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藤

番薯藤

旋花科植物番薯的莖葉
番薯藤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莖葉。番薯為多年生蔓狀草質藤本,秃淨或稍被毛,有乳汁。塊根白色、黃色、紅色或有紫斑。葉卵形至矩圓狀卵形,長6~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截頭形至心形,邊近全緣,有角或有缺刻,有時指狀深裂。聚傘花序,腋生,花數朵生于一粗壯的花序柄上;萼深裂,淡綠色,長約1厘米,先端鈍,但有小銳尖;花冠漏鬥狀,長4~5厘米,5短裂,紫紅色或白色;雄蕊5;子房2室,蒴果通常少見。花期冬月。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茄目 亞目: 科:旋花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番薯藤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塊根的形狀、皮色和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平卧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棱,綠或紫色,被疏柔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葉片形狀、顔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也有時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葉形,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全緣或3-5(-7)裂,裂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線狀披針形,葉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頂端漸尖,兩面被疏柔毛或近于無毛,葉色有濃綠、黃綠、紫綠等,頂葉的顔色為品種的特征之一;葉柄長短不一,長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無毛。

聚傘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傘形,花序梗長2-10.5厘米,稍粗壯,無毛或有時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針形,長2-4毫米,頂端芒尖或驟尖,早落;花梗長2-10毫米;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不等長,外萼片長7-10毫米,内萼片長8-11毫米,頂端驟然成芒尖狀,無毛或疏生緣毛;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鐘狀或漏鬥狀,長3-4厘米,外面無毛;雄蕊及花柱内藏,花絲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時無毛。開花習性随品種和生長條件而不同,有的品種容易開花,有的品種在氣候幹旱時會開花,在氣溫高、日照短的地區常見開花,溫度較低的地區很少開花。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4室。種子1-4粒,通常2粒,無毛。由于番薯屬于異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結實,所以有時隻見開花不見結果。

分布範圍

番薯原産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現已廣泛栽培在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主産于北緯40°以南),但在一些較北的地區如黑龍江省也已栽種成功。中國大多數地區都普遍栽培。

異名

紅苕藤、番苕藤(《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莖葉。植物形态詳"番薯"條。

藥理作用

葉子含胰島素樣成分,口服1克相當于440單位胰島素,皮下注射時效價加倍。菲律賓人用此植物治糖尿病有些效果。

由人工感染而患黑腐病的番薯,從其中分離出一種揮發油,可分為5個部分,其中之一有苦味,是酮類,此酮及另一成分對動物有較強毒性,在蚯蚓試驗中,這兩部分的驅蟲作用大于山道年,其他3個部分效果較差。

植物的某些部分含氫氰酸,曾有大量服用根芽或莖的嫩頭等引起中毒死亡的報告。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微涼,味甘澀,無毒。"

功用主治

治吐瀉,便血,血崩,乳汁不通,癰瘡。

①《本草求原》:"敷蟲蚊傷,并癰腫毒痛,毒箭,同鹽搗汁塗蜂螫。"

②《嶺南采藥錄》:"治蛇虎咬,舌腫,霍亂抽筋。"

③《四川中藥志》:"通乳汁,潰癰瘡,排膿。治婦人乳汁不通,癰瘡久不潰膿,大便中帶血及紅崩、腹瀉。"

用法與用量

内服:煎湯,5~8錢。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熱天吐瀉:紅苕藤煎水服。(《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

②治紅崩:紅苕藤兌甜酒服。(《四川中藥志》)

③治婦人乳少:番薯葉六兩,和咫钊饧逄讕×懇?《嶺南采藥錄》)

④治面疔:番薯葉一兩,金絲蜘蛛一隻,黃糖少許。搗爛敷。(《嶺南草藥志》)

⑤治對口瘡:番薯葉、蝦醬各适量,共搗爛敷。(《嶺南草藥志》)

⑥治蛇咬:紅苕藤尖一把。搗敷。(《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

⑦治狂狗咬傷:生番薯葉和黃糖共搗爛貼,每日換二次,連貼數天。(《嶺南草藥志》)

臨床應用

至宮腔,1條插至宮頸),然後在陰道塞入紗布球,以防番薯藤過早脫出。插入2天未娩出的,可再插1次。觀察147例,年齡在19~48歲,有初孕婦,也有多孕婦;妊娠月數多數為4~6個月,部分為死胎。結果134例(其中15例因胎盤剝離不全需行刮宮或人工剝離胎盤)自然娩出(91.1%),10例加滴催産素(6.8%),無效3例(2.1%)。娩出時間最快的7小時10分,慢的8~10天。上藥後僅少數有發熱,流血也不多,未見其他副作用,但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常規,以防感染。

上一篇:歐丁香

下一篇:毛大丁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