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

爆炸

漢語詞語
爆炸:在極短時間内,釋放出大量能量,産生高溫,并放出大量氣體,在周圍介質中造成高壓的化學反應或狀态變化,同時破壞性極強。
    中文名:爆炸 外文名:blow up 溫度:959℃ 時間:1200ms

分類

按性質分

按照爆炸的性質不同,爆炸可分為物理性爆炸、化學性爆炸和核爆炸。

1.物理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是由物理變化(溫度、體積和壓力等因素)引起的,在爆炸的前後,爆炸物質的性質及化學成分均不改變。

鍋爐的爆炸是典型的物理性爆炸,其原因是過熱的水迅速蒸發出大量蒸汽,使蒸汽壓力不斷提、高,當壓力超過鍋爐的極限強度時,就會發生爆炸。又如,氧氣鋼瓶受熱升溫,引起氣體壓力增高,當壓力超過鋼瓶的極限強度時即發生爆炸。發生物理性爆炸時,氣體或蒸汽等介質潛藏的能量在瞬間釋放出來,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和傷害。上述這些物理性爆炸是蒸汽和氣體膨脹力作用的瞬時表現,它們的破壞性取決于蒸汽或氣體的壓力。

2.化學性爆炸

化學爆炸是由化學變化造成的。化學爆炸的物質不論是可燃物質與空氣的混合物,還是爆炸性物質(如炸藥),都是一種相對不穩定的系統,在外界一定強度的能量作用下,能産生劇烈的放熱反應,産生高溫高壓和沖擊波,從而引起強烈的破壞作用。爆炸性物品的爆炸與氣體混合物的爆炸有下列異同。(1)、爆炸的反應速度非常快。爆炸反應一般在10-5~10-6S間完成,爆炸傳播速度(簡稱爆速)一般在2000m/s~9000m/s之間。由于反應速度極快,瞬間釋放出的能量來不及散失而高度集中,所以有極大的破壞作用。氣體混合物爆炸時的反應速度比爆炸物品的爆炸速度要慢得多,數百分之一至數十秒内完成,所以爆炸功率要小得多。

(2)、反應放出大量的熱。爆炸時反應熱一般為2900~6300kJ/kg,可産生2400~3400℃的高溫。氣态産物依靠反應熱被加熱到數千度,壓力可達數萬個兆帕,能量最後轉化為機械功,使周圍介質受到壓縮或破壞。氣體混合物爆炸後,也有大量熱量産生,但溫度很少超過1000℃。

(3)、反應生成大量的氣體産物。1kg炸藥爆炸時能産生700~1000L氣體,由于反應熱的作用,氣體急劇膨脹,但又處于壓縮狀态,數萬個兆帕壓力形成強大的沖擊波使周圍介質受到嚴重破壞。氣體混合物爆炸雖然也放出氣體産物,但是相對來說氣體量要少,而且因爆炸速度較慢,壓力很少超過2MPa。

3.飲料爆炸

如果口渴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飲料,可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大部分飲料含有二氧化碳和碳酸氫鈉,遇火時,會産生反應,從而引起爆炸,含愛玩火的兒童的家庭千萬不要把含有二氧化碳和碳酸氫鈉的飲料放在兒童可以接觸到的地方,以免使用飲料點火引起爆炸受到不同程度的身體傷害。

根據爆炸時的化學變化,爆炸可分為四類。

(1)、簡單分解爆炸

這類爆炸沒有燃燒現象,爆炸時所需要的能量由爆炸物本身分解産生。屬于這類物質的有疊氮鉛、雷汞、雷銀、三氯化氮、三碘化氮、三硫化二氮、乙炔銀、乙炔銅等。這類物質是非常危險的,受輕微震動就會發生爆炸,如疊氮鉛的分解爆炸反應為:

震動

Pb(N3)2→Pb+3N2+Q

(2)、複雜分解爆炸

這類爆炸伴有燃燒現象,燃燒所需要的氧由爆炸物自身分解供給。所有炸藥如三硝基甲苯、三硝基苯酚、硝化甘油、黑色火藥等均屬于此類。如硝化甘油炸藥的爆炸反應。

引爆

C3H5(ON02)3→3C02+2.5H20+1.5N2+0.2502

1kg硝化甘油炸藥的分解熱為6688kJ,溫度可達4697℃,爆炸瞬間體積可增大1.6萬倍,速度達8625m/s,故能産生強大的破壞力。這類爆炸物的危險性與簡單分解爆炸物相比,危險性稍小。

(3)、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

可燃氣體、蒸氣或粉塵與空氣(或氧)混合後,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這類爆炸的爆炸破壞力雖然比前兩類小,但實際危險要比前兩類大,這是由于石油化工生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機會多,而且往往不易察覺。因此,石油化工生産的防火防爆是安全工作一項十分重要的内容。爆炸混合物的爆炸需要有一定的條件,即可燃物與空氣或氧達到一定的混合濃度,并具有一定的激發能量。此激發能量來自明火、電火花、靜電放電或其他能源。

爆炸混合物可分為:

①、氣體混合物,如甲烷、氫、乙炔、一氧化碳、烯烴等可燃氣體與空氣或氧形成的混合物

②、蒸氣混合物,如汽油、苯、乙醚、甲醇等可燃液體的蒸氣與空氣或氧形成的混合物

③、粉塵混合物,如鋁粉塵、硫磺粉塵、煤粉塵、有機粉塵等與空氣或氧氣形成的混合物;

④、遇水爆炸的固體物質,如鉀、鈉、碳化鈣、三異丁基鋁等與水接觸,産生的可燃氣體與空氣或氧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4)、分解爆炸性氣體的爆炸

分解爆炸性氣體分解時産生相當數量的熱量,當物質的分解熱為80kJ/mO1以上時,在激發能源的作用下,火焰就能迅速地傳播開來,其爆炸是相當激烈的。在一定壓力下容易引起該種物質的分解爆炸,當壓力降到某個數值時,火焰便不能傳播,這個壓力稱為分解爆炸的臨界壓力。如乙炔分解爆炸的臨界壓力為0.137MPa,在此壓力下儲存裝瓶是安全的,但是若有強大的點火能源,即使在常壓下也具有爆炸危險。

爆炸性混合物與火源接觸,便有自由基生成,成為鍊鎖反應的作用中心,點火後,熱以及鍊鎖載體都向外傳播,促使鄰近一層的混合物起化學反應,然後這一層又成為熱和鍊鎖載體源泉而引起另一層混合物的反應。在距離火源0.5~1m處,火焰速度隻有每秒若幹米或者還要小一些,但以後即逐漸加速,到每秒數百米(爆炸)以至數千米(爆轟),若火焰擴散的路程上有障礙物,則由于氣體溫度的上升及由此而引起的壓力急劇增加,可造成極大的破壞作用。

核爆炸

由物質的原子核在發生“裂變”或“聚變”的鍊鎖反應瞬間放出巨大能量而産生的爆炸,如原子彈、氫彈的爆炸就屬于核爆炸。

按反應分

按照爆炸反應的相的不同,爆炸可分為氣相爆炸、液相爆炸和固相爆炸。

1.氣相爆炸。包括可燃性氣體和助燃性氣體混合物的爆炸;氣體的分解爆炸;液體被噴成霧狀物引起的爆炸;飛揚懸浮于空氣中的可燃粉塵引起的爆炸等。

2.液相爆炸。包括聚合爆炸、蒸發爆炸以及由不同液體混合所引起的爆炸。例如,硝酸和油脂,液氧和煤粉等混合時引起的爆炸;熔融的礦渣與水接觸或鋼水包與水接觸時,由于過熱發生快速蒸發引起的蒸汽爆炸等。

3.固相爆炸。包括爆炸性化合物及其他爆炸性物質的爆炸(如乙炔銅的爆炸);導線因電流過載,由于過熱,金屬迅速氣化而引起的爆炸等。

按速度分

1.輕爆。物質爆炸時的燃燒速度為每秒數米,爆炸時無多大破壞力,聲響也不太大。如無煙火藥在空氣中的快速燃燒,可燃氣體混合物在接近爆炸濃度上限或下限時的爆炸即屬于此類。

2.爆炸。物質爆炸時的燃燒速度為每秒十幾米至數百米,爆炸時能在爆炸點引起壓力激增,有較大的破壞力,有震耳的聲響。可燃性氣體混合物在多數情況下的爆炸,以及火藥遇火源引起的爆炸等即屬于此類。

3.爆轟。物質爆炸的燃燒速度為爆轟時能在爆炸點突然引起極高壓力,并産生超音速的“沖擊波”。由于在極短時間内發生的燃燒産物急速膨脹,像活塞一樣擠壓其周圍氣體,反應所産生的能量有一部分傳給被壓縮的氣體層,于是形成的沖擊波由它本身的能量所支持,迅速傳播并能遠離爆轟的發源地而獨立存在,同時可引起該處的其他爆炸性氣體混合物或炸藥發生爆炸,從而發生一種“殉爆”現象。

按狀态分

1.氣體、蒸氣爆炸;

2.霧滴爆炸;

3.粉塵、纖維爆炸;

4.炸藥爆炸(無需與空氣、氧氣混合)。

另外,還有核爆炸。

爆炸環境的分類:

1)氣體、蒸氣爆炸危險環境n根據爆炸性混合物出現的頻繁程度,氣體、蒸氣爆炸危險環境可以分為:0區、1區、2區和非爆炸區四級。n2)粉塵、纖維爆炸危險場所

根據爆炸性混合物出現的頻繁程度,同樣可分為10區、11區和人非爆炸危險場所三級

爆炸與燃燒

粉塵爆炸

1.粉塵爆炸的條件:(1)粉塵本身必須是可燃性的;(2)粉塵必須具有相當大的比表面積;(3)粉塵必須懸浮在空氣中,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極限範圍内的混合物;(4)有足夠的點火能量。

2.影響粉塵爆炸的因素:(1)顆粒的尺寸;(2)粉塵濃度;(3)空氣的含水量;(4)含氧量;(5)可燃氣體含量。顆粒越小其比表面積越大,氧吸附 也越多,在空氣中懸浮時間越長,爆炸危險性越大。空氣中含水量越高、粉塵越小、引爆能量越高。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濃度範圍擴大。有粉塵的環境中存在可 燃性氣體時,會大大增加粉塵爆炸的危險性。

3.粉塵爆炸的特點:(1)多次爆炸是粉塵爆炸的最大特點;(2)粉塵爆炸所需的最小點火能量較高,一般在幾十毫焦耳以上。(3)與可燃性氣體爆炸相比,粉塵爆炸壓力上升較緩慢,較高壓力持續時間長,釋放的能量大,破壞力強。

一些評價爆炸與火災的指标如下:

閃點

易燃、可燃液體(包括具有升華性的可燃固體)表面揮發的蒸氣與空氣形成的混合氣,當火源接近時會産生瞬間燃燒。這種現象稱為閃燃。引起閃燃的最低溫度 稱閃點。當可燃液體溫度高于其閃點時則随時都有被火焰點燃的危險。就火災和爆炸來說,化學物質的閃點越低,危險性越大。

燃點

可燃物質在空氣充足的條件下,達到某一溫度與火焰接觸即行着火(出現火焰或灼熱發光),并在移去火焰之後仍能繼續燃燒的最低溫度稱為該物質的燃點或着火點。易燃液體的燃點,約高于其閃點1~5℃。

自燃點

指可燃物質在沒有火焰、電火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受空氣氧化而放出熱量,或受外界溫度、濕度影響使其溫度升高而引起燃燒的最低溫度稱為自燃點(或引燃溫度)。

自燃有兩種情況:

受熱自燃:易燃物質在外部熱源作用下溫度升高,達到自燃點而自行燃燒。

自熱自燃:可燃物在無外部熱源影響下,其内部發生物理的、化學的或生化過程而産生熱量,并經長時間積累達到該物質的自燃點而自行燃燒的現象。自熱自燃是化工産品貯存運輸中較常見的現象,危害性極大。自燃點越低,自燃的危險性越大。

爆炸極限

可燃氣體、可燃液體蒸氣或可燃粉塵與空氣混合并達到一定濃度時,遇火源就會燃燒或爆炸。這個遇火源能夠發生燃燒或爆炸的濃度範圍,稱為爆炸極限。通常用可燃氣體在空氣中的體積百分比(%)表示。

可燃氣體、可燃液體蒸氣的爆炸極限分下限和上限,即在空氣中含量的最低濃度和最高濃度,爆炸極限又稱燃燒極限。濃度低于爆炸下限,遇到明火既不會燃燒, 也不會爆炸;高于爆炸上限,也不會爆炸,但是會燃燒;隻有在下限和上限之間時才會發生爆炸。而可燃粉塵的爆炸上限很高,一般達不到,所以通常隻标明爆炸下 限,而且用克/米3來表示。當濃度超過爆炸下限時,遇到明火即發生爆炸。爆炸極限範圍越寬,下限越低,爆炸危險性也就越大。

最小點火能

最小點火能是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燒爆炸時所需的最小能量。最小點火能數值愈小,說明該物質愈易被引燃。

爆炸壓力

可燃氣體、可燃液體蒸氣或可燃粉塵與空氣的混合物、爆炸物品在密閉容器中着火爆炸時所産生的壓力稱爆炸壓力。爆炸壓力的最大值稱最大爆炸壓力。

爆炸壓力通常是測量出來的,但也可以根據燃燒反應方程式或氣體的内能進行計算,物質不同,爆炸壓力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種物質因周圍環境、原始壓力、溫度等不同,其爆炸壓力也不同。

最大爆炸壓力愈高,最大爆炸壓力時間愈短,最大爆炸壓力上升速度愈高,說明爆炸威力愈大,該混合物或化學品愈危險。

火災與爆炸都會帶來生産設施的重大破壞和人員傷亡,但兩者的發展過程顯着不同。 火災是在起火後火場逐漸蔓延擴大,随着時間的延續,損失數量迅速增長,損失大約與時間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災時間延長一倍,損失可能增加四倍。

爆炸則是猝不及防的。可能僅在一秒種内爆炸過程已經結束,設備損壞、廠房倒塌、人員傷亡等巨大損失也會在瞬間發生。爆炸通常伴随發熱、發光、壓力上升、 真空和電離等現象,具有很大的破壞作用。它與爆炸物的數量和性質、爆炸時的條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關。主要破壞形式有以下幾種:

1. 直接的破壞作用

機械設備、裝置、容器等爆炸後産生許多碎片,飛出後會在相當大的範圍内造成危害。一般碎片在100~500米内飛散。

2.沖擊波的破壞作用

物質爆炸時,産生的高溫高壓氣體以極高的速度膨脹,象活塞一樣擠壓周圍空氣,把爆炸反應釋放出的部分能量傳遞給壓縮的空氣層,空氣受沖擊而發生擾 動,使其壓力、密度等産生突變,這種擾動在空氣中傳播就稱為沖擊波。沖擊波的傳播速度極快,在傳播過程中,可以對周圍環境中的機械設備和建築物産生破壞作 用和使人員傷亡。沖擊波還可以在它的作用區域内産生震蕩作用,使物體因震蕩而松散,甚至破壞。 沖擊波的破壞作用主要是由其波陣面上的超壓引起的。在爆炸中心附近,空氣沖擊波波陣面上的超壓可達幾個甚至十幾個大氣壓,在這樣高的超壓作用下,建築物被 摧毀,機械設備、管道等也會受到嚴重破壞。 當沖擊波大面積作用于建築物時,波陣面超壓在20kPa~30kPa内,就足以使大部分磚木結構建築物受到強烈破壞。超壓在100kPa以上時,除堅固的 鋼筋混凝土建築外,其餘部分會全部破壞。

3.造成火災

爆炸發生後,爆炸氣體産物的擴散隻發生在極其短促的瞬間内,對一般可燃物來說,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燒,而且沖擊波造成的爆炸風還有滅火作用。但是爆炸 時産生的高溫高壓,建築物内遺留大量的熱或殘餘火苗,會把從破壞的設備内部不斷流出的可燃氣體、易燃或可燃液體的蒸氣點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點燃引起火 災。 當盛裝易燃物的容器、管道發生爆炸時,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積火災,這種情況在油罐、液化氣瓶爆破後最易發生。正在運行的燃燒設備或高溫的化工 設備被破壞,其灼熱的碎片可能飛出,點燃附近儲存的燃料或其它可燃物,引起火災。

4.造成中毒和環境污染

在實際生産中,許多物質不僅是可燃的,而且是有毒的,發生爆炸事故時,會使大量有害物質外洩,造成人員中毒和環境污染。

必備條件

爆炸必須具備的五個條件:

1)提供能量的可燃性物質,即爆炸性物質:能與氧氣(空氣)反應的物質,包括氣體、液體和固體。氫氣,乙炔,甲烷等;液體:酒精,汽油;固體:粉塵,纖維粉塵等。

2)輔助燃燒的助燃劑(氧化劑)如氧氣、空氣。

3)可燃物質與助燃劑的均勻混合。

4)混合物放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包圍體)。

5)有足夠能量的點燃源:包括明火、電氣火花、機械火花、靜電火花、高溫、化學反應、光能等。

十大記錄

最遙遠的伽瑪暴

圖中看到的就是距離地球最遠的伽瑪

暴--“090423伽瑪暴”。090423伽瑪暴距離地球大約130億光年,其光線2009年才抵達地球。該爆炸釋放的能量比太陽整個生命期中釋放的能量100倍還要多。美國宇航局“雨燕”觀測衛星于最早于2009年4月23日觀測到這一伽瑪暴,該伽瑪暴也因此被命名為“GRB 090423”。天文學家們随後開始利用架設在夏威夷島上的英國紅外線望遠鏡以及雙子星北座望遠鏡等觀測設備,對該伽瑪暴的紅外線餘輝進行研究。

為了計算090423伽瑪暴與地球的距離,天文學家們首先通過膨脹空間方法測量了該伽瑪暴的光線所延伸的距離以及變紅的程度。通過測量發現,該伽瑪暴紅移值大約為8.2,比此前發現的所有伽瑪暴的距離都要遠。如此遠距離的伽瑪暴也意味着,這顆已經死亡的恒星應該是自所謂的“重新電離時期”以來最早的天體。

超新星爆炸

有史記錄最耀眼的超新星

爆炸發生于天狼座,被發現于1006年。“SN 1006”超新星爆炸所發出的耀眼光芒在夜空中形成一片暗紅色陰影。哈勃望遠鏡已經拍到了銀河系中一顆已經在1006年5月1日爆炸了的超新星殘餘的特寫鏡頭,是一條可怕的光帶。此爆炸是曆史記載中最明亮的爆炸之一,肉眼就能看見。公元1006年5月1日左右,非洲、歐洲直至遠東地區的觀察者目擊并記錄到了來自稱為“SN 1006”的光亮,編号為“SN 1006”的白矮星距離地球近7000光年,它的最後滅亡引發了巨大的超新星爆炸。

彗星撞擊木星

1994年,“蘇梅克-列維九号”彗星與木星發生了劇烈碰撞。該彗星以每秒60公裡的速度撞向木星表面,形成21次劇烈碰撞。最大的那次碰撞産生一個巨大的火球升向3000公裡的高空。這顆彗星是以發現者蘇梅克夫婦和列維的名字命名的。他們從帕洛瑪天文台施密特望遠鏡拍下的一組照片中,發現了一顆“好像是被壓碎了”的彗星。亞利桑那大學的同行司各蒂聞訊後立即用基特山天文台空間監視望遠鏡進行觀察,确認這是個像大雁般排成一字的彗星隊列。這串晶瑩璀璨的太空項鍊是圍繞木星運行的一個彗星裂解後的21個碎片。1994年7月,當這群兩年前的碎片再度返回木星時,蘇梅克--列維9号最後的毀滅也随之到來了。21個彗核将如一列高速的彗星火車,以每秒60公裡的速度撞向木星,同時釋放出相當于5億顆廣島原子彈的巨大能量。

K-T隕星大碰撞

大約6500萬年前,K-T隕星碰撞災難造成了地球上半數以上物種滅絕,恐龍時代就此終結。人們普遍認為,墨西哥海岸的希克蘇魯伯(Chicxulub)隕石坑就是這次碰撞的爆炸點。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格塔-凱勒領導的研究小組,包括來自德國、瑞士和墨西哥的專家,他們研究了直徑200千米的隕石坑中間表面以下1500米範圍的樣本。另外一些樣本包括一些像玻璃一樣的岩石小塊,它們是在撞擊中融化形成的,時代倒可能是在6500萬年前,估計誤差會在幾十萬年左右。但是核心部位的樣本表明隕石坑内的化石,是在早于白垩紀與第三紀界線30萬年前就死亡的生物。這些證據也表明它比以前認為的年代要早。

坦博拉火山爆發

1815年,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再

次爆發,這是有史記錄以來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火山爆發噴射出1400億噸岩漿,導緻71000人遇難。坦博拉火山爆發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投在日本廣島的那顆原子彈爆炸威力的8000萬倍,是人類目前所知道的最猛烈的火山爆發。在整個火山爆發的過程中,火山頂部失去了700億噸山體,形成了一個直徑達6000多米,深700米的巨大火山口。火山噴出的火山灰總共有600億噸之多,堆積厚度由近向遠逐漸變薄,在距火山400千米的地方,火山灰仍有22厘米厚。坦博拉火山高2851米,1913年曾經又有過一次小規模的噴發。這個創造了世界紀錄的火山後來一直在沉睡之中,或許它正在為下一次噴發積蓄着力量。

通古斯大爆炸

通古斯大爆炸是發生于1908年的一

次神秘爆炸事件。大爆炸發生于俄羅斯西伯利亞埃文基自治區通古斯河附近,爆炸影響範圍超過2000平方公裡。科學家們認為,這次爆炸是由于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引起的。在距離大爆炸1500公裡外的地方,地震傳感器對這次事件的記錄被認為是一次大地震。縱然是一天後,火球依舊照亮着周圍地區,倫敦人甚至能在夜空下看報紙。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所謂的通古斯爆炸事件,數十年來,有關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衆說紛纭,至少存在包括“隕石撞擊說”在内的多種理論。即便是撞擊論的最忠心捍衛者也承認自己的理論存在着諸多疑問。他們試圖找到答案,堅信這将加強預防未來類似通古斯大爆炸事件的威脅。專家稱,這種事件發生的頻率約為200年到1000年一次。

三位一體大爆炸

這是人類曆史上首枚原子彈爆炸

。1945年,人類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三位一體”試驗場試爆成功。“三位一體”試驗場大本營位于美國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附近,是美國進行原子彈試驗場的主要場所。“三位一體”的試爆成功标志着“曼哈頓工程”任務的圓滿完成。而在此次試驗後的短短24天之内,日本兩大城市廣島和長崎先後被原子彈炸為一片廢墟。羅伯特-奧本海默是美國原子物理學家和原子彈計劃項目負責人,他後來一直被稱為是美國的“原子彈之父”。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

1986年,原蘇聯的烏克蘭共和國

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發生了嚴重的核反應堆爆炸事件,這是人類曆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爾諾貝利核電站位于烏克蘭北部,距首都基輔隻有140公裡,它是原蘇聯時期在烏克蘭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電站。曾幾何時,切爾諾貝利是蘇聯人民的驕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電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聲巨響徹底打破了這一神話。核電站的第4号核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中突然發生失火,引起爆炸,據估算,核洩漏事故後産生的放射污染相當于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産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機組被完全損壞,8噸多強輻射物質洩露,塵埃随風飄散,緻使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許多地區遭到核輻射的污染。

哈利法克斯大爆炸

1917年12月6日,對于哈利法克斯的居民們來說,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那本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清晨,港口碼頭照例一派繁忙,進進出出的大小船隻是這個城市興旺繁榮的動力。突然,一艘滿載着5000噸彈藥和炸藥的法國軍火船“蒙特-布蘭克”号與一艘比利時救援船在海灣相撞,兩船起火時,許多市民還湧到碼頭觀看。誰知“蒙特-布蘭克”号在燃燒後爆炸了,騰起的煙柱高達3000米,5平方公裡的街區刹那間夷為平地,哈利法克斯大片地區被摧毀,連遠在百公裡之外的小城特日魯的許多建築的窗戶都被震得粉碎。2000餘人當場死亡,9000餘人受傷。這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造爆炸物的爆炸,以至在事故發生近百年後的今天,哈利法克斯大爆炸這個詞仍深深印在人們的記憶當中。堅強的哈利法克斯人用了25年時間才恢複了昔日的繁華。

德克薩斯城災難

1947年4月16日晨,一艘停泊于美國德克薩斯城的貨輪起火,引爆了船上的2300噸硝酸铵。爆炸還産生了連鎖反應,導緻附近的化工廠爆炸。沖天的大火直插雲霄,在3公裡外的化工廠都能清晰地看見港口上升起的橙色濃煙。德克薩斯人雖然從未遇見過這種情況,但他們對事态的發展仍抱有樂觀的态度,覺得這很可能隻是一場火災,消防隊總會把它撲滅的。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并不像人們所預料的那樣,熊熊大火開始撲向圍觀的人群。大火引發了巨大的爆炸,并引起了海嘯。周圍的人群被巨大的海浪卷進了深淵,根本沒有逃生的機會。當水勢平息以後,那些被海浪吞噬溺水而亡的屍體又被水波送回了海灣,現場一片狼借,景象觸目驚心。這次爆炸令大約600人喪生,3500多人受傷,通常被認為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工業爆炸事故。

上一篇:視頻轉碼

下一篇:華南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