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

王基

三國時期曹魏将領
王基,字伯輿。王基一生,文武兼備,才高于世,德溥于時,深得司馬宣王(懿)、司馬景王(師)、司馬文王三代的器重,尤其在南征毋丘儉,文欽之亂,東征諸葛誕之叛大規模軍事活動中,王基與司馬師、司馬炎結下了深厚的軍友情誼。魏景元二年王基去世,追贈司空,谥号為景侯[1]。
  • 中文名:王基
  • 外文名:
  • 别名:伯輿
  • 民族:漢族
  • 籍貫:東萊曲城
  • 畢業院校:
  • 職業:将領
  • 主要成就:大破吳軍,生擒譚正,修築昶城
  • 性别:男
  • 代表作品:《時要論》
  • 官職:荊州刺史、揚烈将軍
  • 封爵:常樂亭侯、東武侯
  • 追贈:司空
  • 谥号:景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王基是東萊曲城人,少年時父親王豹去世,便與叔父王翁住在一起。王翁精心撫養,王基也非常孝順。17歲時,擔任東萊郡府吏,因非其所好而辭職。魏黃初年間各地舉薦孝廉,王基被任命為郎中。青州刺史王淩特意上表推薦王基出任别駕,後來朝廷征召王基為秘書郎,王淩又請求把他召回。司徒王朗要求征召王基,王淩卻因為貪圖利用王基的治理能力而賴着不放人,因此遭到司徒王朗的彈劾。大将軍司馬懿征召王基,尚未到任又被提升為中書侍郎。

上書止奢

魏明帝大興土木修建宮室,百姓勞苦,王基上疏說:“我聽說古人把百姓比作水,說:‘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複舟。’因此,居于民上的天子,不能不随時戒懼。百姓安樂,逸靜,一切事情都好辦;如果他們生活很苦,他們就會想到作難。因此,先王的居處都很簡樸,為的是防止禍患發生。從前顔淵說,東野子駕禦馬匹,馬精疲力竭,但他仍驅趕不止,因此知道他将失敗。而今勞役繁重,男女分離,人們怨聲載道,希望陛下能深思東野子之弊,仔細揣摩舟和水的比喻,讓那些精疲力竭的馬匹休息一下,讓那些疲憊不堪的百姓省些勞役。

從前漢代打天下,到漢孝文帝時,隻有同姓的諸侯。因此,賈誼深感憂慮地說:‘下邊是堆積着的柴禾,點着火,而在上面睡覺,還自以為很安全。’而今敵人并未消滅,猛将擁兵,集聚起來難以應敵,長久下去,帝位難以傳給後代。在此盛明之世,不專心緻志地消除禍患,如果子孫再不争氣,國家就危險了。如果讓賈誼再生,一定會更加憂慮。”

散騎常待王肅撰着諸經傳解,又論述、制定朝廷禮儀,常常修改鄭玄的舊觀點。王基則依據鄭玄的學說與王肅争論,并撰寫批評王肅學說的《毛詩駁》。出任安平太守,後來因公事免職。

出任地方

正始年間,大将軍曹爽奏請王基擔任從事中郎,後來出任安豐太守。因為治理州郡嚴謹,而且防備森嚴,所以孫吳不敢進犯,加升讨寇将軍。孫吳在建業集中大軍,揚言進攻揚州,刺史諸葛誕讓王基謀劃,王基說:“以前孫權屢次進犯合肥,到了江夏,這之後全琮出擊廬江,朱然進犯襄陽,但都未得逞,隻得退回。

而今陸遜等老将已死,孫權也年老,内部沒有能臣賢嗣,軍中又缺乏英明軍師。孫權想要親自率兵出擊,又怕内部生亂,各種矛盾一齊爆發,導緻崩潰;若派将領率兵,老将差不多死光了。新将他又不信任。他不過是想借此安排好親信,以攻為守而已。”後來,孫權沒有領兵出擊。當時國内由曹爽專權,風氣大壞。王基撰《時要論》來譏諷時事。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嘉平元年),征召為河南尹,由于曹爽被誅殺,按例免官。後來擔任尚書。

善于軍事

公元250年(嘉平二年),出任荊州刺史,加揚烈将軍,跟随征南将軍王昶讨伐孫吳。王基在夷陵率領一路兵馬襲擊步協,步協緊閉城門固守。王基假裝擺出進攻的架式,其實則分兵襲取雄父糧倉,繳獲糧食三十餘萬斛,抓獲安北将軍譚正,接納投降的敵人有幾千人,把這些降民安置到夷陵縣。王基被賜關内侯爵。王基又上表勸王昶将江夏作為首腦之地,緊逼夏口。從此,吳軍就不敢輕言渡江了。他申明禮儀制度,整頓軍隊秩序,恢複學校教學,南方士人無不稱贊。當時朝廷商議準備大舉伐吳,下诏命王基商量如何進攻。

王基說:“如果出兵而不能打勝,不僅威風喪盡,而且還耗費财用,因此出兵必須準備充分才行。如果不準備開通河道,聚積糧食,修建戰船,即使陳兵江北,也不會形成必渡之勢。今江陵有沮水、漳水,灌溉良田數以千畝。安陸左右,也有沃野良田。如果水陸并以農業為主,準備充分的儲備,然後率大軍攻向江陵、夷陵,分别占據夏口,沿沮水、漳水運輸糧食。

敵人知道我有堅銳的裝備和充足的儲備,能長久占據優勢則依據天險頑固堅守的信念必然變得沮喪,棄暗投明的人會越來越多。這時再聯合東吳的蠻夷從其内部攻擊。大軍再分部征讨,則夏口以上各據點一定可以攻下來,長江之外的州郡也都守不住了。這樣一來,吳、蜀的交通斷絕,兩國無法聯合,東吳也就成為甕中之鼈了。否則的話,這時出兵未必有利。”于是朝廷打消了出兵的念頭。

出謀劃策

公元252年(嘉平四年),司馬師執掌朝政,王基上書勸戒說:“天下很大,政事很雜,您就不能不兢兢業業,夜以繼日。如果志尚淳正,就不會滋生各種邪念;如果心地純靜,就不會感到衆事嘈雜。深思熟慮,教令就不會繁雜;重用賢能、優良之士,遠近都會臣服。因此,要使遠方各族團結協同一心,全在于閣下如何行動;要使民衆平定,也全在于您如何用心。許允、傅嘏、袁侃、崔贊等都是正直之士,有端直的品質,沒有流變的壞心,可以任用他們。”司馬師采納了他的意見。與州泰、鄧艾、石苞分别主管州郡事務。

公元254年(正元元年),高貴鄉公曹髦登基,封王基為常樂亭侯。

公元255年(正元二年),毌丘儉、文欽起兵,朝廷以基為行監軍,授予符節,統領許昌軍隊,正好與司馬師的軍隊在許昌會合。司馬師問王基:“您看毌丘儉等會怎麼樣呢?”王基說:“淮南叛亂,不是當地吏民作亂,而是受到毌丘儉的威脅,怕眼前被殺,所以随大流罷了。如果大兵壓境,他們必然土崩瓦解。毌丘儉、文欽的屍首不久就會懸在軍門。”司馬師說:“說得好!”于是派王基打先鋒。很多人認為,毌丘儉、文欽勇猛無敵,很難與他們争勝。朝廷下诏讓王基停止進軍。

王基認為:“毌丘儉等軍隊完全可以長驅直入,但其仍不進軍,說明已露出詐僞的馬腳,民衆之心有所疑。我們這時候不趕緊聲張威勢,滿足百姓的願望,反而停軍不前,修築高壘,無異于顯示我們的怯懦,這決不合用兵的道理。如果他們搶劫民衆,并把各州郡兵士家屬也抓來,則我們更喪失民心。為毌丘儉所威脅的人,覺得自己罪責深重,不敢再逃出。這裡是烏合之衆聚集之地,士兵并無戰鬥力,卻可能成為奸宄之輩得勢的溫床。如果東吳軍隊趁機出兵,那淮南大片國土就該被敵人占據了。

此後,谯、沛、汝、豫等地就日益危險,這是最大的失策。應快速占據南頓,南頓有大糧倉,足夠軍隊吃上四十天的。駐守南頓堅城,借助大糧倉供應,造成先聲奪人的氣勢,這是平定叛賊的首要措施。”王基反複請戰,朝廷才讓他占據氵隐水。到了以後,王基又上書說:“兵貴神速,不能拖延。而今外有強敵,内有叛臣,如果再不當機立斷,将來後果就難以預知了。很多人認為指揮軍隊應持重一些。持重當然應該,但是停軍不進就錯了。持重決不是指按兵不動呵!如果能進軍,就不可戰勝。而今占據城關,壁壘森嚴,那邊積蓄的糧食提供給敵人,而我們卻要遠道運糧,這是大錯的呵!”

司馬師想等各路軍隊到齊後再發兵,還是不聽王基的勸谏。王基又說:“将軍在外,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敵人得城,敵人得利。我得城,對我有利。這才叫争城,進軍南頓城!”于是揮師占據南頓。毌丘儉等從項地發兵也想争奪南頓,走了十來裡,聽說王基已捷足先登,隻好退回項地,當時兖州刺史鄧艾屯兵樂嘉,毌丘儉派文欽率兵襲擊鄧艾。王基知道他們已分散了兵力,就率兵攻項地,毌丘儉失敗。淮南二叛等平定後,王基任鎮南将軍,都督豫州諸軍事,任豫州刺史,晉封安樂鄉侯。他上疏要求分自己的封邑二百戶給叔父的兒子王喬,并求賜王喬關内侯,用來報答叔父的養育之恩。朝廷特許。

公元257年(甘露二年),諸葛誕起兵。王基以豫州刺史身份行鎮東将軍,都督揚州、豫州軍事。當時大軍在項地,認為淮南軍精良,讓王基駐軍修壘。王基反複上書請求讨伐。

這時,東吳派朱異來援救諸葛誕,駐紮在安城。王基奉诏要他率軍轉移占據北山。王基對諸位将領說:“而今城壘已經很堅固了,兵馬也都聚集在此,隻須精修守備,等待敵人就是了,如果再移兵戍守險地,會使兵馬處于渙散狀态。再聰明的人也不能收拾這個局面了。”于是在适當的時候又上疏說:“今天我們與敵人對峙,應巋然不動,如果轉移堅守險要之地則人心動搖,破壞既成的局勢。各路軍隊各自據守深溝高壘,人心安定,不能動搖,這是統領軍隊的基本要領。”報上奏表後,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

大将軍司馬昭屯兵丘頭,分部圍守,各有所統。王基都督城東城南二十六軍,司馬昭命軍吏深入鎮南将軍部界,傳令不得出兵。城中糧食吃盡,敵人晝夜攻壘,王基據城死守。進而擇機反擊,大破淮南軍。

公元258年(甘露三年),攻下壽春後,司馬昭寫信給王基說:“當初議者雲雲,要求移兵的人極多。當時我沒有臨陣,也聽信他們的議論。将軍閣下深算利害,意志堅定,奮力頂住衆将壓力,以至上違诏命;終于戰勝敵人。古人所叙述的戰事,也沒有超過這次戰事的。”司馬昭想派将領率精銳部隊深入戰區,招迎唐咨子弟,乘此機會可以造成颠複東吳的局勢。王基勸谏說:“以前諸葛恪乘着東關的勝利,調動江左的兵力,包圍新城。城沒有攻下來,自己卻死傷過半。

姜維借洮上勝利之勢,輕兵深入,軍糧供應不上,結果大軍在上絡複沒。每當取勝之後,官兵上上下下輕敵。輕敵則考慮困難不深入。而今敵人剛剛在外吃了敗仗。内患又未平息。因此,目前他們正戒備森嚴。再說,連年作戰,人有歸家之志。今俘獲十萬降兵,又殺了諸葛誕這個罪人,自從漢末有戰事以來,還沒有如今天這樣大獲全勝的局面呢!武皇帝在官渡大敗袁紹,自以為創下的收獲已多,不再追剿,是懼怕受挫敗。”司馬昭聽後于是罷兵。因為淮南地區剛剛平定,朝廷命王基為征東将軍,都督揚州諸軍事,晉封東武侯。王基上疏辭讓,把功勞歸給參謀和輔佐的下屬。于是長史、司馬等七人都得以封侯。

這年,王基母親去世。朝廷下诏對喪事保密,把王基的父親王豹的遺骨遷到洛陽與王基母親合葬,追贈王豹為北海太守。

識破陰謀

公元259年(甘露四年),王基調任征南将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公元260年(景元元年),常貴鄉公曹奂即位,為王基增加食邑千戶,加上以前的一共五千七百戶。

公元261年(景元二年),陽太守上表說吳賊鄧由要求投降。王基接受命令,要在此時出兵東吳。王基懷疑其中有詐,于是派驿使快速向朝廷陳述情狀,又說:“嘉平以來,内亂不斷。當務之急,是如何使國家安定,百姓安甯,不應輕易興師動衆,向外族求取好處。”司馬昭回信說:“和我共事的人,多是曲意逢迎,很少有人能與我明白地講述事實真相。閣下誠感忠愛,常常有所規勸,就照着您所說的辦理。”後來,鄧由果然沒有來投降。這年四月二十四日,王基逝世,享年72歲,

追贈司空,谥号景侯。兒子王徽繼承爵位,早死。

曆史評價

陳壽:“徐邈清尚弘通,胡質素業貞粹,王昶開濟識度,王基學行堅白,皆掌統方任,垂稱着績。可謂國之良臣,時之彥士矣。”

王朗:“宿衛之臣,秘閣之吏。”

司馬昭:“将軍深算利害,獨秉固志,上違诏命,下拒衆議,終至制敵禽賊,雖古人所述,不是過也。”“确然共盡理實,誠感忠愛,每見規示,辄敬依來指。”

司馬炎:“故司空王基既着德立勳,又治身清素,不營産業,久在重任,家無私積,可謂身沒行顯,足用勵俗者也。”

虞預:“王基、鄧艾、周秦、賈越之徒,皆起自寒門,而着績于朝。”

趙一清:“王基非惟不忠,亦且不孝。”

盧弼:“伯輿學有師承,駁王申鄭,決不阿附,時堅具征卓識。承祚目為堅白,允稱定平。其用兵策略,老謀深算,尤不可及。至母死奪情,非關本志,不忘叔父拊育之總,豈背慈母劬勞之恩?诏秘兇問,無可如何,合葬洛陽,追贈亡父,亦所以慰人子之心。”

轶事典故

管辂去看望安平太守王基。王基叫他算卦,管辂說:“會有一卑賤的女人生下一個男孩,剛落地就能行走,走入鍋竈中自死。又床上會有一條大蛇,叼着筆,全家人可去看望,很快就離走。又有鳥飛到屋内,與燕子咬鬥,燕子死鳥飛去。這是三件怪事。”王基大驚,忙問兇吉。管辂說:“隻因為您的家住得遠,所以有鬼作怪。小男孩生下來會走,不是他自己能走,隻是無忌的妖魔驅使他走入竈中。大蛇叼筆,隻是老書佐。鳥燕相鬥,隻是老鈴墜下。今卦上隻有現象,沒說兇事,知道不是災難的象征,不必擔心。”後來果然沒事。

家族成員

父輩

王豹,王基年少時就已死。258年,王基母親死後,将王豹的墓移到洛陽與王基母親合葬,并追贈他為北海太守。

王翁,王基叔父,王豹死後養育王基。

後代

王徽,王基之子,王基死後繼嗣,但早死。

王廙,王基之孫,鹹熙年間封東武侯。

墓碑

《東武侯王基墓碑》自清乾隆三年(1738)金石家吳玉搢《金石存》着錄以來,相繼錄研者不下數十家,由于碑石形制與碑文撰書之奇特,多引起諸金石家和書法家的重視。尤其新中國成立以來,以“王基斷碑”之名,被列為“全國第一批書法藝術名碑”。

王基墓碑,碑文不載志主姓名及諱,為碑刻史空前絕後一點典型。王基墓碑為洛陽至今出土唯一的一塊曹魏墓碑,亦為全國所僅見,無以類比。王基生前,身曆漢、魏二朝五帝,才德兼茂,文武名世,有功于國,位居列侯,薨後敕葬洛陽,策令樹碑,“光示來裔”。為何碑文不名?此一疑案,方家均未涉及。愚以為當為形勢所迫耳。

清金石家葉昌熾對此作了精辟的論述:“《宋書·禮志》: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禁立碑。高貴鄉公甘露二年,大将軍參軍王倫卒,倫兄俊述其遺美雲,祗畏王典,不得為銘,此則碑禁尚嚴也。晉武帝鹹甯四年又诏曰:碑表私美,興長虛僞,莫大于此,一禁斷之。義熙中,尚書祠部郎中裴松之,又議禁斷。觀此,則魏晉兩朝屢申立碑之禁。然大臣長吏,人皆私立。

”而王基碑之立,顯然非屬此種私立。景元二年(261年)東武侯王基薨,不惟舉行國葬,進而追加封贈,還“以為策镌石表墓”,真乃敕令樹碑立碑了。因屬明違王典,故采用權變之法,樹碑立傳。此即概為碑文不名之因,這種做法,實乃秉握實權的大将軍司馬昭)的主意。

該碑書法,結體整饬工穩,方正疏朗,用筆圓渾厚重,點畫遒勁有力,用筆多入楷法,撇端尖而出鋒,點有陰陽變化,捺筆亦多出鋒,大反鈎中間亦有出鋒之筆。字态灑脫,靈動而有韻緻,既有不谙隸法的一面,又有不屑古版之處。雖然有些點畫稍欠精緻,但也可見不事雕鑿,任意草率之意趣,誠為三國曹魏書法之一寶也。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王基生平與正史大體相當。在征讨毌丘儉時為荊州刺史、監軍,領前部兵,負責取鎮南之地。并在軍事會議上反駁光祿勳鄭袤消極防禦的提議,力主進兵,受到司馬師的贊許,得以領前部兵搶占南頓。并與胡遵并力攻破項城。

征讨諸葛誕時,王基以一人之力連克吳将朱異、唐咨,并乘勝大敗吳軍。

上一篇:田力

下一篇:老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