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小麥

浮小麥

禾本科植物
浮小麥為禾本科植物小麥幹癟輕浮的穎果。[1]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東地區,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農作物之一,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後可制作面包、饅頭、餅幹、蛋糕、面條、油條、油餅、火燒、燒餅、煎餅、水餃、煎餃、包子、馄饨、蛋卷、方便面、馕餅、意式面食、古斯米等食物;發酵後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質燃料。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A及維生素C等。
    中文名: 拉丁學名:L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禾本目 亞目: 科:禾本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小麥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小麥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全國産麥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浮小麥 别稱:浮麥、小麥粉、浮水麥 性味:味甘,性涼 采收時間:一般在夏至果實成熟時采收 用量:15-30g 毒性:無毒 用于:骨蒸勞熱,自汗盜汗 中藥名:浮小麥

入藥部位

幹燥輕浮癟瘦的果實。

相關配伍

1、治盜汗及虛汗不止:浮小麥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湯調下,頻服為佳。一法取陳小麥用幹棗煎服。(《衛生寶鑒》獨聖散)

2、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麥加童便炒為末,砂糖煎水調服。(《奇方類編》)

用法用量

15-30g。生用或炒香用。

炮制

采集加工

一般在夏至果實成熟時采收,取癟瘦輕浮與未脫淨皮的麥粒,揀取雜質,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幹即得。

炮制方法

炒浮小麥:取淨浮小麥,置鍋内,用文火加熱炒至棕黃色,取出放涼。

生理特性

稈直立,叢生,具6-7節,高60-100厘米,徑5-7毫米。

葉鞘松弛包莖,下部者長于上部者短于節間;葉舌膜質,長約1毫米;葉片長披針形。

穗狀花序直立,長5-10厘米(芒除外),寬1-1.5厘米;小穗含3-9小花,上部者不發育;穎卵圓形,長6-8毫米,主脈于背面上部具脊,于頂端延伸為長約1毫米的齒,側脈的背脊及頂齒均不明顯;外稃長圓狀披針形,長8-10毫米,頂端具芒或無芒;内稃與外稃幾等長。

鑒别

性狀鑒别

藥材性狀:呈長圓形,長約6mm,直徑約2.6mm。表面黃白色或淺黃棕色,略抽皺,腹面有一深陷的縱溝。頂端鈍形,帶有黃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臍。質硬或較軟,斷面白色,有粉性。無臭,味淡。以粒均勻、輕浮、無雜質者為佳。充實飽滿的小麥粒,不宜作本品入藥。

飲片性狀

浮小麥呈長圓形,長2-6mm,直徑1.5-2.5mm。黃棕色或深黃色,腹面有一深陷的縱溝,斷面白色。無臭,味淡。炒浮小麥形如浮小麥,表面棕黃色。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定

幹癟穎果呈長圓形,兩端略尖。長約7mm,直徑經2.6mm。表面黃白色,皺縮。有時尚帶有未脫淨的外稃志人稃。腹面有一深陷的縱溝,頂端鈍形,帶有淺黃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臍。質硬而脆,易斷,斷面白色,四化建設性差。無臭,味淡。以粒均勻、輕浮、無雜質為佳。

顯微鑒别

穎果橫切面:果皮與種皮愈合。果皮表皮細胞1列,壁較厚,平周壁尤甚;果皮中層細胞數列,壁較厚;橫細胞1列,與果皮表皮及中層細胞垂直交錯排列,有紋孔;有時在橫細胞層下可見管細4胞。種皮棕黃色,細胞頹廢皺縮,其内為珠心殘餘,細胞類方形,隐約可見層狀紋理。内胚乳最外野為糊粉層,其餘為富含澱粉粒的薄壁細胞。

粉末特征:白色,有黃棕色果皮小片。

①澱粉粒為主扁平的圓形、橢圓形或圓三角狀,直徑30-40μm,側面觀呈雙透鏡狀、貝殼狀,寬11-19μm,兩端稍尖或鈍圓,臍點裂縫狀;少複粒,由2-4或多分粒組成。

②橫細胞成片,細長柱形,長28-232μm,直徑6-21μm,壁念珠狀增厚。

③果皮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或長多角形,長64-220μm,直徑16-42μm,壁念珠狀增厚。

④果皮中層細胞長條形或不規則形,壁念珠狀增厚。

⑤非腺毛單細胞,長40-950μm,直徑10-30μm,壁厚5-10μm。

中藥化學鑒定

薄層角譜:取本品細粉0.1g,加70%乙醇1ml,冷浸過夜,上清液作點樣用。并以果糖、蔗糖、棉子糠溶液做對照溶液。分别點樣于矽膠G-1%CMC薄闆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上層液展開,展距10cm,重複1次。噴以a-萘酚硫酸溶液,加熱後果糖、蔗糖、棉子糖顯藍紫色。

名家論述

1、《本草彙言》:卓登山雲,浮小麥系小麥之皮,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濕在脾胃中。如濕勝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湯飲。倘屬陰陽兩虛,以緻自汗盜汗,非其宜也。

2、《本經逢原》:浮麥消克斂盜汗,取其散皮膝之熱也。

3、《本草蒙鑒》:“斂虛汗”。

4、《本草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勞熱,婦人勞熱。”

5、《現代實用中藥》:"補心,止煩,除熱,斂汗,利小便。"

植物文化

浮小麥的由來

一天,名醫王懷隐發現新購進一堆小麥又瘦又癟,便問夥計:“這些蛀小麥是何人送來?”夥計回答:“是城南張大戶送來的。”這時忽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說:“我娘子近來常常發怒,哭笑無常,整日心神不甯,甚至還傷人毀物,請為她除病驅邪!”王懷隐望聞問切之後,捋須笑道:“不必驚恐,此乃婦女髒躁症也。”言畢,開了一方,上書:甘草、小麥、大棗三味藥,意用漢末醫聖張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麥大棗湯”治療婦女更年期出現的精神與心理方面的症狀。

那漢子臨行時,又補充道:“她還常常夜間出汗,濕透衣衫。”王懷隐點頭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髒躁症再說吧。”

五日後,那婦人病愈,前來拜謝王懷隐。他關切地問:“今天再來治盜汗症?”那婦人笑道:“已一并痊愈了。”王懷隐暗自思忖,難道甘麥大棗湯也有止盜汗的作用?後來,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幾個盜汗症病人,均不見效。他大惑不解。正當這時,店堂小夥計與張大戶的争吵聲驚動了王懷隐。

夥計手握一把張大戶送來的小麥說:“這樣的小麥我怎能收?你别以為做藥就可以将就些,這癟麥子你拿回去吧!”王懷隐聽罷,憶起上次那婦人所用的小麥就是張大戶送來的癟麥子,于是急忙上前道:“張老兄,你這麥子是……”張大戶紅着臉訴出了實情:“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麥子,我舍不得丢棄,便送來了。”王懷隐吩咐夥計:“暫且收下,另放一處,并注明‘浮小麥’三個字。”

後來,王懷隐用浮小麥試治盜汗、虛汗症,果然治一個好一個。太平興國三年,他與同道好友王祜、鄭奇、陳昭遇潛心研究張仲景的醫着,合編成《太平聖惠方》一書,并将浮小麥的功效記入該書。從此,“浮小麥”一藥便為曆代醫家一直治用。

上一篇:貨币戰争

下一篇:失貞的都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