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雞

狼山雞

雉科原雞屬動物
狼山雞是蛋肉兼用型雞種之一,新狼山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第一個育成的兼用型雞種,1952年開始由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1958年基本定型。其以産蛋多、蛋體大,體肥健壯、肉質鮮美而着稱、按毛色分為黑白兩種。黑色的稱之為“狼山黑”,羽毛黑而發綠、發藍,熠熠生輝,色彩絢麗。“狼山黑”中有一品種頭冠後有一蓬毛,又稱作“狼山鳳”,如東人稱之為“蓬頭雞”。白色的叫“狼山白”,“狼山白”數量極少,其羽毛潔白無瑕,配以鮮紅的雞冠,紅白分明,賞心悅目。[1]
    中文名:狼山雞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今颚總目雞形目 亞目:雞亞目 科:雉科 亞科: 族: 屬:原雞屬 亞屬: 種:狼山雞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狼山雞

産地分布

狼山雞是我國古老的優良地方品種,并在世界家禽品種中負有盛名。狼山雞原産于江蘇省如東縣境内,以馬塘、岔河為中心,旁及掘港、拼茶、豐利及雙甸,南通縣的石港等地也有分布。該雞集散地為長江北岸的南通港,港口附近有一遊覽勝地,稱為狼山,從而得名。1872年首先傳入英國,後在家禽展覽會上博得英美各國養禽界的關注和好評,繼而又傳入德、法、日等國,并且載入各國的家禽品種譜。

狼山雞以體型碩大、羽毛純黑、冬季産蛋多、蛋大而着稱于世。該雞在國外經過進一步選育,并與當地雞雜交培育成新的品種,如當代著名雞種黑奧品頓、澳洲黑等。因此,狼山雞對世界養雞業也有一定的貢獻。建國前,狼山雞雖已馳名中外,但國内無專場進行選育工作,不過由于産地比較偏僻,交通也不便,該雞在群衆中仍然大量飼養并得到保存。

1952年,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首先對狼山雞進行了原産地的品種調查和導入雜交試驗。1959年,江蘇省農林廳和南通市農林局分别在如東和南通建場進行狼山雞的選育工作。20年來,兩場的規模和種雞的質量均有所發展和提高,每年推廣種蛋、種雛30~40萬隻,除本省外,黑龍江、新疆、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上海等1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引種飼養,對保存、選育和推廣地方良種起了很大的作用。

形态特征

狼山雞體格健壯,頭昂尾翹,具有典型的U字形特征,羽毛緊密、美觀,行動靈活。按羽色可分黑、白、黃三種。狼三黑雞單冠直立,有5~6個冠齒。耳垂和肉髯均為鮮紅色。身披虹彩,以黃色和黃渾者居多,少數褐色。喙黑褐色,尖端顔色較淡。全身毛黑色,緊貼身上,并有綠色光澤。胫、趾部均呈黑色,皮膚為白色。初生雛頭部黑白毛,俗稱大花臉,背部為黑色絨羽,腹、翼尖部及下腭等處絨羽為淡黃色,是狼山黑雞有别于其他黑色雞種之處。白色狼山雞雛雞羽毛為灰白色,成雞羽毛潔白。狼山黃雞以嘴、腳、羽毛三黃為主要特征,大小适中,肉味鮮美,俗稱如東草三黃。

品種形成

原産地位于長江三角洲北部,東臨黃海,土地多系逐年将海灘圍墾而成,農家曆來居住分散,多是單家獨戶星羅棋布于大田之中,連同周圍的農田構成一個小農經濟的單元,宅旁四周多植竹林或叢生蘆葦,雞群可充分覓食到動物性飼料和青綠飼料;當地海産豐富,貝殼俯拾皆是,雞隻所需礦物質飼料也不匮乏;加上産地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地勢平坦,土質疏松,河港交叉,排灌良好,農作物産量較高,群衆素有用玉米、大麥、稻谷補飼雞群的習慣。

上述條件為雞種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養雞是當地農家主要副業,養雞數量較多,因此,每戶農家自行繁育而很少混雜。當地鄉俗對選種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對純黑羽毛的選擇就是因農家忌諱紅羽為火災的征兆,而視純黑為吉祥,漁民出海祭祀時也要求用純黑的大公雞,這就促使大家淘汰雜羽雞,專選純羽大雞。由于狼山雞體态優美,羽毛純黑且富有燦爛的光澤而為人們所喜愛,故早在一百多年前已被列為國際标準品種而聞名世界。

體型外貌

狼山雞是著名蛋肉兼用型雞種之一。以産蛋多、蛋體大,體肥健壯、肉質鮮美而着稱。狼山雞,體似馬鞍,尤其公雞,頭昂尾翹,氣宇軒昂,可謂風度不凡。外貌特征?體格健壯,頭昂尾翹,背部較凹,羽毛緊密,行動靈活。建國初期調查時,按體型可分為重型與輕型兩種,前者多産于馬塘、岔河,公雞體重為4.0~4.5kg,母雞為3.0~3.5kg;後者以拼茶為多,公雞體重為3.0~3.5kg,母雞為2.0kg左右。

按羽毛顔色可分為純黑、黃色和白色三種,其中黑雞最多,黃雞次之,白雞最少,而雜毛雞甚為少見。每種顔色按頭部羽冠和胫趾部羽毛的有無分為光頭光腳、光頭毛腳、鳳頭毛腳和鳳頭光腳四個類型。黑色的稱之為“狼山黑”,羽毛黑而發綠、發藍,熠熠生輝,色彩絢麗。“狼山黑”中有一品種頭冠後有一蓬毛,又稱作“狼山鳳”,如東人稱之為“蓬頭雞”。白色的叫“狼山白”,“狼山白”數量極少,其羽毛潔白無瑕,配以鮮紅的雞冠,紅白分明,賞心悅目。如東縣狼山雞種雞場建立之初,曾對上述各類型的生産性能進行測定,最後以體型中等的黑色光頭光腳型作為選留對象,南通市狼山雞種雞場一開始就以光頭光腳型建立基礎群,因此,兩場雞群的體型外貌基本一緻。

狼山雞頭部短圓細緻,群衆稱為蛇頭大眼,單冠,冠齒5~6個。臉部、耳葉及肉垂均呈鮮紅色。眼的虹彩以黃色為主,間混有黃褐色。喙黑褐色,尖端稍淡。胫黑色,較細長。羽毛緊貼軀體,當年育成的新雞富有黑綠色的光澤。成年黑色狼山雞多呈純黑,有時第9~10根主翼羽呈白色,但剛出殼的雛雞,額部、腹及翼尖等處均呈淡黃色,一直到中雛換羽後才全部變成黑色,這與其他黑色雞種顯然不同。狼山雞的皮膚呈白色。

品種展望

狼山雞作為我國優良地方雞種早受到保護和培育,但同現代專門化的雞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在保種的同時,必須進行品系繁育,并改善飼養管理,使狼山雞的生産性能進一步提高。此外,對黑羽中的慢羽和快羽系也應繼續選育,以利今後形成配套生産時初生雛的雌雄鑒别。

如東縣狼山雞種雞場

如東縣狼山雞種雞場成立于1959年,是一家從事狼山雞保種、改良、繁育;商品雜交雞、蛋産、供、銷于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種雞場,也是國家農業部承認的唯一一家狼山雞養殖基地,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狼山雞保護場。狼山雞種雞場坐落于狼山雞原産地如東鄉村,天然的綠地與人工植被,加上合理的廠區布置,形成一座花園式養雞場。空氣經植被淨化後,濾去污染物質,清新怡人。雞場四面環水,以保證雞場較穩定的自然防疫條件。

同時狼山雞種雞場也加大了對狼山雞及狼山雞蛋的産權保護,2006年以來面向社會銷售的狼山雞産品都帖有商标,并采用全國唯一編碼,客戶可通過手機、電話、電腦實時查詢真僞,大大提高了狼山雞的知名度。狼山雞遺傳性能穩定,基因寶貴,繁殖力、抗病力及适應性強。肉質鮮美,香氣濃郁,緻密香嫩,深受消費者歡迎,市場開發潛力大,雜交利用前景廣闊。

新狼山雞

産地分布

新狼山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第一個育成的兼用型雞種。1952年開始由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1958年基本定型。1959年移交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繼續培育和擴群繁育推廣。該雞初步育成後,1955年曾送至北京農業展覽館第一次全國展覽會展出,引起各地注意,并要試引入,1956年起大量供應各地需求。1956年曾應捷克斯洛伐克農業部的要求向該國輸出種蛋一批。從1956~1977年間,在江蘇省内以及外省供應種蛋、種雛約60萬個(隻)。并曾在江蘇省的江都縣、揚中縣等地以及上海市禽蛋五廠等建立新狼山雞的種雞繁殖基地,繁殖狼山雛雞向農家推廣。

品種形成

50年代初,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派員去江蘇省南通地區狼山雞原産地如東縣的岔河、馬塘、掘港等地進行了深入的調查,了解到狼山雞的原始品種資源,是一個有希望的兼用雞種,但成熟期遲,在放牧半喂養的條件下,據1952年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對個體記錄的統計資料,約需8月齡開産,蛋重較輕,平均蛋重為49.8g。一般年産蛋量為150~160個左右,群衆反映也希望能更多一些。為此,當時制定了期望能選育出适合長江下遊地區、農家放牧飼養的蛋肉兼用型新雞種的選育目标。

具體選種指标為:體質較強,年産蛋量為200個左右,蛋重為58g左右,成熟期為200d,成年公雞體重約3kg、母雞約2kg,皮膚白色。1951年、1952年兩次在産區選購較輕型、外觀鑒别産蛋性能較好的黑色狼山雞,作為原始素材,為改進其性成熟遲、蛋重輕的缺點,并保存狼山雞原有的優良品質,決定以引入的成熟早、體重較大、蛋較重、體型疏松、行動遲緩、覓食力差、不适合農家放牧飼養的澳洲黑公雞作為另一親本,進行了導入方式的育成雜交,即以第一世代選擇早熟、體較重的優良澳洲黑公雞作為父本,與經過個體觀察、生産性能優良個體母雞進行回交;第二世代選擇優良狼山公雞與一代雜種雞中的優良個體母雞進行回交;第三世代起選擇合乎預期選育目标的理想個體自交,在以後的若幹世代,注意外貌鑒定、系譜選擇,并在童雞階段加強野外放牧,鍛煉其體力,培育其覓食性能,至1958年基本定型。

上一篇:綠化工程

下一篇:三借芭蕉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