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

王言

清代宛平知府
王言(1641—1711年):今新幹縣溧江鄉塘邊村人。康熙二年(1663年)舉人,十八年(1679年)進士。先後任馬平縣令、柳州郡丞、永清知縣。四十年(1702年)奉旨駐永定河任總監,在任期間,勤政愛民,不畏權勢。後提升為順天府尹、宛平知府。他一向“為人誠懇謹慎、周密;而孝友倍笃。”為官“清正廉明,賢聲益着”。四十七年(1708年)辭朝歸裡,“四壁蕭然,田廬蕩廢”,獲康熙皇帝玄烨親筆敕的“天下清官第一”赤匾一塊。名噪一時,傳頌古今。
  • 本名:王言
  • 别名:
  • 字:
  • 号:
  • 所處時代:清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
  • 主要作品:
  • 主要成就:
  • 出生時間:1641年
  • 去世時間:1711年

人物簡介

王言(1641—1711年):今新幹縣溧江鄉塘邊村人。康熙二年(1663年)舉人,十八年(1679年)進士。先後任馬平縣令、柳州郡丞、永清知縣。四十年(1702年)奉旨駐永定河任總監,在任期間,勤政愛民,不畏權勢。後提升為順天府尹、宛平知府。他一向“為人誠懇謹慎、周密;而孝友倍笃。”為官“清正廉明,賢聲益着”。四十七年(1708年)辭朝歸裡,“四壁蕭然,田廬蕩廢”,獲康熙皇帝玄烨親筆敕的“天下清官第一”赤匾一塊。名噪一時,傳頌古今。

人物事迹

康熙一生大力表彰清官。他重視對臣下道德品行的考察,對清官也從來不吝啬贊美之辭,曾多次用“天下第一”贊美他認可的清官。翻檢史料,康熙至少曾稱三位清官“天下第一”,分别是河南的張伯行、山西的于成龍和江西的王言。

王言是江西新幹人,曆任永清知縣、宛平知府、順天府尹等職,為官多惠政、恤民苦、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康熙曾手書“天下清官第一”賜給王言,王言子孫将其制成鎏金匾,如今這塊匾就保存在新幹縣博物館,和新幹大洋洲出土的商代青銅器等,共同訴說着新幹這片土地上的精彩故事。

康熙四十年(1701年),永定河堤因多年失修,緻使保定周邊地區洪水泛濫,災民四處逃難,且危及京畿府縣。由于王言的清廉和幹練,朝廷任命他為永清知縣、治理永定河總監。王言在清理河堤工程的經費收支時,稽查出原在永清督理河工的官員貪污工程巨款一案,朝廷獲知後下诏将其革職戍邊。然而,這名貪官的黨羽卻不肯罷休,打算對王言展開反攻,他們羅織罪名誣告王言以前在貴州任官時有貪腐行為,稱王言家私萬貫。

朝廷将奏谏轉到都察院辦理。都察院當即派了一位官員來到新淦縣(新幹原稱新淦,1957年因淦字生僻改今名)大車裡王言的家鄉察訪。經過暗訪發現,王言為官多年,家中房屋仍是一棟土磚房,四壁蕭然,更無長工家奴,隻有兩個兒子在家一邊讀書一邊農耕,妻子每日勞作不辍。都察院官員回京後,如實禀告了朝廷。王言自認“身正不怕影子斜”,此後他越發一心撲在永定河治理工程上。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永定河治理工程竣工。康熙禦駕永定河,河道總督奉诏宣谕:“永定河官,天下清官第一。”王言主持這麼大的工程,不僅沒有中飽私囊,更難能可貴的是,王言沒有濫用民力,要知道修河築路這樣的工程很容易濫用民力,攪擾百姓生活。之後,王言晉升宛平知府、順天府尹。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六十八歲的王言向朝廷乞休回家得到同意。三年後,王言逝世,臨終時将兒孫們喚到床前,交代他們自己一生沒留下什麼值錢的東西,隻有清白二字,望以此傳家。後來,王言的長子王泰森,孫子王雲翔、王雲煥分别考中進士,加上王言本人,被鄉人譽為“大車裡四進士”,素有“一家三代四進士”之稱。他們不忘祖訓,不負祖望,均以“清廉勤職”見稱。

上一篇:鄒楊

下一篇:李亞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