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子

油桐子

中藥名詞
“油桐子”,出自《本草綱目》,《本草綱目》記載:岡桐,即白桐之紫衣者。“油桐子”又名:罂子桐、虎子桐(《本草拾遺》),荏桐(《本草衍義》),光桐、五年桐、百年桐、光面桐。落葉喬木,高3米至10米。油桐,大戟科,屬落葉喬木,樹皮灰色,枝條粗壯,葉卵圓形,花雌雄同株,花萼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花瓣白色,有淡紅色脈紋,倒卵形,子房密被柔毛,核果近球狀,種皮木質。花果期3-9月。有粗壯無毛之枝,幼枝稍具長毛。
  • 藥品名:
  • 外文名:
  • 别名:
  • 是否處方藥:
  • 主要适用症:
  • 主要用藥禁忌:
  • 劑型:
  • 運動員慎用:
  • 是否納入醫保:
  • 批準文号:
  • 藥品類型:
  • 界:植物界
  • 中文學名:油桐子
  • 中文别名:桐子、桐油樹子、高桐子、油桐果
  • 英文名:SeedofTungoiltree
  • 性質:油桐小喬木
  • 高:3米至10米

概述

油桐子出自《本草綱目》;《綱目》:岡桐,即白桐之紫衣者。油桐,枝幹花葉并類岡桐而小,樹長亦遲,花亦微紅。但其實大而圓,每實中有二子或四子,大如大楓子。其肉白色,味甘而吐人。亦或謂之紫花桐,人多種莳收子,貨之為油,入漆家或艌船用,為時所須,人多僞之,惟以篾圈蘸起如鼓面者為真。

油桐小喬木,高達9m。枝粗壯,無毛,皮孔灰色。單葉互生;葉柄長達12cm,頂端有2紅紫色腺體;葉片革質,卵狀心形,長5-15cm,寬3-14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楔形,全緣,有時3淺裂,幼葉被誘色短柔毛,後近于無毛,綠色有光澤。

花先葉開放,排列于枝端成短圓錐花序;單性,雌雄同株;萼不規則,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紅色的斑點與條紋;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輪,上端分離,且在花芽中彎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直徑3-6cm。種子具厚殼狀種皮。花期4-5月,果期10月。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種子毒性較大,樹皮及樹葉次之,新鮮的毒性較大。種子榨油後的油餅仍然有毒,比桐油毒性大。人食5—6粒種子即可中毒,症狀先是腹痛,大吐大瀉,然後頭昏、口渴,以緻虛脫等。山羊吃其葉,出現精神萎糜、腹瀉、不食、流涎、便血等症狀。有些尚有咳嗽、鼻漏,有些有神經症狀。

馬中毒後不食、出汗、以及胃腸炎症,下痢、流涎、呼吸困難、心悸、全身抽搐、因心衰而死。在牧區幼樹樹叢放牧的牲畜吃後能引起死亡,牲畜吃修剪下來的枝條也是危險的。

油桐根:消積驅蟲,祛風利濕。用于蛔蟲病,食積腹脹,風濕筋骨痛,濕氣水腫。

油桐葉:解毒,殺蟲。外用治瘡瘍,癬疥。

油桐花:清熱解毒,生肌。外用治燒燙傷。

藥品簡述

藥名:油桐子

漢語拼音:you tong zi。

英文名:Seed of Tungoiltre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rnicia fordii (Hemsl.)AiryShaw[Aleurites fordii Hemsl.;A.cordata Muell.Arg.]。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

科屬分類:大戟科。

别名:桐子、桐油樹子、高桐子、油桐果。

性味:甘;微辛;性寒;大毒。

功能:吐風痰;消腫毒;利二便。

主治:風痰喉痹;痰火痹疬;食積腹脹;大、小便不通;丹毒;疥癬;燙傷;急性軟組織炎症;尋常疣。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1-2枚;或磨水;或搗爛沖。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搗敷;或磨水塗。

生态環境:喜生于較低的山坡、山麓和溝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種子。

采收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

炮制方法:将其堆積于潮濕處,潑水,覆以幹草,經10d左右,外殼腐爛,除去外皮,收集種子,曬幹。

用藥禁忌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孕婦慎服。

不良反應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油桐,種子最毒,樹葉和樹皮次之,新鮮的毒性較劇。

中毒症狀

誤食後半至四小時内發病,輕度中毒表現為胸悶,頭暈;一般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的出汗,血性大便,全身酸痛無力,呼吸困難,抽搐,因心髒麻痹而死亡。

解救方法

速洗胃,導瀉;服蛋清或面糊;飲大量糖水及淡鹽水或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如抽搐可用鎮靜劑;如循環衰竭可用強心興奮劑等對症治療。

民間解毒法:

方一、食紅糖糯米稀飯;

方二、大量飲鹽水;

方三、甘草一兩煎水飽飲。

中藥化學成分

1、種子含46%脂肪油(桐油),主要成分為桐酸(eleostearic acid),異桐酸(isoeleostearic acid)及油酸(oleic acid)的甘油酯。

2、油桐子各地産的油桐子的一般組成雖有差異,但總的說,種子含油約35%,種仁含油約50~61%。另一報道,果實含粗脂肪61.500%,粗蛋白質16.569%,水分3.742%,大部分的糖為非還元性糖,此外又含戊聚糖6.68%。油桐子榨油後的桐餅,尚含油3.1~6.6%,又含氮2.12%,磷1.13%。

因含有能引起動物胃腸炎的毒性皂甙,故不作飼料而常用力肥料。此種有毒成分在油中溶度小,故桐餅的毒性遠比桐油為大。據說,在70~100℃久熱或在高壓蒸氣中2小時,該毒性成分能被破壞,但可能還含其他毒素。種仁中蛋白質種類尚少研究,其能溶于水者,可能為一種磷糖蛋白質;又用稀鹽酸、10%食鹽水、0.2%氫氧化鈉,曾分别分出幾種蛋白質。桐餅蛋白質的組成氨基酸以精氨酸(10.87%)、缬氨酸(8.33%)、亮氨酸(7.57%)和苯丙氨酸(7.28%)等為多。

3、同屬植物Aleuritesmontana的種子組成及其所産的油,都與油桐極相似。此植物的油名木油(Woodoil),國際上常稱為中國木油,而油桐所産的油名為桐油(Tungoil)。由于此二種油性質相似,故常混淆不清。木油中的桐酸含率為75%,比桐油的77%略低。

常用選方

1、治瘰疬:桐油樹子磨水塗,再以一、二個和豬精肉煎湯飲。不可多用,宜多服數次。(《嶺南采藥錄》)

2、治疥癬:油桐果搗爛絞汁敷抹。

3、治燙傷:油桐果搗爛絞汁,調冬蜜敷抹患處。

4、治鏽鐵釘刺傷腳底:鮮油桐果和紅糖搗爛敷貼。(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5、治膿疱瘡:嫩油桐果切開,将果内流出的水塗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6、治丹毒:油桐殼焙焦,研細面,香油調塗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7、治大小便不通:桐油樹種子一粒。磨水服,大約半粒磨水一兩。(《貴州草藥》)

文獻論述

1、《綱目》:風痰喉痹,以子研末吹入喉中取吐。

2、《嶺南采藥錄》:磨水塗瘰疬。

3、《貴州民間方藥集》:有利便、催吐、鎮咳作用。消積食,治氣脹,并治婦女月經不調。外用可治毒瘡、疥癬。

4、《福建民間草藥》:消腫解毒,治疥癬、燙傷。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别

    本品呈類方形塊狀或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稍具光澤,平滑或有龜裂紋。質脆,易破碎,斷面不整齊,具光澤,有細孔。無臭,味澀、苦後略甜。以黑色略帶棕色,不焦不碎,味微苦而澀者為佳。

    顯微鑒别取兒茶粉末以水裝置,放置片刻,量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大量針狀結晶及黃色塊狀物。

      化學鑒定

      1、取本品粉末約0.1g,加水10ml,使溶解,濾過,濾液加三氯化鐵試液l-2滴,溶液呈墨綠色。(檢查鞣質)

      2、取本品粉末約0.1g,加水25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10ml,加飽和溴水約5滴,立即發生黃白色沉澱。

      3、取火柴杆一端入本品水浸液中,使輕微着色,待幹燥後再浸入鹽酸中立即取出,直火焰附近烘之,杆上即顯深紅色。(檢查兒茶精)

      4、取本品約0.2g,加水50ml使溶解,加濃鹽酸5ml與甲醛試液10ml,水浴上加熱,有黃棕色沉澱,放冷,濾過,濾液中加三氯化鐵試液數滴與固體醋酸鈉5g,下部應呈棕紅色,不得呈藍色。(檢查其他鞣質混入)

      5、薄層色譜取本品細粉1g,加甲醇液10ml溶解,濾過,濾液供點樣。另以兒條精甲醇液點樣對照。同點于0.5%CMC矽膠G闆上,用氯仿-甲醇-甲酸(8:2:0.08)為展開劑,展距16cm,噴含1%鹽酸的0.05%對二甲氨基苯甲醛己醇溶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紫色斑。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怕嚴寒,栽培區域範圍在北緯22°15’-34°30';東經99°41'-122°07'。年平均溫度16-18℃,在10℃以上的活動積溫在4500-5000℃,全年無霜期240-270d,能耐冬季暫短低溫(-8--10℃),長期處于-10℃以下則引起凍害。遇春季晚霜及花期低溫受害極大。年降雨量900-1300mm。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可與花生、油菜、芝麻、赤豆、蠶豆等間作,亦可與杉樹、茶樹混交。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采用成熟果實,去皮後立即播種或用濕沙貯藏。春播,按行株距4m×4m開穴,每穴播種子2顆,覆土6cm,稍加鎮壓。經1-2個月出苗。出苗後每穴留壯苗1株。

            田間管理

            生長期間要松土除草,施追肥,以磷鉀肥為主。冬季要在行間中耕,并施以廄肥、堆肥。雨季要開溝排水。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枯萎病、角斑病;蟲害有桑白盾蚧、油桐尺蠖、橙斑白條天牛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