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遺址

牛河梁遺址

紅山文化晚期遺存
牛河梁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5000年。該遺址位于遼甯省朝陽市境内的淩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東經119度30分,北緯41度20分。遺址于1981年發現,1983年開始發掘,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第十六地點的發掘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等遺址和珍貴玉器的發現,以确鑿而豐富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态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她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證,對中國上古時代的社會發展史、傳統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築史、美術史的研究都産生重大影響。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中華民族尋祖問源的聖地、東方文明的曙光。
  • 中文名:牛河梁遺址
  • 外文名:Niuheliang Site
  • 所處時代:約為公元前3500年——前3000年
  • 所在地:遼甯
  • 類别:遺址
  • 建造時期:約為公元前3600年-前3000年

曆史發展

牛河梁遺址區位于遼甯省西部朝陽市,與内蒙古赤峰市接壤,兩地同屬紅山文化地區。紅山文化得名于赤峰,揚名于朝陽。紅山文化在世界産生重大影響是在牛河梁遺址被發現之後。

紅山文化因1935年首次發現于内蒙古赤峰市紅山後而命名,距今5000—6000年。其分布範圍東越醫巫闾山到遼甯北部邊界,西越燕山山脈,進入華北平原北部,直達河北張家口市桑幹河上遊,北越西拉木倫河向蒙古草原深入,南到大淩河流域,延伸至渤海沿岸。紅山文化中心區分布在朝陽老哈河中上遊到大淩河中上遊之間,牛河梁遺址即位于此間的淩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

1906年日本考古學者鳥居龍藏來到内蒙古赤峰市,搜尋了後來證明屬紅山文化時期的标本。

1930年中國學者梁思永确定了考察範圍,為尋找紅山文化奠定了基礎。

1935年日本考古專家濱田耕作在赤峰市集中發掘了兩處史前文化遺址,之後在日本出版了《赤峰紅山後》一書。

1955年我國著名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尹達在其著作《中國新石器時代》之《赤峰紅山後新石器時代遺址》一章中,提出“紅山後新石器時代遺址,我們可以名之為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的論斷,從此,紅山文化得到正式命名。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在牛河梁遺址區先後發現了積石冢群、大型祭壇和女神廟,從此揭開了紅山文化神秘、神奇的面紗。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壇、廟、冢三位一體,舉世無雙,震驚世界。其中紅山女神頭像,在地下埋藏了5000多年之後,露出其端莊高貴的容顔,世界為之傾倒。整個遺址被評為二十世紀全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世界百項考古發現榜上有名。

1986年7月25日,《光明日報》于頭版發表消息:“中國文明起源問題找到了新線索,遼西發現五千年前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群址。考古學界推斷,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把中華古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而且将中華民族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1987年7月24日,新華社發出電訊:“遼甯西部山區,發現了距今大約五千多年的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考古學家根據已出土的大批文物初步推斷,五千年前,這裡曾經存在過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民族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傳說找到了實物依據,對上古時代社會發展史、思想史、宗教史、美術史、建築史的研究,将産生了重大影響。”

1988年,牛河梁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發掘成果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04年,牛河梁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點大遺址。

2006年,牛河梁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2008年,國家文物局和遼甯省人民政府确定以牛河梁遺址8.3平方公裡核心保護區為依托,正式啟動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

2012年,牛河梁遺址與赤峰市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一起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2013年,牛河梁遺址被國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2021年10月12日,牛河梁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021年10月18日,牛河梁遺址入選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

2023年2月,牛河梁遺址6.5公裡處發現大型聚落址。從遼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了解到,在距離牛河梁遺址僅僅6.5公裡的上朝陽溝村,發現了一處大型紅山先民的聚落遺址。

遺址概況

牛河梁遺址位于遼甯省朝陽市淩源、建平縣交界處,由坐落在丘陵山崗上的多處相關聯的遺址地點構成,共發現27處紅山文化遺址。保護範圍58.95平方公裡,建設控制地帶23.56平方公裡。牛河梁遺址已有編号的遺址點共16處,其中重要遺址有:女神廟、祭壇、積石冢、金字塔。該區域面積約8平方公裡,是牛河梁遺址的核心保護區,也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區域。在這16處遺址點中,第一地點、豬首山和第十三地點在同一條直線上,形成了牛河梁遺址的中軸線,其它各處遺址點均圍繞這條中軸線分布。

1981—2003年期間,先後發掘了第一、二、三、五、十三、十六地點。

第一地點女神廟

第一地點:女神廟遺址,位于淩源市與建平縣交界。

海拔631.1米,廟的平面呈窄長形狀,南北最長22米,東西最窄處2米,最寬處9米,方向南偏西20°。廟分主體和單體兩個單元。主體部分為多室相連。主室為圓形,左右各一圓形側室。北部為一長方形室,南部從平面看為二圓形室,并與一東西橫置的長方形室相連。廟的主體部分為七室相連的布局,南北總長18.4米。主體部分以南橫置一單室,長6米,最寬2.65米,主室與南單室間隔2.05米。

廟為半穴式土木結構。現保存的地下深0.8米—1米。從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交接處保留的弧形牆面觀察,牆壁地下部分豎直,地面上呈拱形升起。從南單室四邊成排分布的炭化木柱痕分析,地上原立有木柱,内側貼成束的禾草,再塗抹草拌泥土形成牆面。牆面上做出多種規格的仿木條帶,多為方形帶,寬4~8厘米不等。從現有的标本看,以方木條為條為橫木,與之相交的立木為圓木柱,其間以仿椎卯式相接。牆面為多層,為便于層層粘合,内層牆面上常做出密集的圓洞,密布如蜂窩狀。牆面還有用朱、白兩色相間繪出的幾何形勾連回字紋圖案,線條皆為寬帶的直線和折線,并以兩兩相對的折線紋為一組。雖較為簡單,卻應為國内所見時代最早的壁畫。

女神廟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史前神殿遺址。廟内出土了被譽為“中華民族共祖的女神頭像”。

第二地點祭壇

第二地點:祭壇和積石冢遺址,位于淩源市與建平縣交界。

海拔高程約625米。第二地點正北方向的牛河梁梁頂就是第一地點女神廟遺址所在地,兩個地點相距1050米。

第二地點總體範圍東西長130米,南北寬45米,共占地5850平方米。由六個單元組成。三号圓形祭壇,在祭壇西側為一、二号冢,東側為四、五号冢,北側是六号冢,因北側遺迹保存較差,疑似積石冢,所以暫稱為冢六,就這樣構成了“五冢一壇”的形式。

第二地點積石冢内的墓葬已經體現出等級形式,墓葬規格已有高低之分,随葬玉器的多寡與規格也各不相同。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人獨尊”、“王者之上”的思想理念。陶筒形器是當時極具特色的一種陶祭器,上無蓋、下無底,擺放在冢界周圍,在祭祀時起到上通天、下通地的作用,也可以理解為祖先的靈魂可以出入自由。第二地點一号冢4号墓出土兩件玉豬龍,一青一白,背對着頭向下擺放,雙腿交叉,考古界稱之為天地交泰,亦為陰陽之和,代表的是風調雨順,頭下枕着典型玉器玉斜口筒形器。三件玉器的發現,證實第二地點乃至整個牛河梁遺址群是屬于紅山文化的大型祭祀遺址。第二地點一号冢21号墓是紅山文化領域單個墓葬随葬玉器最多的一座墓葬,共随葬20件玉器。第二地點二号冢一号墓是第二地點的中心大墓,規格最高,四周砌築石牆,内部四面砌有石階,墓葬深造于基岩,石棺寬大且齊整。不過非常遺憾的事是,這座中心大墓隻發現了少量人骨。

中國古人把隆起的墳包稱為“冢”,因此,考古學家便把用石塊堆積起來的紅山文化墓葬形式,稱之為“積石冢”。

第十三地點金字塔

第十三地點:“金字塔遺址”,位于淩源市境内。

是一座金字塔式巨型建築遺址,是牛河梁遺址群中規模最大的單體建築,海拔高度564.8米。整個建築為正園丘形的土石結構,中央部分為夯土土丘,土丘外圍包砌石。中央土丘直徑40米。從山崗基岩面到現存土丘頂,殘高約米。土丘外包砌石範圍在直徑60100米之間,總面積近10000平方米。

如此巨大的“金字塔”,其性質和内函如何,是陵墓、祭壇、還是冶煉址,還有待于進一步确定。但它的發現無疑是牛河梁遺址群中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從所處位置和建築規模看應是與女神廟具有同等價值的中心建築。

第十六地點積石冢

第十六地點:積石冢,位于牛河梁遺址區的西側,1979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并在同年進行了試掘,發現了随葬玉器豐富的墓葬,2002年又對該地點進行了系統性的發掘,發現了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與紅山文化遺存的疊壓關系,有效解決了紅山文化的年代争議問題。十六地點積石冢群的系統發掘發現了第十六地點積石冢的建造和使用過程。遺址中心的鑿石穴内置石棺的中心大墓,是迄今為止發現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墓葬,随葬的玉人高度寫實,玉鳳造型簡潔生動,線條優美,是紅山文化玉器的精品。

第十六地點2003年被評為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

相關建設

2008年,國家文物局和遼甯省人民政府确定以牛河梁遺址8.3平方公裡核心保護區為依托,正式啟動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公園占地面積約8平方公裡(即保護範圍的核心區),開放區域包括第一地點(女神廟)保護展示館、第二地點(積石冢、祭壇)保護展示館、牛河梁遺址博物館綜合館。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是一座現代化的紅山文化專題性遺址博物館,也是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于2011年3月動工建設,2012年9月建成試運行,展覽面積近3500平方米。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集文物收藏保護、學術研究和社會教育多種功能于一體,結合現代展示技術手段,集中展示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的成果。博物館基本展陳由文明曙光、紅山古國、人文始祖、祈福聖壇、古國王陵、玉禮開端、魅力紅山和臨時展廳等8個部分組成,生動再現了紅山先民時期的生态環境、建築形态、生産生活、喪葬習俗、宗教祭祀等,是了解紅山文化和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

第一地點(女神廟)保護展示館

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女神廟)保護展示館于2009年5月動工,年底竣工。工程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設計理念為“懸浮的玉匣”。

第二地點(祭壇、積石冢)保護展示館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保護展示館于2009年動工,2012年竣工。工程建築面積7200平方米,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聯合設計,遼甯國際建設工程集團、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鋼結構公司、沈陽遠大鋁業公司聯合施工,主體為可逆鋼結構形式,外挂氧化銅裝飾闆,設計理念為“變形的玉豬龍”。

出土文物

牛河梁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骨器。

牛河梁遺址共出土玉器183件,這些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造型、紋飾設計質樸精美,數量多寡不一,表明玉器的功能已不僅是簡單的飾品,更是等級、地位、權力的象征,這對後世以玉為禮的觀念和制度,形成以玉為信、以玉為美的傳統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

牛河梁遺址出土的陶器屬于紅山文化陶系,主要為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具有紅山文化區域陶器的共性。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色和紫色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幾何形棋盤格紋、三角形紋、菱形方格紋最具代表性。

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石器分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細石器三種。石器多數出土于灰坑和窖穴中,細石器較多。其中,石鏟、石鋤、石耜、石磨盤、石磨棒等石器,都與當時的農業耕作有關。

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出土的陶塑人像,衣服及過膝蓋、腳下穿有短靴,證實了這一時期的紅山先民已經具備制作衣物的能力。骨針、骨錐的發現證明當時的制衣已經十分發達。

文化内涵

從牛河梁遺址發現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和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和玉器看,牛河梁紅山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祭祀文化。祭祀文化源于牛河梁。牛河梁祭壇是中國第一座祭壇,北京天壇與此有一脈相承的理念。祭壇為三重圓式,裡高外低,第一重圓直徑22米,第二重圓直徑16米,第三重圓直徑11米。牛河梁女神廟是中國最早的神殿,因出土紅山女神頭像而馳名。女神廟在牛河梁主梁頂部,是整個遺址群的中心位置。遺址呈“亞”字型,總範圍南北長25米,東西寬2—9米,面積75平方米。祭壇和女神廟是當時先民們進行大型祭祀活動的場所,也是祭祀文化的象征。

二是宗教文化。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所提供的曆史宗教文化信息,充分說明以“巫”為代表的原始宗教己經形成。三重圓式大型祭壇,表明先民喪葬活動時,有大型祭祖活動,祈禱已逝的先人肉體入地,靈魂升天。上無蓋、下無底的陶筒形器,寄托了先民們“絕地通天”的宗教理念。中心大墓的石豎井,寓意是祈禱墓主人靈魂升天,永遠不滅,并保佑子民平安。女神廟及女神頭像,反映出當時己從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發展到祖先崇拜。墓葬唯玉為葬及規格化,表明“巫以玉事神”,反映了當時巫觋盛行、政教合一的社會現實。

三是墓葬文化。牛河梁先民用石塊堆積成冢進行墓葬,積石冢外牆的砌築形式為錯縫法,今還在沿用。牛河梁積石冢是中國最早的王陵。其特點是全部置于山崗頂部,積石冢群内部都設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屬墓等,且墓的位置亦有區别。牛河梁先民唯玉為葬,随葬玉器也是中心大墓、大墓數量多、種類多、檔次高,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等級差别。牛河梁金字塔是一座大型王陵,直徑60—100米,總面積10000平方米。其中央為夯土築成的土丘,外包砌石,積石為圓形,并逐層起台階,規模與形狀,都與埃及金字塔相似,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四是玉文化。玉器是紅山文化一道靓麗光環。牛河梁是中國最早的玉文化中心。牛河梁玉器質樸、精美,堪稱國寶,今人無法仿制。牛河梁遺址已發現玉器130多件,有玉佩、玉人、玉璧、玉箍等,其中制作精巧、身蜷曲如環、頭較寬大、大耳、圓眼、吻部前凸、口略張開露齒的玉豬龍享譽華夏。

五是陶文化。牛河梁是我國最早的制陶中心,主要生産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其中陶塑“女神”頭像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大型人物泥塑,也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模拟真人塑造的母祖像。它既是一尊難得的藝術傑作,也是一件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陶塑孕婦像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女性裸像,對研究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起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腹徑一米的彩陶罐,為中國彩陶王。

六是石文化。牛河梁紅山文化擁有發達的石器群,由此創造了輝煌的石文化。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和細石器都較發達。在出土的石器中,有大型農耕用具石耜,有大量以三角形石镞為代表的細石器。

曆史意義

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證明了紅山文化晚期,已經産生了基于公社又淩駕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組織形式,步入了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在埃及、印度、兩河流域的文明開始起步的時候,古老的中國同樣迎來了文明的曙光,這曙光就升起在朝陽的牛河梁。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考古界泰鬥蘇秉琦先生因此指出:“牛河梁遺址壇、廟、冢群的發現,代表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她的社會發展階段已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女神廟塑像稱為神也可以,但她是按真人塑造的,是有名有姓的具體人物,她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蘇秉琦先生為此題詞“紅山文化壇廟冢,中華文明一象征”。

牛河梁紅山文化具有鮮明的特征。一是牛河梁遺址時代約為5500年到5000年前之間,是現今發現的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國家雛形。二是牛河梁紅山文化主要集中在遼甯、河北與内蒙古三省區交界地帶,屬大淩河、老哈河流域,是區域強勢文化,為遼河文明的代表。三是牛河梁紅山先民重祖先崇拜、重祭祀、重墓葬、重玉,充滿了神秘色彩。

牛河梁紅山文化的發現,為中華文化、中華國家、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可以稱之為中華文明之源、中華人文之祖、中華宗教之始。

保護規劃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中華民族的聖地。加強遺址保護與建設,是傳承中華文明史、弘揚紅山文化的重要舉措。朝陽市結合牛河梁遺址的實際情況,确定了強化文物本體和生态環境保護、綜合規劃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産三個階段性目标,着力打造牛河梁紅山文化品牌。

一是着力進行大遺址保護。委托規劃設計單位,對大遺址保護進行長遠規劃,對文物本體保護工程精心設計。省、市兩級政府制定了遺址保護管理條例和規定,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使遺址得到了有效保護。

二是啟動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工程。計劃建設四個園區,其中科考園區主要是建牛河梁遺址博物館、女神廟陳列館、祭壇和積石冢陳列館三部分,總投資4億元。祭祖聖地園區将複建女神廟,複塑女神像,複原金字塔,複原積石冢,每年的母親節将在這裡舉行祭母大典,開發中華母祖祭拜聖地為主題的系列文化旅遊項目。紅山文化村落既可以讓人集中體驗一下朝陽的民俗風情,還可以為發展文化産業搭建平台。生态農業旅遊觀光區主要是依托當地的花卉、雜糧基地和溫泉資源,規劃發展生态農業旅遊觀光。

三是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牛河梁文化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遺産預備名單。朝陽市正在精心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目标是使牛河梁文化遺址成為世界文化遺産,使牛河梁紅山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新聞事件

紅山文化古遺址盜掘案

2015年5月,牛河梁紅山文化古遺址盜掘案在公安部直接組織指揮下,遼甯公安機關會同北京、天津、内蒙古等6省區公安機關同步開展集中行動,一舉破獲公安部督辦的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案。打掉盜掘犯罪團夥10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75名,追回涉案文物1168件,其中一級文物125件,二級文物86件,三級文物200件,一般文物757件,價值逾5億元。無論是單案抓捕人數還是追繳文物數量,紅山文化古遺址盜掘案都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數量之最。

旅遊信息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地理信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