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蠶

白僵蠶

鱗翅目蠶蛾科動物
白僵蠶,拼音:Bái Jiānɡ Cán。别名:僵蠶、僵天蟲、蟲,來源為蠶蛾科昆蟲蠶蛾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幹燥全蟲。呈圓柱形,多彎曲而皺縮。長約2~5厘米,直徑4~7毫米。表面灰白色或現淺棕色,多被有白色粉霜。頭、足及各節均清晰可辨。體外常雜有絲團纏繞。頭部黃褐色,類圓形。足8對,呈突起狀。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平坦,色棕、黑不一,多光亮,外層為白色,顯粉性,内有4個褐色的亮圈。微有腐臭氣,味微鹹。以條直肥壯,質堅,色白,斷面光者為佳。此外,用白僵菌接種于蠶蛹,使發病而成僵蛹,可代白僵蠶供藥用,參見僵蛹條。[1]
  • 中文名:白僵蠶
  • 拉丁學名:
  • 别名:僵蠶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
  • 目:鱗翅目
  • 亞目:
  • 科:蠶蛾科
  • 亞科:
  • 族:
  • 屬:
  • 亞屬:
  • 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 别 稱:僵蠶

生物簡介

僵蠶又名白僵蠶、天蟲,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的幼蟲因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幹燥全蟲,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天蟲者,即是“蠶”字一分為二。《本經》拼音名:Bái Jiānɡ Cán,别名:僵蠶(《千金方》),天蟲(《藥材資料彙編》),僵蟲(《河北藥材》)。

形态特征

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鱗片。體長1.6~2.3厘米。翅展3.9~4.3厘米。頭部較小。複眼1對,黑色,呈半圓形。口器退化,下唇須細小。觸角1對,羽毛狀,基部粗,末端漸細,雌蛾的觸角灰色,較短;雄蛾黑色,較雌者長。前胸節和中胸節吻合,翅2對,均被有白色鱗片;前翅位于中胸部,呈三角形,較大,有3條淡暗色的橫紋;後翅生于後胸,較小,略呈圓形,有2條較深色的平行線。足3對。跗節5節,具1對黑褐色的爪,有綿狀毛。雌蛾腹部肥碩,末端鈍圓;雄者腹部狹窄,末端稍尖。幼蟲,圓筒形,灰白色,有暗色斑紋,全體疏生黃褐色短毛,除頭部外,由13個環節組成。頭小而堅硬,有單眼,觸角,唇、颚及吐絲管。前3節為胸部,後10節為腹部;前胸節甚小,兩側有橢圓形的氣門,中、後胸節膨大,外表有皺襞;胸足3對,腹足4對,尾足1對。第8腹節背面中央有尾角1枚。體内有絲腺,能分泌絲質,吐絲作繭。

幼蟲以嫩桑葉為食,經5齡而作繭;漸次化蛹,成蛾。蠶的發生次數,每年有一次及二次、四次等,故有一化蠶、二化蠶、四化蠶等名稱,因發生時間不同,又有春蠶、夏蠶、秋蠶等分别。

生境分布

白僵蠶蠶體中含有激素羟基促脫皮甾酮(Ecdysterone)及一種色素——3-羟基犬尿素(3-Hydrcxykynurenine)。體表的白粉中含有草酸铵、蛋白質和脂肪。

白僵菌的培養能合成大量草酸,吡啶-2,6-二羧酸,大量脂肪。脂肪中的脂肪酸組成主要是棕榈酸、油酸、亞油酸、少量硬脂酸、棕桐油酸和α-亞麻酸。纖維蛋白酶。白僵菌除感染家蠶外,還侵襲玉米螟、蠟蛾幼蟲;并從中分離出高分子量的昆蟲毒素和環肽類昆蟲毒物質白僵菌素,白僵菌還含甾體11α-羟基化酶系,用于合成類皮質激素。

藥理研究

原蠶蛾的毒性甚低。對未成年雄性小鼠體重增長有促進作用,能明顯增加去勢小鼠和去勢大鼠的前列腺一貯精囊、包皮腺的重量,表明具有雄激素樣作用。

僵蛹對抗小白鼠由硝酸士的甯引起的驚厥,效果是明顯的,結果與白僵蠶一緻。在降低死亡率方面,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不明顯,但僵蛹與白僵蠶的結果一緻。兩個結果中僵蛹都略優于白僵蠶。此外,僵蛹尚能抑制小白鼠肉瘤-180(需進一步肯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綠膿杆菌等雖有抑制作用,但效果不明顯。由于僵蛹來源方便,故可用以代替白僵蠶。

相關效果

抗驚厥作用

10%煎液2g/kg給小鼠口服,對硝酸士的甯引起的驚厥有明顯的對抗作用。由市售白僵蠶、蟬蛻等組成的合劑(即五虎追風散的煎劑)能降低士的甯、戊四氮、可卡因、煙堿等引起小鼠驚厥的死亡數。人工白僵蠶煎劑亦有對抗士的甯所緻的小鼠驚厥的作用。

催眠作用

醇水浸出液對小鼠和兔有催眠作用,小鼠口服0.5g/20g,皮下注射0.25g/20g,約等于50mg/kg苯巴比妥皮下注射的催眠效力。

炮制

根據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白僵蠶、麸炒白僵蠶、炒白僵蠶、姜制白僵蠶、酒僵蠶,炮制後貯幹燥容器内,置通風幹燥處,防蛀。

白僵蠶:揀去絲毛,洗淨灰土,曬幹。炒僵蠶:用麸皮撒于熱鍋中,侯煙冒起,倒入僵蠶,炒至黃色,取出篩去麸皮。放涼(每僵蠶100斤,用麸皮10斤)。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白僵蠶,先須以糯米泔浸一日,待蠶桑涎出如蝸牛涎浮于水面上,然後漉出,微火焙幹,以布淨拭蠶上黃肉毛并黑口甲了,單搗,篩如粉用也。

②《日華子本草》:入藥除綿絲并子盡,勻炒用。

白僵蠶性味辛鹹,平。

①《本經》:味鹹,平。

②《别錄》:辛,平,無毒。

③《藥性論》:微溫,有小毒。

【歸經】入肝、肺,胃經。

①《綱目》:厥陰、陽明。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經

藥用功能

功能

祛風解痙,化痰散結。治中風失音,驚痫,頭風,喉風。喉痹,瘰疬結核。風瘡瘾疹,丹毒,乳腺炎。

①《本經》:主小兒驚痫夜啼,去三蟲,滅黑黚,男子陰瘍病。

②《别錄》:女子崩中赤白,産後餘痛,滅諸瘡瘢痕。

③《藥性論》:治口噤,發汗,主婦人崩中下血不止。

④《日華子本草》:治中風失音,并一切風疾,小兒客忤,男子陰癢痛,女子帶下。

⑤《本草圖經》:治中風,急喉痹,搗篩細末,生姜自然汁調灌之。

⑥《醫學啟源》:去皮膚間諸風。

⑦《綱目》:散風痰結核,瘰疬,頭風,風蟲齒痛,皮膚風瘡,丹毒作癢,痰瘧症結,婦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兒疳蝕鱗體,一切金瘡,疔腫風痔。

⑧《本草正》:治小兒疳蝕,牙龈潰爛,重舌,木舌。

⑨《玉楸藥解》:活絡通經,驅風開痹。

治頭痛胸痹,口噤牙疼,瘾疹風瘙;燒研酒服,能潰癰破頂,又治血淋崩中。

用法與用量

内服:煎湯,7.5~15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忌用人群

①《藥性論》: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

②《本草經疏》:凡中風口噤,小兒驚痫夜啼,由于心虛神魂不甯,血虛經絡勁急所緻,而無外邪為病者忌之。女子崩中,産後餘痛,非風寒客入者,亦不宜用。

美容

白僵蠶在『神農本草經』載有“滅黑斑,令人面色好”的功效。白僵蠶含有氨基酸和活性絲光素,有營養皮膚和美容作用。僵蠶所含蛋白質有刺激上皮脂腺,調節性激素分泌的作用,因而對女性性激素分泌失調引起的黃褐斑有一定療效。僵蠶含維生素E9.89%,能清除自由基,抗脂質氧化形成的老年斑。其所含的活性絲光素能促使皮膚細胞新生,調節皮脂,改善皮膚微循環,可增白防曬,消除色素沉着,保持皮膚彈性。日本人就十分喜用蠶絲保健品。若無僵蠶可用蠶繭、蠶蛹代替。白僵蠶含有草酸胺,還有蛋白酶,殼質酶,脂酶等水解酶可消化角質,分解色素防疤痕去粉刺治瘀斑的作用。

1、口服方法:食療茯苓消斑湯:白茯苓、白僵蠶、白菊花、絲瓜絡各10克,珍珠母20克,玫瑰花3朵,紅棗10枚。上藥同置鍋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分作2份,飯後飲用,每日1劑,連續7-10天。可健脾消斑,祛風通絡。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肝郁脾虛,肝腎不足所為,當以補益肝腎,疏肝健脾為治,可選用此藥膳食療方。

2、外用敷面:白僵蠶20克清水30毫克,用清水調白僵蠶粉成糊狀。每晚用此敷臉,三十分鐘清水洗淨或翌晨洗去。本面膜有祛除黃褐斑,化老年斑、曬斑的功效。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别

本品呈圓柱形,多彎曲皺縮,長2-5cm,直徑0.5-0.7cm。表面灰黃色,被有白色粉霜狀的氣生菌絲和分生孢子。頭部較圓,足8對,體節明顯,尾部略呈二分歧狀。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平坦,外層白色,顯粉性,中間有亮棕色中亮黑色,習稱“膠口鏡面”,内有線腺環4個,呈亮圈狀。氣微腥,味微鹹。

顯微鑒别

粉末特征:灰棕色或灰褐色。

菌絲體近無色,細長卷曲纏結在體壁中直徑1-5μm,多存于體壁或淡棕色半透明的結晶塊。

中氣管壁碎片略彎曲或孤狀,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絲,螺旋絲間有1-3條極細的波紋。

表皮組織表面具網格樣皺縮紋理以及紋理突起形成的小尖突,有圓形毛窩,邊緣黃色;剛毛黃色或黃棕色,表面光滑,壁稍厚。

未消化的桑葉組織中大多含劃酸鈣簇晶或鐘乳體。此外,尚可見散在或埋于組織間的無色類結晶體。

上一篇:紅燒羅非魚

下一篇:北極甜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