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區

海滄區

福建省廈門市轄區
海滄區,古屬漳州府海澄縣,位于廈門島西面,南臨九龍江出海口,東南與廈門島隔海相望,西與漳州台商投資區接壤,北與集美相連,閩南廈漳泉金三角地區的突出部位,福建南部拓海貿易的重要港口,是中國主要的國家級台商投資區。[1]海滄區總面積186.82平方千米,轄4個街道辦事處。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滄區常住人口為582519人。2020年,海滄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815.75億元,按可比價格(下同)計算,同比增長4.5%。
    中文名:海滄區 外文名:Haicang District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350205 行政區類别:市轄區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廈門島西南面,廈門内陸海滄半島東南端 面積:186.46平方千米 下轄地區:海滄街道、新陽街道、東孚街道、嵩嶼街道 政府駐地:海滄區濱湖北路9号 電話區号:0592 郵政區碼:361026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慈濟東宮、大屏山、海滄灣公園 機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 火車站:廈門站、廈門北站、角美站 車牌代碼:閩D 地區生産總值: 地區生産總值:815.75億元(2020年) 人口:582519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方言:閩南語廈門話、漳州話-閩台片

建制沿革

唐虞夏商時代,為揚州屬地。西周屬七閩地。東周為越國地。秦屬閩中郡東冶縣。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屬閩越國;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屬揚州侯官縣。

西晉屬揚州晉安郡,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東安縣改晉安縣,同年析置同安縣,轄之。永嘉元年(307年)同安縣複隸晉安縣,轄之。

隋開皇九年(589年)屬泉州南安縣。

唐初屬嶺南道,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改隸江南東道清源郡。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四鄉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轄之。

五代屬閩國泉州;五代末屬江南東道清源郡。

宋淳祐年間,海滄區南部劃屬福建路漳州,為龍溪縣永甯鄉新恩裡,轄域為今海滄區海滄街道、新陽街道、海滄農場;今海滄區北部仍屬福建路泉州,為同安縣明盛鄉積善裡,轄域為今東孚鎮、第一農場和天竺山林場。南宋改裡為都,南部三都地區為新恩裡一都、二都、三都,後演變為一二三都,稱“三都”;北部東孚境域為積善裡十七都、十八都。

元代屬福建行省,後改屬江浙行省;三都地區屬漳州路龍溪縣,北部東孚境域屬泉州路同安縣。

明清時“三都”屬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領永昌保、集興上半保、集興下半保、崇隆保;東孚境域則屬泉州府同安縣積善裡,領新垵保。

民國元年(1912年)“三都”屬福建省汀漳道海澄縣,東孚境域屬福建省南路道(民國3年6月改廈門道)同安縣。

民國14年(1925年)廢道,“三都”屬福建省海澄縣,為新恩裡一、二、三都;東孚境域屬福建省同安縣,為積善裡十七、十八都。十七都領田央、山邊、谷山、霞美、北洋、留塘、蓮升堂、中孚、林埭、水頭、湖浦11保,十八都孚中、山坪洪、龍嶼、龍門田頭、黃林、圓湖樟埭6保。

民國22年(1933年)12月13日“閩變”政府決議将福建省分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三都”屬龍汀省龍溪縣,東孚境域屬興泉省同安縣。

民國23年1月10日,龍汀省、興泉省夭折,龍溪縣、同安縣仍直轄福建省。

民國23年至24年(1934-1935年),“三都”先後屬福建省第六、第五行政督察專區,東孚境域先後屬福建省第五、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27年,(1938年)“三都”屬海澄縣第四區,東孚境域屬同安縣第三區第二十辦事處角尾聯保、鼎中聯保。同年5月13日,廈門淪陷。

民國29年,(1940年)3月撤銷聯保;海澄縣劃為4區,三都地區屬第四區,駐海滄,領1鎮2鄉28保:滄江鎮(有路頭、大街、橫街、新街、山仰、柯井、青礁、院前、古樓、囷瑤10保)、金鐘鄉(有錦裡、内坑、貞庵、嵩嶼、石倉、溫厝、漸美、鐘山、東嶼、石塘10保)、新霞鄉(有鳌冠、霞北、霞南、霞西、東社、海墘、巷内、上丘8保)。

東孚境域為同安縣第三區角尾鄉中孚保、鼎山鄉東坂、蓮花、水頭、鼎尾、祥露5保。

民國31年,(1942年)7月海澄縣第四區改海滄區,領1鎮2鄉28保。東孚境域為角尾鄉(鼎山鄉并入)中孚、蓮花、水頭、鼎美、後祥5保。

民國32年東孚境域屬同安縣,為灌口鎮貞岱保,角尾鄉東坂、蓮花、霞露、中孚4保。

民國33年東孚境域屬同安縣角尾鄉,為中孚、蓮花、水頭、鼎美、後祥、貞岱6保。

民國34年,(1945年)10月抗日戰争勝利,撤海滄區,滄江鎮、金鐘鄉、新霞鄉直隸海澄縣。

1946年5月調整鄉鎮保甲,三都有海滄鄉、金霞鄉;海滄鄉轄路頭、大街、橫街、新街、山仰、柯井、青礁、院前、古樓、囷瑤、錦裡、内坑12保;金霞鄉有貞庵、嵩嶼、石倉、溫厝、漸美、鐘山、東嶼、石塘、上丘、東社、巷内、霞東、霞南、鳌冠14保。

東孚境域仍屬同安縣角尾鄉,為中孚、蓮花、水頭、鼎美、後祥、貞6保。

1950年底廢除保甲制,一保改一鄉,中孚保改東孚鄉。東孚境域屬同安縣第一區,為東孚、蓮花、水頭、鼎美、後祥5鄉,三都地區為海澄縣第四區海滄鄉、霞陽鄉、新垵鄉。

1952年三都地區轄海滄、青礁、囷瑤、錦裡、貞庵、溫厝、漸美、石塘、東嶼、鳌冠、霞陽、新垵12鄉。東孚地域為同安縣第一區東孚、水頭、鼎美、貞岱、蓮花5鄉。

1955年10月,東孚境域劃屬同安縣東孚區,為東孚、蓮花、水頭、鼎美、後祥、貞岱6鄉。三都地區海澄縣第四區改名海滄區,轄海滄、囷瑤、錦裡、石塘、新垵5鄉。

1956年6月,東孚境域劃屬灌口區,為東孚鄉(蓮花鄉、貞岱鄉并入)、鼎美鄉(水頭鄉、後祥鄉并入)。三都地區仍屬海澄縣轄海滄區。

1957年灌口區東孚、鼎美等12鄉劃入廈門市郊區;同年11月鼎美鄉析設第一農場。三都地區為海澄縣第四區海滄鄉、霞陽鄉、新垵鄉。

1958年4月撤海滄區,霞陽鄉并入新垵鄉;同年8月海澄縣海滄鄉、新垵鄉(海澄縣,1960年與和龍溪縣合并為龍海縣)劃入郊區,設海滄公社,領14大隊;東孚鄉、鼎美鄉并為東孚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改鎮),領9大隊。

1959年10月至1960年5月,東瑤、後祥、鼎美、芸尾大隊先後劃入第一農場。1962年東瑤大隊複歸東孚公社。1970年初後祥、鼎美、芸尾大隊複歸東孚公社。

1961年10月,海滄公社析設錦裡、漸美公社,1964年5月,錦裡、漸美公社複入海滄公社。海滄公社新垵、霞陽2大隊劃屬杏林公社。

1962年2月析設炭薪國營林場,1980年7月更名國營天竺山林場至今。

1978年在杏林公社基礎上置杏林區。1978年9月杏林區成立,轄之。1984年改杏林鄉(1991年12月改鎮)霞陽、新垵村委會。

1984年海滄、東孚、杏林公社改鄉,大隊改村委會。1986年12月海滄鄉改鎮。

1987年8月改屬集美區海滄鎮、東孚鄉、海滄農場、第一農場、天竺山林場,杏林區杏林鄉。

1990年海滄鎮、東孚鄉開辟為海滄台商投資區。

1991年12月東孚鄉改鎮。1995年10月海滄鎮、東孚鎮、海滄農場、第一農場、天竺山林場劃入杏林區,轄之。

1996年1月,集美區海滄鎮、東孚鎮劃歸杏林區。

2000年東孚鎮祥露村改屬海滄鎮。

2003年04月26日起,将原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廈門市集美區管轄。同時,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杏林南路29号遷至海滄鎮。海滄區是廈門市的郊區,與廈門島隔海相望;馬銮灣以北杏林街道、杏林鎮劃歸集美區,海滄區轄馬銮灣以南地域和海滄鎮、東孚鎮和廈門市第一農場、天竺山林場、海滄農場,共28村委會,2居委會。

2003年底,居委會改制社區,村改社區。

2005年轄海滄鎮、東孚鎮、3農場,領2社區、28村委會。

2006年1月海滄鎮析分為海滄街道(轄5社區10村委會)、新陽街道(轄2社區1村);時轄2街1鎮,領7社區、23村委會。

2008年海滄區下轄海滄街道(轄7個社區10個村委會)、新陽街道(轄3個社區1個村委會)、東孚鎮(轄12個村委會)、第一農場、海滄農場、天竺山林場、新陽工業區、出口加工區。

2010年轄海滄街道、新陽街道2個街道、1個東孚鎮,領12社區居委會、23村委會。

2015年1月,廈門市人民政府批複,同意海滄街道拆分為海滄街道和嵩嶼街道。調整後,海滄街道辦事處駐新大街29号,下轄海滄、溫厝、海興3個社區居委會,青礁、囷瑤、錦裡、後井、漸美5個村委會和古樓農場、海滄農場。嵩嶼街道辦事處駐濱湖北二路1号濱湖大廈,下轄鳌冠、東嶼、鐘山、海發、海達、海翔、海虹、未來海岸、北附小9個社區居委會,石塘、貞庵2個村委會。

2015年03月06日起,經廈門市人民政府研究,并報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海滄區撤銷東孚鎮,設立東孚街道辦事處。

2015年03月10日起,廈門市人民政府作出批示,同意海滄區撤銷東孚鎮,設立東孚街道辦事處,以原東孚鎮的行政區域為東孚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至此,海滄區轄區内将由海滄街道、新陽街道、東孚街道、嵩嶼街道4個街道組成,不再有鄉鎮,成為島外第一個不再有鄉鎮的市轄區。

行政區劃

海滄區轄4個街道辦事處:海滄街道、新陽街道、東孚街道、嵩嶼街道、第一農場、海滄農場、天竺山林場、新陽工業區、出口加工區。

街道

下轄

海滄街道

海滄社區、溫厝社區、海興社區、青礁村、囷瑤村、錦裡村、後井村、漸美村、古樓農場、海滄農場

新陽街道

霞陽社區、祥露社區、興旺社區、新垵村

東孚街道

天竺社區、過坂社區、東埔社區、山邊社區、寨後社區、東瑤村、鼎美村、後柯村、芸尾村、鳳山村、貞岱村、蓮花村、洪塘村

嵩嶼街道

鳌冠社區、東嶼社區、鐘山社區、海發社區、海達社區、海翔社區、海虹社區、未來海岸社區、北附小社區、石塘村、貞庵村

街道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滄區位于東經117°52′51″~118°04′17″、北緯24°25′18″~24°38′50″。地處廈門市西部,東以海滄大橋連廈門島湖裡區,東南隔廈門港與思明區相望,南臨九龍江口以廈漳大橋接漳州市龍海區,西南、西與漳州市龍海區交界,西北與漳州市長泰區相鄰,北與集美區灌口鎮接壤,東北隔馬銮灣以新陽大橋連接集美區杏林街道。總面積186.82平方千米。

其四至:最東端鏡台嶼與湖裡區相望,最西界以紅侖山與長泰縣龍海市三交點,最北處仙靈棋山與長泰縣集美區灌口鎮三交點,最南首雞嶼與龍海市相望。

地形地貌

海滄區主要由丘陵、台地、平原組成,地勢平坦。

地處廈門、九龍江口海岸及東孚鎮丘陵地帶,地勢平坦。三面臨海,北面靠山。西北部緊靠海拔933米的天柱山,中部蔡尖尾山海拔381.6米,西連接文圃山。

氣候特征

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0.9℃,1月平均氣溫12.4℃,7月平均氣溫28℃。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平均降水量1187.4毫升。7~9月為台風季節。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極端最低氣溫2℃,極端最高氣溫38.5℃,年均日照時間2233.5小時,年均降水量1143.5毫米。

自然資源

礦産資源

海滄區境内已探明地下礦藏有花崗岩礦,總資源量4681.2萬立方米。花崗岩礦,總資源量584.0萬立方米。除以上兩類礦産已開發利用外,在花崗岩廣布區,其頂部的殘積層局部可生成砂質高嶺土礦;第四系沖、洪積層中偶夾砂質高嶺土礦、粘土礦。

土壤資源

林地土壤:主要分布在本區西北部的低山和高、低丘陵地區,以及中部的丘陵地帶,可分為赤紅壤、紅壤和黃壤3個土類,7個亞類和16個土屬。

植物資源

海滄區包括2個植被型,5個群系綱,14個群系,48個群叢。植物有60科163種,其中厥類植物5科6種,草本植物41種(包括人工培植主物種)。按植被立地條件,本區植被分為林地植被、鹽生植被、水生植被和人工植被四大類。

人口民族

2004年,總人口142966人,其中戶籍人口93855人,流動人口49111人。

2012年末全區總人口34.49萬人,其中常住13.70萬人,流動人口20.79萬人,城鎮化率44.16%;總人口中,男性18.31萬人,占53.09%,女性16.18萬人,占46.91%;14歲以下3.76萬人,占10.90%,15-64歲29.70萬人,占86.11%;65歲以上1.03萬人,占2.99%。2012年人口出生率15.68‰,人口死亡率4.13‰,自然增長率11.55‰。

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另有土家族、苗族、畲族、壯族、布依族、侗族、彜族等44個民族,2012年超過900人的民族有土家族、苗族、畲族、壯族、布依族等5個民族,其中土家族2922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22.4%;苗族2234人,占17.1%;畲族1483人,占11.4%;壯族1404人,占10.8%;布依族944人,占7.2%。

2018年,全區常住人口37.5萬人,出生率19.5‰,死亡率2.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3‰,城鎮化率91.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滄區常住人口為582519人。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2018年,海滄區編制東孚東片區等6個片區規劃及公園、醫療等4個專項規劃。臨港生活廣場順利通過竣工驗收,馬銮灣新城建設順利推進,馬銮灣帶狀公園建設完成,完成海綿城市馬銮灣試點區三年建設任務。優望公寓·國際社區正式啟動,助力片區打造頂尖人才聚集高地。“五縱八橫”主幹路網基本成型,國道324改線、灌新路、海翔大道實現通車,軌道2号線、第二西通道進展順利,海滄疏港通道、蘆澳路(馬青路—翁角路段)開工建設。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建設,優化公交線路5條、新增2條;完成26根公交車輛充電樁建設,更換32輛、新增10輛新能源公交車輛。新建公共停車場13個,新增路外公共停車泊位1073個、充電樁147個。20條道路海綿改造投入使用,有效提升城市綠地與水體的吸水、滲水、淨水能力。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大件物資處置中心投用。燃氣監管體系日益完善,加大老舊小區配套燃氣管道建設,12個小區管道在建,完成全區通氣用戶超1萬戶。建成移交道路16.2公裡,建成管廊1.7公裡、排洪渠3.8公裡、人行天橋1座,建成污水管網7.6公裡,隧道路污水管19.4公裡。全區有線寬帶和移動網絡已基本實現全覆蓋,有線寬帶普遍具備100M以上接入能力,36%以上區域具備千兆接入能力;2/3G網路覆蓋率達到99.4%,4G網絡覆蓋率達到99.6%。

鄉村振興

2018年,海滄區出台《海滄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方案》,确定青礁村、過坂社區2個市級重點示範村,洪塘村、貞岱村2個市級示範村,着力将海滄打造成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窗口和典範。舉辦首屆農民豐收節,簽約5個農村集體經濟項目,組織十餘家農村合作社進行特色農産品展銷活動。

全區共有1家國家級、4家省級及2家市級休閑農業示範點,共接待遊客約六十五萬人次,推出2條農業休閑旅遊精品線路。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動重點片區農村集體經濟項目規劃編制,落實新垵正順公寓項目補助資金,推進蓮花湯岸公寓等集體經濟項目。加快農業創新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綜合示範園完成招标。加快農村住宅“平改坡”及裸房整治試點,青礁村蘆塘社、過坂社區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确權工作,确權成果中家庭承包農戶數3871戶,承包地塊總數8105塊。推進國有農場改革發展,海滄農場和第一農場按照政企分開、社企分開改革方向,實現農場辦社會職能剝離并納入地方政府屬地管理。

2021年4月,班納利中國育種中心在海滄開建。這是我市現代農業重點招商項目,也是廈門種苗業發展的生動印證。據悉,該項目已于今年4月正式開工建設,預計年底前完成一期工程建設,建成後年産優質花卉種苗2.5億株以上,将成為華東南區最大的花卉種苗生産基地。

教育

2020年,全區共有公辦學校49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普通中學2所、小學17所、公辦幼兒園20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經教育主管部門審批的民辦學校共96所,其中民辦小學5所、民辦幼兒園91所。全區學生人數共計89195人,其中,幼兒數26514人、小學生數41594人、初中生數13981人,高中學生數3964人、中職學生數3054人、特教學生數88人。全區共有公辦編内教職工3233人,其中小學教職工1104人、普通中學教職工1737人、幼兒園教職工246人、特殊教育教職工22人、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124人。幼兒入園率為99.1%,小學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99.99%,初中升學率為100%。

科技

2018年,全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62家。2018年全區專利申請量達3301件,其中:發明749件,實用新型1983件,外觀設計569件。授權量:2232件,其中:發明176件,實用新型1592件,外觀設計464件。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區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205件。

文體和衛生

截止2020年底,全區現有區級文化館1個。2020年完成溫厝、興祥、海盛等6個村居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達标建設,全區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建設覆蓋率、達标率均達到100%。洪塘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獲評“福建省2020年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省級優秀示範點”。

青少年科技館

青少年科技館是利用海滄大橋西錨碇建成的,與東錨碇的橋梁博物館遙相對應,由室内展區、科技廣場和探索教育區組成。室内展區近1萬平方米,展出面積5000平方米;科技廣場2萬平方米。分二期建設,一期12個室内展館,200餘項展品,20項科技體育項目。

室内展區在一萬平方米的展區内,共有電磁館、地球與自然館、體能生理館、力學機械學館、聲學館、光學館、機器人館、心理學和腦科學館、數學館、科技應用館和動手園。青少年參觀時應仔細認真地閱讀展品前的簡明提示說明,而後按說明親自動手操作實踐,從而懂得基礎科學的原理,獲得當代應用高新技術的知識。科技體育廣場有20000平方米,近20項科技體育展示。這裡有磁力秋千和360度旋轉的旋轉秋千,可以演示重心與平衡,大膽嘗試高空騎自行車走鋼絲,試驗駕駛方形輪的車子。可以操作聲音的聚集和反射,鍛煉臂力的滾輪和自旋轉盤、射擊轉椅等。還可以動手操作模拟龍卷風的形成過程。

文化圖書館

海滄區文化圖書館于2004年6月批準設立。為了豐富群衆文化生活,滿足群衆對公共文化場所的需求,2004年,區政府專門投資500餘萬元購買位于滄虹路325号彙利花園A棟第三層作為過渡性的圖書館場所,總面積約1200平方米,2005年4月下撥專項資金150餘萬元,購買圖書及圖書館的設備。圖書館于2005年7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館内設置有報紙、期刊閱覽區;圖書外借區;少年兒童閱覽區;綠色網吧電子閱覽室;資料閱覽室等5個區域。館内共有圖書22大類,藏書54789冊,少年兒童閱覽區内有藏書2000千餘冊,報紙、期刊閱覽區有報紙50種和期刊110種,“綠色網吧”電子閱覽室有36台電腦與Internet網聯接,館内服務器終端有電子圖書7萬冊、影視作品200部和知識大百科10萬條可供觀看。

目前,海滄區共有文物保護單位11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1處、市級6處、區級3處。涉台文物古迹8處;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項、省級非遺保護項目2項、市級非遺保護項目3項、區級非遺保護項目4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4人,其中省級4人,市級2人,區級18人。2018年,海滄區積極推進本土傳統文化保護,出版《風土海滄》系列叢書十卷。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宣傳推廣活動;編印《海滄故事》(第四、五、六輯)、等書籍。

體育

2020持續創建體育賽事活動品牌和全民健身活動。組織舉辦2020廈門(海滄)國際半程馬拉松賽,共5000餘名選手參賽;舉辦2020廈門(海滄)斯巴達勇士賽,共3000餘名選手參賽;策劃開展了海滄區全民健身戶外運動節暨全民健身運動會系列賽事活動10場。

衛生

截止2018年年末,全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173家,其中醫院3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家,衛生監督所1家,婦幼保健機構1家,門診部24家,診所、醫務室107家,衛生院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村衛生所28家,社區衛生服務站4家;全區醫院、衛生院實際擁有床位1850張,共有各類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083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1170人,注冊護士1386人。

截止2020年年末,全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05家,其中醫院3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家,衛生計生監督所1家,婦幼保健機構1家,門診部31家,診所、醫務室132家,衛生院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村衛生所29家,社區衛生服務站3家;全區醫院、衛生院實際擁有床位1990張,共有各類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318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1353人、注冊護士1487人。

社會保障

2018年,全區安排就業專項資金11293萬元。全年失業人員再就業5661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586人;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843人,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706人。

2018年,全區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别達到了24.81萬人、37.28萬人、23.04萬人、22.94萬人、22.38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及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别為1.52萬人和13.01萬人,兩險種參保率均達100%;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新增參保4194人,發放參保補貼8604萬元。各項待遇辦結支付率100%,累計發放各項待遇13040.8萬元(不含社保轉移、穩崗補貼、已實現社會化發放的養老待遇和本市失業金領取)。

紮實開展社會救助工作,2018年依托“救急難”平台為142戶402名困難群衆辦理臨時救助共74.64萬元。建立低保戶陽光管理機制,2018年全區共發放低保金496.72萬元,物價補貼6.45萬元。開展幫扶困難群衆活動,全年共計慰問困難群衆4173人(戶)次,發放慰問款物306.33萬元;發放“朝陽行動”低保戶生活補貼43.83萬元,朝陽助學51人次17.6萬元。着力提高醫療救助水平,全年共發放醫療救助金705.22萬元,惠及28344人次困難群衆。

2020年,全區參加城鎮職工養老、工傷、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别達到了26.85萬人、25.24萬人、24.68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0.82萬人;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新增參保7987人,發放參保補貼16437.27萬元。各項待遇辦結支付率100%,累計發放養老、失業、工傷待遇12421.16萬元(不含社保轉移、繼承退保、已實現社會化發放的養老待遇和本市失業金領取)。

2020年全區共發放低保金745.69萬元,物價補貼62.76萬元;落實特困人員供養,2020年共發放特困供養金102.97萬元。落實臨時救助兜底工作,2020年共發放臨時救助款82.79萬元,惠及304戶811名困難群衆。開展幫扶困難群衆活動,2020年共慰問困難群衆2920人(戶)次,發放慰問款物269.39萬元;發放“朝陽行動”低保戶生活補貼43.74萬元,朝陽助學37人次10.3萬元,開展朝陽基金專項救助78人次7.1萬元。2020年投入374萬元為全區戶籍人口購買全民大病醫療保險,采取政府購買保險服務的方式進一步提高醫療救助效率,減輕困難群衆的醫療負擔。

安全生産與環境

安全生産:2020年全區共發生各類生産安全事故25起、死亡9人,其中生産經營性道路運輸事故15起、死亡4人;工礦商貿企業生産安全事故5起、死亡5人。全區億元GDP死亡率0.011、工礦商貿十萬人死亡率0.34,未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産事故,安全生産形勢持續平穩。

環境:2020年,全區生态環境保護工作保持良好态勢。市年度公衆環境質量滿意度調查排名實現“三連冠”(2018-2020年)。空氣質量優級率實現“兩連冠”,空氣質量優良率100%,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29(同比下降0.38,改善14%),六項主要污染物指标均優于考核标準。地表水考核斷面全部達标,斷面水質年均值達标率100%,主要污染物平均濃度全面下降。過芸溪實現全流域達到Ⅳ類及以上水質。新陽主排洪渠穩定消除黑臭。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固體廢物零進口,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率和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經濟

綜述

2003年,海滄區實現生産總值101.5億元,比上年增長66.0%。

海滄區是廈門工業總産值最大的一個區,以電子、機械、生物制藥為主導産業,又以台資為主。擁有東孚、新陽、港區三個工業集中區。海滄保稅港區是全國第七個保稅港區,面積為9.5平方公裡。

2018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676.11億元,按可比價格(下同)計算,同比增長7.7%。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為1.60億元,同比下降4.1%;第二産業增加值為412.35億元,同比增長8.7%;第三産業增加值為262.16億元,同比增長6.1%。

2019年,海滄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86元,同比增長9.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25元,同比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57元,同比增長10.1%。

2019年,海滄區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36546元,同比增長9.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37407元,同比增長10.0%;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7727元,同比增長9.3%。

2020年,海滄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815.75億元,按可比價格(下同)計算,同比增長4.5%。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為1.75億元,同比增長10.5%;第二産業增加值為458.59億元,同比增長1.8%;第三産業增加值為355.41億元,同比增長8.9%。财政收支:2020年,全區财政總收入188.85億元,同比增長2.9%;區級财政收入33.98億元,同比下降14.7%。區級财政支出72.28億元,同比下降10.7%。固定資産投資和城鄉建設:2020年,全區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3.5%。房地産開發完成投資144.57億元、同比下降13.2%。全區房屋施工面積352.5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6.4%。

2020年,全區發放促進就業資金1.04億元。全年失業人員再就業9662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624人;本區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725人;鼓勵和支持各種形式的靈活就業,發放補貼262.19萬元,計3868人次。

第一産業

2003全年實現農村社會總産值21.8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完成鎮級财政收入3956萬元,增長14.1%。

2004年,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39.1公頃,其中水稻393.06公頃,甘薯170.6公頃,大豆等豆類131公頃。2005年,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89.6公頃,比2004年減少17.82%;其中水稻413公頃,甘薯165.26公頃,大豆等豆類110.27公頃。

2004年,雞鴨等家禽存欄405995羽,年出欄1463404羽,産值2402.59萬元。

2006年,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27.53公頃,比2005年減少9.89%;其中水稻390.67公頃,甘薯126.73公頃,大豆等豆類106.87公頃。2007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52.6公頃,比2006年減少59.7%;其中水稻188.87公頃,甘薯57.53公頃,大豆等豆類5.27公頃。

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2年,生産糧食1200噸,人均0.003噸,其中水稻900噸,甘薯200噸,大豆100噸。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400畝,産量300噸,其中花生300噸,芝麻­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花卉,2012年,花卉播種面積4000畝;蔬菜播種面積10100畝,産量17700噸。

2012年家禽飼養量120萬羽,上市家禽79.71萬羽。2012年生産肉類945噸,其中牛肉31噸,羊肉4噸,禽肉910噸;禽蛋2700噸;畜牧業總産值1.15億元,占農業總産值57.79%。

截至2012年末,累計造林2.6萬畝,其中防護林2.4萬畝,經濟林0.1萬畝,竹林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0.1,林木覆蓋率43%,活立木蓄積量32萬立方米。2012年水果種植面積2.2萬畝。

2020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4.35億元(現價,下同),同比增長8.2%(按可比價),其中農業産值2.43億元,林業産值0.03億元,牧業産值0.42億元,漁業産值0.17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1.3億元,分别占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産值的55.8%、0.7%、9.7%、4.0%、29.8%。

第二産業

2005年完成工業總産值464.1億元,以金龍客車、廈船重工為核心的機械制造産業和以夏新電子、多威電子為核心的電子産業集群,三大支柱産業鼎足而立,2005年完成工業産值占全區的77.9%。

2008年實現生産總值205.1億元,增長22.3%;完成工業總産值657.1億元,增長23.2%;區财政總收入25.3億元,其中區級财政收入11.1億元。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8年合同外資6.1億美元,實際到資3.66億美元,合同内資19.4億元。

2009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39.38億元,增長5.3%;工業總産值604.28億元,下降7.9%;區級财政收入12.93億元,增長2.9%。

2010年實現利潤總額86.9億元,增長54%,完成産值754.5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産值99.2%。

2018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361.69億元,增長8.6%。

2018年,全區32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1174.79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産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39家,實現産值1080.3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92.0%。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産值1156.11億元,産銷率為98.41%。

規模以上生物醫藥産業完成工業總産值142.3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12.1%,同比增長17.0%

規模以上新材料産業完成工業總産值181.6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15.5%,同比增長17.2%。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6.15億元,同比增長2.5%。

2020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433.89億元,同比增長8.4%。

全區40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1402.06億元,同比增長6.5%。其中産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66家,實現産值1302.0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92.9%。

建築業

2018年,全區有資質的建築業企業77家,比上年增加12家,實現産值383.53億元,同比增長17.7%;實現增加值50.66億元,同比增長9.1%。

2020年,全區有資質的建築業企業148家,比上年增加33家,實現産值266.84億元、同比下降27.9%。

第三産業

2018年,全區規模以上交通運輸業企業共有89家,比2017年增加了19家;實現營業收入98.09億元,同比增長13.3%。;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2億噸,同比增長11.06%;集裝箱吞吐量790.58萬标箱,與上年基本持平。

國内商貿旅遊:2018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85億元,同比增長0.6%;批發零售業銷售總額1016.27億元,同比下降6.2%;限額以上住宿業營業額2.05億元,同比下降3.6%;限額以上餐飲業營業額2.26億元,同比下降10.0%。2018年,海滄區共接待國内外遊客905.83萬人次,旅遊收入76.55億元,同比分别增長28.8%和30.5%。

2018年,全區完成進出口總額636.74億元,同比增長13.5%,其中出口453.59億元,同比增長15.3%;進口183.15億元,同比增長9.1%。

2019年,批發零售貿易業銷售總額1269.48億元,同比增長12.6%。

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0.48億元,同比增長10.0%。

2020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9.29億元、同比下降1.6%;批發零售業銷售總額2360.09億元、同比增長58.5%;住宿餐飲業營業額11.81億元、同比下降9.0%。2020年,海滄區共接待國内外遊客610.3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1.4億元,同比分别下降41.91%和54.6%。

曆史文化

海滄區的保生大帝信俗、海滄蜈蚣閣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交通

公路

沈海高速公路出口,319、324國道途經地點,海滄大橋、海滄海底隧道與廈門島連接,新陽大橋跨馬銮灣連通集美區,廈漳跨海大橋連接龍海市招商局漳州開發區。

國道324線海滄段(鳳山至浦頭)。跨區長7.54公裡,雙向4車道,路幅寬度26米,綠地面積11.7萬平方米。在1995年國道文明樣闆路建設拓寬後,2005年,投入2300萬元對路面進行改造,鳳山至東孚段、東孚至浦頭段分别重新攤鋪水泥砼、瀝青砼路面;2006年,公路局投入100多萬元對沿線兩側空地、荒地進行綠化。

省道201線海滄段(石塘至青礁)。轄區内長7.63公裡,雙向6車道,現路幅寬度60米,綠地面積25萬平方米。1999年,作為交通部增投項目、廈門市重點工程,市公路局投入1.34億元進行拓寬,使廈門島内至漳州角美的道路更加暢通。

鐵路

鷹廈電氣化鐵路站點,廈深鐵路、龍廈鐵路途經地點。

港口

海滄港、嵩嶼港。

海滄客運碼頭

1929年,海滄錦裡村人林水昌(人稱“電船昌”)經營錦昌船務行,開通廈門至海滄航線。1952年由廈門輪船公司接管航線業務。1982年,海滄客運碼頭改建,碼頭引橋長23.4米,寬3.5米;泊位長42米,可泊50萬噸級客船。1983年1月,海滄客運碼頭竣工并投入使用,是當時福建省最大的内海碼頭。1985年客運量20萬人次,達最高峰。其後由于海滄政治經濟中心轉移到石塘一帶,民間運輸業的競争又很激烈,運量逐漸萎縮,至1998年停航。

海滄支航道

位于青礁轉折點至海滄港,航道長4.6公裡,寬180米,深8.1米,其中人工挖槽航道長約1.2公裡。設計乘潮通航3.5萬噸級以下船舶。

風景名勝

橋梁博物館

坐落在海滄大橋東岸錨碇内,這是在大橋碩大的錨碇裡建起來的中國第一座橋梁博物館。橋梁博物館由海滄大橋建設展示館、中國橋梁百年回顧展示館和海滄大橋監控中心三大部分組成。它們分三層展出:一層是海滄大橋建設展示館,從大橋設計、施工、科研、投融資、監理、景觀等多角度完整地展示了大橋的建設過程。二層是中國橋梁百年回顧展,以曆史為經緯,以橋梁科技為線索,系統地回顧了中國古代與當代橋梁建設的輝煌成就,介紹橋梁科技知識和世界各國不同曆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橋梁,其中汕頭海灣大橋為預應力混凝土懸索橋。五層是大橋監控中心。這是海滄大橋交通指揮的核心,具有數據采集、數據通信、分析統計、控制高度、文檔管理、圖像圖形顯示和自檢報警等多種現代化管理功能。

青礁慈濟宮

青礁慈濟宮,又稱慈濟東宮(古屬漳州府海澄縣),為紀念保生大帝——吳本,而建立此廟宇。青礁慈濟宮位于廈門市海滄區海滄街道青礁村崎山(岐山)東南麓,四周地域遼闊,景色秀麗,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地方特産

以廈門為代表的閩南菜,隸屬于八大菜式裡的福建菜,菜式清鮮香脆,注重調湯,口味清淡,酸甜适宜。廈門是近百年來發展起來的港口,菜式風味在曆史上以泉州菜和漳州菜為主體,還兼收了粵菜和西餐的風味。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開始,大批年輕的廈門廚師遊走列國,大量地吸取了西菜的精華,于是廈門菜在原閩南菜“清鮮香脆”的主旋律上,有了更多的開拓與創新,一躍成為閩南菜的代表。如傳統菜“加力魚(閩南冬季盛産的一種海鮮)火工白菜”,過去是以加力魚頭和大白菜先大火、後慢火地将其焖熟,如今是以大白菜将加力魚肉包起來,投入事先調制的魚骨高湯中,再裝進小瓷盅裡,大火蒸透後上席,更顯風味。花生湯、海蛎煎、面線糊、沙茶面等都是著名的閩南特色小吃。

姜母鴨

選用紅頭正番鴨、當地的老姜母以及十餘種中藥材煲制而成。由于紅頭正番鴨皮薄肉紅,無皮下脂肪,味道香醇,口感清爽。但做這道菜費時很長,正番鴨胸肉很厚,沒什麼膻味,用高粱酒專調的湯汁腌制,至少需要一整天才入味。

土筍凍

土筍是生長在海灘泥沙中的一種軟體小動物,因形似“小筍”而得名。它含有豐富的膠質,經過熬煮後所含的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即成凍。

廈門美食的核心是海鮮四寶:蟹、蝦、魚、貝,以閩南風味為主體,兼有台灣、潮汕風味,在閩菜傳承的基礎上,博采各路菜系之長,摒棄粗糙油膩,撷取清鮮香醇,用蒸、炒、煎、炸、焖、炖、熘。海鮮四寶得到大發展,獲得全國金獎的就有:“幹炸鑚蓋”、“綠帶鑚包”、“翡翠皇上皇”、“西施浣紗”、“彩蝶蟠龍”、“龍舟競渡”、“加力魚炖白菜”、“黃花鴛鴦”、“鵝戲南極水”、“爆炒香螺”、“沙茶鮮帶子”、“龍子心相魚翅”、“春明鑚合”、“鮮鮑鵝掌”、“虎溪夜月”等。

所獲榮譽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文化消費百強榜,排名82。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全生态百優榜。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

2021年1月18日,被授予“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榮譽稱号

2021年3月,入選福建省住建廳公布的“崇尚集約建房”縣(市、區)名單。

2021年4月29日,被教育部命名為2020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縣(市、區)。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1年10月,入選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度福建省城市發展“十優”區。

上一篇:北京首旅酒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篇:肇慶加美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