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旋

油旋

山東濟南食品
油旋,是山東濟南漢族傳統名吃,外皮酥脆,内瓤柔嫩,蔥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故名油旋。[1]有圓形和橢圓形兩種。更有精細者,在油旋成熟後捅一空洞,磕入一個雞蛋,再入爐烘烤一會,雞蛋與油旋成為一體,食之更美。相傳油旋是清朝時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齊河縣)去南方闖蕩時在南京學來的,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徐氏兄弟來濟南後依據北方人的飲食特點将油旋的口味改成鹹香味,一直傳承至今。
    中文名:油旋 外文名: 分類:小吃 口味:鹹 主要食材:面粉 拼音:You Xuan

菜品介紹

起源

相傳油旋是清朝時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齊河縣)去南方闖蕩時在南京學來的,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徐氏兄弟來濟南後依據北方人的飲食特點将油旋的口味改成鹹香味,一直傳承至今。

清代顧仲編着的《養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制作:“……和面作劑,擀開。再入油成劑,擀開。再入油成劑,再擀如此七次。竈烙之,甚美。”據說道光年間濟南城裡的鳳集樓是較早經營油旋的店家,光緒二十年開業的“文升園”飯莊,曾以經營油旋等衆多地方小吃而聞名泉城。

發展

民國初年時,濟南有十幾家經營油旋的店鋪,油旋成了當時名揚全國的小吃。如今濟南惟一得到制作油旋真傳的手藝人是69歲的蘇将林,他的師傅耿長銀年輕時就是文升園飯莊打油旋的好手。

從師

在蘇将林的記憶裡,他的師傅耿長銀是位純樸厚道又嚴肅認真的老師。

耿師傅從文升園出來後,北洋大戲院附近經營過油旋。1956年,濟南召開全市名吃大會,大會選拔了耿師傅制作的油旋。會後,耿師傅調入當時濟南赫赫有名的聚豐德飯店,幾個月後,蘇将林也來到了聚豐德,開始跟着耿師傅學做油旋。

耿師傅嚴格按照過去師傅帶徒弟的方法手把手地教蘇将林學活兒,蘇将林那時剛滿18歲,平時除了打油旋以外,其他例如砸焦子(焦炭)、準備配料、和面等雜活基本上都由他來幹。蘇将林回憶說,烤油旋的爐子不一樣,那是個用方磚盤起來的圓形爐子,裡面燒焦子,先把尚未成形的油旋放在鏊子上烙烤,再兩面淋油放進爐子内壁上烘烤。油旋烤好後,要用手伸進爐火中把燙手的油旋拿出來,手臂還不能碰到熾熱的爐壁。

蘇将林剛開始學的時候手法不熟練,稍不留神胳膊就會被高溫的爐壁烙起紅紅的水泡,有時疼得不敢穿長袖衣服。耿師傅經常對蘇将林說:“想學好打油旋不能怕吃苦,我當年學手藝時也是這麼挺過來的,隻要肯下工夫,時間久了自然能靈活掌握。”一年後,吃苦肯幹的蘇将林成為耿師傅的“關門弟子”,在聚豐德全體員工的見證下,師徒二人按古老的方式簽訂了拜師協議。

精益求精

1990年,蘇将林代表山東赴杭州參加了全國名小吃展示會,他現場制作的油旋、扁擔燒餅和小油酥芝麻餅(後兩種小吃也曾是濟南名吃,現瀕臨失傳)在許多挑剔的南方評委中好評如潮。蘇将林不僅跟師傅學會了制作圓形油旋、雞蛋油旋和馬蹄油旋,自己還創造了壽桃油旋。

蘇将林說制作油旋時和面最重要,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和面時的摻水量是不同的。做完油旋後應做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意思是面的軟硬、黏濕程度恰到好處,手上和盆裡幹幹淨淨,連一點多餘的面也留不下。蘇将林打油旋時,記者能聽到他手中的擀面杖不時地敲擊案闆,發出有節奏的“鼓點”聲,蘇師傅說這叫“打點”,是老一輩油旋藝人傳下來的。因為油旋作坊在屋裡,賣油旋的從來不吆喝,他們靠打點代替吆喝聲,“老吃油旋的”聽到清脆悅耳的打點聲就知道油旋快做好了,許多老顧客就會過來買。

小小的油旋看上去雖不起眼,制作工藝卻不簡單,薄薄的小餅竟由60餘層薄如報紙的面皮疊壓而成,怪不得有的顧客喜歡一層層地剝着皮吃。早些時候,老濟南人吃油旋時喜歡喝碗米粉或高湯馄饨,近半個世紀以來,大大小小的米粉鋪子也漸漸衰落。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濟南打油旋的人越來越少了,後來隻剩下聚豐德等兩三家店鋪還在經營油旋。蘇将林說有些吃着油旋長大的老濟南人告訴他,偶爾在街上還能碰到推着三輪車叫賣油旋的個體戶,但他們的油旋不僅走了味,還硬邦邦的咬不動,“扔到十二馬路上也摔不開”。

傳承

蘇将林說,當年聚豐德油旋的生意很好,基本上是打多少賣多少。即使是上世紀60年代人民生活困難時期,摻了地瓜面的油旋還是供不應求。聚豐德飯店的油旋平時除了零售外一直是店裡款待外賓的招牌面點,西哈努克親王來濟南時曾到聚豐德品嘗過油旋。令人遺憾的是,耿長銀于上世紀80年代辭世;1992年,打了半輩子油旋的蘇将林也退休離開了聚豐德。他說臨回家那天,他最舍不得的是那張跟随了他多年的棗木案闆。蘇将林回家後一直悶悶不樂。蘇将林說幾十年來他先後教過十幾名學徒打油旋,卻沒有一個人打的油旋讓他感到滿意,他至今沒有跟一名“徒弟”簽約。

蘇将林說他不能眼看着傳承了一個多世紀的手藝斷送在自己的手裡,後來,他和老伴一起在泉城路老百貨大樓對面的胡同裡開了一家油旋作坊,撲鼻的蔥香和清脆的打點聲常常使小小的胡同裡門庭若市。一天,一名來買油旋的中年男子對蘇師傅說,他父親上世紀40年代去了台灣,幾個月前回濟南探親時,幾乎找遍了半個濟南也沒能吃到少年時記憶中的油旋,如果他父親有福氣,下次探親時一定讓他得到滿足。蘇将林一直恪守“師訓”,從來不賣過夜的油旋,他說:“油旋應趁熱吃,剛出爐的油旋最好吃,如果賣過夜變硬的油旋等于砸自己的牌子。

”2000年,泉城路改建,蘇将林在胡同裡的油旋作坊被拆除。聚豐德飯店經理為振興店裡的名優小吃,把蘇将林重新請回店裡。年近古稀的蘇将林說,他三個孩子都無心繼承父業,店裡又沒人踏踏實實跟他學手藝,他以前的許多學徒嫌“學打油旋掙錢少”,紛紛轉行。蘇将林表示他隻要活一天就要打一天油旋,他擔心如果自己哪一天不能做油旋的時候,濟南傳統的油旋手藝将會失傳,這是最令他痛心的。

不過峰回路轉,柳暗花明。2014年是讓宋老先生為之舒心的一年,因為老手藝終有了黑發傳承人,在濟南又能吃到正宗“蘇氏油旋”了。從3月11号這天起,80歲的“蘇氏油旋”掌門蘇将林正式将打制油旋的手藝傳給自己的外孫聶書恒。“我從師傅手裡學到手藝,不能讓這門手藝斷送在我手裡。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願學,我外孫能有這個心,想繼承這門手藝,我樂意教他。”蘇将林老人笑着說,一想自己的手藝後繼有人了,心裡很高興。

典故

1958年的一天使蘇将林終生難忘,那天上午,他像往常一樣正在店裡忙活着,突然店裡接到緊急通知,說防疫部門要來檢查衛生。濟南防疫站的工作人員破天荒地把大大小小的檢測儀器扛到了店裡,兩名穿白大褂的女同志不僅把打油旋用的油、鹽、蔥等配料化驗了一個遍,還用顯微鏡把蘇将林和耿師傅的手研究了好半天,蘇将林後來才明白那是在檢測他們手上的細菌。

檢查完畢後,店裡經理說有客人等着拿油旋,正說着兩名穿中山裝的中年男子來到屋裡,站在蘇将林和耿師傅身後等着。蘇将林感到奇怪的是這兩名“顧客”始終未說過一句話,兩眼一直盯着他倆做油旋。很快,20個油旋做好了,這兩個人小心翼翼地将每個油旋用透明塑料紙包好後才離開。10分鐘後,經理興沖沖地跑進來喘着粗氣說:“報告給你們一個特大喜訊,你們知不知道,你倆剛才打的油旋是送給敬愛的毛主席吃的,他老人家正在濟南考察。”蘇将林說當時别提心裡有多高興了,那一天,整個聚豐德洋溢在一片歡樂的氣氛裡,蘇将林後來聽說毛主席當時住的地方離聚豐德隻隔着四條馬路。

入“非遺”

在“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濟南的傳統小吃“油旋”榜上有名。申報油旋制作技藝的是省城的弘春美齋,它是濟南市申報省級二批“非遺”名錄中唯一的個體商戶。

名人典故

學界泰鬥、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家山東臨清,季老從6歲起,就離開老家,來到濟南投奔叔父,并在濟南讀私塾,上小學和中學,後來去北京上大學。在濟南的生活,給季老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在季老的《我的童年》、《月是故鄉明》等多篇散文中,他都提到了家鄉和濟南。

季老非常喜歡吃濟南的特色小吃——油旋。蔡德貴教授很細心,他幾乎每個月都要到北京一次,每次來看季老,他都特意從濟南定做油旋,早上做好,中午趕到北京,讓季老當天就能吃上。這已成了蔡教授每次到北京的固定“課目”。考慮到老人家的健康,他每次都叮囑店家少放鹽。

季老對于家鄉的小吃非常滿意,還專門給做油旋的張姓店家題字:“軟酥香,油旋張”。

做法

普通做法

食材準備

原料:面粉。

調料:豬大油,精鹽,蔥米,花生油。

制作步驟

1、将面粉加适量水、少許精鹽,醒2小時後,下劑,擀皮。

2、将擀好的皮抹豬大油、精鹽、撒蔥米,卷好(卷60層)制成生坯。

3、将生坯放吊爐裡烤至定型,取出;放在爐上層淋花生油烙制10分鐘至金黃色成熟即可。

注意事項

1.面團、蔥油泥的比例要恰當,制作手法要正确;

2.和面500克,春、秋、冬季用水300克,夏季用250克。

濟南做法

食材準備

原料:面粉。

調料:豬大油,精鹽,蔥米,花生油。

制作步驟

1、用上等白面加水和軟,稍饧後,揪下一個劑子,揉勻後,擀成薄皮,将蔥油泥(用豬闆油加大蔥剁的泥)抹在面片上,邊卷邊抻,至面皮極薄,卷成螺旋形圓柱。

2、放在擦過油的鏊子上,用手按扁至直徑8厘米、厚2厘米左右圓餅,烘至兩面挺身,再放入下面爐壁周圍烘烤,中間翻烤一次,至深黃色即熟。

3、取出後趁熱将有旋紋一面的中間用手指壓出窩,即成多達五六十層的油旋。

綏德做法

食材準備

原料:面粉。

調料:豬大油,精鹽,蔥米,花生油。

制作步驟

1、用精粉,溫水和面(加少許鹽、堿水),先和硬後蘸水踩軟,醒2小時;

2、分劑置油案上擀為長片,抹上化開的熟豬油,邊擀邊拉薄,撤上蔥花、鹽、花椒粉,

3、卷為面團,壓扁成餅狀,上爐鏊抹豬油翻烙,待見火色後排入平鏊之下爐圈内烘烤至熟。

上一篇:茄子炖土豆

下一篇:艇仔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