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玑

璇玑

中國傳統文化推廣者
璇玑,傳統文化推廣者,愛國僑領單聲博士助手、财務總監。獨立制片人,音樂人,舞者。英國中華傳統文化研究院統籌負責人。曾在劍橋牛津等高校組織舉辦傳統文化講座并擔任主講,組織參與許多中歐文化交流項目。其文章及漢服形象也多次被刊登在國家部委級教材和雜志上。人民日報,學習強國平台曾轉發報道其代表作《長城之下》;《禮儀之邦》更是一度掀起“全民禮儀之邦”的漢風舞蹈熱潮,被南蘇丹維和部隊女兵在聯合國日慶典上表演,并受到聯合國官員的高度贊揚[1]。2020年5月23日,參與第三屆中國絲綢博物館“國絲漢服節•宋之雅韻”銀瀚論道——文人音樂中的審美意境[2]。
  • 中文名:璇玑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漢族
  • 籍貫:
  • 畢業院校:
  • 職業:
  • 主要成就:
  • 出生地:北京
  • 代表作品:《禮儀之邦》、《寒梅著花未》、《長城之下》
  • 人生格言:心明若鏡,不将不迎

個人講座

2013年2月攜“英倫漢風”社團于倫敦大學舉辦漢服講座,使漢服相關講座首次登上英國媒體

2013年6月2日于倫敦大學組織舉辦“于飛之樂天籁之音--中國傳統樂器的發展”講座,并親自演示。

2013年12月8日,組織舉辦由陳薪伊導演主講的“漏洞百出的偉大歌劇--圖蘭朵”講座。

2013年12月,于劍橋大學協助舉辦由馮骥才主講的“解析中國文化遺産”講座。

2014年1月8日協助舉辦由英國中華傳統文化研究院與英國中華總商會聯合主辦,由王啟濤及徐希平兩位教授主講的“文化中國·名家講壇(倫敦專場)”。

2014年2月7日出席威斯敏斯特市立查甯閣圖書館中文角發布式并發言。

2014年4月13日,組織舉辦“且坐吃茶品禅意三尺書台樂開懷——茶道與相聲”講座。

2014年5月攜“英倫漢風”于牛津大學舉辦漢服講座,并親自演示講解。

2015年2月17日,于牛津大學組織舉辦六小齡童(章金萊)主講的“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講座。

2020年5月23日,參與第三屆中國絲綢博物館“國絲漢服節•宋之雅韻”銀瀚論道——文人音樂中的審美意境

人物經曆

事情梗概

2012年3月,璇玑姑娘留學期間,趁周末在英國街頭身着漢服,演奏竹笛,宣傳漢服,照片流傳而走紅各大網絡社區,人送外号“漢服MM ”。她清麗脫俗的扮相,身體力行地宣傳着漢民族文化,使漢服這一中國傳統服飾再次為大家所關注

璇玑回應

【我本人對于“英國漢服街頭藝人”一事的正面回應】

首先謝謝大家對我的支持,這件事我一開始并不想傳開,隻想安靜做

自己喜歡的事,更沒想到在國外普通的街頭表演會在國内會有這樣的反響。因盜貼和很多轉載删改内容太多,我實在不忍心看到支持者在錯貼,甚至以我名義發布的帖子下留言。近三個月在我默默努力删除各網媒轉帖未見成效的情況下,這組照片意外地在人人上爆發。我覺得我有必要給出正面回應了。

起因經過

——我非藝術專業,音樂舞蹈是個人愛好。到英國留學後有接一些演出,也收學生。日子久了發現街頭藝人挺多,但中國藝人隻有劍橋一位在街頭拉二胡的高中學姐宣傳民樂,被其精神感動,遂考了執照,拆了紙箱做成英文版的竹笛漢服介紹(有介紹闆的哦,不要再說外國人會當成和服了),心一橫就出去了。迄今隻去過兩次(學習重要,所以我也不是個敬業的藝人…),大概過了暑假還會再表演一次吧。

至于照片,是英國一同學作業中提及我的活動,導師要八張照片及我的自述,同學照了。我僅發到空間與圈内好友分享,也标了未經允許勿轉勿改以防炒作,不想仍被盜。經曆了貓撲盜貼及各吧轉載後,大家看到的多數不是我的原帖,而是一個我素不相識的人寫的“我和這個藝人聊過天”的帖子,内容改動太大,而且我根本不認識他…但還是謝謝他的熱情。

一些心裡話

——我于去年底接觸漢服,逐漸領悟漢服複興是借服裝而複興傳統文化禮儀等,複興不等于複古,漢服是一件衣服卻又不僅是一件衣服。然我對漢服了解尚淺(所以造型上有問題希望大家對我寬容些,我會學習改進的),唯音樂憑十多年熱愛或可說上幾句。總聽到同袍們被嘲諷“被曆史淘汰的東西就不要妄圖複興”,他們不知漢服非是被曆史淘汰,而是因“剃發易服”而斷代,這種心态加上崇洋媚外,難怪傳統藝術繼承之路磕磕絆絆。

日本效法西方雖多,對本國傳統藝術與民族服飾卻視若瑰寶,尺八等中國樂器傳入日本後被其發揚光大,在中國漸漸沒落。日本得意的便是“這些雖是中國的,但我們繼承的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有何資格學習别人的文化呢?所以也是帶着這個心思出去表演,順便讓外國人知道漢服竹笛是中國的不是日韓的。或許都覺得我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可如果都是這種思想,那就真的沒有人去努力了。勿以善小而不為,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裡,我一直這麼相信着。

我非大漢主義,更不贊同有些極端主義。我于去年底接觸漢服,領悟漢服複興是借服裝而複興傳統文化禮儀等,複興不等于複古,漢服是一件衣服卻又不僅是一件衣者“中國一切都好,學西方或給西方人表演就是谄媚”的想法。科技須學習西方,文化則要在傳承本國文化同時尊重他國文化,至于藝術,每個樂者大約都隻希望演奏給尊重音樂的人聽。

我們應該做到真正的不卑不亢。

關于質疑

—有人質疑我的宣傳方式這不能怪他們,他們可能真的不了解。在歐洲街頭藝人要考執照,有些地方年度考核不過關還會吊銷執照。藝人很多有工作如律師醫生,工作之餘出去表演,掙錢不是主要目的。但街頭藝人本身就是收費的,付出勞動就該拿酬勞。買音箱,服裝,化妝,體力消耗都是有成本的。不考執照不做藝人亦沒權限義務表演。再說,難道收費了,表演的就不是藝術了?這種“高尚”會不會太虛僞。況且外國觀衆覺得好,想表達對藝人的欣賞才給錢,不會因同情而施舍。政府認為街頭文化可提高國民素養,一直支持,國民亦十分尊敬街頭藝術家。就連皇家樂隊也在地鐵為路人表演過。

英國人欣賞尊重傳統藝術的人,所以其實我出去表演反而比在國内壓力小,能得到互相尊重的交流。觀衆和我互相感動對方,那位說我的笛聲令她想起許多往事的奶奶,認真詢問竹笛漢服細節的聽衆,誇獎中國姑娘的大叔,他們對藝術的尊重遠超我的想象。

然有人說國樂不可鬧市演奏,很掉價丢人。我隻想問有何不可?曾經多倫多皇家樂團在地鐵為路人演奏時,可曾有纡尊降貴等狹隘之念?在舞台上表演掙錢是藝術,在街頭就是乞讨?

我覺得講究環境則失了音樂的意義。未出國前,我在舞台上表演,同樣在爬山時攜帶竹笛吹一些很多人覺得“低俗”但轎夫們喜歡的曲子給辛苦勞作的他們聽,他們高興我就高興,音樂的目的是安撫聽衆,我不覺得跟在舞台上有差别。我不明白是我出了問題,還是一些人的價值觀出了問題。

但毋庸質疑,一個國家對街頭藝人的尊重程度,體現的是對藝術的尊重程度和欣賞水準。是故,丢人的并非街頭表演這一行為,恰恰相反,以演奏場合區分音樂之尊卑貴賤的傳統價值觀才是最大的丢人。

自我認識

——大家的支持和仗義執言使我感懷于内,但我真的覺得大家把我這件事上升的太高了。我并沒有想代表民族和文化,我隻是個學生,本着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想把我們的藝術介紹給外國人,做街頭藝人是最直接,受衆範圍最廣的途徑。這在英國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觀衆因我的音樂而感動,我同樣感到幸福。若能對傳統藝術起到宣傳作用,則是我之幸;若全無作用,我也保證不會有負面效果,英國人尊重藝術,且留學生在外代表中國形象,我不會做給國家丢臉的事情。

至于那些不聽解釋堅持此事是炒作的人,我隻有一言相贈:“因為他們自己隻能以炒作的心态來做這件事。”

歐洲街頭藝人太普遍,不是能引起關注的事。在國内想紅容易,但許多網絡紅人不日便被看客忘記,何必。花邊新聞容易制造,出色作品不易打磨。但求做好分内事,惟願多年後,我還能保持着對藝術的敬仰,認真甚至是嚴苛的态度,毫不動搖。

最後,謝謝大家讓我覺得我不是孤軍奮戰,在心裡默默地為你們行個禮,謝謝。今後我會更努力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積攢能量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我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璇玑敬上

08/06/2012

主要作品

原創音樂

《寒梅著花未》笛2013

《思月蝶》箫2013

《漢服說》演唱2019

配樂作品

《畫情》複刻版·全民樂實錄2012

《禮儀之邦》(安九)2013

《荏苒》2013

《玲珑》2013

《浮生辭》(銀臨)2013

《漢字時間》2018

MV作品

《禮儀之邦》2014

2014年3月璇玑擔任總策劃,總制片,并編舞出演公益禮儀宣傳片——《禮儀之邦》MV。MV在各大視頻網站上線後反響巨大,各類翻跳作品累計上千條,播放量達上千萬。全國各地校園文化周,晚會節目上随處可見《禮儀之邦》的身影。南蘇丹維和部隊的女兵們也在聯合國日慶典上身着漢服表演《禮儀之邦》舞蹈,向全世界展現中國之美。

“今晚的演出十分精彩,尤其是舞蹈禮儀之邦,充分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巨大魅力!”——一位來自伊斯坦布爾的聯合國女官員稱贊道

《長城之下》2019

2019年8月,璇玑作為出品人,總制片人,編舞,舞蹈服設計者,攜手老搭檔安九發布新作品《長城之下》MV。該作品由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打擊樂演奏家王佳男與中國音樂學院雅樂團趙越老師指導與客串,MV依然采用中英雙語字幕,片中铠甲也是曾在西安博物院展出過的,仿唐太子懿德墓出土騎兵俑的唐騎兵铠。該片不僅科普了以“八音”為體系的中國傳統樂器,還表達了“有了長城之上的戰士,才有長城之下的禮儀之邦”的思想。作品一經發布便好評如潮,更是被人民日報及學習強國平台轉發報道。該片不僅科普了以“八音”為體系的中國傳統樂器,還表達了“有了長城之上的戰士,才有長城之下的禮儀之邦”的思想,作品一經發布便好評如潮,更是被人民日報及學習強國平台轉發報道。

《行進曲》2019年制片人/策劃人

2019年2月,璇玑姑娘作為第八屆《漢服春晚》的藝術總監和開場雅樂節目《行進曲》制片人,用她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為漢服推廣做了新的注腳。正如她在接受采訪時所說:“文化需要有載體,才能落到實處,怎麼将本國真正的傳統文化用一種合理、合适的方式呈現,責任重大”,“做事講究以柔攻堅,順勢而為,在文化複興的過程中逐步建立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

《敦煌樂舞壁》vs柳青瑤2020年參演

相關采訪

2013年《哲思》采訪——“你着漢服,留給世人一世仰望”

2013年中華遺産《古人香事》

2017年02月刊諾丁漢市政廳采訪——“最溫柔的堅持,最含蓄的霸道”

2018年3月漢服春晚俊采訪談實錄——“擇時而止,順意而為”

2020年11月央視cgtn采訪#傳統新生#第六集璇玑:身着漢服起舞

媒體呈現

2018年7月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委級規劃教材《中國服裝史》

2018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規劃教材《基礎英語2》

2019年7月7日安九葉裡北京彈唱會,璇玑作為嘉賓客串,哨笛及裡拉琴伴奏《Adieu》,巴烏及金貝鼓伴奏《當我們老去》

主要貢獻

完成了英國官方機構與漢服協會的第一次合并——以“英國中華傳統文化研究院”統籌負責人兼“英倫漢風”副會長的身份,促成兩者合并,使“英倫漢風”協會成為研究院旗下的正式機構,正規化,合法化,且受中國駐英大使館的保護。

公益活動

2012年7月大興打工子弟學校支教

2012年7月鶴壁私塾支教

2013年4月參與“母愛橋MBL慈善基金會”的“Who am I”慈善活動。

2018年7月,麗水躬耕書院支教并考察。

“最初那種沉重的無力感讓我很長一段時間無法釋懷,後來就看到了一位朋友給我的留言——“你是他們生命中的亮色,也許會成為奮鬥目标。至于撫孤振寡,責任不在你一人,重點也不在你”,于是心裡漸漸清明,這大約就是支教的意義所在,給孩子們溫暖,做他們的榜樣,一句話,一個行為,也許就會對孩子的未來産生影響。支教結束後,還應該和孩子繼續保持聯絡,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随時給予指點。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做大事,那麼就讓我們懷着大愛做些小事”。——《支教手記(一)》

2018年12月16日,參與并出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慰問駐區部隊公益活動。

伯樂單聲

單聲身為中國僑聯海外顧問、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客座教授,《反分裂國家法》的提案者,在中國統一促進會,倫敦華僑華人互助工團、世界華僑華人聯合總會等團體均有任職,1998年,他将發還的祖宅通過泰州市政府捐贈給大浦小學,作為該校課外活動基地,又成立了單聲教育獎學基金。他在泰國世界華商大會上所作的《英國經濟狀況》演講,已被載入《世界學術文庫(華人卷)》第一集

單聲博士曾将自己在海外拍賣回來的,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悉數捐贈回國,在泰州成立珍藏館。2014年4月,璇玑從英國回到國内單老的故鄉泰州,視察所捐贈文物狀況,并與市長,館長等人商讨擴建文化館的具體事宜。璇玑坦言,跟在單老身邊,承其教誨頗多。更是說出了“于國有利,皆可為;領域在哪兒,無所謂;事成即可,何須萬人敬仰”這樣的話。

人物評價

璇玑姑娘對傳統文化有着更寬容的心态和長遠的目光。

“青年時有留學西方的經曆,血液裡有東方的姿态。時刻在思考矛盾又身陷矛盾,不争不赢卻敢拼敢輸”。璇玑自幼學習舞蹈,竹笛,書畫等傳統文化,先後師從喬成林,王次恒等笛箫大師。卻從未将自己定位成“表演者”,更非“網紅”,“KOL”等,而是不斷地撕下标簽,自由嘗試各種“喜歡的事”。喜歡漢服,卻不止于漢服,而是熱愛着各領域各民族的文化。出名于二次元,卻能做到不走捷徑,不以流量變現為目的,而是避開關注,潛心做了更多不浮于二次元的文化推廣,或大衆,或冷門。

正如她文章中說到的——“不敢慕虛名而處實禍,要有自知之明,知進退”,“你宣傳出去的東西,要對信任你的人負責”。“一樣事物隻有普及了,才會吸引更多不帶着情懷來的人,不可顧小義而失大道”等理智且有大局觀的論調,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故而被許多人評價道“有林下之風,活得足夠清醒”

上一篇:雅美

下一篇:LON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