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蛇

溫泉蛇

遊蛇科溫泉蛇屬動物
溫泉蛇發現于我國西藏高原海拔4000 m左右的溫泉附近。在當雄縣羊八井海拔4350 m的溫泉附近數米遠的山麓石堆中數量較多,且于石縫中找出大量蛇蛻,見到此蛇在流經溫泉旁邊的河流同側岸邊水中遊泳,也在河對岸的沼澤草甸中采到成體。根據羊八井溫泉蛇栖息地的動物區系分析,溫泉蛇可能以魚及高山蛙為食物。一雌蛇懷卵6枚,卵徑12 mm×27mm;冬夏均可采到此蛇。[1]
    中文名:溫泉蛇 拉丁學名:Thermophis baileyi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柱動物 綱:爬行綱 亞綱:雙孔亞綱 目:有鱗目 亞目:蛇亞目 科:遊蛇科 亞科: 族: 屬:溫泉蛇屬 亞屬: 種:溫泉蛇 亞種: 分布區域:西藏高原溫泉附近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基本資料

溫泉蛇Thermophis baileyi(Wall)隸屬遊蛇科Colubridae,是中國垂直分布最高的(4 350 m)唯一蛇種,為中國西藏高原獨有。該種由Wall于1907年根據西藏标本描述為Tropidonofus baileyi(=Natrix baileyi),之後Malnate(1953)根據骨骼等形态特征将其從Natrix屬中分出,另立溫泉蛇屬Thermophis,該屬僅有溫泉蛇一種。溫泉蛇分布局限,生境獨特,種群和個體數量較少,标本不易獲得。

形态特征

頭頸區分明顯。全長雄性(550+230) mm,雌性(593+201) mm。頭背灰綠色;眼後有一灰色線紋起自下枚眶後鱗,經第七、八兩枚上唇鱗上緣,斜向口角,向後延伸與體側縱紋相連;上唇鱗米黃色,鱗溝灰褐色;下唇鱗散有灰褐色斑;頭腹面淺黃色,軀幹及尾背面橄榄綠色,有三行暗褐色塊斑,當中一行較大;兩外側2-3行背鱗鱗片中央顔色暗褐,兩側緣灰綠,構成數條深淺相間的細縱紋;腹鱗及尾下鱗黃綠色,或兩側有黑色點斑。吻鱗略成三角形,上部翻向頭背,從背面可見;鼻鱗前半在背側擴展,與吻鱗相切甚多;鼻間鱗較短,與吻鱗相切部分極窄;眶前鱗2(1),眶後鱗3(2)。眼大小适中,瞳孔圓形。颞鱗2+3,極個别2+2;上唇鱗8,3-2-3式;下唇鱗10(9-11),前5(4-6)枚切前颔片;前額鱗較大,擴展至頭側,有時在頭側縱分為二,有時與頰鱗愈合,故頰鱗變異較大,一枚、二枚或沒有;如無頰鱗,向兩側擴展的前額鱗直接與上唇鱗相切;個别标本的頰鱗以尖端入眶。背鱗19-19-17 (15)行,雄性均具棱,雌性最外一行平滑,其餘具棱;腹鱗雄性205-210,雌性205-218;肛鱗二分;尾下鱗雄性108-120,雌性96-116,一般均成對,約有半數個體的部分尾下鱗單行。

栖息環境

生活于海拔3960-4350 m的溫泉附近的石堆、水邊、沼澤草甸中,可能以魚和高山蛙為食,僅見于西藏(拉薩、江孜、工布江達、當雄羊八井)。

種群現狀

目前由于開發利用地熱,溫泉蛇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

捕食

發現西藏溫泉蛇主要以高山蛙、異齒裂腹魚和高原鳅為食,以活吞為常見;捕食地點以河岸、河流以及濕地為主。

生态環境

蛇是變溫動物,它們身體的溫度會随着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如果長時間處在零下就會死亡,溫泉蛇根據地理條件的特殊性而進化出獨特的生活習性,巧妙地适應了高海拔的嚴酷自然條件,使他們生活在海拔4300米以上溫泉附近。

價值

溫泉蛇的生境十分特殊,分布區較為狹窄。尤其是它僅出現在喜馬拉雅地槽帶的某些溫泉附近,而昆侖山以北青海境内的溫泉附近并未發現,表明了溫泉蛇的起源和演化與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有着密切的聯系。

同時,已有的形态和染色體研究表明溫泉蛇不僅保留了若幹原始性狀,而且還出現了一些特化性狀,與中國遊蛇科的其它蛇類有較大的差異。如:溫泉蛇的兩型核型不顯著,大小染色體組間界限相對不明顯,性染色體W、Z雖然異型,但大小相近;而半陰莖和骨骼卻表現出與現今僅見于南美洲的遊蛇科異齒蛇亞科Xenodon。

溫泉蛇不僅是探讨第三紀以來青藏高原隆升過程與動物演化和擴散關系的寶貴材料,它亦是研究蛇類的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材料。同時還可通過對溫泉蛇生态學的研究,結合古地理、古植被、古氣候資料來推測中新世前後該地區的生态環境及地質特征,為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對動物形态和生态習性的影響提供資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上一篇:木蠹蛾

下一篇:吸血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