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石斑魚

淡水石斑魚

原産于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綢科魚類
淡水石斑魚(Cichlaso 138mamanaguense)為原産于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綢科魚類。1988年引人台灣,是台灣南部地區普遍的淡水養殖品種,1996年廣東、江西一些養殖單位從台灣引入。近年來,淡水石斑魚的養殖技術的研究已引起國内水産工作者的重視,淡水石斑魚的養殖規模也越來越大,可望成為一種淡水養殖新品種。
    中文名:淡水石斑魚 拉丁學名:Cichlasoma managuense 别名:石斑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輻鳍亞綱 目:鲈形目 亞目:隆頭魚亞目 科:慈鲷科 亞科: 族: 屬:麗體魚屬 亞屬: 種:淡水石斑魚 亞種: 分布區域:原分布中美洲尼加拉瓜。後引進分布中國部分省份。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英文名:Managua Cichlid

簡介

淡水石斑魚為原産于中美洲尼加拉瓜,1988年引入台灣,是台灣南部地區普遍的淡水養殖品種,1996年廣東、江西養殖單位從台灣引入,1999年又引入濟南市淡水養殖科學研究所,具有生長速度快、耐低氧、抗病力強等特點,而且外形美觀、肉質鮮美、營養豐富。

形态特征

淡水石斑魚的體型特征是軀幹兩側各有8條黑條紋,垂直的黑條紋中央有較黑的色素塊,胸鳍淡黃色,腹鳍、背鳍、臀鳍皆具有黑色條紋,尾鳍黑色條紋與身體垂直。除黑白條紋外,成魚體略帶黃色,體色随外界水環境起适應性變化。淡水石斑魚具有抗病力強、個體較大、魚體美觀、肉質細嫩、刺少肉多等優點,經濟價值較高。繁殖時,雄魚體色較黑,雌魚體色較淡,并帶有黃色,腹鳍胸位,尾鳍圓尾型,具生殖突。幼魚眼眶為紅色,成魚眼眶為銀黃色。鱗片為圓鱗,較大。側線鱗斷續。鱗式為:背鳍(D)XVIII-12,臀鳍(A)VII-10,腹鳍(V)I-5,胸鳍(P)4。

生活習性

淡水石斑魚為熱帶魚類,淡水中生長,也能正常生長在微鹽度水中。其适溫範圍在20~30℃ 之間,當水溫下降至20℃以下時,攝食明顯減少,水溫下降至15℃時身體失去平衡,開始出現 死亡現象。冬季期間要進行大棚保暖養殖管理,越冬期間水溫要保持在19℃以上,以保證石斑魚 的正常新陳代謝。淡水石斑魚為底層魚類,能耐低氧,抗病力極強,在養殖過程中很少發生魚病, 可與羅非魚、鲫魚等混養,以清除羅非魚、鲫魚池塘中小魚苗,起到優質高産、高效的作用。

食性

淡水石斑魚為偏肉食性,魚苗階段,肉食性的特性相當強烈,主要以浮遊動物為主,個體相差懸殊的魚苗會互相殘殺,故養殖時要注意分級分塘管理。繁殖後的小苗要及時拉出,以免被親魚吞食。從魚苗開始馴食,會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可用浮水性鳢科魚類飼料投喂。

生長

淡水石斑魚剛孵化的仔魚全長為0.58-0.6厘米,群集在池底不停地運動,在水溫26-28℃間,孵化後第6天卵黃囊消失,仔魚遊至中上水層,不再群集在池底,卵黃消失後的魚苗,可投喂輪蟲、枝角類等小型浮遊動物,稍大後可投喂水蚯蚓,然後再以團狀的鳗飼料馴餌,經過1個月的培育,體長達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養成。在台灣地區,夏季期間放養體長約10厘米的魚苗下塘,經過6-8個月的養殖即可達到500克。其最大體重可達1200克。我院名優水産養殖實驗基地1999年6月24日引進體長約10厘米魚苗進行養殖試驗,1999年12月24日測定,最大個體為375克,平均體重216克;在生長速度上,雄魚的生長速度顯著大于雌魚,在混養方式上,混養量少(20尾/畝)的生長速度顯著大于混養量多(150尾/畝);經測定,混養量少的體重平均315克,混養量多的體重平均為175克,相差近1倍。

繁殖

淡水石斑魚一冬齡就可産卵。産卵習性與羅非魚一樣會在池塘底部挖許多産卵的巢穴。産卵一般在下午,産卵後主要由雌魚守衛受精卵。雄魚也會協同守衛,但随着胚胎發育,守衛行為愈來愈弱。卵為橢圓形,卵色呈黃暗綠色,不透明,粘性卵,卵分散排列在池底上,很少有重疊現象。體重140克的雌魚每次産卵約為3000-4000粒,在水溫26-29℃下受精卵經48小時可孵化出仔魚

苗種培育

淡水石斑魚苗種培育池以土池為好,亦可以用室外水泥池,一般單池面積為50-100m3,水深1-1.5米。魚苗放養前,将池水排幹,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質,讓魚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餌料。

魚苗放養前,應先試水。同一池内放養的規格要求整齊,大小一緻。放養密度視餌料、養殖技術水平和培育規格而定,一般放養密度為100尾/m3左右。魚苗入池前要用sop的食鹽水浸泡魚體15-20分鐘。

在魚苗培育過程中,由于施肥投餌,所剩糞渣殘餌最易敗壞水質,為此,應每3-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4。還可在池中移植一些浮萍或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淨化水質和便于魚苗隐蔽、吃食。

當魚苗生長規格出現較大差異時,因其有大吃小的習性,因此,要及時過篩分養。同一池的魚苗,力求規格一緻,以免影響魚苗成活率。

淡水石斑魚為底層魚類,耐低氧,抗病力強,在養殖過程中很少發生魚病,可與羅非魚、鲫魚混養,以清除羅非魚、鲫魚池塘中小魚苗,達到優質高效的效果。

日常管理

主要是巡塘,觀察魚苗吃食、活動、水色變化等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投飼量和做好預防魚病工作。

成魚養殖

淡水石斑魚養成可采取混養,在混養中可采用兩種方法:一是在池塘中混養少量淡水石斑魚,每畝水面混養淡水石斑魚22-50尾左右,經半年時間養殖,體重平均可達300克以上,經一年時間養殖體重可達500克左右。二是主養魚為淡水石斑魚,混養種類有羅非魚、草魚、鲫魚等,每畝水面放養淡水石斑魚150-200尾,混養魚300尾,飼養期間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還可投喂鮮嫩牧草,當池中浮遊動物不足時,需要适量追肥,以培育浮遊動物。經過半年養殖,淡水石斑魚平均體重可達200克左右,經一年時間養殖,體重可達250克以上。

食物投喂

淡水石斑仔魚下池時,以浮遊動物為食,随着魚苗生長,攝食量增大,而池中浮遊動物逐漸減少。這時,可通過追肥培育浮遊動物,可增喂豆漿。經15-20天培育,當魚苗達3厘米以上時,其食性開始轉化,這時可投喂魚糜于食台上馴食,2-3天後加少量人工配合飼料拌魚糜投喂,以後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飼料比例,減少魚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在35%―40%,動物性蛋白應在25%以上,其它可以添加植物蛋白原料。一般餌料系數能達到0.8―1.2之間。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20%左右,日投餌3次。

上一篇:繡眼鳥屬

下一篇:巨型貴賓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