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

河源市

廣東省地級市
河源市是廣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粵東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區(之前為河源縣,是東源縣和源城區的前身)。河源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遊,東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鄰江西省贛州市。東江自北向南流經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市區東面交彙,使得整個城市三面環水,看起來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槎城”。河源市是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最具發展潛力金融生态城市,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
    中文名:河源市 外文名:Heyuan City 别名:槎城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地級市 所屬地區: 地理位置:東江流域 面積:1.58萬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源城區、東源縣等 政府駐地:源城區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5170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萬綠湖 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 火車站:河源站、河源東站、龍川站 車牌代碼:粵P 地區生産總值: 建立時間:1988年

建制沿革

河源,淵遠流長,曆史悠久。據考證,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東江中上遊流域便有人類繁衍生息。上古時代,河源市轄區先屬沃土次州,後屬楊州。春秋戰國時稱百越之地,屬楚。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東江中上遊流域設置龍川縣,首任縣令是後來統一嶺南并被漢高祖封為南越王的趙佗,縣治設在現龍川縣佗城鎮,縣域包括現在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以及興甯、五華、江西省尋邬縣等地。

河源地區漢朝屬南海郡,兩晉南北朝屬東官郡,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隋唐屬循州(期間曾更名龍川郡、雷鄉郡等)。南漢乾享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區在1913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辦公。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

行政區劃

河源下轄源城區、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另設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江東新區,有95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251個村委會、190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環境

河源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遊,東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鄰江西省贛州市,與廣州、深圳及香港的直線距離均在200公裡以内,是粵東西北唯一同時近距離接受三個國際都市輻射帶動的地級市,其範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47分。全市面積1.57萬平方公裡。

河源地處東江中上遊,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氣溫20.7℃,2020市年平均氣溫21.6℃;常年總降水量1767.2毫米,2020年總降水量1355.6毫米;常年日照時數1687.0小時,2020年日照時數為1687.3小時,與常年基本持平。

自然資源

河源是粵東北“資源寶庫”,人均礦産、森林、水、土地資源擁有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36種,其中鐵礦保有儲量約1.28億噸,占全省總儲量25%,鎢礦保有儲量12.18萬噸,占全省總儲量23.3%,稀土礦儲量不少于28萬噸(氧化物)。新豐江水庫、楓樹壩水庫是廣東第一和第二大水庫,其中新豐江水庫庫容達139億立方米,入選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

地熱資源豐富,有溫泉之都美譽,目前查明34處溫泉點。森林面積114.58萬公頃,森林蓄積量6619.19萬立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3.18%;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52個,其中省級自然保護區8個、市級6個、縣級38個。行政區域總面積156.53萬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40.77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4.35萬公頃,林地面積118.53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9.57萬公頃。

人口民族

2010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358.3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3.99萬人,農業人口274.4萬人。出生人口性别比為107:100(女性為100)。全年人口出生率27‰,人口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長率23.4‰。

全市有五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還有少量的畲族、壯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有海外僑胞及祖籍河源的華人共47萬人,主要聚居于東南亞地區和美、加、澳等國,港澳台同胞28萬人,歸僑1.3萬人。

政治

中共河源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黨組書記、市長:何國森

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黎意勇

市委常委、副市長、深圳對口幫扶河源指揮部總指揮:劉渤

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督察長,市委政法委第一副書記:林少威

市政府副市長:龐啟彪

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何偉良

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劉東豪

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江海鷹

市政府黨組成員、市政府秘書長,市府辦黨組書記:駱世文

經濟

2020年,河源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102.74億元,比上年增長1.3%,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79.81億元,比上年增長3.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361.76億元,比上年下降2.3%;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91.1元,增長5.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2%。河源接待遊客1914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51億元。

交通運輸

源城區交通發達。境内205國道、河(河源)惠(惠州)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河(河源)汕(汕頭)公路橫跨東西,新規劃的205國道、粵贛高速及河(河源)龍(龍川)高速公路分别從城區的東西兩邊通過;我國南北第二大動脈京(北京)九(九龍)鐵路以及廣(廣州)梅(梅州)汕(汕頭)鐵路貫穿全境;東江河道可供500噸級輪船直駛惠州、廣州。電力供應充足。區内水力發電站總裝機容量達30.52萬千瓦,年發電量8億多度。在市區西部是聞名全國、裝機容量30萬千瓦的新豐江水電站。

社會事業

文化建設

2010年,文化建設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共有群衆文化事業機構109個,其中群衆藝術館1個、文化館7個、文化藝術中心1個、鄉鎮(街道)文化站100個;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7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7個,館藏量達54.95萬冊(件),全年總流通70.26萬人次;博物館、紀念館6個,文物藏品5.37萬件;檔案館8個,已開放各類檔案(文書類)10.65萬卷(件);廣播電台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1.9%;電視台6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2.63%。

年末全市有線電視用戶32.37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19.12萬戶,分别比上年末增長1.4%和83.7%。全年共出版各類報紙3種,發行3564萬份。

教育事業

全市共有幼兒園283所,在園幼兒8.24萬人,全市學前教育幼兒入園率為67.42%,比上年提高7.32個百分點。年末全市共有小學1260所,在校學生25.51萬人,小學适齡兒童入學率達99.96%;初中151所,在校學生16.87萬人;高級高中15所,完全中學24所,普通高中在校學生7.24萬人。全市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達到99.6%,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上年的73.53%提高至86.34%,全市新增普通高中學位0.96萬個。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5.22萬人,技工學校在校生7258人。

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341人,在校生11868人,比上年分别增長5.3%和17.0%。

科技事業

全市共組織實施國家、省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66項,組織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100項,新認定國家級、省級知識産權優勢企業各1家,創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4個,創建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全年專利申請量達到422件,其中專利授權量196件。全市民營科技企業110家,比上年增加10家,從業人員6831人,技工貿收入18.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5%。

衛生事業

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0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20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6個,婦幼保健院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6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6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7121張,比上年增長15.3%;其中醫院、衛生院病床5918張,增長10.1%。共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0232人,增長7.3%;其中執業醫師2355人,執業助理醫師1582人,注冊護士3337人,分别增長11.9%、17.5%和7.2%。

全市已建立農村衛生站及村級醫療點1821個。農村清潔衛生水普及率達99.89%,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60.71%,農村自來水改造受益人口171.52萬人,增長7.5%。全市碘鹽覆蓋率為100%。全年無償獻血12691人次,獻血量350萬毫升,分别增長5.0%和4.8%。

體育事業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市體育健兒在參加省級以上各類重大比賽中,共獲得金牌22枚、銀牌10枚、銅牌17枚,其中獲得全國體育比賽金牌6枚,在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上實現了亞運會金牌“零”的突破。群衆體育運動蓬勃開展,全年共舉辦各類群衆體育競賽和體育活動820次,體育人口157萬人,比上年分别增加480次、27萬人。

曆史文化

河源市居民主要由漢族組成,占99%;還有少數民族畲族等。據記載古代還有少量瑤族聚居。2007年底,畲族約有17000人,其風俗習慣基本漢化,但仍保留着其自身的一些風俗習慣,如崇尚武功等特點。

河源舊時每逢節期風俗習慣簡介如下: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日,又稱歲首日,交子時(晚上十一至十二點鐘),上下城各家迎神團拜,老少同歡,燃放爆竹如雷震耳,四方燈火輝煌,火箭沖天。直至黎明則往來人等探親訪友,祝賀新春,絡驿不絕。

初旬期間尤多款客擺宴,屬新嫁娘則日赴筵席四、五餐不等。又屆十一、十二兩天為燈會之辰,百姓氏族有新添弄璋之慶者,必懸挂花燈于祖祠内,以示祝敬,并設宴邀請戚誼駕臨增光。按年同月十九日離城四公裡(雙下)有天後神像出城遊會,廿日回廟。郊區農民每屆春節來臨,多以龍、獅、鳳進城演技賣武。城中百姓喜同雀躍,歡迎入宅,籍以引福歸堂之意。

思親節:即(清明日),各家虔備牲醴香豬财帛之儀,祭掃墳茔,以表崇拜祖先之念,克展烏私之情,遠遊人子或僑居海外者,多在此時趕回家鄉辦理祭掃事宜,婦人事先采艾制米本,聊表踏青。

端午節:是日各家以午時為吉,故在正午張貼門符,并以艾葉菖蒲懸挂門楣上,表示驅邪,居民亦多裹粽,作追悼名臣屈原溺水之念。

盂蘭節:即(七月十四),清代相傳,乃道人君子修身行善之意,集資建醮設壇,陰陽賜赈,惟年湮代遠,相傳至今,是夜人皆焚燒花紙冥财等物,以濟幽魂。

中秋節:俗雲月到中秋分外明,确不同于凡時,月圓皎潔,景色宜人,欣欣可愛。是夕各家多具月餅果品團坐賞月,暢叙柔情;并有兒童戲放孔明燈作樂。

重陽節:九月九日時值季秋良辰,天氣涼爽,氣候舒和,精神煥發,正宜登高遊覽。是日人皆拜祭墳茔,聊作秋祀祖先之敬。

冬節: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百般産品,收獲已畢,人們經濟收入,頻頻增加,總結一年中取得勞動成果,歡欣鼓舞,故于冬至大開筵席,以示歡慶。

地方特産

河源柑橘

河源盛産柑橘,果汁美酒,而生産米粉已有将近200年的曆史,以“霸王花”米排粉為代表的米粉産品,因其外形美觀、有爽滑感、不沾牙、不夾生、不易斷條等特點而深受消費者喜愛。有竹殼茶(原名葫蘆茶),海外僑胞稱”仙茶”,又稱葫蘆茶,有400多年的悠久曆史,用竹殼包裝成葫蘆狀。和平香菇蕈有“益氣不饑,治風破血”的功能。有大紅袍闆栗,國外稱之為“健康食品”,一般每粒重20多克,是紫紅色而有光澤,外型美觀。和雞肉,豬肉紅燒,是酒宴上的佳肴。

風景名勝

亞洲第一高噴泉

河源新豐江音樂噴泉,位于市區河源大橋與珠河大橋之間的新豐江中心,由河源市人民政府籌資興建,市建設委員會組織實施。于1998年10月1日動工,1999年2月6日竣工。噴泉集聲、光、水、色于一體,由主噴和副噴兩部分組成。主噴169米的水柱直沖雲霄,氣勢雄偉,蔚然壯觀,顯示出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派,為目前亞洲第一高噴泉;副噴由1068個噴嘴、618盞水下彩燈組成,有直噴、水簾、水浪、水松、内抛、搖擺、編網等8種水型。

河源亞洲第一高噴泉匠心獨運,由高噴和群噴噴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群噴系統由一千零六三個風格各異的大型噴泉,以充分展示河源的水魅力,讓遊客全方位體會水文化。

野趣溝風景區

野趣溝位于大桂山主峰北部源城轄區内的籮坑。野趣溝規劃為四個功能區,即以停車場、遊客中心等設施構成的遊客接待區;以人工湖為依托的以玩水為主要内容的野鴨湖娛樂區;以沿途趣味性景觀和約300米變化多端的杉木路構成的狐狸坳步行區;以野豬林和賞綠觀瀑為主的響水坪休閑區。

萬綠湖

萬綠湖,華南最大的生态旅遊名勝,因四季皆綠,處處皆綠而得名。總面積1600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370平方公裡,蓄水量約139.1億m3,裡面有360多個綠島,森林大部分都是亞熱帶原始次生常綠闊葉林,動植物種類資源豐富,生态環境優美。内有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和省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被授予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2002年8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環保是萬綠湖的生命。萬綠湖生态環境清新優美,水清澈純淨無污染,水質達到國家地表飲用水一類标準。

聖迹蒼岩

聖迹蒼岩是廣東省内最偏北的一天然溶洞,溶洞分為旱洞和水洞兩個部分,已有3億年的曆史。旱洞橫穿山腰,分3層,高89米,洞内面積達400多平方米,可容數千人。溶洞奇觀千姿百态,神奇獨特,巧奪天工。岩洞内石筍、石鐘乳千姿百态,琳琅滿目。

水洞則由一條地下河貫穿始終,清澈的河水九曲十八彎。水洞由于地下河的存在,洞内長期維持着21度的恒溫。文人關師古詩《聖迹蒼岩》曰:“怪石奇峰另僻天,卻凝洞裡有遺仙,遊人筆墨難窮妙,赢得清岩萬古傳”。

圍龍屋

在嶺南山區客家人聚居的村子裡,人們随處可看到許多風格獨具、古樸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築: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客家圍龍屋存世最多,也最為著名,被中外建築學界稱之為最具中國民居特色的建築物之一。圍龍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擡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在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

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普通圍龍屋占8畝、10畝,大的占地30畝以上。一座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壘。屋内卧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是中國封建自給自足生活的典型縮影。

與衆多圓形轉龍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圍龍屋是方形的,被稱為“府第式”、“角樓”。其形制接近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在市郊東源縣仙塘圩鎮周圍,保留較好的客家民居就達30多座。現這座被辟為客家民俗博物館供遊人參觀的民居是河源圍龍屋的典型代表。據記載,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後經主人複修并擴建後棟,共66間房、24個廳、12個天井,算來這座民居的年齡已有250歲了。

仙塘這座圍龍屋規模大,結構複雜,布局講究。其中不僅有卧室、澡堂、書房、廚房,而且還有一個四層高的樓閣。來到樓閣,大家如果留意的話,可以注意到每一層四壁上都開有小方窗。它主要是防禦外敵入侵的嘹望孔、射擊孔,便于用土槍、土炮、弓箭等武器抗擊來犯之敵。圍龍屋如此設計,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很大的關系:客家南遷入偏僻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一緻對外,他們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禦功能城堡式的住宅。

去年中央電視台迎接香港回歸所播放的電視連續劇《香港的故事》中前10集許多鏡頭,就是在這座客家的“大觀園”裡拍攝的。圍龍屋不論是圓是方,在建築上都有其共同特點: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規整。裡面的廳堂、天井為中心設幾十個或上百個生活單元,适合幾十人,上百人甚至幾百人同居一室,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龜峰塔

龜峰塔位于源城的龜蜂山,面臨東江與新豐江交彙之處,因其建在一個酷似大龜形的獨立山頭上而故名。龜峰塔創建于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屬佛塔,外觀七層,内邊十四層,一明一暗,是廣東省僅有絕對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磚塔。1962年被列為廣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神仙因同情終年為水所害的河源人,萌發了恻隐之心,選定在新豐江與東江彙合外的下遊邊,放一隻大水龜,讓它變成一個山包,然後建一座塔以鎮水妖。故此山稱之為龜峰山,塔名曰龜峰塔。

龜峰塔曆來被列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東江第一塔”美譽,為省首批公布重點保護文物之一。塔平面為六角形,第一層外邊長為四點八米,内邊長為一點六米,牆體厚為三點三米。通高四十二點六米。塔正門向東,塔外觀為七層,内為十四層,一明一暗,有如竹子,節節上升,層層收分。

各層設有杉木樓闆加鋪方磚,其中暗層有穿牆上下兩個門,四個佛龛;明層有一門上另一層平台和五個門孔通外邊平座欄杆,沿階梯旋繞而上,可登塔頂層。平塔屬青磚結構,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層狗牙磚疊墊出挑,出檐較其它塔較寬而厚。平座設有木欄杆,每層六角均有角柱,柱間飾橫架欄額相聯,為典型宋代仿木樓閣式磚塔。每層塔檐現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當滴水,角梁下懸挂銅鐘。

龜峰塔經八百五十七年的風雨侵蝕,塔頂已失,台基被堆積塵土埋沒,塔檐與平座崩塌,瓦面無存,塔内各層原有木樓闆亦已毀盡。一九八九年河源建市後,在省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着手重修。重修嚴格遵守“修舊複舊”,“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該塔在民間有“河源塔無頂”的傳說,但據有關專家考證,龜峰塔原有塔頂,隻是因為“鹹豐二年壬子,龜峰塔崩第一級”(見《河源縣志》)所造成的。縣志所記的“崩第一級”即是原來的塔頂。且修複前在塔腔第六層發現的一條大橫梁,就是建塔時用來承托塔頂的實物見證。

從首層塔身外面的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周圍出土的柱礎石可以證實,該塔原有副階存在,即首層六角深出四米木梁塔檐,俗稱“塔裙”這次按宋式複原。在這次維修過程中,先後發現幾塊紀年磚。其中一塊上刻“紹興二年壬子十一月二十九日磚”;另一塊上刻“萬曆三十年修”。這兩塊銘文磚不但解開了該塔創建實際年代的千古之謎,而且還證實了明代萬曆年間重修過一次的史實。

河源市博物館側的龜峰山上是省文物保護單位──龜峰塔及龜峰廟(俗稱“金花廟”)遺址。民間傳說金花夫人是婦幼的保護神。雖然金花廟多年失修,但館内西南角一棵“百子榕”似乎象征着金花夫人還在庇護着婦幼。據長者回憶,這棵榕樹原野生在龜峰塔頂,已有近百年樹齡。公元1989年重修龜峰塔時,被移植在地面,當時隻有一米多高,現已長成7米多。公元1994年春,恰逢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棵從未開花結果的榕樹的樹幹突然結滿了果子,有成千上萬個數不清,每年如此,果子越長越多。

著名人物

阮嘯仙

1897年出生于廣東省河源市。1918年,他考入廣東甲種工業學校,在那裡他開始接觸《新青年》等進步書刊,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并與一批進步青年學生發起了廣東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在學生運動中逐步嶄露頭角。1920年,他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年春,加入廣州共産主義小組,成為黨的早期成員之一。

中央紅軍長征後,阮嘯仙任中共贛南省委書記兼贛南軍區政治委員,留在贛南堅持遊擊鬥争。1935年3月6日,在率部突圍時,他被敵人的一顆流彈擊中,壯烈犧牲。蘇區軍民聞此噩耗十分悲痛,陳毅當即寫下《哭阮嘯仙、賀昌同志》一詩:“環顧同志中,阮賀足稱賢。阮譽傳嶺表,賀名播幽燕。審計嘔心血,主政見威嚴。哀哉同突圍,獨我得生全。”n

顔伯焘

(1788—1855)清,廣東連平人,字魯輿。嘉慶進士。曆陝西按察使,甘肅、直隸布政使。道光十七年(1837)授雲南巡撫,兼署雲貴總督。二十年擢閩浙總督。二十二年奏請饷銀二百萬,造船募新兵及水勇八千,以備出洋抗擊英軍。複疏陳廣東戰事,斥責投降派奕山,薦裕謙、林則徐可任粵事。主張出海迎戰,與英軍交鋒。七月英艦三十餘艘犯廈門,率兵抗擊。廈門失陷後,退守同安縣,被革職。n 

上一篇:烏江鎮

下一篇: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