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化景區

漢文化景區

位于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三環兵馬俑路1号
徐州漢文化景區由原獅子山楚王陵和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整合擴建而成,位于徐州市區東部,東起三環路,南至隴海線,西接津浦線,北迄駱駝山,總占地面積1400畝。是以漢文化為特色的全國最大的主題公園,占地1400畝,囊括了被稱為“漢代三絕”的漢墓、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集中展現了兩漢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區域内規模最大、内涵最豐富、兩漢遺風最濃郁的漢文化保護基地。景區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院按照國家4A級旅遊景區标準設計,總體目标是将其打造成為及曆史博覽、園林景觀、旅遊休閑于一體的漢文化保護基地和精品旅遊景區。
  • 中文名:徐州漢文化景區
  • 外文名:Xuzhou Han culture scenic spot
  • 地理位置:徐州市雲龍區東三環兵馬俑路1号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4月1日-10月31日08:30-17: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08:30-16:30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1400
  • 著名景點:水下兵馬俑博物館、竹林寺、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獅子山楚王陵

發展曆史

徐州漢文化景區距離徐州市區很近,其中漢兵馬俑博物館、水下兵馬俑博物館、漢畫長廊、1995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獅子山楚王陵,被譽為“兩漢三絕”,其他還有羊龜(鬼)山王後陵、劉氏宗祠、竹林寺等景點。在這裡你可以一睹漢代楚王陵墓的内部構造,看楚王的地下部隊兵馬俑,探尋墓主神秘的身份之迷,如果你是漢代文化或《盜墓筆記》一類小說的粉絲,來這旅行最合适不過。

景區有多個入口。東門進去是漢文化廣場,有勺子形狀的司南雕塑,兩漢大事年表石刻,站立着的劉邦雕像等景點,再往裡一點是王後陵。南門與西門間的兵馬俑路上能看見楚王車馬出行的雕塑,南門進去是獅子山楚王陵,陵前立着楚王騎着戰馬的雕像,西門進去是漢兵馬俑博物館。北門進去是竹林寺,但是北門附近沒有公交到達。因為南門進去是最重要的景點,而且有多輛公交到達南門附近,所以一般從南門進景區開始參觀。

景區簡介

核心區主要以“兩漢文化”——獅子山楚王陵、漢兵馬俑、漢文化交流中心三個博物館、羊鬼山展亭(王後陵)、水下兵馬俑博物館為代表,通過對曆史資源的進一步挖掘、修複和保護,重現漢文化精髓;外延區包括漢文化廣場、市民休閑廣場、棋茶園、考古模拟基地、劃草場等,通過建設獨具特色的景觀、景點和配套設施,為遊客和市民提供豐富的參觀遊覽路線和休閑娛樂場所。景區内的園藝綠化也堪稱一絕,先後投資2200多萬元,在景區栽植銀杏、國槐、栾樹等大型喬木40餘種、2.6萬棵,桂花、梅花等灌木2.8萬株,草坪13萬平方米,營造出了層次分明、色彩豐富、季相交替的景觀群落,将山園融為一體。

景區二期工程主要是建設旅遊服務配套設施,包括解憂公主紀念園、劉氏宗祠、竹林寺、仿古文化街等項目。漢文化景區三期工程将把景區内原有的文物資源,挖掘其内涵,拓展其延伸,豐富其陳展形式及效果,與一、二期互為補充,真正将漢文化景區打造成為一個集曆史博覽、觀光遊覽、娛樂休閑于一體的漢文化保護基地和特色鮮明的世界級名園,成為徐州乃至江蘇的金名片,“傳承漢代文明,弘揚民族精神”。

曆史

公元前178年或前174年(漢文帝初期),西漢楚王開始在位于楚都彭城東南獅子山地區修建陵園考古推斷該楚王死亡和埋葬時間最遲不晚于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前元三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獅子山地區零散出土一些騎兵俑和軍史俑。1984年底在徐州市獅子山西苑南側發現漢兵馬俑步車俑坑軍陣。

1985年,發掘一、二、四号俑坑:成立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俑坑遺址廳建成開放。

1986年,獅子山漢兵馬俑被公布為“徐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文物》發表徐州漢兵馬俑考古發掘簡報。

1987年,在獅子山西北發現漢兵馬俑騎兵俑坑(六号坑);開始探測漢兵馬俑主墓。

1988年,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科學儀器探測主墓工作。

1989年,在獅子山北側發現一座漢代車馬與陶俑葬坑。

1990年,進行第三次大規模儀器勘探主墓工作;發掘位于繡球山上的兩座西漢楚王陵園大型貴族陪葬墓。

1991年,在俑坑以東300米獅子山主峰南坡發現楚王陵墓道痕迹。

1992年,修整徐州漢兵馬俑一号俑坑;試掘獅子山楚王陵,調查其墓葬形制。

1993年,申報發掘徐州漢兵馬俑主墓——獅子山楚王陵。

1994年,制定獅子山楚王陵墓發掘和保護方案: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聯合組織發掘楚王陵。

1995年,楚王墓考古發掘成功結束,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楚王陵地宮陳列館建成開放。

1996年,獅子山楚王陵被評為“199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獅子山楚王陵及其陪葬兵馬俑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對楚王陵東西兩側的獅子山體進行考古調查探測。

1998年,楚王陵出土鐵铠甲研究列入國家文物科研項目:《文物》、《考古》發表楚王陵簡報和考古收獲。

1999年,調查楚王陵區的王後陵墓。

2000年,獅子山以東奇石市場建設工地發現陪葬陶俑和陵園建築遺迹。

2001年,獅子山北部的原廢品收購站院内發現一處小型陪葬俑坑,出土數件站式步兵俑。

2002年,獅子山東北部建築拆遷工地發現一座陪葬兵馬坑,出土站式兵馬俑兩百餘件。

2003年,獅子山東北部建築拆遷時又發現陪葬兵馬坑一座,出土站立式兵俑八十餘件,在陵區東北發現一處鋪有回廊的西漢楚王陵園陵寝房屋建築遺址。

2004年,與南京大學合作探測獅子山及其北側的羊龜山為一座具有三屋夯土台的大型陪葬陵墓,全面勘探獅子山東北待建地帶,發現規模龐大的楚王陵園陪葬祭祀坑群,對其中的兵馬俑坑、食器坑和車馬坑進行考古發掘。

2005年,完成國家文物遺址保護項目——獅子山楚王陵的墓體加固工程;發掘獅子山東北楚王陵園陪葬坑群中的青銅器,侍俑坑和馬俑坑等三座陪葬坑: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以獅子山楚王陵為基礎的徐州漢文化景區被确立為徐州市重點文化旅遊發展項目,完成楚王陵保護區内環境改造、漢文化廣場等景區一期建設工程。

景點

漢文化廣場

景區的主入口——漢文化廣場,廣場東西長約280米,南北寬約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規整莊嚴的中軸對稱格局。其空間定位以東西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廣場、司南、兩漢大事年表、曆史文化展廊、辟雍廣場等景點,終點矗立漢高祖劉邦的銅鑄雕像,構成完整的空間序列。廣場的鋪裝以仿制的漢磚為主要材料,圖案取漢代畫像中常見的勾連雲紋等裝飾圖形。兩漢大事年表四周設計了少量的水景。

水的使用,不僅可以與石材形成一剛一柔的對比,更成為兩漢文化廣場中将各個景點聯系起來的手段,而且水體在園林廣場設計中更具有獨特的功效。遊客可以從中感受到“一勺則江湖萬裡”的恢弘氣魄,領略兩漢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廣場的設計猶如一段立體空間化的漢賦,通過“起”、“承”、“轉”、“合”四個章節,抑揚頓挫、弛張有度,将漢風古韻自然呈現出來。

獅子山楚王陵

處于景區核心區的獅子山楚王陵為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之墓。該陵墓“因山為陵,鑿石為藏”,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完全在岩石之中鑿建而成,是一座罕見的特大型西漢諸侯王崖洞墓葬。陵中出土金、銀、銅、鐵、玉、陶等各類珍貴文物近二千件套,工藝精絕,令人歎為觀止。它是徐州地區規模最大、文物遺存最多、曆史價值最高的一座西漢王陵,被評為199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位于楚王陵南側的羊鬼山,據推斷為楚王王後之陵墓。漢代葬制,夫妻死後“同茔異穴”。大多數的諸侯合葬墓是在同一山系相鄰的山頭上各自建墓,相隔而望。1995年在獅子山上發現了楚王陵,專家推測王後陵應該就在獅子山附近。2004年專家對獅子山北面的羊龜山進行了遙感測試,發現有洞穴存在。根據各種情況分析,羊龜山即是楚王王後的安栖之地。羊龜山上現建有王後陵展示亭,其中将展示相關漢代諸侯王墓與王後墓的形制結構,觀者可由此猜測羊龜山王後陵的情況,嘗試撩開王後陵的神秘面紗。

漢兵馬俑博物館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始建于1984年,位于獅子山西麓,館内共有6條俑坑,出土各類彩繪陶俑四千餘件。徐州獅子山漢兵馬俑是繼秦始皇兵馬俑、鹹陽楊家灣兵馬俑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徐州漢兵馬俑俑坑開挖在距離地表4米以下的原生土層中,并随山坡走向呈東高西低之勢。這支由步兵、車兵和騎兵組成的兵馬俑軍陣,是西漢早期楚王國實戰軍隊的地下縮影。

2006年初,漢兵馬俑博物館新館建成并對外開放。新館由“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和“徐州西漢軍事博物館”兩大部分構成,建築面積近6000平方米,建築主體呈長方形,屋頂為仿漢四坡頂,入口兩片L型長牆形成通道,北、西、南三面環以高檔土牆,從外觀看,整個建築的一半像藏于地下。簡潔的外觀營造了一個幽靜的曆史氛圍,與周圍的山水等自然景觀相呼應,創造了一個形式簡潔、空間豐富的博物館建築,使得遊客在領略兵馬俑軍陣布局概貌的同時,更深入理解兵馬俑所具有的豐富時代内容。

水下兵馬俑博物館

水下兵馬俑館是國内首座建築于水中的博物館。該館建築在五号、六号兵馬俑坑的原址上,形狀為兩座方形桷鬥狀建築。建築所在處曾出土過騎兵俑坑和馬俑坑,後因當時磚瓦廠施工建設,俑坑被破壞,坑内陶俑已被悉數取出。水下兵馬俑館展出了複原的俑坑和精心修複的兵馬俑。

漢文化交流中心

建在獅子潭水面上的漢文化交流中心借鑒了漢代建築的神韻,主要展示了東漢時期比較興盛的漢畫像石藝術。整個交流中心為一座建在水塘上的幹欄式建築,有開闊的廳堂,上層建有觀景平台。整個建築借鑒漢代建築的神韻,用現代的材料表現傳統的精神,成為一個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場所。

竹林寺

竹林寺是為了紀念我國第一個女出家人淨檢法師而建。建成後的竹林寺将再現千年古刹竹林寺深幽清淨的意境。全寺由南北山門,主院,西側院及佛塔五部分組成。

竹林寺是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比丘尼——淨檢法師而建。淨檢法師俗名仲令儀,為西晉末年彭城人。童年随母遷居洛陽,經曆喪父、亡夫之痛後,走入佛門,成為曆史上第一個比丘尼,随後淨檢法師與信友一起在洛陽宮城西門建立了第一座衆尼寺廟——竹林寺。淨檢法師圓寂後,故鄉人為了紀念她,于東晉永和年間,在徐州市區東郊獅子山上修建竹林寺。後曆朝屢廢屢建,明清時期為徐州八大寺之一,直至上世紀50年代完全廢毀。

最具傳奇色彩的是,獅子山竹林寺中原供奉一尊明代木制貼金的韋馱菩薩像,後為躲避戰火埋于地下。1940年日軍侵入徐州後,日軍随軍翻譯中島吉一于一夜晚随無形腳步聲在竹林寺後院中挖出了韋馱菩薩像,後帶回日本供奉在家。1973年,中島吉一病危,臨終前囑咐其女婿森秀敏将菩薩歸還中國原竹林寺。1998年9月,森秀敏先生借旅遊來徐,到獅子山尋訪竹林寺未果,深表遺憾。後經介紹見到徐州市佛協會長國光法師,商談後約定歸還佛像。2000年4月17日,75歲的森秀敏先生按照約定,帶着韋馱菩薩像從日本飛抵徐州,将國寶恭還徐州佛協,并期望在有生之年為複建竹林寺盡力,看到韋馱菩薩像回到徐州竹林寺供奉。

為了紀念淨檢法師排除萬難,皈依佛法及其弘法利生的精神,重現韋馱菩薩像供奉于竹林寺的那段曆史,以此加強中日佛教的民間交流,促進中日兩國友好合作關系,徐州市政府決定在獅子山北側駱駝山上重建竹林寺,并在竹林寺内專門開辟了淨檢法師紀念堂,供全國信徒祭拜。

漢文化景區二期工程——竹林寺項目主要包括竹林寺、觀音閣、南北山門、鐘鼓樓、遊步道、停車場等,占地16.67公頃,總建築面積3150平方米,房屋拆遷面積約3.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3億元。

景區建設

漢文化長廊與綠化提升

投資千萬建設漢畫像石長廊

漢畫像石長廊作為漢文化景區三期景觀綠化改造的一部分,被列為今年城建重點工程,該項目位于風景秀麗的雲龍區漢文化景區内,獅子潭東岸,與景區一期水下兵馬俑館、漢文化交流中心及二期竹林寺相連。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搭瓦檐、封檐口、完善内部構造。漢畫像石長廊已初具雛形,似一條曲折的長龍,繞着獅子潭東岸蜿蜒而去,依地形變化而變化,盡其有利地勢,以簡約為宜,保存了原生态地貌,穿插叢林之間,貫通南北長廊,立于獅子潭東岸,跨越式平台親近水面,兩端連接水下兵馬俑和交流中心,如此設計既增加了觀賞性,又解除了遊客徒步的疲勞。

外立面青灰色的主色調古樸雅緻,長廊的屋檐造型也極為獨特,與以往的長廊或平頂或尖頂不同,漢畫像石長廊的屋檐高低起伏、或寬或窄、錯落有緻,構建成一種别具匠心的不規則幾何形狀。

唐主任告訴記者,漢畫像石長廊以陳列展示“漢代三絕”之一的漢代畫像石為途徑,突出以人為本,确立“漢畫藝術文化體驗”的展示理念,為人們提供感官體驗、情感體驗。

該工程由清華大學設計研究所規劃設計,占地約10餘畝,總投資1000萬元,全長約300米,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結構設計為混凝土框架結構和現代鋼結構組成,長廊内設有展廳、遊客服務中心、衛生間。

投資700萬提升綠化水平

漢文化景區三期遊覽主線路綠化景觀提升項目,規劃改造綠化面積約7.3萬平方米,總投資700萬。工程包括楚王陵入口、東大門兩側、兵馬俑博物館周圍及景區内遊覽主線路兩側10-20米範圍内綠化改造提升。

昨日上午,記者走進漢文化景區三期施工現場,樹木栽植、景觀小品設施已基本成型、完工,園林工人們正進行緊張的掃尾工作。沿着遊覽主線一路走下去,鳥語花香,滿是綠色生機:四季常青的草坪柔軟細膩,高大挺拔的喬木郁郁蔥蔥,錯落有緻的景觀小品别具一格……

據漢文化景區三期項目負責人唐主任介紹,漢文化景區三期遊覽主線路綠化景觀提升設計方案,由國内著名的上海園林綠化建設有限公司承擔,強調以造型植物為特色,體現古典文化韻味,在主要的景點利用植物與景觀小品的結合,凸顯區域景觀特色。在充分體現兩漢文化的同時,巧妙利用植物造景,以自然古樸的形态展現文化藝術的内涵。

據了解,該工程今年3月1日開工,投資700萬元對園内的苗木進行移植、歸并,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樹種,種植了枇杷樹、桂花樹、香樟、紅葉石楠、廣玉蘭、銀杏、雪松等喬木及花灌木數十種。此外,園内的景觀池裡還種植睡蓮等水生植物,以提升景觀效果。

相關報道

對接上海世博盛會展示兩漢文化精粹

五月的上海,舉世矚目;五月的徐州,繁花似錦。上海世博會将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向世人展示。随着上海世博會大幕的徐徐拉開,作為“長三角世博主題體驗之旅示範點”的徐州漢文化景區也已張開熱情的懷抱,笑迎八方賓客。

據介紹,世博會期間,漢文化景區将開展系列特色精品活動。一是端午、七夕等傳統節假日舉辦“成人禮”、“女兒節”、“避五毒、浴蘭湯、包粽子、賽艇舟”、“七夕浪漫鵲橋會”等活動,使廣大遊客體驗到漢代民俗風情;二是“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推出“琴書楚漢”、“印象漢婚”以及“聆聽漢樂—微型編鐘幸運放送”、“紙剪漢留韻、石刻楚風情”等民間手工藝展示活動;策劃、組織、實施以漢代物質文化及非物質文化為展示内容的主題表演活動.

使遊客在景區内的不同地點都能觀賞到具有濃厚漢代文化特色的表演節目,如“軍陣演練”、“古樂雅韻”、“漢婚印象”、“車馬出行”、“庖廚宴飲”、“百戲表演”等節目,以此加深遊客對于漢文化的理解;同時,遊客還可聆聽“評書楚漢”,品嘗漢食美味(沛公酒、樊哙狗肉),啜飲桂花香茶。三是舉辦“楚舞漢樂”、“漢家祭禮”、“漢服部落”、“天子巡遊”、“古琴茶道”、“百戲争輝”、“民間工藝”、“成人禮儀”、“大顯身手”、“重陽祈福”等十大漢文化旅遊專題活動,多層次、立體式地将漢代的文化、藝術、工藝、雜技、美食、禮儀等精彩内容展示給中外遊客。

作為徐州市漢文化旅遊品牌的徐州漢文化景區,緊扣世博主題,有效整合資源,積極與世博對接,于2009年10月獲得了“長三角上海世博主題體驗之旅示範點”的榮譽稱号,入選四條“世博之旅精品旅遊線路”。為全面提升景區的環境質量,2010年3月初,漢文化景區實施了綠化景觀提升工程,以造型植物為特色,體現古典文化韻味,主要景點利用植物與景觀小品的結合,凸顯區域景觀特色。在充分體現兩漢文化的同時,巧妙利用植物造景,以自然古樸的形态展現文化藝術的内涵。同時,景區建設了以漢畫像石為主要展示内容的景觀長廊,集中展示反映漢代政治、經濟、軍事、民俗文化等内容的精品漢畫像石,加以現代高科技聲、光、電技術展現漢代現實生活場景,輔之以互動體驗,使遊人身臨其境,增添文化特色。

為确保世博會期間的安全,景區對安全保障、環境衛生、開放秩序、經營環境等進行大檢查,建立和完善了安全事故的預防、預警、預報應急機制,加強應急機構、應急隊伍的建設和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事故的發生,給遊客提供一個良好的旅遊環境。同時,為提升景區接待質量,景區着重強化旅遊從業人員服務質量意識,以遊客滿意度為衡量的标準,不斷提高服務規範化、專業化,積極推行差異化、個性化、人本化服務,引導廣大從業人員樹立正确的服務價值理念,全面提升旅遊服務質量,樹立良好的旅遊景區形象。

榮譽

景區先後被評為"中國環境藝術示範景區"、"國家4A級景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得50個地方銀獎"等榮譽稱号。

上一篇:南京旅遊

下一篇:鹫峰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