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毓剛

潘毓剛

世界著名量子化學家
潘毓剛,美籍華人,世界著名的量子化學家,曾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36歲時被聘為波士頓學院終身教授;連續四年擔任全美華人協會總會主席職務(首屆主席為楊振甯),曾榮獲全美華人傑出成就獎;改革開放初中科院聘請的首批10名頂級科學家之一;先後受聘為汕頭大學等中國30多所高校和教研單位名譽教授。[1]
    中文名:潘毓剛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中國廣東梅縣 畢業院校:密西根州立大學 學位/學曆: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專業方向: 職務: 學術代表作: 主要成就:1978年獲聯邦德國高級科學家特别獎、1994年獲全美華人傑出成就獎 代表作品:《你的身體如何工作》《酸和堿》

個人簡介

潘毓剛,1937年出生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祖父潘祥初是有名華僑富商,與愛國保台志士丘逢甲是親家。父親潘樞潤在上世紀40年代初曾任梅州市梅縣區南口安仁中學校長。

母親梁在莊是晚清駐日、德、比三國外交官梁詩五(黃遵憲之太舅)之女,曾留學日本。因家學淵源的關系,她對子女要求很嚴格,教育他們不要依賴祖業,要通過自我奮鬥,闖出一條通向成功之路。其子女自幼就很勤奮,潘毓剛五兄弟中有四人(毓良、毓彥、毓剛、毓緒)獲得留美博士學位。

潘毓剛的童年(讀小學四年級前)是在故鄉梅州度過的,小學時成績就經常名列前茅,一次在梅縣區競試還考了個頭名。

潘毓剛從小狂傲。1947年舉家遷到台灣。他因不滿傳統教育,從初中二三年級開始,就用很多時間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研究。

在校成績雖然平平,卻在報刊發表了不少智力遊戲或數學測驗的短文,16歲讀高一時便出版了科普讀物《你的身體如何工作》一書。他的大學生涯更是在“曠課”中度過的,躲在家裡寫書、寫文章,在科學專業期刊發表過不少科學論文,還為各報刊寫過許多介紹科學新知、科學哲學及科學新動向等方面的文章,成績在班裡都排不上号。

大學一年級,潘毓剛與友人陳哲銘合譯了當時世界最通行的一本大學教科書《普通化學》(第三版)并正式出版。後來這本書被台灣許多大專院校指定為大學普通化學教本。

大學三年級時出版了被作為大學參考書的《酸和堿》。大學裡被他寫信批駁過的著名教授連他自己都數不過來。畢業時,潘毓剛收到了量子物理學的創始人、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Heisenberg教授收他做研究生的邀請函。潘毓剛卻不給面子,因為去那裡要自己打工賺錢,他不幹。轉眼間他便成功申請到耶魯大學全額獎學金。

1961年潘毓剛到美國,先後進耶魯大學和密歇根州大學研究院攻讀。

1966年獲得理論化學博士學位,後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1967年任波士頓學院化學系助理教授,兩年後升為副教授。

1973年成為波士頓學院終身教授。他是台灣大學同屆畢業生中最快拿到化學博士、最早當上化學教授的(比台灣科學院院長李遠哲還早一年),他僅用六年時間便由助理教授升任終身教授,創了波士頓學院化學系晉升正教授最快的紀錄。波士頓學院在美國三千多所大學排名第39位。除在美國任教,他還兼任德國著名的史圖佳大學和馬克司甫朗克研究院客座教授,由于他在量子化學等方面有卓越的貢獻。

1978年獲聯邦德國高級科學家特别獎。

1994年獲全美華人傑出成就獎,獲此殊榮者隻有他與著名的物理學家袁家骝和吳健雄共三人。吳健雄是美國物理學會首位女會長,袁家骝則在高能物理和粒子探測系統研究領域有突出成就。當時中國駐美大使李道豫專程赴會祝賀,李大使是頒獎人之一,他在大會緻辭中贊揚三位科學家在科學上的卓越成就和為中美科技、文化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并稱他們是海外華人的傑出代表。

學術活動

潘毓剛曾到世界30多個國家參加學術會議或做學術交流。他的名字還載入了《美國科學家名人錄》、《世界教育家名人錄》。但他認為:“我雖身居美國,但一直以身上流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液為榮。”他念念不忘故土家園的養育之恩,總想把自已的才智貢獻給祖國。其實,從1977年起,定居美國的潘毓剛每年都要回國義務講學,現在已是國内30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

1986年,他應時任國務院僑辦主任廖晖的邀請,接受了暨南大學名譽教授一職。但此後隻在暨大做過一次學術報告。“我感覺沒盡到自己的責任。所以,2001年我在波士頓學院化學系帶完最後一名博士生,就宣布不再帶學生了,我要回中國授課。”他給暨大寫了封信表達自己前來任教的想法。暨南大學表示熱烈歡迎,當即就和他聯系,促成了此行。

來暨大教本科生,潘毓剛坦承自己受了揚振甯先生的啟發:“楊振甯先生發起了高級教授教本科生的教學方式,他在北邊,我就來南邊。”這位世界量子化學界的泰鬥級人物,主動放下在波士頓學院教了幾十年的研究生教材,而改教本科生。

他還将學校發給他的工資全部捐給貧困生。上過潘教授課的暨大學生都知道,他上課從不看教材。他喜歡用粉筆做闆書,一堂課下來,已寫了滿滿十多黑闆。因為是全英文授課,每講一段,總不忘問一聲“any question?”學生們說,潘教授在課堂上有套“怪規矩”:如果有人挑出他在黑闆上寫錯一個字,就給該學生加一分。

關于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得主是“狼狗”

69歲時,潘毓剛把妻兒全留在美國,獨自一人來到暨大支教,“我就是想回來好好教書。”這個不是理由的理由被他重複了好多遍。别人隐于野,隐于市,隐于朝,潘毓剛則隐于學。他是真想實實在在埋頭做隐者:在暨大,他的飲食起居都自己打理。除了教書,平時隻散散步、備備課,偶爾看看新聞,生活簡單得跟一個普通60歲老人沒有什麼區别。

但是,從小就狂傲的潘毓剛說起科教,便有些慷慨激昂:“我有一些跟别人不一樣的想法。”在暨大演講時,他說:“特别關注什麼時候能拿諾貝爾獎其實很無聊,許多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除了自己研究的學科,對别的幾乎一無所知,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訓練有素的狼狗’,因此對這樣的權威千萬不能盲從。”“我告訴你們這些,是想對中國人說,不要太過崇拜權威,不要太過崇拜諾貝爾獎,并不是每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都是世界級的科學家。”

潘毓剛還說,“可能大家會說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就随大家去想了。”在談到科學精神時,潘毓剛說:“中國人總是過分地敬老尊賢,以為權威什麼都明白,其實這樣最容易阻礙社會的發展,老師就應該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此外,“不能随大衆、不訴諸悲情也是科學精神、态度的重要方面。真理不能依靠投票得到,不能少數服從多數,也不能靠哭哭啼啼得來,追求真理的人一定要做強者。”

潘毓剛還敢于批評僵化功利的中國學術科研機制:“科研資金不足,師資良莠不齊,重成果教育。”“波士頓學院的行政人員是為教授服務的,這裡則是來管教授的。”“很多教授在申請科研經費上浪費時間,這裡批那裡批,最後還未必能成功。這樣哪能安心搞研究。”

潘毓剛在暨大很受本科生的歡迎。“上課有意思,從來不點名。”一個學生這樣評價他。他對自己的評價則是:“國家一培養出來就被别人用了一輩子,趁現在還有能力的時候回來做一點貢獻,沒什麼别的期望。我回來就是想做個榜樣,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有限。”

“特别關注什麼時候能拿諾貝爾獎其實很無聊,許多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除了自己研究的學科,對别的幾乎一無所知,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訓練有素的狼狗’,因此對這樣的權威千萬不能盲從。”

相關評價

他的活力可比楊振甯,風範直追李敖,面對陳丹青式的困境,作為海歸學者的他敢于批評僵化功利的中國學術科研機制,他在國内義務授課,大受學生歡迎。他就是“大隐隐于學”的世界量子化學泰鬥——潘毓剛。

台灣著名作家李敖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我有來生,我第一願意再為李敖,第二也願為李敖,第三還是願為李敖,第四卻願為潘毓剛。”翻看潘毓剛的經曆,這位世界著名的量子化學家,曾先後被中國32所高校和科研單位聘為名譽教授,連續4年擔任全美華人協會總會主席職務,曾榮獲全美華人傑出成就獎。但說實話,潘毓剛所專研的領域和李敖是風馬牛不相及,如果僅僅是專業領域的成就,怎能被一生都狂放不羁的李敖如此看重?

人物速寫

舉止:頭發灰白,個子不高、步伐矯健;普通話流利,稍帶南方口音。

課堂上:講台上既沒課本,也沒講稿。喜歡用粉筆做闆書。每講一段,問聲“anyquestion?”

如果有人挑出他在黑闆上寫錯一個字,就給該學生加一分。

語錄:“楊振甯先生發起了高級教授教本科的教學方式,他在北邊,我就來南邊”

“為什麼我欣賞李敖呢,因為我和他一樣,甯願做真小人,也不做僞君子。”

“你(李敖)為什麼也那麼俗氣,要為死人立銅像?!把錢拿出來設立胡适幫助貧困學生求學的獎學金,恐怕意義更大……”

上一篇:鐘麗淇

下一篇:董兆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