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籍人士

無國籍人士

不具有任何國家國籍的人
無國籍人(Stateless Person),是指不具有任何國家國籍的人,或根據任何國家法律都不認為是其公民的人。[1]無國籍人的出現,主要是因各國立法沖突造成的,也可能是由其本人意志決定的,或是國籍被剝奪的結果。在中國,無國籍人與外國人處于同等地位。無國籍人在國際上不享受任何國家的外交保護。
  • 中文名:無國籍人士
  • 外文名:Stateless Person
  • 代表人群:不具有任何國家國籍的人
  • 原因:各國立法沖突造成的

原因

棄嬰

在采用血統國家的無法确定父母的嬰兒若無人領養,視作無國籍。

出生

無國籍人在采用血統國家所生的子女,也是無國籍人。

婚姻

若一國法律規定,本國人與外國人結婚,即喪失本國國籍。或另一國法律規定,不因同本國人結婚,而取回本國國籍。

戰争

某國政權的滅亡後,又沒有新的政權取代,這段期間會造成無國籍。

剝奪

因為政治原因,而被剝奪了本國國籍,即為無國籍人。有時可能是先前給予他們的國籍被終止後,又沒有新的國籍。如果他們出生在有争議的領土,如果他們出生在一個不被國際承認的實體統治的地區,或者他們出生在一個沒有現代國家聲稱主權下的地區。還有,沒有合法的護照,或護照過期,又沒有領新的證件。

曆史和現狀

哈爾濱白俄無國籍問題,參見:哈爾濱僑民目前僅居住在泰國的無國籍人就有20萬。參見:泰北孤軍在香港世居的南亞裔人士,在香港主權移交前,一度因為其非華裔身份而要變成無國籍人士,後來英國把居英權計劃擴展至給予這一班人,使他們可以取得英國公民身份。有關計劃亦同時使一批父視輩來自印尼及伊朗等地的非華裔居民受惠。

居住在科威特的Bidun貝都因部落,估計有120,000人。居住在緬甸的穆斯林少數民族Rohingya,約5,100-8,000人。原居印度,後來移民到現在孟加拉國地區的穆斯林Biharis少數民族,在孟加拉國獨立後自認是巴基斯坦人因而不肯歸化,但巴基斯坦政府亦沒有很快收容。目前200,000多人仍然住在孟加拉的難民營中。

1992年,斯洛文尼亞政府秘密地将很多吉普賽人從永久定居者的名單中抹去,以免給與他們新成立國家的國民待遇。這些人由此成為事實上的無國籍人。政府稱抹去的記錄有29,064個,但其他獨立機構聲稱有80,000左右。

法律關系

義務

無國籍人對目前所居住的國家負責,遵守所在國的法律。

權利

不受歧視:不因為種族、信仰、原籍而受到所在國的歧視。向法院申訴的權利,無國籍人有權向所在國法院提出申訴。行動的自由,凡是關于無國籍人地位的公約的締約國,都應給予無國籍人,在其居住地和所在國家自由行動的權利。

待遇

凡是關于無國籍人地位的公約的締約國,都必須給予無國籍人以一般外國人所獲的待遇對待。各國的國籍法有不同的對無國籍人士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但一般不低于所在國對于外國人的規定。以下是《關于無國籍人地位的公約》的締約國所必須給出的待遇:

公共救濟:在公共救濟和援助方面,給予其本國國民同等的待遇。身份證件:無國籍人所在國家,對在其領土内不持有旅行證件的任何無國籍人,發放身份證件。财政征收:不得對無國籍人,征收額外或高于其本國國民的任何捐稅或費用。入籍:應便利無國籍人入籍或同化。

減少措施

由于20世紀前50年,國家主權不穩定,産生了很多無國籍人。因此聯合國于1954年9月20日,制定了《關于無國籍人地位的公約》,為了保護人們成為或繼續保持無國籍人狀态。1961年8月30日,聯合國為了減少因為兩次世界大戰而成為無國籍人,制定了《減少無國籍狀态公約》。

第一條:無國籍狀态公約定義的無國籍人,在其領土内出生且非經授予國籍即無國籍者,應授予該國國籍。

第三條:締約國都必須遵守凡在船舶上出生者,應視為在船舶所懸國旗之國家領土内出生;在飛機上出生者,應視為在航空機之登記國領土内出生;對于棄兒,如無反證,應視為具有該國國籍之父母在該國領土内所生。

第一條第四款:締約國對非在締約國領土内出生且非經授與國籍即無國籍之人,如在該人出生時其父或母系屬該國國籍者,應授與該國國籍。如其父母在該人出生時非具有同一國籍,該人究應從其父之國籍抑從其母之國籍之問題,依締約國國内法定之。依據法律于出生時授與之,或本人或由他人代表依國内法規定之方式向主管當局提出申請時授與之。

第一條第五款:凡是減少無國籍狀态公約的締約國,授與該國國籍時的規定必須受下列一個或一個以上條件之限制:

申請人必須在締約國所定某一年齡前提出,此項年齡不得小于二十三歲;申請人是經常居住于締約國領土内,并且已滿該國所定期間者。申請人是未經判定有妨害國家安全;申請人是無國籍者。

上一篇:沈曉燕

下一篇:楊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