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中學

淮陰中學

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
江蘇省淮陰中學,創建于1902年。[1]1953年,經中央教育部批準,成為江蘇省首先辦好的14所重點中學之一,1990年通過省合格重點中學驗收,2000年創建成為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2003年轉為省四星級高中。初建之時為江北大學堂,是一所遵旨設立的高等學校,在省内外很有聲譽。随着社會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江北大學堂逐漸演變為師範學校,此後,在漫長的曆史風雨中,師範學校與淮陰中學兩者交替向前發展。淮中百年的艱難發展,積澱了優良的革命傳統和豐厚的人文底蘊,培養出四萬餘名優秀畢業生,分布在國内外各個工作崗位,可謂桃李滿天下。
    中文名:江蘇省淮陰中學 外文名: 簡稱: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進德修業 弘毅笃行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師: 英文名:Huaiyin Middle School In Jiangsu Province 别名:淮中 創建時間:1902年 類别:公立中學 現任校長:張元貴 所屬地區:淮安,江蘇 榮譽:首批江蘇省四星級高中

學校簡介

學校層次

江蘇省首批五星級高中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中國百強中學

校風教風學風

校風:文明,團結,奮發,求實(School Spirit: Courtesy, Unity, striving, Progressiveness)

教風:博學,嚴謹,熱忱,創新(Teaching Style: versatility, Precision, Sincerity, Innovation)

學風:勤學,多思,立志,成才(Learning Style: Diligence, Thoughtfulness, Perseverance, Success)

曆史沿革

淮陰中學的前身為江北大學堂——兩江總督張之洞于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在其任内奉旨設立,在省内外很有聲譽。江北大學堂舊址,在現今淮中老校區北院,為清末科舉考棚即考試院改設。省立第六師範時期和省立淮陰中學确立之後,學校規模逐步擴大,中國社會學的奠基人費孝通先生曾就讀于此。至1932年改設為省立淮陰師範時,“校舍占地30餘畝,有12開間樓房二幢、16開間樓房一幢,平房一百數十間”,與當時全省同類學校相比,辦學條件較為優越。1934年,又将學校外圍房屋收買;1935年,在女生操場北面又建樓房一排。至此,學校建設規模保持到解放初期。

1953年

淮陰中學經中央教育部批準,成為江蘇省首先辦好的14所重點中學之一。按省重點中學标準發展規模,在擴大北院的同時,開辟了南院,建成南北兩院;又在環城路外建設西操場。學校總面積擴至102畝。南北院建教學樓5幢、實驗樓1幢、能容納千餘人就餐的餐廳1幢,同時改建了北院一批樓房。如此建設規模30年未變。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學校布局不斷調整,把南院建成教學區,并重視南北兩院的育人環境的建設。

經不斷改造,使位于古運河畔、清晏園旁的淮中校園,景點錯落有緻,景色秀美怡人,文化氛圍濃郁。近10年來,學校進行教育設施的現代化建設,投資5400多萬元新建17幢教育教學用房又投資1400多萬元添置了高标準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形成了以多媒體教學系統、校園閉路電視系統、計算機校園網、江蘇名校網為核心的現代化教育設施格局。

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老校區已不能适應淮中高規格的現代化發展。中共淮安市委和市政府決定建設淮中新校區——新校區位于淮安市清浦區富春花園以東、天津路以西,北至解放東路,南臨延安東路,占地面積為260畝,總投資達1.6億元。現代化、高質量、花園式的新校區于2002年8月建成,9月份實現高中部搬遷,為百年華誕獻上了一份厚禮。

1990年

淮陰中學通過專家組的評估驗收,先後成為江蘇省合格重點中學、江蘇省模範學校;2000年學校順利通過江蘇省國家級示範性高級中學的評估驗收;2002年,學校隆重慶祝建校一百周年;2003年學校第四屆教職工代表大會通過學校五年發展規劃,确立了建設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化、高質量、有特色的一流名校,培養更多的具有個性特長、和諧發展的“四有”新人的奮鬥目标;2008年淮陰中學與澳大利亞Canning College共建友好學校。

辦學條件

辦學設施

校園面積:173333平方米,合260畝生均面積:51.76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78346.5平方米生均面積:23.39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80158.6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23.94平方米,學生宿舍建築面積:11084平方米住宿舍生均面積:14.6平方米

籃球場:8片

跑道:400米

教學教輔用房面積(合24675.13平方米)

體育衛生用房(合3328平方米)

生活用房(合24089.5平方米)

師資力量

1990年,淮中實行“導師制”,重在培養一批骨幹教師;1995年實施名師工程,重在培養一

江蘇省淮陰中學有特級教師10人,受國家級表彰9人,受省級表彰14人,市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有專職教師212人,具中、高級職稱教師129人,骨幹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30多人。2000年,學校被授予江蘇省優秀教師群體稱号。

教學成果

淮中百年發展的各個曆史階段,都注重延聘名師執教和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随着當代世界經濟技術的發展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學校加快了師資隊伍建設的步伐,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法提高年輕教師素質。1990年起,實行“導師制”,重在培養一批骨幹教師;1995年起,實施名師工程,重在培養一批專家型、科研型教師;目前,繼續實施“名師工程”,并用教師的現代素質要求,整體提高教師素質。1990年以來,學校有特級教師10人,受國家級表彰9人,受省級表彰14人,市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

現有專職教師212人,具有中、高級職稱教師129人,骨幹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30多人。2000年,學校被授予江蘇省優秀教師群體稱号。

1993年以來,淮中進一步實施“科研興校”戰略,在實際工作中以科研為先導進行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改革,做到融管理與科研為一體、教研與科研為一體,并結合學校實際設立研究課題。

2000年,有2個國家級課題、1個省級課題、6個市級課題、34個校級課題先後結題。學校“八五”省級課題《中學愛國主義教育研究》、“九五”省級課題《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最優化研究》,都以豐碩的成果完滿結題,《上海教育》、《中國教育報》、《成才導報》等報刊雜志都曾刊登階段性研究成果和淮中教育科研情況,在省内外産生一定影響。這10年間,淮中兩次在江蘇省重點中學教育科研工作會議上介紹經驗,早在1994年就被授予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稱号。

學校确立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校長風采,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為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有計劃地進行課程改革,按照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完善課程結構,開足必修課程,開設選修課程,豐富活動課程,開發校本課程。為了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改革了課堂教學模式,實行了“分層次教學”模式,實施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計劃。學生業餘生活豐富多彩,“科技文化節”、“校園歌手大賽”、“話劇節”、籃球賽等自主活動層出不窮。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先生在此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李陽英語班。

十多年來,各教研組在現代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了課堂教學改革,大面積地提高了教學質量,有1000多人次的學生在省和全國的學科競賽中獲獎。近幾年高考本科錄取率穩定在90%左右,重點大學錄取率穩定在65%左右,學校湧現一批特優生,包括三名江蘇省文科狀元。2002年——2007年間共計有66名學生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高考單科成績進入全省前10名。2008年淮陰中學高考再傳捷報,3人進入全省文科前十名,24人被清華、北大錄取,150餘人被複旦大學、上海交大、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一流名校錄取。

1193名參加高考的學生中,統招二本以上上線(語數外、選修科目雙達線)1089人,本科達線率、重點大學錄取率均創曆史新高

學生成績

有1000多人次的學生在省和全國的學科競賽中獲獎。高考本科錄取率穩定在90%以上,重點大學錄取率穩定在65%左右。學校湧現一批特優生,繼1986、1987年兩名學生分别獲得江蘇省高考文科第一名後,又有兩名學生分别獲全省高考文科第一、二名,2002年、2003年有30名學生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高考單科成績進入全省前10名,還有一些學生被清華、北大破格提前錄取。2011年高考,一本達線917人,二本以上達線1127人,總參考人數1250人,清華北大共28人。

2012年高考,一本達線902人,二本以上達線1208人,400和390以上人數江蘇省排名第二,清華北大21人。

2013年高考,一本達線992人,二本以上達線1323人,400和390以上人數江蘇省排名第一,錄取清華北大17人。

2014年高考,一本達線1002人,二本以上達線1368人,錄取清華北大15人。南大錄取46人,居江蘇所有中學第一。

教師成績

2000年,有2個國家級課題、1個省級課題、6個市級課題、34個校級課題先後結題。學校“八五”省級課題《中學愛國主義教育研究》、“九五”省級課題《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最優化研究》,都以豐碩的成果完滿結題,《上海教育》、《中國教育報》、《成才導報》等報刊雜志都曾刊登階段性研究成果和淮中教育科研情況,在江蘇省内外産生一定影響。淮陰中學兩次在江蘇省重點中學教育科研工作會議上介紹經驗,早在1994年就被授予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稱号。

我校獲江蘇省第十二屆中學生田徑運動會(蘇北片)體育道德風尚獎。

魏清老師獲2007年全國模範教師。

王新鳳老師獲2007年省先進教育工作者。

萬伯宏老師獲2007年市模範教師。

蔣鼎宏老師獲2007年市優秀教師。

羅會元、林莉、謝沛濤、劉學飛、顔海紅、蔣鼎宏老師分别獲2007—2008年度江蘇省高考優秀指導教師。

沈慧老師獲淮安市首屆語文、數學、英語、幼教學科優秀青年教師。

周長海、莊泓、李家龍老師分别獲2006-2007學年度高中教育教學工作優秀班主任。

張東風老師的《一份沒有發出的試卷》刊登在國家級期刊希望月報》2007年7月,總第138期;《高中物理必修1易錯題分析——質點的運動》刊登在(CN32-0078)《時代學習報》2007年11月26日總第286期。《對“力的分解”一節的教學思考、探究和實踐》、《電壓源、電流源等效變換電路再研究》同時獲江蘇省物理學會舉辦的中學物理教學、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論文優秀論文一等獎;《“力的分解”教學思考、探究和實踐》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二等獎。在淮安市第三屆中學物理教師素質大賽評比中獲二等獎。

胡永老師的《熱力學第一定律的理解與運用》發表在(ISSN1673-1301CN41-1368/G4)《試題與研究》2007年9月。

張鋒樹鋒老師的《怎樣使考後談話更有成效》出版在《德育報》(郵發代号:21-85)2007年11月5日。

周軍老師在2007年江蘇省高中曆史新課程優秀課評比中獲一等獎。《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獲2006年江蘇省高中曆史新課程優秀教學設計案例三等獎。《對曆史新課程背景下導學式學案的設計思考》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曆史論文一等獎。

謝沛濤老師的《2008考生面對的是“新教材,新課程,新高考”,在此背景下如何備考指導課》獲江蘇省高考優秀指導教師執教課一等獎。

王愛娟老師的《發展生産滿足消費》在江蘇省德育課件征集和評比活動中獲中學組多媒體課件類一等獎。

林莉老師的《2008江蘇高考增設新題型“任務型閱讀”專題課》獲江蘇省高考優秀指導教師執教課一等獎。《運用多元理論整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獲2006年江蘇省中小學英語優秀論文二等獎,同時獲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用好Task,培養綜合語言技能》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

劉學飛老師的《屈原列傳》獲江蘇省優秀青年教師執教課一等獎。

顔海紅老師的《屈原列傳》獲江蘇省優秀青年教師執教課二等獎。

範春玲老師的《細胞的增殖》(高中生物)獲2006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各學科新課程教學創新設計二等獎。

李理老師的論文《“大膽放手探究有度”——對<力的合成>的教學反思》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江蘇省二等獎。

顧士明老師的論文《實現高三物理習題講評高效的思考》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江蘇省三等獎。

姜玉斌老師的論文《中學物理教學中教學設疑的有效策略》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江蘇省三等獎。

莊泓老師的《自由的天地如何自主——談自習課的有效利用》獲2007年江蘇省中小學“師陶杯”教育科研論文三等獎;《2007年江蘇高考政治試卷調查與分析》獲2007年江蘇省優秀教育論文三等獎;《“我的地盤我作主?”溝通從現在改變》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一等獎。

楊俊玲老師在淮安市2007年高中化學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中獲一等獎。《“金屬與水反應”實驗探究課的創新案例》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化學論文三等獎。

高文靜老師在2008年淮安市中學物理中、青年教師優課評比中獲一等獎。

夏軍老師的論文《新課程标準下改革物理課堂教學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參與課堂的有效策略》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一等獎;《“電阻定律”教學設計》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一等獎。

王娟老師在淮安市第三屆中學物理教師素質大賽評比中獲二等獎。《淺議物理後進生的轉化》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物理論文二等獎。《解讀新課改下的“好課”》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一等獎;《“探究彈性勢能的表達式”教學設計》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二等獎。

王剛老師的論文《<傳感器及其工作原理>教學中新課程理念的實施策略》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一等獎;《<傳感器及其工作原理>的創新教學設計》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一等獎。

李晶老師的論文《淺談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二等獎。

張成寶老師的論文《淺談如何做好高三物理第一輪複習》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二等獎。

張靜老師的論文《正弦交流電有效值的巧妙證明》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二等獎。

陳利軍老師的論文《寓美于物理學之中》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論文評比高中組淮安市二等獎。

張勤老師的《“變壓器”的教學設計》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一等獎。

于廣波老師的《“電場強度”教學設計》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一等獎。《新課改模式下的高三物理複習的一些思考》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物理論文二等獎。

鄭元元老師在2007年淮安市中學物理創新大賽評比中獲高中組一等獎。《“傳感器及其工作原理”的教學設計》獲2006年中學物理教學案例高中組市二等獎。

李小芬老師的《讓英語語法課生動起來——一堂定語從句的教學案例》獲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

裴啟翠老師的《任務型課堂教學設計教材》獲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

左紅華老師的《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案例——記号彙教學》獲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反思》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

錢正明老師的《提高學生完型填空解題能力策略研究》獲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賞識教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獲2006年淮安市教育科研論文一等獎;在淮安市第二屆高中英語教師聽力競賽中獲一等獎。

吳菊紅老師的《淺談如何讓高一新生盡快适應高中英語教學》獲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關于提高高中生英語課堂效益的幾點思考》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

魏平老師的《牛津高中英語Task教學之我見》獲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語論文二等獎。

馬玉瑩老師在淮安市第二屆高中英語教師聽力競賽中獲一等獎。

袁瑩老師在淮安市第三屆高中英語教師聽力競賽中獲一等獎。

沈培老師在淮安市第三屆高中英語教師聽力競賽中獲二等獎。

陳國華老師的《優化課堂教學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英語論文一等獎。

周其霞老師的《新課程中“學案導學教學法”的實踐與思考》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曆史論文一等獎。

周志老師的《加強教師反思,推進曆史新課程》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曆史論文二等獎。

姜豔老師的《淺談新課程模塊設計下曆史課學生學法的指導》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曆史論文三等獎。

戴雪麗老師的《淺談地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地理論文一等獎。

陳凱老師的《淺談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地理論文二等獎。

李治球老師的《高中地理課堂實踐活動初探》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地理論文二等獎。

李靖老師的《淺談新課程教學中創設有效地理課堂活動的重要性》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地理論文二等獎。

趙玮老師的《議新課改之高中地理課堂活動》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地理論文三等獎。

張雲老師的《巧用“等效法”解決物理問題》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物理論文一等獎;同時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一等獎。

張明兵老師的《新課程背景下化學課堂教學要求》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化學論文二等獎。

季傑老師的《化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學習提供情景支架的實踐》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高中化學論文三等獎。

周懷春老師的《生物教學中的一次“革命”》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中學生物論文三等獎。

于斌老師的《實踐思考感悟——江蘇省淮陰中學體育課選項教學三年來的調查與分析》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體育論文一等獎。

周曉建老師的《思考與轉變》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體育論文二等獎。《竹竿舞》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設計體育設計二等獎。

羅大偉老師的《如何上好高中美術課》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論文美術論文三等獎。《吳冠中的繪畫藝術》獲2007年度淮安市優秀教育教學設計美術設計三等獎。

鄧瑩老師的《淺談多種媒體資源對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素質的幫助》獲2007年江蘇省優秀教育論文一等獎;同時獲淮安市2007年度現代教育技術論文一等獎。

胡有紅老師的《高三生物複習的對策與思考》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二等獎。

盧連偉老師的《兩分鐘學會對染色問題的徹底處理》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二等獎。

王軍成老師的《獨立與合作——新課程理念下關于中學數學教學的思考》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二等獎。

朱姝老師的《由“不講比講更好”引發的對“非智力因素”的點滴思考》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二等獎。《分期付款》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學設計二等獎。

顔金花老師的《新課改下青年教師成長問題及對策之我見》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二等獎。

周懷春老師的《生物教學中的一次“革命”》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二等獎。

袁陽梅老師的《關于唐詩宋詞的思考》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育教學科研論文三等獎。

孫立祥老師的《生态工程實例》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

蔣永茂老師的《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獲淮安市教育學會2007年度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

丁菲菲老師的《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獲2006年淮安市曆史學科高中新課程教學創新設計二等獎;《“踏馬歸去馬蹄香”淺談中學曆史新模式》獲2006年淮安市中學曆史學科論文二等獎。

王紅光、石踐、吳英賢、塗春鳳、張玉群、趙靜、袁陽梅、乙江容、陳小靜、邢瑛、黃海霞等老師獲“鎮中杯”江蘇省第七屆高中生作文大賽指導獎。

陳桂年老師在淮安市首屆中學生暨第23屆星級高中田徑運動會中被評為優秀教練員。

上一篇:英業達集團

下一篇:日喀則和平機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