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

洪秀全

太平天國天王,清末農民起義領袖
洪秀全(1814年—1864年),是以宗教名義發動的反清反地主階級運動太平天國的領袖,原名火秀,族名仁坤,祖籍梅州豐順縣人,出生地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人。清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廣東花縣福源水村,後來移居到官祿布村。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但因其受封建思想影響較大創立的拜上帝會仍舊有着十分嚴格的等級制度。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盛世。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稱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故,太平天國在他死後不久滅亡。
    本名:洪秀全 别名:洪仁坤;洪火秀 字: 号: 所處時代:清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廣東花縣(今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 主要作品:《天朝田畝制度》;《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 主要成就:建立太平天國;創立拜上帝教;攻獲滿清王朝半壁江山 籍貫:廣東嘉應州石坑堡(今梅州) 性别:男 國籍:中國 職業:太平天國農民運動領袖

名字含義

“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後參加科舉考試,接連三次都沒有考中。第三次科舉失敗後,就在家裡病倒了,四十天卧床不起,久治不愈,為了身體早日康複,便改名為“洪秀全”。

洪秀全這個名字後來在其建立“拜上帝教”時,既成為一個聯絡暗語,又是一個政治谶語。其姓“洪”由“三八二十一”組成,這個“三八二十一”就是“拜上帝教”的聯絡暗語、立會之号。其名“秀全”兩字是由“禾”、“乃”、“人”、“王”組成,因“禾”字與“我”字讀音相近,而讀作“我乃人王”,也就是說,洪秀全是上帝派來的領袖。

簡介

洪秀全(1814年-1864年),廣東花縣(今花都區)人,太平天國農民運動領袖。創立拜上帝會組織,發動金田起義,建立太平天國,自稱天王,又封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1853年,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制定了人口平分土地的辦法。力圖實現“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他的法律思想,是以平均主義思想為理論基礎,摻雜封建主義和宗教迷信的内容,集中反映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着作中。太平天國運動曆時14年,曾國藩帶領湘軍聽命于清廷,鎮壓了這場農民運動。對于太平天國運動及其領導人洪秀全的評價,至今史學界仍褒貶不一,存在廣泛争議。

人物生平

屢試不第

洪秀全生于耕讀世家,7歲起在村中書塾上學,熟讀四書五經及其它一些古籍。

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都在童生試中的廣州府試失敗落選,第三次在廣州落選後已經是25歲(1837年,當時把出生之時當作1歲)了,受此打擊回家以後重病一場,一度昏迷。病中幻覺有一老人對他說: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間來斬妖除魔。從此,洪秀全言語沉默,舉止怪異。此時,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試的失敗,在6年後的1843年春天,再次參加了廣州府試,結果還是以落選告終。

清道光十六年(1836),洪秀全翻閱以前在廣州應試時收到的基督徒梁發的《勸世良言》一書,詳讀之後被宣揚上帝的基督教義所感動,萌發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觀念。

把書中内容與自己以前大病時的幻覺對比,認為,自己受上帝之命下凡誅妖,一氣抛開了孔孟之書,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的教義,索性把家裡的孔子牌位換成了上帝的牌位。雖然未曾讀過《聖經》,洪秀全卻開始逢人便宣傳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義,稱之為“拜上帝教”。自稱是上帝的二兒子,耶稣的弟弟。

洪秀全最初在廣州附近傳教,但未取得很大成功。洪秀全遂說動了好友馮雲山同毀了孔子的牌位,改奉基督教,并向鄉親傳播教義。其後,他又編寫了《原道救世歌》等布道詩文,抨擊社會上的種種邪惡現象,呼籲按照基督教的教義建立起“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的教義進行改造社會的活動。

1844年,洪秀全和馮雲山轉至廣西一帶傳教。洪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下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增。1845年至1846年間,在家鄉的洪秀全寫下《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百正歌》等作品。1847年初,洪秀全在廣州的一所基督教堂學習了幾個月,曾要求受洗,但教士認為,洪秀全對教義的認識不足夠而拒絕了。洪其後再到廣西會合馮雲山,在馮雲山的協助下,于道光二十七年間(1847)在廣西桂平建立了“拜上帝會”,吸收了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等2000人為會員。

并陸續制訂拜上帝會的規條及儀式。洪秀全的拜上帝會與地方政府的矛盾日漸加深,洪秀全等人在1850年決定反清,加緊準備。會衆在下半年間陸續前來金田團營,在1851年1月正式宣布起義,揭竿而起。

金田起義

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國号太平天國,自稱天王。1853年(鹹豐三年)定都南京,稱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鹹豐六年,因掌握軍政實權的東王楊秀清“威權逼己”,遂密诏(一說無密诏)北王韋昌輝率軍返京誅楊。韋又擴大事态,濫殺無辜。洪秀全迫于衆怨,隻好殺韋,以翼王石達開主政。

太平天國前期,軍政大事由軍師負責,洪秀全退居幕後少理朝政,馮雲山、蕭朝貴已死,大權落在東王楊秀清手上。定都天京後,洪秀全主張把四書五經列為禁書,楊秀清不同意,借“天父下凡”迫洪秀全讓步,後者隻好同意四書五經在修改後可以刊印流傳,然而,直至太平天國滅亡仍未曾刊行。

在當時的清朝許多國民由于抽鴉片而體質虛弱,難于戒除煙瘾,導緻白銀大量外流,國庫虛空,民生困苦。洪秀全通過制定嚴厲的刑罰來禁止鴉片的買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主權原則上,洪秀全對清朝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一概不認可。

天京事變

1856年(鹹豐六年)6月,太平軍攻破清軍向榮的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向榮在8月9日死後,其死訊不久便傳入天京,東王楊秀清見當時太平天國形勢大好,另有圖謀,以“天父下凡”為由迫天王封他為“萬歲”。

天王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的矛盾日漸加深。北王韋昌輝在這時請求天王誅殺東王,天王僞作不忍。洪秀全知道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及頂天燕秦日綱對東王不滿,後來東王有弑君篡位之企圖。1856年,天王密诏北王、翼王及頂天燕秦日綱鏟除東王。韋昌輝在9月1日到天京,與秦日綱在夜間入城,2日淩晨突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家人被誅,史稱“天京事變”。翼王石達開抵達天京後,責備韋昌輝濫殺,二人不歡而散,石達開當夜逃出城外,韋昌輝其後盡殺翼王府中石達開的家屬。石達開從安慶起兵,聲讨韋昌輝,此時在天京以外的太平軍大多支持石達開。東王、北王與燕王先後被誅。翼王石達開在天京主政一段時間,為洪秀全所忌,洪秀全封自己的親兄弟洪仁發、洪仁達為王,以牽制石達開,引起石達開不滿。1857年石達開受猜忌帶領大軍負氣出走,脫離天王指揮。自天京事變及翼王出走後,洪秀全雖然掌握了朝政大權,太平天國卻開始走下坡。

洪秀全重用陳玉成、李秀成諸後起良将,自兼軍師,又采取減賦和加強宗教宣傳等措施,渡過難關。1863年(同治二年)冬,天京為清軍圍困,糧盡援絕,洪秀全拒絕李秀成突圍的建議,固守天京。同治三年四月病卒。所着詩文及诏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之一)及《太平天國史料》等書中。

另外一種解讀

韋昌輝對于楊秀清主管國事不服氣,表面上唯唯諾諾,畢恭畢敬,實際上心裡早就暗藏殺機。1856年下,楊派韋“督師”江西,韋昌輝屢戰屢敗,因為懼怕懲處,随領兵3000偷偷回京,奔赴天王府求情。洪秀全斥責說道:“遣爾往援廬州,何得擅回,罪當誅。”韋昌輝走投無路,遂孤注一擲,突襲東王府,殺東王府以及其部署兩萬餘人。石達開從湖北回到天京,斥責韋昌輝濫殺無辜。韋昌輝又欲加害是石達開。石達開逃到天王府,韋昌輝興兵攻打天王府。石達開連夜出逃,韋昌輝殺其全家老少。石達開逃到武昌後,興兵四萬讨伐韋昌輝。

韋昌輝濫殺無辜激起民憤,天王下令“合朝同心”,将韋昌輝處死,首級送石達開。

事變後,洪秀全追封楊秀清為“傳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将自己的第五子過繼給楊秀清,将其被害之日定為“東王升天節”。要臣民們“代代莫須忘”。

晚年自殺

清軍開始進迫天京,在陳玉成和李秀成等人支撐下,太平軍在數年間阻止了清軍的很多攻勢。1859年,族弟洪仁玕抵達天京,洪秀全大喜,封仁玕為軍師、幹王,總理天國朝政。由于洪仁玕未有立功而封王,洪秀全怕其他人不服,再次封異姓為王。後來洪秀全分散諸王權力,開始濫封王爵。

1861年12月間,英國海軍提督何伯與參贊巴夏禮到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以事成後平分中國為條件,協助太平天國打敗清朝。洪秀全态度堅決,斷然拒絕英國人的建議,在維護國土完整和主權方面,态度明确和堅定。英國人見無法從太平天國那裡獲得利益便轉而支持清朝。清朝為鎮壓太平軍而勾結洋人,出賣國家利益。

1862年,陳玉成英勇就義後,曾國荃率湘軍又進逼雨花台圍困南京城,形勢急轉直下,天京附近據點逐一陷落。洪秀全晚年,思想保守,陷入了宗教迷信。李秀成知道天京難以久守,向洪秀全建議放棄天京,轉戰中原,被洪秀全拒絕。面對困境,洪秀全沒有采取适當的對策,卻向将士宣稱将有天兵下凡,驅走清兵。

其後太平天國的蘇、浙基地均被湘軍和淮軍攻克,南京城外營壘亦盡陷敵手。洪秀全其時已患重病,他拒絕了李秀成的棄城出走建議,期望上帝降奇迹賜福于太平天國從而戰勝清軍。但随着天京的防務日漸危急,洪秀全的幻想終告破滅。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日)自殺,遺命其子洪天貴繼位。六月十六日(7月19日),南京陷敵,太平天國滅亡。

轶事傳聞

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牟利

1814年1月1日,洪秀全出生于廣東花縣,原名“火秀”,成年後自己改名“秀全”。洪秀全自幼學習儒家經典,以科舉為志業,不過時運不濟,他屢次落榜。1837年,洪秀全又一次落榜,神經大受刺激,回家卧床40餘日,其間自命“太平天子”,發誓要改朝換代,“自己開科取士。”

科舉失敗迫使洪秀全尋找新出路,創立宗教成了一種十分自然的選擇。洪秀全創立宗教的路徑與清朝其他人并無二緻,目的首先在于經濟利益,因為廣收教徒可以聚斂錢财,教徒越多則牟利越大。

洪秀全借用《勸世良言》中的理念作為自己創立教派的基礎,自行洗禮,這與清朝其他秘密教派一樣,都是利用原有教派的經典、教義,加以自己的捏造發揮,從而達到建立新教派的目的。

建立拜上帝教後,洪秀全便開始進行“制度建設”,首要舉措便是建立“聖庫”制度,規定“将田産屋宇變賣”。按照洪秀全的設計,太平天國上下教衆均禁止個人積蓄私産,生活消費由聖庫統一分配,上下平均。

洪秀全這種看似平等的設計,在現實中根本無法實現。

士兵吃肉要靠搏命

洪秀全設立了看似平等的“聖庫”制度,羅爾綱先生概括為“原則上從天王到士兵不準私蓄财産,衣食器物一切費用(包括醫藥、殘廢院、老人館)全由公家供給”,“凡藏銀過五兩不繳交聖庫的就按律治罪”。

看起來平等的“按需分配”制度,在實際執行中變為有權者衣食無憂,無權者難獲溫飽。在太平天國,隻有“僞天王日給肉十斤”,在他之下則逐次遞減,到了最底層士兵時,就隻能鹽水就飯了。

更有甚者,底層士兵有時連鹽水就飯都難以實現,他們除了得到“天堂”的畫餅外,經常“合城食粥”,隻有上陣沖鋒拼命的時候,才“下米準吃飯”。當然,太平天國的士兵也可以吃到肉,這需要他們去打勝仗。

實際上,洪秀全制定的所謂平等分配制度,隻滿足了他自己和高層軍官的“按需分配”,其他人難以享受,在太平天國,高級官員有“禮拜錢”,能根據級别領到肉,級别越高則福利越好,這顯然不是平等。

士兵夫妻同房斬首

吃的不平等隻是太平天國日常不平等的表現之一,洪秀全治下的太平天國其實沒有任何平等。

比如,1854年,太平天國西征北伐都處在孤軍作戰中,洪秀全卻在大興土木,修建新天王府,因為材料缺乏還拆掉了原明朝皇宮,新建的天王府十分奢華,連溺器都是金制的。

有了大房子自然要考慮擁有更多女人,從金田起義開始,洪秀全就不斷納妃娶妻,到了太平天國後期,洪秀全已經擁有88名嫔妃。為别等級,1855年,洪秀全頒布诏令,規定“朕诏西王可有十一妻,南王可有六妻。至于以下各級官員,毋須争論。天國居民,海外番衆,皆以多妻為榮。朕向守天旨。今允東王西王各十一妻,自南王至豫王等各六妻,高級官員三妻,中級官員二妻,低級官員以及其餘人等各一妻。”

根據洪秀全的诏令,太平天國各王生日時均享有不同數量的美女分配,其中洪秀全可分六個,楊秀清六個,韋昌輝兩個,石達開一個。于此對應的是,普通士兵根本不允許過夫妻生活,膽敢私自過夫妻生活者,将被以“奸淫”罪處死。

洪秀全創建拜上帝教後,從建立“聖庫”到金田起義,到最後定都天京,基本實現了享自己的福,讓别人拼命的目的,按洪秀全自己的話說:“爺哥帶朕坐天國,掃滅邪神賜光榮,西洋番弟聽朕诏,同頂爺哥滅臭蟲。萬事爺哥朕作主,弟們踴躍建萬功。”

人物年表

1、1814年出生于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福源水村,出身農家,讀過村塾,屢試不第。

2、1843年創立拜上帝會。翌年到廣西貴縣(今貴港)賜谷村宣傳拜上帝教真義。後回花縣,着《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文。

3、1847年8月,赴廣西桂平紫荊山會馮雲山,組織力量,開展政治鬥争。

4、1851年1月11日,在金田營盤嶺聚集2萬多會衆,舉行反清武裝起義,建立太平天國;3日,在武宣“登極”,稱“天王”;12月,在永安(今蒙山)分封諸王。翌年攻桂林,克全州,占領兩湖,再從武昌沿江東下,攻占南京。

5、1853年定都南京,改稱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再分兵北伐、西征,結果北伐失利而西征勝利。入主天王府後,深居簡出,生活奢靡,大權交由楊秀清掌握。

6、1856年,太平軍先後擊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楊秀清居功自傲,逼封萬歲。遂密诏韋昌輝、秦日綱,誅殺楊秀清及其家人、部屬2萬多。

7、1857年,石達開率20萬精兵出走後,隻得重用陳玉成、李秀成等,以扭轉局勢。

8、1859年,命洪仁玕總理朝政。清廷聯合帝國主義加緊鎮壓太平天國,安慶、蘇州、杭州等相繼陷落,天京被圍。

9、1864年,天京陷落前病死。

起義功過

為政舉措

1843年創立“拜上帝會”,對動員群衆推翻清朝統治的鬥争起了重要的宣傳和組織作用﹔其後寫的《原道救世訓》、《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着作,為太平天囯起義作好了思想輿論準備。經數年努力,洪秀全在傑出的農民領袖馮雲山的幫助下,拜上帝會得以迅速發展,為金田起義奠定了基礎。

從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領導了這場農民起義的全過程,曆時14年,勢力發展到18省,先後攻占600多座城市,給了中外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

兩次建立領導核心。前期,在永安建制分封諸王,使太平天囯初具規模,加強了領導力量,提高了太平軍戰鬥力,為太平天國的迅猛發展打下了基礎﹔後期,在“國中無人,朝中無将”的局面上,洪秀全選拔了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領主持軍事,任命族弟洪仁玕提理天朝政務,形成了一個新的領導班子,使太平天國能繼續堅持鬥争。

頒布革命綱領。前期,1853年冬,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提出改變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社會的措施。其内容表現了農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解決土地問題的強烈願望。綱領内容的完備性和深刻性,使太平天國革命達到了中國曆代農民革命所能達到的最高思想境界。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的平分土地的施政方案,顯現出改革社會制度的進步思想。與此同時,他尚緻力确立天朝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體制,力圖建立起一個符合其闡釋改造了的基督教神學精神的新型社會。

1859年頒布了洪仁玕為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寫的《資政新篇》一書。這是後期太平天囯的重要政綱,說明他在對待資本主義的态度上,較同時代的地主統治階級思想開明,眼界開闊。

失敗原因

太平天囯運動,之所以能成為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起義的最高峰,是與他的巨大貢獻分不開的。乃至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願作洪秀全第二,即可見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太平天囯是在清政府當局聯合外國勢力聯合絞殺之下失敗的。在太平天國政局粗安之後,洪卻日益追求享樂,沉湎酒色。除一再大興土木興建天王府與大選秀女入宮外,僅傾力于埋頭撰寫自我神化的宗教着作,軍國大計一概推诿東王楊秀清全權處置。

但作為太平天囯運動的最高領導人,洪秀全的嚴重錯誤也是不可忽視的。洪秀全的錯誤主要在于:

一、定都天京後,封建意識與日俱增,等級觀念、享樂思想尤其突出,嚴刑酷法,倒行逆施。洪秀全在天王府深居簡出,嚴重脫離将士群衆。在太平天囯革命政權向一個新的封建王朝政權蛻變的過程中,洪秀全起了特别惡劣的帶頭作用。思想作風上的質變,使其愈往後,完全變為一個封建帝王。天京内讧就是領導集團内部這種封建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太平天囯後期,為防大權旁落,洪秀全一反前期用人路線而“用人唯親”,形成一個排斥異姓的洪氏集團,使得後期政治日益腐敗,給太平天囯内部帶來緻命危機。石達開是太平軍最優秀的統帥,所部又是太平軍精銳。他德才兼備,深得全體軍民擁戴,天京内讧之後,他是唯一能團結群衆輔佐洪秀全重振國勢的人選。然而,洪秀全猜忌他,用安、福二王挾制和排擠他。因此,石達開出走,緻使太平天囯出現分裂局面。其後,陳玉成、李秀成打破江北大營、江南大營,京圍一解,洪秀全立刻大封王爵,造成後期天國朝政混亂、吏治敗壞、軍事削弱的局面。

三、洪秀全在内讧之後,更是任人唯親。首先是他哥哥洪仁發、洪仁達,分别封為安王、福王,讓兩個老哥掌權,壓制、監視石達開。之後洪秀全迫于衆人反對,不得已取消兩個昏庸兄長的王爵,還是對洪仁發、洪仁達言聽計從,後改封為信王、勇王,一直幹預朝政,最受洪秀全信任。天京危急之時,洪秀全更是明确宣布,朝政由洪仁達執掌。前面說過的洪仁玕,是洪秀全堂弟。因為本家人可靠,又不像兩個老哥那樣粗鄙,就立馬三級飛升。洪仁玕雖然隻會紙上談兵,而且戰敗犯罪,還是委以重任。堂兄洪仁政,也無功勞和戰敗犯罪,換個官做,後又封恤王。親侄族侄十餘人,一概封王。洪秀全外甥幼西王蕭有和,很受洪秀全喜歡,洪臨死前不久,封他為前台發命者。

人物性格

洪秀全自幼“熟誦四書、五經、孝經及古文多篇,其後更遍讀中國曆史及奇異書籍,均能一目了然”,受的是儒家傳統文化教育。渴望由士而仕,一舉成名,完成由“田舍郎”到“登天子堂”的轉變,其家人和族人都對洪秀全抱有極高的期望,洪秀全自己也希望通過科舉,謀取功名,光宗耀祖。他曾先後四次(1828年、1836年、1837年、1843年)赴花縣、廣州應試,然而“初考時其名高列榜上,及複考則又落第。”洪秀全發誓“不考清朝試,不穿清朝服”,“自己來開科取士”。從洪秀全發動起義後,采取種種嚴厲的排孔斥儒活動中,宣稱“推勘妖魔作怪之由,總究孔丘教人之書多錯”。

據洪仁玕回憶,洪秀全少年時“兩兄助其父耕田,又種些瓜菜,全家食糧由此供給。家庭出身的寒微,使洪秀全青少年時代就飽受生活磨難,漸漸産生了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在其發動起義後,低微的出身又常為統治階級所攻擊,“所謂僞天王者,姓洪,深居不出,本廣西乞丐。”于是,洪秀全就不斷采取措施擡高自己及整個洪氏家族的地位,甚至依靠一個自創的宗教,把自己神化。洪秀全自比為太陽,他的妻子則為月亮。

楊秀清具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又有“天父附體”的特權,所以在廣大太平軍将士中享有崇高威望。而且,随着地位的穩固,他開始熱衷于個人權威,“威風張揚,不知自忌”,直至發生“逼封萬歲”的事件。對東王的飛揚跋扈,洪秀全顯得虛弱無力。史學界一部分人否認天京事變中洪密诏召韋進京殺楊的事實。實際上,從當時客觀形勢分析,如果沒有洪的密令,韋是不敢也不能殺楊的。屠殺事件發生之後,洪也沒有出面制止和馬上追查韋的反叛行為。石達開回京,指責韋的擅殺,卻遭韋威脅被迫逃出天京,韋殺其全家。長期以來,他時時刻刻感到楊秀清對于自己地位和寶座的威脅,感到自己是在楊秀清的陰影下生存。

性情暴烈是洪秀全性格中最為突出的特征。《天父詩》中有多處反映他發怒生氣的情景。如“亮(火)沖起來誰人受,亮(火)不救開燒死該!”“亮(火)起跪求要虔誠,亮(火)未救縮莫起身。”諸如此類的句子,《天父詩》中随處可見。楊秀清也曾借“天父下凡”指責洪秀全“性氣太烈”。洪秀全一旦火起,就會嚴厲地責罰人,斥責、餓飯、杖責.而且洪秀全性情固執,脾氣暴烈如火,根本不給人分辯的機會,他說“隻有媳錯無爺錯,隻有嬸錯無哥錯。隻有人錯無天錯,隻有臣錯無主錯”,他力圖通過嚴酷的刑罰維持其至高無上的特權地位。

洪秀全缺乏自信,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他日益迷信自創的“上帝”而不能自拔。在太平天國後期的鬥争中,他信天不信人。廣大将士出生入死,用鮮血和生命換取的勝利,在他那裡變成了“天靈”的結果。因而士氣受到嚴重摧殘,極大地影響了戰鬥力。越到後來,他越發迷信,甚至到了喪失理性的境地。天京被困,危在旦夕,李秀成指出城中兵少将寡,提出“讓城别走”,他卻說“朕之天兵多過于水”。不自信的另一表現是濫封王爵。從1862年初,封陳坤書為護王始,到10月,封王30餘人。1863年4月,封王達90多人。到太平天國失敗時,封王達2700餘人。

洪秀全無遠慮、難把全局,戰略、戰術上的目光短淺顯而易見。起義之初,面對清軍的圍剿,洪秀全消極防禦,不能有效的打破清軍的包圍和封鎖。永安突圍後,局面雖有所改觀,但太平軍仍然是流動作戰,毫無定止。攻克武昌後,太平軍不是乘勝打擊尾随而來的清軍江忠源部,終使之成為太平軍的肘腋之患,長期擺脫不掉,影響了太平天國的發展。

與基督教

“獨一真神唯上帝”

洪秀全是鴉片戰争以後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洪秀全最早接觸到的基督教教義不是聖經,僅僅是一本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勸世良言》。這個接觸過程也是很偶然的。

《勸世良言》對洪秀全的影響的确是很大的。《勸世良言》宣揚:上天隻有一位獨一真神,那就是“上帝耶和華(God Jehovah)”;“所有富貴光榮皆由之而下來,亦是全世界衆人之大父”;“神耶和華曰:除我外而未有别個神也(《勸世良言》,1959年香港版)。”洪秀全接受了這個思想,他說:“看見其書有一位造天造地造萬物大主宰之上帝,人人皆當敬畏他、崇拜他”(《太平天日》,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二),頁641)1845、1846年,洪秀全寫的《原道救世歌》主要内容就是宣傳“開辟真神唯上帝”的思想,它否定了上帝以外還有其他的神存在,它說:“一絲一縷荷上帝,一飲一食賴天公。五行萬物天造化,豈有别神宰其中。”洪秀全所謂的“天公”也就是上帝。人不能不拜上帝而拜其他的神,“人而舍此而他拜,拜盡萬般總是空。”在中國的封建制度統治下,如來佛、觀世音以及孔孟、關嶽、金花夫人、送生司馬等各種神、佛、大仙、偶象都被地主階級用來作為統治勞動人民的思想工具,洪秀全一下子宣布這些神、佛、大仙、偶象根本不是神,而是妖。你拜它們嘛?得不到好結果!洪秀全正是利用《勸世良言》宣揚的“獨一真神唯上帝”的思想為武器向封建的反動意識形态宣戰。

洪秀全還根據“獨一真神唯上帝”這個總的宗教教義,闡述了廣大農民群衆強烈要求的政治平等思想。《原道救世歌》認為,人的肉身受之父母,肉身之外,還有一個靈魂,人的這個靈魂都是從上帝那裡得來的,因此,它說:“普天之下皆兄弟,靈魂同是自天來,上帝視之皆赤子”。既然“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視之皆赤子”,那末,拜上帝是大家的權利,“何得君王私自專”!封建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統治秩序建立了一套等級制度。按照《原道救世歌》的理論,封建皇帝與人民,地主與農民,主人與奴仆都是上帝的兒女,都是“兄弟姐妹”,都是平等的。這種政治平等思想,啟發了處在水深火熱中的農民的革命覺悟,猛烈沖擊着封建統治秩序。

1847年,洪秀全又根據獨一真神唯上帝的思想,明确地把鬥争矛頭指向清朝皇帝。在天國,隻有皇上帝才能稱皇稱帝,在人間,最高封建統治者自稱“皇帝”,那當然是“僭越”了。《原道覺世訓》說:“皇上帝乃是帝也,雖世間之主稱王足矣,豈容一毫僭越于其間哉?耶稣尚不得稱帝,他是何人,敢緬稱帝者乎?隻見其妄自尊大,自幹永遠地獄之災也。”因此,他号召拜上帝會的人起來“共擊滅之”。

洪秀全怎麼會相信上帝呢?當初洪秀全是根據儒家經書驗證《勸世良言》所宣揚的“獨一真神唯上帝”的思想是正确的,因而加以接受的。在洪秀全旨準頒行的《三字經》中有一段很通俗,但很說明問題的話:

“普天下,一上帝,大主宰,無有二,中國初,帝眷顧,同番國,共條路,盤古至,三代敬,上帝書冊載”

“至秦政,惑神仙,中魔計,二千年,至宋徽,猶猖狂,改上帝,稱玉皇,自宋徽,到于今,七百年,陷溺深,講上帝,人不識,閻羅妖,作怪極”

在稍後刊刻的《天條書》初刻本中,洪秀全還大量地引證儒家經書中提到“上帝”的地方。

根據這些資料,洪秀全得出結論說:“蓋拜皇上帝這條大路,考中國番國鑒史,俱是同行這條大路,但西洋各番國行這條大路到底,中國行這條大路到秦漢以下則差入鬼路,緻被閻羅妖所捉。”洪秀全這些話,并不是沒有根據的,在先秦時代,“皇”和“帝”隻是至高無上的天神的稱号,人間的君王是不稱“皇”稱“帝”的。到秦王赢政統一中國以後,他認為“今名号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才決定把“皇”、“帝”二字結合起來,成為最高封建統治者所獨有的稱号。

洪秀全從《勸世良言》中找到了基督教的上帝,用獨一真神發動群衆,領導了一場偉大的農民革命。這樣,太平天國革命披上了一層“宗教的外衣”。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呢?

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觀”但是,對宗教的客觀作用要作具體的分析。

基督教平等思想

一種流行的說法是:洪秀全吸取了西方原始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并把它和中國古代儒家的大同思想揉合起來,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三篇理論文章。

事實真相究竟怎樣?

洪秀全是在一八四三年閱讀《勸世良言》的,一八四七年三月以後才讀到《聖經》。一八四七年三月以前,洪秀全閱讀到的有關基督教的書籍僅止于《勸世良言》,我們翻開《勸世良言》,再三閱讀也沒有發現任何原始基督教的平等思想。

1845、1846年,洪秀全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闡述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平等思想,這些思想和《勸世良言》風馬牛不相及,和聖經更無關系。這些文章反映了農民要求平等的思想,同時,洪秀全也從儒家經書中吸取了思想資料。在《原道醒世訓》中,洪秀全運用《禮運篇》的材料描畫了一個革命奮鬥目标。

《禮記》的禮運篇是不是孔丘的着作,在這篇

文章裡,我們不打算展開讨論。但是,洪秀全是把《禮運篇》當作儒家思想加以接受和運用的。

1847年3月,洪秀全在廣州閱讀了聖經,這是他第一次全面地接觸了基督教的教義和思想。

1850年11月初,金田起義前後,開始實行了體現财産公有和消費平等的聖庫制度。根據《太平天國起義記》記載:

“前此各教徒已感覺有聯合一體共禦公敵之必要,彼已将田産屋宇變賣,易于現金,而将一切所有繳納于公庫,全體衣食俱由公款開支,一律平等。”這種聖庫制度和前引《新約》《使徒行傳》中的記載是十分相似的。聖庫制度這個體現财産公有、平均消費的形式,很可能是從《新約》《使徒行傳》中得到啟示而确立的。但是,洪秀全的财産公有,平均消費的思想本身,不大可能是從聖經中取得思想資料的。這因為:第一,早在洪秀全接觸聖經以前,他的财産公有、平均消費的思想就已經形成了;第二,從整個說來,聖經并沒有宣傳信教的人要把全部财産上繳給上帝,也沒有宣傳平均消費,即使《使徒行傳》也不例外。

造反有理

無論如何,洪秀全也算得上晚清衰世中為數不多的大人物。其行為的根源當然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一種有意無意的大病之後的幻覺,或者某個類似《勸世良言》的小冊子的“神啟”。社會根源和個人的成熟願望,都是導緻造反的重大理由。

造反是需要理由的。曆史上農民起義或者造反,多半出于官逼民反。秦末“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的憤怒呐喊,是這種循環的先聲。

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給洪秀全提供了起義或者造反的理由。洪楊起事前20年,龔自珍即已預言“起視其世,亂亦竟不遠矣”。第一次鴉片戰争後的南方局勢,的确如時人夏燮所言:“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夫至于能怕其官之所怕,則粵東之民……乎玩大府于股掌間矣。”兩次鴉片戰争中都被推到前沿的倒黴的欽差大臣耆英(1858年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中因為在天津談判時擅自回京被賜自盡)在簽訂《南京條約》後一年奏稱:“官與民,民與兵役,已同仇敵。吏治日壞,民生日困,民皆疾視其長上,一旦有事,不獨官民不能相顧,且将相防。困苦無告者,因而思亂。”反壓迫、均貧富、等等目标,都可以成為曆史性的理由。而太平天國的理想,給意欲謀反的民衆以一種宗教的狂熱,如烈火般點燃廣西以及南方半壁江山的幹柴。

單從廣西等地的平等主義訴求來看,當時的起義,無疑是具有相當的正當性的。比如婦女們即響應“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的号召,在拜上帝教主要發源地廣西桂平縣就流傳有“男學馮雲山,女學楊雲嬌”的民謠。而“姊妹親,同個房睡共口針,如今姐随洪楊去,妹也跟随一路行”的豪邁激情,更是顯示當時的起義是何其壯觀!

造反也是需要領袖人物的激情的。洪秀全的激情來自科舉失意,而出自個人欲望的激情,在很大程度上導緻他的目标和宣稱的天國的目标之間,從一開始就存在難以吻合的矛盾。1860年10月,中國第一個留學美國的人士容闳曾往天京拜訪天王,但不被所用。後來容闳投靠李鴻章,協助購回百多部機器而建成江南制造總局。容闳可能當時也看出了洪秀全的本質,所以後來稱“洪秀全于應試落第後,得失心盛,殆成一種神經病”。

考不上“大學”,造就洪秀全自己開科取士的逆反心理,這是激情的來源。洪秀全7歲入本地私塾讀書,14虛歲考為童生。此後四次應府試考秀才,分别在1828年、1836年、1837年、1843年,皆落第,前後一共經曆17年,未能考上生員(秀才)。應該是從1837年科場失意後異夢升天開始,洪秀全就已經慢慢萌生造反念頭。當時他已經自居“真命天子”。而直到晚年,他仍然是夢想實現“父子公孫坐天下”的王朝。錄一首其早期的詩如下,以明其志:“手握乾坤殺伐權,斬邪留正解民懸。眼通西北江山外,聲振東南日月邊。玺劍光榮存帝賜,詩章憑據誦爺前,太平一統光世界,威風快樂萬千年。”(《斬邪留正詩》,1837年)從所見洪秀全的詩文,他有些許才氣。不過,也許他的詩文還談不上俚俗不堪,但是打油詩居多确是事實,以這種水平,也難怪青年農民洪秀全考不上秀才。而其對手“劊子手”曾國藩的詩文則為一時之冠,書法自成一體,其立德、立功、立言幾為聖人。此論絕非成者王侯敗者寇的邏輯,實在是洪秀全不争氣。即使拿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而言,他早年那“一萬年來誰着史,三千裡外欲封侯”的豪氣遠非天王所能及也!

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的洪秀全大約在創拜上帝會(1843年)後自行改名秀全。秀全拆開,是“禾(吾)乃人王”。靠這種迷信和自我暗示加強政治激情,符合落第書生的水平。

以洪秀全個人的能力,無法真正承擔造反領袖的重任。所以,早起的準備活動,離不開一個重要人物,他就是馮雲山。馮雲山在永安封為南王,稱七千歲,不僅居洪天王之下,還居他發展的應該是弟子的楊秀清和蕭朝貴之下。但是,據《李秀成自述》所言,“謀立創國者出南山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馮雲山是太平天國起義前真正的領袖人物。但馮雲山又是洪秀全最早的支持者,是拜上帝會的始創人之一,他的能力從傳教時已經體現出來。1844年,洪秀全和馮雲山深入廣西傳教,洪秀全顯然缺乏領袖魅力,隻發展了非常有限的幾個人。洪秀全的表兄李敬芳是因為看到洪秀全藏的《勸世良言》,才鼓勵病歪歪的表弟仔細研讀,從而創立拜上帝教。而洪秀全沒有能夠團結這個人才,并且對于和他一起創業的洪仁玕也不能吸引住。他們均在入教不久就與洪秀全分手。而馮雲山在桂平紫荊山區,靠拾牛糞、打短工已接觸大量的底層人民,并以個人的卓絕努力,竟使拜上帝教發展成為擁有二三千人的組織。

洪秀全從一開始的激情、幻想和朋友的推動(或者裹脅)中,踉踉跄跄地扯起了大旗。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是個因為不能自拔而幹脆自我陶醉的過程。作為領袖,他應該對起義的目的和方向有個戰略性的基本設想。從金田到永安,到全州,到武昌,直到南京,洪秀全都在一種迷糊的狀态中領導着數十萬至上百萬人,卻一直沒有明确的奮鬥目标。

中國曆史走到19世紀中期,面臨“内憂外患”,時代提出的使命是體制創新和文化創新,否則無以自存。如果重複改朝換代的曆史,又何以正當回應曆史的召喚?

十大失誤

《李秀成自述》列出了太平天國十大失誤導緻其最終的敗北。除去戰事不利外,其餘各條都是和洪秀全本人有直接關系,他占了“五條半”。李秀成所列出的十大失誤包括:

一、(原文用此字)國之首,東王令李開芳林鳳祥掃北敗亡之大。

二、因李開芳林鳳祥掃北兵敗後,調丞相曾立昌陳仕保許十八去救,到臨青(清)州之敗。

三、因曾立昌等由臨青(清)敗回,未能救李開芳林鳳祥,封燕王秦日昌複帶兵去救,兵到舒城楊家店敗回。楊家店清将,現今日久,不能記得姓名。

四、不應發林紹璋去相譚。

五、因東王北王兩家相殺,此是大。

六、翼王與主不和,君臣而忌,翼起狽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帶去,此至大。

六、主不信外臣,用其長兄次兄為輔,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國而。

七、主不問政事。

八、封王太多,此之大。

九、國不用賢才。

十、立政無章。

國命者,因十之由而起,而性命無涯。

人物評價

1949年,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指出:洪秀全等人“代表了在中國共産黨出世之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孫中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說:“洪秀全未成而敗,清人貶之為寇,而我們4人(指孫中山、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的志向正如洪秀全一樣,那麼,我們4人倒成了清廷的‘四大寇’了。”

30年後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引起深入的讨論,主要有兩種意見:

一、不是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人物說。杜經國認為:西方的真理就是資産階段民主主義,洪秀全開始向西方隻找到了一個“皇上帝”,與西方資産階級的民主主義毫不相幹。到後期,他越來越傾向于宗教迷信與封建特權,因而更不能轉向資本主義。王凡也認為:洪秀全不是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他“發動革命所采取的輿論說教是農民意識的反映”,洪秀全的“平等思想并不是随着西方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這種觀念在中國古典經史上早有記述”,它“同西方的平等思想有本質的區别”,洪秀全在政權建制及政治觀念方面也是與近代西方背道而弛的。

二、向西方學習的先進人物說。蘇雙碧認為:洪秀全是近代史上向西方學習的先進人物,盡管“在洪秀全的思想領域中,既有新的資本主義的思想因素,又有濃厚的、傳統的封建色彩”,但“他制定了《天朝田畝制度》這個嶄新的農民革命綱領,提出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在曆史的進程中作出了新的貢獻,不承認這些,就無法解釋他為什麼贊成洪仁玕指出的旨在發展資本主義的《資政新篇》的事實。”

孫中山在《太平天國戰史》序中稱:“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三尺劍,驅逐異胡,即位于南京。朱明不數年,奄有漢家故土,傳世數百,而皇祀弗衰;洪朝不十馀年,及身而亡。無識者特唱種種謬說,是朱非洪,是蓋以成功論豪傑也。”

《清史稿》中評價洪秀全道:“秀全以匹夫倡革命,改元易服,建号定都,立國逾十馀年,用兵至十馀省,南北交争,隐然敵國。當時竭天下之力,始克平之,而元氣遂已傷矣。中國危亡,實兆于此。成則王,敗則寇,故不必以一時之是非論定焉。唯初起必讬言上帝,設會傳教,假“天父”之号,應“紅羊”之谶,名不正則言不順,世多疑之;而攻城略地,殺戮太過,又嚴種族之見,人心不屬。此其所以敗欤?”

簡又文:以破壞性及毀滅力論,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僅亞于現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

袁騰飛:人類曆史上傷亡最大的戰争是太平天國戰争,其次才是一戰和二戰。太平天國戰争使中國的人口由原來的4億減到了2.4億。洪秀全制造了曆史上最大的人類滅絕悲劇。

詩集作品

金鳥詩

鳥向曉兮必如我,太平天子事事可;身照金鳥災盡消,龍虎将軍都輔佐。

龍潛海角恐驚天,暫且偷閑躍在淵;等待風雲齊聚會,飛騰六合定乾坤。

毀馮雲山書館中偶像

神天之外更無神,何故愚頑假作真!隻為本心渾天卻,焉能超出在凡塵。

誡曾玉璟

迷途既返速加鞭,振起雄心趕向前。盡把凡情丢卻去,方能直上九重天。

吟劍詩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為家共飲和。擒盡妖邪掃地網,收殘奸宄落天羅。

東西南北敦皇極,日月星辰奏凱歌。虎嘯龍吟光世界,太平一平樂如何。

述志詩

手握乾坤殺伐權,斬邪留正解民懸。眼通西北江山外,聲振東南日月邊。

展爪似嫌雲路小,騰身何怕漢程偏。風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飛龍定在天。

家庭成員

幼天王洪天貴福

洪天貴福(1849-1864):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長子。登基後,玉玺于名下橫刻有“真主”二字,清方又誤稱為“福瑱”。1860年(文宗鹹豐十年)起,以幼主名義發布诏旨。1864年6月6日(太平天國甲子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同治三年五月三日)繼位登基稱“幼天王”(即幼主)。

明王洪天明

洪天明:天王洪秀全第四子,生甲寅四年九月廿四日,母吳氏,天王第十九妻。年漸長,封明王,戊午八年,定尊号為明王王四殿下永歲。

光王洪天光

洪天光:天王洪秀全第三子,與天明同歲生而稍長,母為天王第十二妻,姓氏不可考。後與天明同封,爵光王,戊午八年,定尊号為光王三殿下永歲。

幼東王洪天佑

洪天佑:天王洪秀全第五子,稱“王五殿下永歲”,東王楊秀清平反昭雪後,因追念楊秀清前功而無子,遂過繼給楊家。1861年6月,封為幼東王。

洪仁發

洪仁發:太平天國官員。廣東花縣人。洪秀全兄。早年在家種田。1850年全家赴廣西參加金田團營,後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初封國宗。1856年,楊韋内讧後,洪秀全疑忌異姓諸王,封為安王,與其弟洪仁達參與政事,挾制石達開。石達開出走後,削去王爵,改封天安。後又封為信王。1864年7月,天京失陷後,死于亂軍之中。

洪仁達

洪仁達:太平天國官員。廣東花縣人。洪秀全兄。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封國宗。一度被洪秀全革職,後改封勇王。1862年12月曾與洪仁發率軍進攻鎮江,尋退。1864年7月天京陷落,為清軍所俘。8月5日被殺。

族弟洪仁玕

洪仁玕(1822-1864):太平天國後期主要領導者,受封幹王。洪秀全族弟。執政之年,作《資政新篇》,提出一套統籌全局的革新方案。因與洪秀全的觀念頗有異同,引起洪秀全的猜疑。洪秀全死後,他雖輔佐幼天王,卻已無力回天。

洪秀全家族的曆史資料

根據洪氏世系資料編修的家譜,名為《萬派朝宗》記載了從金田起義前後一直追溯遠祖自江浙南遷到廣東的過程------洪氏于漢魏時世居彭城下邳(今江蘇邳縣),西晉懷帝永嘉之亂中南遷京口(今鎮江),東晉安帝時續遷新安郡遂安縣(今杭州市淳安縣),此後在各種戰亂中,輾轉經由江西婺源、福建汀州等而入廣東。南宋名臣洪皓的曾孫洪璞出任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縣尉,舉家遷到晉江。元末社會動蕩,唯嶺南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孫洪貴生從福建遷往廣東潮州府海陽縣(古代縣名)的布心(今屬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布新村)。所以洪貴生是洪氏遷入廣東的始祖。洪秀全便是洪氏遷入廣東後的第十六世孫,也即是遷到花縣官祿布後的第六代。洪秀全其祖先洪皓是南宋時期的名臣與當時的嶽飛都是同期的反金愛國民族英雄。

據史料和洪秀全族譜記載,明成祖永樂年間,又四世,有念九郎(即梅州市梅縣區石坑洪氏始祖)率妻子由豐順布心到石坑定居,始建圍屋“梅魁第”。清朝康熙年間,洪秀全太祖随其父由嘉應州石坑(今梅州市梅縣區石坑)遷往花縣(今花都)福源水(1814年1月洪秀全在此地出生),後又再遷官祿布居住。

廣東花縣《洪秀全族譜》所錄宗祠對聯為證:由嘉應(今梅州)徙楊梅,祖德宗功,經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籍花峰貫花邑,光前裕後,耕也學也,恢複敦煌之遺風;由嘉應居石坑,尊祖敬宗,長念馨香俎豆;遷花峰住官祿,光前裕後,宏開禮樂冠裳(花都官祿布洪氏宗祠壁聯)。此聯之嘉應是指今日廣東梅州市梅州市在清朝時稱為嘉應州。

死因之謎

1864年3月,天京合圍後,城内糧食不足,洪秀全帶頭吃“甜露”(草團)充饑,因而緻病。1864年6月1日(同治三年4月27日),洪秀全病逝天京,清軍在城陷後将他的遺體毀掉。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主要将領,洪秀全去世時,他在天京主持天京保衛戰,對天王府的情況當有較确切的了解。曾國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中,言及洪秀全之死:“天王(洪秀全)斯時焦急,日日煩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其後半部分中說:“天王之自殺,更令全局混亂。”太平天國的對手、曾國藩在一八六四年六月二十三日(7月26日)的奏稿中說:“首逆洪秀全實系本年五月間,官軍猛攻時,服毒而死。”同年七月初七日又奏稱:“有僞宮婢者,系黃姓女子,即手埋逆屍者也,臣親加訊問。據供,洪秀全生前,經年不見臣僚,四月二十七日因官軍急攻,服毒身死,秘不發喪。而城裡群賊,城外官兵,宣傳已遍,十餘日始行宣布。”根據上述資料,大多史家認為洪秀全系“服毒自殺”。郭廷以說洪秀全之死,“以服毒說為近真”;簡又文在《太平天國全史》中指出,洪秀全自殺是“事實”;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根據《李秀成自述》内容,認為洪秀全“四月十九日(天曆,即1864年6月1日)服毒逝世”。但當時的學者對洪秀全自殺說,已有一定程度的懷疑。

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位于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大布鄉官祿村,是洪秀全成長、耕讀和從事早期革命活動的地方。原故居于金田起義後被清軍焚毀。1961年,廣州市文物考古隊發掘出房屋牆基,重建。建築為泥磚瓦木結構,一廳五房,六間相連,坐北向南,東西寬16.5米、南北深5.5米,每間房子約13平方米。西端第一間為洪秀全夫婦住房,室内陳設簡陋,僅有床、桌子和凳子。第二間房子正面挂洪秀全太祖洪英綸夫婦畫像,畫像有洪秀全的親筆題詩。

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周圍環境優雅。

人物争議

關于洪秀全死亡日期,有三種說法:1864年6月1日,1864年5月26日或1864年5月24日。

上一篇:張志熔

下一篇:雙頭龍高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