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彥博

溫彥博

唐朝宰相
溫彥博(574年-637年),字大臨,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唐朝宰相,禮部尚書溫大雅之弟。溫彥博生性聰穎,能言善辯,又博覽群書,受到薛道衡、李綱的贊譽,并得到秦王楊俊的舉薦,授為文林郎,宿直内史省,後改任通直谒者。616年(大業十二年),羅藝自稱幽州總管,溫彥博被引為司馬。618年(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同年十二月,羅藝降唐,被封為幽州總管。溫彥博因預謀有功,授幽州總管府長史,不久被征召入朝,曆任中書舍人、中書侍郎,封西河郡公。637年(貞觀十一年),溫彥博病逝,終年六十四歲。唐太宗又命官府為其營建正堂,追贈特進,賜谥号為恭,并陪葬于昭陵。[1]
    本名:溫彥博 所處時代:隋唐時期 民族族群:漢人 出生地:太原祁縣 主要作品:《溫彥博集》 主要成就:位列貞觀名相 字号:字大臨 出生時間:574年 去世時間:637年7月1日 官職:尚書右仆射 爵位:西河郡公→虞國公 谥号:恭

人物生平

溫彥博(574年-637年):生于周武帝建德三年,卒于唐太宗貞觀十年,年六十三歲。字大臨,山西人。《新唐書》中記載有“溫彥博,通書記,警悟而辯。開皇末,對策高第,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亂,幽州總管羅藝引為司馬”。入唐後,官至尚書右仆射。聰悟有口辯,涉獵書記。隋開皇末,對策高第,授文林郎為幽州總管羅藝司馬,從藝歸唐。嘗以并州道行軍長史,與突厥戰于太谷,軍敗被執。突厥數問唐兵多少,及國内虛實,不肯對,乃囚之陰山苦寒地。太宗即位,突嵌歸款,始得還。貞觀中,遷中書令,封虞國公,進尚書仆射。彥博性周慎,既掌機務,謝賓客不通,進見必陳政事利害。帝數襃美之。卒,谥恭。彥博着有文集二十卷,《兩唐書志》傳于世。

父親溫君悠曾任北齊文林館學士、隋泗州司馬。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溫彥博不僅有學識淵博的父親,還有和他一樣自幼就博覽群書、聰穎異人的哥哥溫大雅和弟弟溫大有。還在他們青少年時代,父親的朋友薛道衡、李剛就斷言三兄弟“皆卿相才。”青年時代即與兄大雅、弟大有皆以品行、學識、文章聞名于世,時号“三溫”。

隋開皇末年,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末,義軍蜂起,幽州總管羅藝亦舉兵反隋,重禮聘其為司馬。時兄大雅已加入李淵幕府,任大将軍府記室參軍。弟大有亦追随李淵父子。

武德八年(625),東突厥舉兵南下,彥博被任為并州道行軍長史,與并州道理行軍總管、右衛大将軍張瑾率兵抵抗,于太谷(今山西省大谷)失利被浮。突厥颉利可汗知其為朝遷近臣,逼問唐朝兵馬糧草虛實。彥博堅貞不屈,拒不回答。可汗大怒,将其囚禁在陰山苦寒之地。

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溫彥博返歸唐朝,被任命為雍中治中,不久改檢校吏部侍郎。他兢兢業業,恪守職責,“意有沙汰,多所抑損”,被提拔為中書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貞觀二年遷禦史大夫,仍檢校中郎事,四年被任命為負責草拟皇帝诏诰及有關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中書今,成為貞觀初年與王珪、房玄齡、李靖、戴胄、魏征等名臣共同輔政的宰相之一。貞觀元年(627),突厥再次南下,唐太宗與颉利在渭水橋下訂立互不攻戰盟約,并贈鄧突厥兵大量物品。突厥撤軍後,将溫彥博放回。因文章氣節,彥博再次受到太宗器重,初官雍州治中,後升中書侍郎、禦史大夫。

貞觀四年(630年)任中書令,貞觀十年(636)升尚書左仆射,封虞國公。

貞觀年間,唐朝戰勝東突厥,颉利被俘,餘衆請求歸順唐朝,朝廷會議如何安置突厥部族。魏征等到大臣主張強令突厥遷居河套以南,嚴加監視,以防反叛。溫彥博認為,宜采取漢武帝對待匈奴内附的辦法,将突厥遷置河套以内,全其部落,保持其風俗習慣,實行安撫政策。太宗采納了這一建議,安撫降衆,和緩民族關系,終于解除了為害幾十年的東突厥邊患。

溫彥博位居宰相,恪盡職守,全力效勞國事,太宗每問及四方各地風俗民情,無不對答如流,深得信任。貞觀十一年(637),因“憂國之故,勞精竭神”而卒,谥“恭”,诏命陪葬昭陵。生前彥博着有文集二十卷,《兩唐書志》傳于世。

主要影響

唐武德元年(618),李淵攻占長安。溫彥博見大勢已定,建議羅藝共同歸順唐朝,被唐授予幽州總管府長史。溫彥博因預謀此事有功,被任命為幽州總管府長史,封西河郡公,不久被唐高祖召入朝廷,拜為中書舍人,又擢為中書侍郎。當時高句麗國派遣使者貢獻地方特産,唐高祖欲讓而不臣,溫彥博引證曆史,認為如此不妥,他勸唐高祖說:“遼東本周箕子國,漢立菟郡,不使北面,則四夷何所瞻仰?”唐高祖認為言之有理,于是采納了他的建議,接受了高麗國稱臣納貢的要求。

轶事典故

溫彥博善于言辭,每逢禦前答對、宣讀诏命,他都聲調清朗,響徹殿堂,進退舉止,雍容不迫,仿佛事先背好。唐高祖曾宴請群臣,命太宗宣诏,又問侍臣道:“比起溫彥博來如何?”

曆史評價

薛道衡:“皆卿相才也。“

王珪: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溫彥博。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輔相聖德,魏征、王珪規谏阙失,有溫彥博、戴胄以彌縫政事,有李靖、李勣訓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劉昫:①彥博自掌知機務,即杜絕賓客,國之利害,知無不言,太宗以是嘉之。②得人者昌,如諸溫儒雅清顯,為一時之稱;叔達才學明辯,中二國之選。皆抱廊廟之器,俱為社稷之臣。威守道,軌臨戎,抗居喪,靜經略,璡音律,仍以懿親,俱至顯位;才能門第,輝映數朝,豈非得人欤?唐之昌也,不亦宜乎!然彥博之褊,窦軌之酷,亦非全器焉。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谏诤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主要作品

溫彥博着有文集二十卷、《古今诏集》三十卷。

人際關系

父親:溫君悠,原為北齊文林館學士,入隋後曆任泗州司馬、司隸從事。

兄長:溫彥弘(溫大雅),原為隋朝東宮學士、長安縣尉,後參與晉陽起兵,曆任大将軍府記室參軍、黃門侍郎、陝東道大行台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封黎國公。

兄弟:溫彥将(溫大有),原為隋朝羽騎尉,後參與晉陽起兵,曆任太原縣令、大将軍府記室、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

兒子:溫振,官至太子舍人。

兒子:溫挺,娶唐高祖之女千金公主,官至延州刺史。

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六十一·列傳第十一》

《新唐書·卷九十一·列傳第十六》

《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六·唐紀二》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一·唐紀七》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唐紀八》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三·唐紀九》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四·唐紀十》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

後世紀念

溫彥博墓

溫彥博墓是昭陵陪葬墓之一,位于陝西禮泉縣。

虞恭公碑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仆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又稱《溫公碑》、《溫彥博碑》,是昭陵陪葬碑之一,現存于昭陵博物館,由岑文本撰文,歐陽詢書寫,共36行,滿行77字。

曆代書家對此碑評價甚高,《金石錄》(趙明誠撰)、《石墨镌華》(趙崡撰)、《庚子銷夏記》(孫承澤撰)等書均有着錄。

上一篇:蔡襄

下一篇:江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