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馓子

油馓子

以麥、稻、黍等原料經面制油炸而成的冷食
撒子,一種古老的漢族面食,古稱寒具,是古代寒食節的美食。是以麥、稻、黍等原料,經面制油炸而成的冷食,後泛指制熟後冷食的幹糧。寒具作為周朝祭祀品,證明寒食節的起源,與神靈祭祀有着密切關系。油馓子是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的風味名點之一。客人入座後,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馓子遞到客人面前,然後斟上香噴噴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給客人泡上主人喜歡食用的新疆石河子産的方塊糖。油馓子色澤黃亮,香脆味甘。現在過春節,有的漢族人家也請少數民族鄰裡巧手幫做油馓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見油馓子亦成為各族人民共同喜愛的名點美食了。
    中文名:油馓子 外文名: 分類: 口味:可口宜人 主要食材:面粉 輔料:菜籽油

菜品特色

“撒子”古為寒食節的“寒具”,是著名時令美食。由于寒食節禁火,寒食節的前一日就稱之為“炊熟”,人們在這一天會準備各式各樣可供冷食的食物,留待後面幾天吃,直到清明結束。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撚成環钏形,……入口即碎脆如淩雪”。可見馓子麻花的古老非一般食品可與之媲美的了。”寒具稱謂,始見于《周禮.笾人》:“朝事之笾,其實黃、白、黑”,鄭司農注:“朝事,謂清朝,未食,先進寒具口實奕之笾。”寒具是以麥、稻、黍等原料,經面制油炸而成的冷食,後泛指制熟後冷食的幹糧。寒具作為周朝祭祀品,證明寒食節的起源,與神靈祭祀有着密切關系。

做法

春秋戰國時期,寒食節禁煙時食用的“寒具”,主要指撒子、麻花之類的面制油炸食品。

南北朝時的“寒具”為細環餅。賈思勰《齊民要術》載:“細環餅,一名寒具,以蜜調水溲面,”油炸至金黃色後即可食用,味道極為脆美,類似于今天的甜點心。史料記載,五代時金陵“寒具”制作技藝精湛,“嚼着驚動十裡人”。蘇轼在《寒具》詩中,對此大加贊賞:“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黃深。夜來春睡農于酒,壓扁佳人纏臂金。”

發展到現代,寒具面制油炸食品,如食品撒子、麻花等,仍然是我國人民非常喜愛的食品。

如金絲套環般黃金燦燦的馓子,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如金條纏繞,九曲十彎,又如琥珀似的雕塑,叫人喜愛不已。

基本内容

馓子:是維吾爾等民族的節日食品。是将用花椒水、熟油、蛋清等和好的面搓成細條,放油鍋裡炸,使其形狀呈大半圓狀,炸至金黃色時撈出擺放在盤内,圍擺成多層圓柱形,形狀美觀、色澤黃亮、酥脆爽口。

知識介紹

馓子是用油水面搓條炸制而成,松脆可口,是新疆回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喜愛的風味名點。

營養價值

馓子是用油水面搓條炸制而成,主要營養成分是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屬高熱量、高油脂類食物,不宜多食。

高血脂患者、糖尿病人、肝腎功能不全者不宜食用;老年人、孕婦、肥胖人群不宜多食或幹脆不食。

面粉用清油、花椒水和起,切小塊,壓成圓餅,從中開洞、拉長、搓條、盤層、拉細,入熱油炸至金黃色而

成,味香酥脆。

相關菜品

馓子煨牛肉

主料:牛肋肉

輔料:馓子、土豆、西紅柿、蔥、姜、幹蔥、香菜

調料:鹽、白糖、醬油、料酒

烹制方法:

1、将牛肉切成塊,加入醬油、鹽、料酒、蔥、姜腌制片刻備用;

2、坐鍋點火倒入油,下蔥段煸香,放入牛肉翻炒,加鹽、料酒、醬油,适量水,再放入西紅柿、土豆,加少許糖,轉入電壓力鍋中壓15分鐘;

3、坐鍋點火倒油放入幹蔥煸香,倒入适量牛肉湯,燒開後放入馓子,煮入味,出鍋和牛肉一起裝盤,撒入香菜即可。

特點:味濃醇香,風味獨特。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制作比較麻煩。在事先将礬、堿、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溫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饧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然後進一步加工炸制。

回鄉馓子

制作方法是:将精面粉加入鹽水揉和,反複揉壓後,搓成粗條,抹上食用油放入盆中醒面。待油鍋熱時,将面條制成并列成環狀,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撈出涼幹即可食用。特點是造型優美,香脆可口。

臭豆腐燒馓子

要先做臭豆腐,市場裡買的臭豆腐做出來不好吃。

制作方法:豆腐放入壇中,加點隔年留下的爛鹹菜汁做成的鹵液,壇子封好口,數天之後取出(時間長短要根據季節),白豆腐已成青墨色的臭豆腐了。然後燒制臭豆腐,原料:臭豆腐、辣椒、青蔥、蒜、料酒、豆瓣醬、糖、醬油、高湯。

做法:

1.臭豆腐洗淨,待用。

2.另用2大匙油炒香辣椒、青蔥、蒜,再加入豆瓣醬煸炒,然後依次放入料酒、糖、醬油、高湯,臭豆腐入鍋焖制。注意高湯稍微多點。

3.小火焖煮至湯汁濃郁,盛入煲内,加入馓子,蓋上蓋子焖半分鐘即可食用。

上一篇:阿門阿前一顆葡萄樹

下一篇:水果冰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