一篇:駝峰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