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複

沈複

清代文學家
沈複(1763年12月26日—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江蘇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沈複出生于姑蘇城南滄浪亭畔一士族文人之家。未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此後四十餘年流轉于全國各地。後到蘇州從事酒業。沈複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曆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46歲随清使節出使琉球,47歲到48歲退居故裡,49至60歲館于如臯,61歲後返回故鄉并終老于鄉。[1]1832年逝世。沈複著有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六卷(後佚兩卷),影響甚大。1936年,林語堂曾将這部作品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
  • 本名:沈複
  • 别名:沈三白
  • 字:三白
  • 号:梅逸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蘇長洲
  • 主要作品:《浮生六記》
  • 主要成就:文學家
  • 中文名:沈複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763年
  • 去世年月:1825年

人物生平

沈複(1763年12月26日—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江蘇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

少年随父遊宦讀書,奉父命習幕,曾在安徽績溪,上海青浦,江蘇揚州,湖北荊州,山東萊陽等地做幕僚。中年經商。沈複平時好遊山水,工詩善畫,長于散文。除《浮生六記》外,詩稿散佚,僅存《望海》《雨中遊山》及題畫詩數首。

嘉慶年間,沈複作為“司筆硯”出使琉球。回國後,他又長期在江蘇如臯任職幕僚。

沈複既非秀才舉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師讀書,但後習幕經商,後又賣畫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記》是他的一部自傳體作品。書共六篇,故名“六記”。今已逸其二,書中記閨房之樂,見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記閑情雅趣,見貧士心性、喜惡愛憎;記人生坎坷,見困頓離合、人情世态;記各地浪遊,見山水名勝、奇聞趣觀。中國現代文學大師林語堂曾将《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介紹到美國,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贊譽。

自傳體小說

《浮生六記》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曆》、《養生記道》。今存前四記。作者以純樸的文筆,記叙自己大半生的經曆,歡愉處與愁苦處兩相對照,真切動人。書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陳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願意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于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經曆了生離死别的慘痛。作者繼宋代李清照《金石錄後序》及明代歸有光《項脊軒志》之後,在《浮生六記》中以較長的篇幅記述了夫婦間的家庭生活,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實屬稀見。書中對山水園林、飲食起居均有獨到的評述。

清道光年間,楊引傳在蘇州冷攤上得到此書手稿,其時後兩記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為之寫跋,稱贊此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光緒三年(1877)楊引傳交上海申報館以活字版排印,距成書已70年。1935年世界書局出版的《美化名著叢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記》,所補兩記均是僞作。

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複(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小說。清朝王韬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隻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韬,以活字闆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百花散文

中國古代散文源

遠流長,根深葉茂。它和詩歌一樣,同是中國古代文學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體形式,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璀璨宏麗的文化寶庫。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繼承古代散文優良傳統,以促進當代散文創作的繁榮和提高,并供廣大讀者借鑒欣賞,特編輯這套“中國古代散文叢書”,作為“百花散文書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出版。

散文文體範圍,代有嬗變,古今不同。本叢書所選,以抒情、記述體等文學性較強的散文為主。入選作家上起自先秦,下迄于清代。按不同作家分别成冊。各書篇目排次,原則上以寫作時間先後為序,以便讀者了解散文創作的發展脈絡、演變軌迹。

本叢書每書分兩部分:一為論文,内容除簡介作者生平、文學活動外,着重結合選入本書的作品,分析、評述其散文創作思想特别是藝術特色、散文創作發展曆程及影響。一為散文,每篇均附加題解、注釋。

論文部分力圖與散文部分互補共濟,以論文幫助讀者對所選散文提高到理性認識,又以所選散文來深化讀者對論文的

感性認識,兩相印證,使本叢書除選注散文佳作閱讀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還兼具作家論乃至古代散文史的作用,既不同于一般散文選本,也有異于一般的古代散文史而自具獨有的特色。

每書所選散文,除了作者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外,還照顧到作者不同時期、不同題材、風格的文學性散文,以便體現作者散文創作發展道路。

題解除解釋文題中有關詞語、專門名詞等和說明寫作時間、出處、版本等外,還對作品寫作背景、思想價值、藝術特色以至藝術手術等,加以簡明的評述。

注釋以疏解難字、難詞以及典故、職官、器物、人名、地名等為主。對其重要者、用法特殊者,并援引出處或例句,以便讀者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浮生六記》卷五佚

整體風格與沈三白《浮生六記》的文字相同。

沈複行文,筆墨輕靈,筆緻細膩,簡潔生動,俞平伯先生有如下的評論:

即如這書(《浮生六記》),說它是信筆寫出的,固然不象;說它是精心結撰的,又何以見得?這總是一半兒做着,一半兒寫着的;雖有雕琢一樣的完美,卻不見一點斧鑿痕。猶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開的圖畫,然仿佛處處吻合人工的意匠。當此種境界,我們的分析推尋的技巧,原不免有窮時。此《記》所錄所載,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異,異在韶秀以外竟似無物。俨如一塊純美的水晶,隻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顔色;隻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迹!

整體風格與其他人的風格相異。

李鼎元的《使琉球記》,對于中山王宮室也有頗為詳細的描寫:過中山先王廟下山,坦途裡許,有水田。上萬松嶺迤逦而東,數裡許,衢道修廣,有坊牓曰“中山道”。南為安國寺,對寺為世子弟,中路砌石為墩,中植鳳蕉一叢,佛桑二株。更進,又一坊,牓曰“守禮之邦”。道左有天界寺,寺西南為王茔,對茔為大美殿……。更進為歡會門,踞山颠疊礁石為城,削磨如壁,有馬道,無雉堞,高五尺以來,遠望如聚髑髅,始悟隋書所謂“王居多聚髑髅其下”者。乃遠望,誤于形似,實未至城下也。城外石崖左镌“龍岡”字,右镌“虎崒”字。城四門:前,西向,即歡會門,王宮西向者,以中國在海西,表忠順面内之意;後,東向,為繼世門;左,南向,為水門;右,北向,為久慶門。

再進,層厓有門,西北向,曰瑞泉,即每日秀才送館之泉也。左右甬道有左掖、右掖二門,通入王宮。更進有漏西向,牓曰“刻漏”,上設銅壺漏水。更進有門西北向,為奉神門,即王府門也。殿庭方廣十數畝,分砌三道。由甬道進至阙庭,如前儀行禮畢,乃瞻王殿。殿九楹,左右夾室,一月台覆以穹亭中。階七級,石欄周護,雕刻花鳥。殿上為禦書樓,高敞壯麗,钜梯當楹立,正中懸奉聖祖仁皇帝禦書“中山世土”匾額,左奉世宗憲皇帝禦書“輯瑞球陽”

用語習慣、特色與可确定為沈複作的《浮生六記》中的篇章相同。

幼時記趣

沈複的文章《童稚記趣》(又名童趣或幼時記趣)被列入人教版初一上學期語文課本第5課(蘇教版初一上學期語文課本第7課)

幼時記趣沈複(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卷二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jiang通“僵”,僵硬)。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讀li(四聲)鳥鳴)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餘常于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hè山溝或大水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癞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别院。

《童趣》/《閑情記趣》譯文

我回憶童年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能清楚的看見最細微的事物,隻要見到微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查看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傍晚,蚊群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我私自把它們比作一群鶴在空中飛舞,我心裡這樣想,那有時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變成鶴了;我擡頭看,脖子因此而變得僵硬。我又留幾隻蚊子在白色的帳子裡,慢慢的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着煙霧鳴叫,我把這個景象比作白鶴飛舞在青雲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因為這我高興的拍手稱快。

我常在土牆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邊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的仔細觀察,把小草看作樹林,把蟲蟻想象為野獸,把凸起的土塊比作山丘,把凹下去的地方比作溝壑,我便在其中安閑自在的神遊,喜悅的自得其樂。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争鬥,就仔細觀察他們,看得正興緻勃勃時,突然有一個極大的家夥,聲勢浩大地跳來,原來是一隻癞蝦(há)蟆!它舌頭一吐,兩隻小蟲就被它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小,正看的出神,不禁哎呀的一聲驚叫。等我神情安定下來,捉住這隻蝦蟆,鞭打幾十下,趕到别的院子去了。

上一篇:李曉勇

下一篇:龍正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