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頸斑鸠

珠頸斑鸠

鸠鴿科珠頸斑鸠屬鳥類
珠頸斑鸠(學名:Spilopelia chinensis)是鸠鴿科、珠頸斑鸠屬小型鳥類。俗稱鸪雕等,體長27~34厘米。頭為鴿灰色,上體大都褐色,下體粉紅色,後頸有寬闊的黑色,其上滿布以白色細小斑點形成的領斑,在淡粉紅色的頸部極為醒目。留鳥。常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其他斑鸠混群,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通常在天亮後離開栖息樹到地上覓食,離開栖息地前常嗚叫一陣。主要分布于東亞和東南亞,澳洲有引種。[1]
  • 中文名:珠頸斑鸠
  • 拉丁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 别名: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目:鴿形目
  • 亞目:
  • 科:鸠鴿科
  • 亞科:鸠鴿亞科
  • 族:
  • 屬:斑鸠屬
  • 亞屬:
  • 種:珠頸斑鸠
  • 亞種:
  • 分布區域:亞洲南部的開闊林地、農地、都市等地區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前額淡藍灰色,到頭頂逐漸變為淡粉紅灰色;枕、頭側和頸粉紅色,後頸有一大塊黑色領斑,其上布滿白色或黃白色珠狀似的細小斑點,上體餘部褐色,羽緣較淡。中央尾羽與背同色,但較深些;外側尾羽黑色,具寬闊的白色端斑。翼緣、外側小覆羽和中覆羽藍灰色,其餘覆羽較背為淡。飛羽深褐色,羽緣較淡。颏白色,頭側、喉、胸及腹粉紅色;兩脅、翅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灰色。

雌鳥羽色和雄鳥相似,但不如雄鳥輝亮、較少光澤。虹膜褐色,嘴深角褐色,腳和趾紫紅色,爪角褐色。

性别

體重

體長

嘴峰

跗蹠

雄鳥

120-200克

275-340毫米

15-19毫米

139-163毫米

131-165毫米

23-25毫米

雌鳥

120-205克

272-330毫米

14-18毫米

137-160毫米

123-162毫米

20-26毫米

近種區别

相似種灰斑鸠(Streptopelia decaocto)後頸有半月形黑色領環,尾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區别極明顯,野外不難識别。

珠頸斑鸠

灰斑鸠

栖息環境

栖息于有稀疏樹木生長的平原、草地、低山丘陵和農田地帶,也常出現于村莊附近的雜木林、竹林及地邊樹上。

生活習性

習性

留鳥。常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其他斑鸠混群。常三三兩兩分散栖于相鄰的樹枝頭。栖息環境較為固定,如無幹擾,可以較長時間不變。覓食多在地上,受驚後立刻飛到附近樹上。飛行快速,兩翅扇動較快但不能持久。鳴聲響亮,嗚叫時作點頭狀.嗚聲似“ku-ku-u-ou’’,反複嗚叫。

食性

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特别是農作物種子,如稻谷、玉米、小麥、豌豆、黃豆、菜豆、油菜、芝麻、高粱、綠豆等。有時也吃蠅蛆、蝸牛、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通常在天亮後離開栖息樹到地上覓食。離開栖息地前常嗚叫一陣。覓食活動多以7:00~9:00和15:00~17:00較為活躍。

分布範圍

分布于孟加拉國、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馬爾代夫、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東帝汶和越南,已被引種到澳大利亞、斐濟、毛裡求斯、墨西哥、新喀裡多尼亞、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内亞和美國。在中國分布于中部和南部,西抵四川西部和雲南,北至河北南部和山東,南達台灣、香港和海南島。珠頸斑鸠分布圖(橙色:原産地,紫色:引入地)

珠頸斑鸠分布圖(橙色:原産地,紫色:引入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3~7月。通常營巢于小樹枝權上或在矮樹叢和灌木叢間營巢,也見在山邊岩石縫隙中營巢的。巢呈平盤狀,甚為簡陋,主要由一些細枝堆疊而成,結構甚為松散。每窩産卵2枚。卵白色,橢圓形,光滑無斑,大小為26~29毫米×20~22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8天。

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範圍

珠頸斑鸠斯裡蘭卡亞種

Spilopelia chinensis ceylonensis

(Reichenbach, 1851)

分布于斯裡蘭卡。

珠頸斑鸠指名亞種

Spilopeliachinensischinensis

(Scopoli, 1786)

分布于中國東部,曾被引種到夏威夷群島。

珠頸斑鸠海南亞種

Spilopelia chinensis hainana

(Hartert, 1910)

分布于中國海南島。

珠頸斑鸠印度亞種

Spilopelia chinensis suratensis

(J. F. Gmelin, 1789)

分布于印度。

珠頸斑鸠滇西亞種

Spilopelia chinensis tigrina

(Temminck, 1809)

分布于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和南部)、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緬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加裡曼丹。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别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該物種被描述為在其幾乎所有分布範圍内都非常常見(Gibbs等人,2001年),而中國的種群規模估計約為10,000-100,000繁殖對,中國台灣約為10,000-100,000繁殖對(Brazil,2009年)。

上一篇:莫幹山

下一篇:绯色官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