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蟒

泰坦蟒

目前已知最大的蛇類
在最近一期《自然》雜志發表了Jason J. Head等人的論文《新熱帶界古新統發現巨型蟒蛇暗示過去赤道更熱》,文中稱在南美洲哥倫比亞東北部的瓜希拉半島大約6000萬年前到5800萬年前的塞雷洪組(Cerrejon Formation)地層發現了一條巨大的蛇類化石。命名為(Titanoboacerrejonensis)塞雷洪泰坦蟒,屬名的意思是“泰坦的蟒蛇”,種名是紀念發現地塞雷洪。塞雷洪泰坦蟒屬于蟒科(Boidae),推測體長14米,體重1135千克,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蛇。據說這樣大的變溫動物,至少要在最低從30℃到34℃的氣溫下生存,所以确定在古新世的新熱帶界因為有大量二氧化碳而高溫的氣候模型的假設一。
    中文名: 拉丁學名:tianoboacerrejonesi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爬行綱 亞綱: 目:有鱗目 亞目: 科:蟒科 亞科:蚺亞科 族: 屬:蟒屬 亞屬: 種:泰坦蟒 亞種: 分布區域:南美洲哥倫比亞北部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泰坦蟒 中文别名:地獄巨蛇 分布:在近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

簡介

《自然》雜志發表了Jason J. Head等人的論文《新熱帶界古新統發現巨型蟒蛇暗示過去赤道更熱》,文中稱在南美洲哥倫比亞東北部的瓜希拉半島大約6000萬年前到5800萬年前的塞雷洪組(Cerrejon Formation)地層發現了巨大的蛇類化石。命名為塞雷洪泰坦蟒(Titanoboa cerrejonensis),屬名的意思是“泰坦的蟒蛇”,種名是紀念發現地塞雷洪。塞雷洪泰坦蟒屬于蟒科(Boidae),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蛇。據說這樣大的變溫動物,至少要在最低從30℃到34℃的氣溫下生存,所以确定在古新世的新熱帶界因為有大量二氧化碳而高溫的氣候模型的假設一緻。

特征

泰坦蟒身長可達到50英尺(約合15.24米),體重超過2500磅(約合1134公斤),這兩個數字已經足以說明它們的可怕之處。它們的獵物包括巨鳄。

滅絕

泰坦蟒早在近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形象地說,它們就像是将現代蟒蛇放大後的産物。

考古發現

發掘地址

據哈斯廷斯介紹,2004年至2007年間,他們在挖掘哥倫比亞東北部一座露天煤礦(此處也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化石遺址)時,在相鄰的兩個地方找到了Titanoboa蟒和crocodilyform鳄的化石。這兩種爬行動物都分布于距今6000萬年前的南美洲.那時,南美洲當地環境正處于轉變為現代雨林的前夕.哈斯廷斯說,該化石遺址是“讓我們對當前生态系統的開端有了初步了解的發現之一。”

外貌體态

如果你希望看到兩個史前怪獸之間勢均力敵的慘烈厮殺,結果一定非你所願:在體長達45英尺(約合13.7米)的Titanoboa cerrejonesis巨蟒面前,體長僅7英尺(約合2.1米)的Cerrejonisuchus improcerus鳄根本不堪一擊。領導實施這項研究的美國佛羅裡達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研究生亞曆克斯-哈斯廷斯(Alex Hastings)表示,兩者之間的戰鬥“呈一邊倒的局面”。

亞曆克斯-哈斯廷斯說:“即便是最小的Titanoboa蟒,面對我們發現的最大的crocodilyform鳄,都不會給對手任何機會。”哈斯廷斯與佛羅裡達大學所屬的佛羅裡達自然曆史博物館共同實施了最新研究。

生存流域

研究人員指出,除了發現Titanoboa蟒和crocodilyform鳄比鄰而居的證據外,如今的蛇與鳄後代的行為也進一步體現了這兩種爬行動物之間的交鋒。例如,亞馬遜流域的現代水蟒(包括當前世界最大蛇類頭銜保持者綠巨蟒)常常以鳄魚家族的現存成員為食,如凱門鳄。

泰坦蟒與今天蟒蛇脊椎骨大小比例

哈斯廷斯表示,與這些蛇類一樣,Titanoboa蟒可能總是在水邊遊弋,一旦crocodilyform鳄放松警惕.就出其不意纏住其身體,令這個“小家夥”窒息而亡。他說:“對于可憐的crocodilyform鳄來說,這當然不是一個好的結局。”研究成果2010年1月28日發表于《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志》上。如果成功逃脫Titanoboa蟒的魔爪.crocodilyform鳄則可能以小蛇、青蛙、蜥蜴和哺乳動物為食。

最新發現

研究報告稱,crocodilyform鳄的親屬是鳄魚家族中最小的成員dyrosaurid鳄,口鼻部非常短小,似乎專門以常常被“老大哥們”忽略的小動物為食。哈斯廷斯稱,Titanoboa蟒是當時體型最大的陸地爬行動物,最新發現讓科學家對這種巨蟒又有了更多了解。他說:“這将充實我們對這些爬行動物各種能力的認識。”

上一篇:球鼠婦

下一篇:金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