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王昌齡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1]王昌齡與李白、高适、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著有《王江甯集》六卷。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甯丞。被謗谪龍标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闾丘曉所殺。
    本名:王昌齡 别名:王少伯、王龍标、王江甯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族 主要作品:《出塞》、《從軍行》、《芙蓉樓送辛漸》、《長信宮詞》 主要成就:詩歌創作 性别:男 字号:字少伯 國籍:中國

人物生平

嵩山學道

唐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王昌齡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開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歲,是年前後,曾居嵩山學道。

唐開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歲,約在是年前後,客河東并州、潞州。

邊塞留名

開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歲約在是年前後,赴河隴,出玉門。其著名之邊塞詩,大約作于此時。

開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歲。隐居于京兆府藍田縣石門谷。是年有《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之作。“山陰崔少府”即崔國輔。

邊塞留名

開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歲約在是年前後,赴河隴,出玉門。其著名之邊塞詩,大約作于此時。

開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歲。隐居于京兆府藍田縣石門谷。是年有《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之作。“山陰崔少府”即崔國輔。

進士及第

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王昌齡

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王昌齡(2張)

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

開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歲。在長安,以博學宏詞登科,再遷河南汜水縣尉。

開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歲,當年四月,在長安參加宴會,有《夏月花萼樓酺宴應制》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于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甯丞。

左遷交友

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歲,因事獲罪,谪赴嶺南。

開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四十二歲,遇赦北還。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複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冬,王昌齡離京赴江甯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甯》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别。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颀等詩人郊遊,也都有留詩。

天寶三載甲申(744年),四十七歲,在江甯丞任。四月曾因事暫至長安,與辛漸、李白、王維過從。

天寶七載戊子(748年),五十一歲,至此年,官江甯丞前後共八載。同年,昌齡乃自江甯丞貶為龍标尉。昌齡自金陵首途赴龍标,基本上是溯江前往,曾順道遊南陵,有《至南陵答皇甫嶽》。

妒才被殺

天寶十五載、唐肅宗至德元載(七月,肅宗即位靈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五十九歲。約在此年離開龍标,還鄉。其去龍标,過辰溪,經武陵,扁舟沿江東去,約在今年七、八月後,有《留别司馬太守》《留别武陵袁丞》等詩為證。

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757年),六十歲。756年冬到757年十月之間,王昌齡路經亳州,為亳州刺史闾丘曉所殺害。

主要作品

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歎守将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确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采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别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别裁》說:“龍标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曆史評價

唐·岑參:少伯天才流麗,音唱疏遠。

唐·殷璠:“風骨”的代表。……王維、昌齡、儲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嶽英靈也。(《河嶽英靈集》)

唐·司空圖:國初,上好文章,雅風特盛,沈宋始興之後,傑出江甯,宏思于李杜。

宋·劉克莊:唐人《琉璃堂圖》以昌齡為詩天子。(《後村詩話》)

明·王世貞: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争勝毫厘,俱是神品。

明·陸時雍:王昌齡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齡得之錘煉,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齡之意象深矣。(《詩鏡總論》)

明·焦宏:龍标、隴西,真七絕當家,足稱連壁。(《詩評》)

明·胡應麟:李寫景入神,王言情造極。王宮詞樂府,李不能為,李覽勝紀行,王不能作。……餘嘗謂古詩、樂府後,惟太白諸絕近之;國風、離騷後,唯少伯諸絕近之。

明·吳喬:王昌齡五古,或幽秀,或豪邁,或慘恻,或曠達,或剛正,或飄逸,不可物色。……王昌齡七絕,如八股之王濟之也。起承轉合之法,自此而定,是為唐體,後人無不宗之。(《圍爐詩話》)

清·彭定求等《全唐詩》:緒密而思清。

清·潘德輿:七絕第一,其王龍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濃,龍标以濃而至淡,皆聖手也。(《養一齋詩話》)

近代·聞一多:王昌齡為盛唐詩壇“個性最為顯著”的兩個作家之一(另一個是孟浩然)。

轶事典故

投筆從戎

大約二十歲,王昌齡離開家鄉,開始一段學道的經曆。開元年間,正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王昌齡在詩中對盛世景象竭盡全力、忠貞不已地加以歌頌。對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齡一生最堅實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後長期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火熱的年代,像王昌齡這樣有抱負的時代青年,隻是把學道當成了一種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長安謀求發展,沒見什麼成效,于是他西出長安,投筆從戎,從此踏上西出長安,踏上出塞之路。

一片冰心

王昌齡經過堅持不懈的追求,廣泛精心的研讀,終于在開元十五年,應進士試時一舉登第,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王昌齡終究心有不甘,他于開元二十二年再應博學宏詞科的考試,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後官職仍舊未見升遷,僅被授予汜水尉。科場頗為得意,仕途卻明顯失意,王昌齡受到打擊。在做了汜水尉五年後,即開元二十八年,他被遠貶荒僻的嶺南,任江甯丞。失意之後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從長安赴江甯任所,他故意遲遲不去報到,在洛陽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銷愁。到江甯後,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帶遊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種明顯以消極怠工作為反抗的手段,過于意氣用事也實在容易授人以柄。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作于王昌齡赴任江甯丞之日,這時他正遭謗議,送别至友遠行,當時凄切心情可想而知。臨别所囑,惟以玉壺冰心自明心迹。“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裡的南國煙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語也是情語。王昌齡以忠節貞信作為人生困境中的一種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時也表明,他對時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旗亭畫壁

有一天,王昌齡、高适、王之渙三位詩人一起到酒樓去,賒酒小飲。忽然有梨園掌管樂曲的官員率十餘子弟登樓宴飲。三位詩人回避,躲在黑暗的角落裡,圍着小火爐,且看她們表演節目。一會兒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園女子,珠裹玉飾,搖曳生姿,登上樓來。随即樂曲奏起,演奏的都是當時有名的曲子。王昌齡等私下相約定:“我們三個在詩壇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個高低。今天算是有個機會兒,可以悄悄地聽這些歌女們唱歌,誰的詩入歌詞多,誰就最優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就用手指在牆壁上畫一道:“我的一首絕句。”随後一歌女唱道:“開箧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雲居。”高适伸手畫壁:“我的一首絕句。”又一歌女出場:“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将團扇共徘徊。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又伸手畫壁,說道:“兩首絕句。”

王之渙自以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們竟然沒有唱他的詩作,面子上似乎有點下不來。就對王、高二位說:“這幾個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頭片子,所唱不過是‘巴人下裡’之類不入流的歌曲,那‘陽春白雪’之類的高雅之曲,哪是她們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幾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個說:“到這個小妮子唱的時候,如果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就不和你們争高下了;果然是唱我的詩的話,甭客氣,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為師好了。”三位詩人說笑着等待着。

一會兒,輪到那個梳着雙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得意至極,揶揄王昌齡和高适說:“怎麼樣,土包子,我說的沒錯吧。”三位詩人開懷大笑。

失孟交李

王昌齡在襄陽與孟浩然一見,孟浩然因舊疾複發而死。王昌齡因此在離開的路上很悲傷,沒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見李白,當時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們倆一見如故,在江邊的小船上,邊泛舟邊吟酒,暢談文壇圈裡的交往故事。臨别,王昌齡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李白對王昌齡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後來聽說王昌齡被貶為龍标尉,特地寫詩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

冤死途中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59歲的王昌齡輾轉回老家途中,經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曉殺害。闾丘曉為什麼要殺害王昌齡?史書記載甚少,留下千古之謎。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王昌齡”名下,有一句發人深思的話:“以刀火之際歸鄉裡,為刺史闾丘曉所忌而殺”。公元757年,張鎬奉命平定“安史之亂”。這年秋天,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帶)之圍,令亳州刺史闾丘曉率兵救援。為人傲慢、剛愎自用的闾丘曉,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張鎬,更怕仗打敗了“禍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時間,按兵不動,緻使贻誤戰機,宋州陷落。張鎬以贻誤軍機罪,處死闾丘曉。在行刑時,闾丘曉露出一幅可憐相,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餘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贍養。張鎬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話就把闾丘曉擋了回去:“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人際關系

關系

姓名

從弟

王銷

從弟

王越

史料索引

宋代宋祁《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八·文藝下

五代劉昫《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下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

主要影響

中唐

王昌齡的詩風和詩境最先影響的是中唐的皎然,他在王昌齡之後,又把意境的研究推進了一步,他關于意境方面的論述是多方面的,研究也相當的深入,他繼承了王昌齡以“境”論詩的方式,提出了諸如“緣境不盡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題。

晚唐

其次便是晚唐時期的司空圖,他在王昌齡提出的意境概念的啟發下對意境作出了全面總結,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緻”,“味外之旨”等觀點。

宋代

宋代意境理論中最有成就的是南宋的嚴羽,他針對一部分宋詩以理勝而不講求意境的傾向,在緬懷盛唐詩歌并在王昌齡及唐代所有對詩歌意境的審美經驗的啟發下,提出“興趣”說。此說見諸于其論著《滄浪詩話》。

清代

清末的王國維是意境範疇發展史的最後一位總結者,亦是其終結者,集大成者。其著作《人間詞話》在探求曆代詞人創作得失的基礎上,借鑒王昌齡等曆代文人對“意境”範疇的探讨并結合作者自己藝術鑒賞和藝術創作的切身經驗,提出了“境界”說,為王國維藝術論的中心與精髓。

上一篇:不知火玄間

下一篇:無雙劍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