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電影

瑞士電影

第一家電影公司
瑞士電影是瑞士在1896年的日内瓦國際博覽會上開始放映電影,但由于語言的不統一,電影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1918年建立了第一家電影公司,專門拍攝驚險片和滑稽片。瑞士有4個語言區,除羅曼什語區外,德語區、法語區和意大利語區均有電影生産。
  • 公司名稱:瑞士電影
  • 外文名:Swiss cinema in
  • 所屬行業:
  • 法定代表人:
  • 總部地點:日内瓦國際博覽會
  • 經營範圍:
  • 公司類型:電影制作
  • 公司口号:
  • 年營業額:
  • 員工數:

内容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随着法國電影新浪潮的興起,瑞士也同時開始了一場名為“新瑞士電影”的運動。這場運動打破了傳統藝術,建立起一種新的、更面向現實的美學。為這場運動打頭陣的,就是法語區的電影創作者阿蘭·泰納(Alain Tanner)、克樓德·勾海達(Claude Goretta)和米歇爾·蘇特(Michel Soutter)。

20年代,在法語區拍攝的影片有《塞爾溫的十字架》(1922,導演Z.貝蘭熱)、《山的呼喚》(1923,導演A.波爾舍)、《攀登薩列弗的人們》(1923,導演Z.布洛舍)。德語區是制片業最為活躍的地區。1924年攝制了歌頌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爾的長故事片《聯邦的起源》(導演E.哈德爾)。同年,在蘇黎世創立普拉厄森斯電影公司,起初隻攝制廣告片。30年代裡,該公司拍攝了幾部大型紀錄片,後來,便投資攝制故事片,主要是改編19世紀瑞士德語作家G.凱勒和J.戈特赫爾夫的古典作品,其中比較重要的影片是L.林德堡執導的《機槍手維普夫》(1938)、《最後的機會》(1945)和《馬托王朝》(1947),F.施尼德爾執導的《長工烏利》(1954)和《佃戶烏利》(1956)。普拉厄森斯電影公司力圖打入國際電影市場,曾聘請外國導演去瑞士拍片。如美國導演F.齊納曼拍攝了故事片《搜索》,意大利導演L.康曼西尼拍攝了《海蒂》(1952)等。其他電影制片公司拍攝了一些描寫社會生活的影片,如導演K.弗裡尤的《警察維克爾裡》(1955)、《楚列爾面包房》(1957)、《達列巴赫.卡裡》(1970)。德國導演E.萊澤爾在瑞士剪輯了幾部反法西斯的政論性影片《埃赫曼,“第三帝國”的人》(1961)、《我選擇生活》(1963)。60年代中期以前,法語區的電影公司主要生産紀錄片,故事片為數很少。如《在暴風雨中的孤島》(1942,導演A.波爾舍)、《馬努什》(1943,導演F.肖爾瓦裡),沉默的恐懼(1960,導演K.留丹)。提契諾州的意大利語區,70年代以前隻生産了3部故事片:《愛娃》(1940,導演包爾基),《随着布谷鳥啼鳴聲》(1942,導演A.凱倫)、《邊境的往事》(1971,導演B.索爾迪尼)。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外國影片進口減少,刺激了瑞士民族電影事業的發展,1942年瑞士年産長故事片達13部。戰後,瑞士政府對民族電影的發展給予很大關注。1958年瑞士的憲法中增加了關于電影事業的補充條款。1963年頒布了國家對新聞片、紀錄片、科普片和教學片的生産給予資助的法令;1970年對此法令又作了修正,即對故事片生産也給予資助。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瑞士年産故事片穩定在15部左右。“事實上,在像瑞士這樣的國家,電影工業并不存在,追溯瑞士電影發展的曆史,紀錄片一直都數不勝數。”洛桑大學(University of Lausanne)電影史和電影美學系教授阿蘭·博伊利亞特(Alain Boillat)解釋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