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川墜龍事件

營川墜龍事件

1934年在遼甯省發生的事件
《營川墜龍事件》是指1934年8月初,《盛京時報》“龍降釀災”文章報道7月28日一條龍在營口的天空下降,弄翻三隻小船,卷壞工廠房子,導緻9人死亡,掀翻火車的社會事件。[1]
    中文名:營川墜龍事件 外文名: 發生地點:7月初在田莊台,後在營口河灣的鴨舌島 主要人員: 傷亡:9人死亡,卷壞日資廠,掀翻火車 時間:1934年7月初-8月中旬的骨架參觀

事件簡介

1934年8月8日,在營口發現了一具與傳說中的龍極相似的骨骼,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個神秘生物未死之前,當地的居民曾經兩次見到它,并與其有過長時間近距離的接觸!

在《營口市志》第一卷中記述:“(1934年)8月8日午後,遼河北岸東小街一農民在附近葦塘發現一巨型動物白骨,長約10米,頭部左右各有一角,長約1米餘,脊骨共29節。僞營口第六警察署将其運至西海關碼頭附近空地陳列數日,前去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說,這個怪物曾經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距離入海口20公裡處。

肖素芹老人:當年9歲,她爸爸是給地主趕馬車的,當時很多人都說在田莊台上遊發現一條“活龍”,于是趕到那裡。爸爸就把她放在馬背上,扶着她看。她所看見的“龍”方頭方腦,眼睛很大,還一眨一眨的,而身體為灰白色,彎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來,腹部處有兩個爪子伸着,而讓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覺這條“龍”有氣無力,眼半睜半閉,再加上眼睛有些發紅,很多人都說是天氣太熱的緣故,于是在龍的上面搭了個棚子為它避暑,還有人擡水往它身上澆,讓它得以“解暑”。後來,下了很長時間的大雨,這條“龍”就不見了。

當時,老百姓認為天降巨龍是吉祥之物,人們有的用葦席給怪獸塔涼棚,有的挑水往怪獸身上澆,為的是避免怪物身體發幹。據說,人們都非常積極,即便是平日裡比較懶惰的人也都紛紛去挑水、澆水。而在寺廟裡許多百姓、僧侶每天都要為其作法、超度,此舉一直持續到又一次的數日暴雨過後,這隻怪物神秘地消失了為止。

然而,連續二十多天大雨後,這個怪物第二次又奇異地出現了,這次出現是在距遼河入海口10公裡處的蘆葦叢中,此時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難聞的屍骸。

據楊義順老人回憶:在發現“龍”骨之前,曾聽大人們說蘆葦蕩裡總有噼裡啪啦的響聲,而且還有“嗚……”像牛一樣的叫喚聲,聽起來很沉悶,還能聽到掙紮的聲響,後來就沒有動靜了。當時,營口地區已經連續下了40多天的大雨,街路上全都是水,一些房屋因進水太多而倒塌。雨停後,随着北風吹過,空腥臊味很大,看管葦塘的一名盧姓工人順着怪味尋找,發現大片大片蘆葦倒伏,撥開後進去一看,吓了一大跳:裡面赫然躺着一個已經死去的龐大動物!

該工人吓得轉身就跑,回到家裡大病了一場。百姓們聽說之後,結伴前去觀看,并且報告給了當時的ZF。當時西海關附近的一家防疫醫院人員穿着白大褂,給已經生蛆的動物屍體噴射了消毒水。“龍”骨被擡出來後,有人用4個船錨系上繩子将骸骨圍成一圈,供大家參觀。

孫正仁:光骨頭不是原來的龍型,畫的那個、描得那個不是那個型,就是挺長的,挺大的頭,兩個大角一米多長,不止一米三、四尺,長兩根。趴在地上,身上彎彎曲曲的,能有十幾米這麼長。

原營口市著名正骨醫生馬子臣(曾親眼見過“龍”骨)的兒子馬國祥記得父親曾對他說過,骸骨被發現時,肉還沒有完全腐爛,看上去特别像“龍”。

記者翻閱1934年8月12日《盛京時報》時驚奇地發現,此“龍”竟然有“爪”,而且還用“爪”挖了一個近17米長,6米多寬的土坑,說明“龍”後曾經掙紮過。

關記載:“……該龍體氣參天,頭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寬三寸餘,附于脊骨兩側為肋骨,每根約五六寸長,尾部為立闆形白骨尾,全體共二十八段,每段約尺餘,全體共三丈餘,原龍處,有被爪挖之寬二丈長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該龍骨尚存有筋條,至皮肉已不可見矣。”

這些特征也進一步驗證了是龍的看法。

據幾位老人講,當年有關方面曾邀遍老漁民辨認,但沒一個人認識怪物屍體。人們議論紛紛,普遍認為是“龍”。

營口僞第六警察分署組織人力,将其屍骨分解後運到南岸,在西海關前空場上按原狀擺放,任人參觀。

當時的《盛京時報》派人采訪,也稱之為“龍”、“天降龍”、“營川墜龍”、“巨龍”等,同時還配以照片,圖文并茂。營口市民争相觀看,附近城市專程來參觀者也絡繹不絕,購買往返營口的火車票因此緊張起來。後又有報道說,營口水産高級中學校漁撈科張老師判定“确系蛟類”。

當時的營口美大照相館和英明照相館洗印了大量“龍”骨展覽的照片,在二本町胡同附近沿街販賣,一些從外地來營口參觀“龍”骨的人,争先恐後購買“龍”骨照片帶回去給家人欣賞。

李濱生:記得那一年我十歲,在70年前,在西海關露天展覽圍的一圈是錨,舢闆下固定船的錨用那個間斷着圍起一個圈,用繩子攔着,地下灑着白灰,因為人很多也擠不進去。随着人流的移動才能到前邊看,人都有一個好奇心理去看,隻是傳說中有龍,實際生活中沒有見過的機會,都很好奇,去看。重點都看頭,它很長,有兩三丈長,十米左右,立着。脊梁骨朝上不像魚。奇怪的是頭上有角,任何水族沒有角。

翻閱相關資料,記者看到了1934年8月14日《盛京時報》刊登的“龍”骨照片複印件,雖然年代久遠,加上受當時攝影技術以及種種因素制約,隻能依稀看出頭戴草帽觀看“龍”骨展覽人群的模糊身影,然而畫面中一具長長的動物骸骨及其頭上生出的兩隻長角依然清晰可見。

遺憾的是,由于當時社會秩序混亂,水産高級中學也幾經搬遷,偌大的骸骨就這樣遺失了。

1939年,16歲的孫正仁來到大連給人做管家,女主人的丈夫是營口商會會長的弟弟。孫正仁深得主人的賞識,1941年離開大連時,女主人把一段“龍”骨當作獎賞給他。據介紹,女主人手中的龍骨大約有三斤多重,呈白色條狀,骨頭底端約有碗口大小,慢慢向上延伸越來越細,直至最尖端。骨頭表面的白色釉面很亮,大家說是‘龍’牙。女主人告訴他,這是曾經在營口展覽的龍骨。

6月16日上午,孫正仁老人把自己保存了整整六十三年的五塊“龍”骨捐獻給了市史志辦公室,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鑒定一下他手中的骸骨。

營口墜龍事件和龍骨現世的經過大概如此。對此,多方媒體進行過報道,也有各種質疑的聲音:

中央電視台還拍攝了專題片,片中得出的結論認為,這是鲸魚擱淺,然後骨骼拼錯。

遼甯省研究員傅仁義根據《盛京時報》的照片斷定“龍”骨是出土的“原始牛”的化石。

董為副研究員認為,這有可能是一種象的化石,而那兩個“角”,是長齒。

有專家研究孫正仁老人捐贈的龍骨後初步認為是第四紀野馬的化石。

這些解釋顯然都不圓滿:

鲸魚不會有角和四爪,根據剛腐爛活體拼裝的骨頭不太存在長度體形和特征嚴重擺放錯誤的可能。

牛馬象都不可能有十多米長的蛇形骨骼。

而且考古學者都忽視了最重要的問題:當時是活體腐爛得到的骨骼,而并非古生物化石,新鮮骨骼也不可能成為化石。

由于孫老的龍骨來源問題,加上化石和新鮮骨骼的差異,不免使人懷疑這是不是當時的營口龍骨。

雖然有大量目擊者,非常詳實的記載照片,由于缺乏實物,營口墜龍仍然成了難以解開的曆史之謎。

史載類似事件

了解類似事情,有利于了解營口事情的文化曆史。從夏王孔甲以來一些文獻談過墜龍現象。n

清代之前n

最早的墜龍故事發生于夏王孔甲時,所謂天降雌雄雙龍于今河南省臨穎縣豢龍城東南角龍蕩溝處,孔甲派劉累到此養龍,封他為禦龍氏。n

《後漢書·五行志》寫道: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醜,有黑氣堕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迅,身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一丈即現代國際度量的3點3米)。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逗留九天後離去,為此建廟立碑。n

《晉書·卷一百九·載記第九》載東晉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前燕太祖慕容皝祭龍事件:“時有黑龍、白龍各一,見于龍山,皝親率群僚觀之,去龍二百餘步,祭以太宰。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悅,還宮,赦其境内,号新宮曰和龍,立龍翔佛寺于山上”。n

《唐年補錄》記載,唐鹹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在桐城縣境内,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全長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呈扁平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兩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n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邊發現一條龍,巨鱗長須,腹白背青,背上有鳍,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在幾裡之外都能聞到腥味。當地群衆用席子遮蓋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自祭祀。一夜雷雨過後,龍消失了。它卧過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溝。n

郎瑛《七修類稿》記:明代成化末年,廣東新會縣海灘上墜落一條龍,被漁民活活打死。此龍約一人高,身長數十丈,酷似畫中龍,隻有腹部呈紅色。(數十丈即百米左右,超出了人們對一般動物體長的想象)。n

《清史稿》談墜龍n

《清史稿》談見龍現象共八十二次,談降龍的很多,其中屬于墜龍類型的有四次:康熙七年七月,鹹甯有龍遊于縣署前,雨霁,不能升躍,市人系其頸以遊于市。六十年六月,金壇學宮前懸一龍,腥氣逆鼻,焚香禱之,騰空而去。乾隆五十五年五月,定海舟山龍起,漂沒田廬,淹斃人口;越三日,龍斬三段,尾不見,其鱗巨如葵扇。鹹豐三年十一月,西甯西納川降龍,臭聞數裡。(說明:《清史稿》談見龍現象,這些資料的收集耗費大量時間,是網上名号“光音”的一位學者的辛勤勞動成果,網絡上他最先發布于百度貼吧“關于龍的各種真實說法(全面曝光)”)。n

另外,《永平府志》記: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龍降落在灤河下遊的樂亭縣境内,蠅蚋遍體。當地群衆為它搭棚以遮蔽陽光,并不斷用水潑灑它的身體。三天後,在一場大雷雨中,龍離開了原地。光緒《江西通志》卷九十八:“冬十二月,龍見豐城田中,身長四十餘丈,頭似鱗,七日後飛翔挾風雨而去”。七日後飛去,則墜落田裡達七天。n中華文化崇拜龍,民國1934年營口墜龍事件、大慶1944年墜龍事件,及南宋太白湖墜龍、清代樂亭縣墜龍,當地群衆都為它搭席遮身,一般還潑水保護它。象明代新會縣漁民打死墜龍、清代鹹甯縣人系龍頸遊市,超出了普通文化,反映的心理值得文化史專家研究。n

标本展覽n

活标本展覽:《新唐書·五行志三》載:“貞元末(即公元805年),資江得龍丈餘,西川節度使韋臯匣而獻之,老姓縱觀。三日,為煙所熏而死”。該事,《太平廣記》卷四二二引牛肅《紀聞》談的比較詳細。n

标本2:宋代遼國皇宮藏有龍骨标本,《遼史·太祖本紀下》記:“神冊五年(公園920年)夏五月庚辰,有龍見于拽刺山陽水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内府”。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也介紹過他多年出使契丹時所聞該事。元好問《續夷堅志》對該事談的更詳細,是條五尺小龍。n

自然事無關領導n

中國史籍上包括《清史稿》記載的墜龍現象多,是當作自然現象,沒與領導人挂鈎。由于龍也是封建時代中國帝王及其它東亞各國君王的象征,中華文化有真龍天子一說,把龍文化極度神秘化。其實,不能胡亂聯系,實際上沒有那種聯系,例如,《清史稿》所記康熙七年鹹甯縣掉龍事件就無關領導人,何況,新中國龍化石是二億多年前的,而人類才數百萬年曆史。n

上一篇:Q币

下一篇:嶽飛之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