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蔥科

田蔥科

鴨跖草目下的一科
田蔥科(Philydraceae)為單子葉植物綱田蔥亞目的一科,直立草本植物。本科共分為4屬5種,分布于東亞、印度、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大多生于沼澤濕地上;我國僅有1屬1種,産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
  • 中文名:田蔥科
  • 拉丁學名:Philydraceae Link (1821)
  • 别名:
  • 界:植物界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門: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綱: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 亞綱:百合亞綱
  • 超目:鴨跖草超目
  • 目:鴨跖草目
  • 亞目:
  • 科:田蔥科
  • 亞科:
  • 族:
  • 亞族:
  • 屬:
  • 亞屬:
  • 組:
  • 亞組:
  • 種:
  • 亞種:
  • 變種:
  • 品種:
  • 分布區域:分布于東亞、印度、馬來西亞等地,我國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本科重點特征

田蔥科花被片4枚,花瓣狀,排成2輪,外輪2片大,内輪2片較小;雄蕊1枚。

形态特征

直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具簇生根。葉基生和莖生;莖生葉互生;基生葉二列,線形,扁平,平行脈,基部鞘狀,或扁形,單面和劍狀。氣孔為平列型,除2個平行于保衛細胞的副衛細胞外,還有2或4個不太明顯的副衛細胞。花序為單或複穗狀花序;花生于較大的苞腋内,有時部分地與苞片聯合,它基本上由三基數的祖先演變而來,兩側對稱;花被片4枚,花瓣狀,排成2輪,黃或白色,外輪2片大,形似上、下唇;内輪2片較小;雄蕊1枚,着生于離軸的那枚花被片的基部;花絲扁平無毛;花藥盾狀,有一寬藥隔,2室,在開花期,花藥從内向轉變為外向,通常成螺旋狀拳卷,縱裂;花粉粒具溝或有3個萌發孔;雌蕊由3心皮組成;子房上位,3室,中軸胎座,或1室,側膜胎座;花柱單一;柱頭頭狀至3裂;胚珠多數,倒生,胚乳為沼生目型。蒴果室背開裂,稀不整齊開裂。種子狹梨形和圓柱狀;種皮上有螺旋狀條紋;成熟的種子,胚乳豐富且富于澱粉、脂肪和晶狀體;胚直立,線形。染色體:x=8,11。

地理分布

本科4屬5種,分布于東亞、印度、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大多生于沼澤濕地上。我國僅有1屬1種,産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

下級分類

田蔥屬(Philydrum Banks & Sol. ex Gaertn.)

代表植物

田蔥 Philydrum lanuginosum

田蔥為多年生草本,主軸短,具纖維狀須根。葉劍形,頂端漸狹,等邊單面,綠色,無毛,海綿質柔軟,具7-9脈,連葉鞘長30-80厘米;葉鞘長14-30厘米,寬1-1.5厘米,厚2-4毫米。總花軸高可達1米,細長圓柱狀,密被白色綿毛,下部脫落,通常帶有2或3葉;穗狀花序單一,有時分枝;苞片卵形,長2-7厘米,寬7-10毫米,頂端具尾狀漸尖,背面有綿毛;花兩性,黃色,無梗;花被薄,外輪2片大,近卵形,長8-10毫米,頂端銳尖,邊緣波狀,具2條強壯的脈向着基部,背面有長毛;内輪2片較小,近基部1-2毫米處與花絲基部聯合,匙形,頂端銳尖,無毛或背面基部有毛,膜質,具3脈;雄蕊無毛,長6-9毫米;花藥近球形,2室,藥室旋卷;花絲扁平;子房長6-7毫米,密被長毛;花柱長3-4毫米,無毛;柱頭頭狀,具長乳突。蒴果三角狀長圓形,長8-10毫米,近軸面扁平,密被白色綿毛。種子多數,花瓶狀,中間膨大,兩頭近端處缢縮,至兩端又擴大,長0.7-0.9毫米,暗紅色;種皮上有螺旋狀條紋。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産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及廣西,生于海拔20-100米池塘、沼澤或水田中。日本、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及巴布亞新幾内亞有分布。藥用,有清熱利濕之效。

主要價值

田蔥可供藥用,有清熱利濕之效。

上一篇:柑橘屬

下一篇:中國曆史文化名城:蘇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