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

沈尹默

中國新詩體裁的倡導者
沈尹默先生,是《新青年》雜志6位編輯之一,是中國新詩體裁的倡導者。沈尹默先生祖籍浙江吳興,出生于陝西漢陰。早年曾留學日本。解放前曾任北京大學文學教授,河北省教育廳廳長、北平大學校長、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員會主任、監察委員等職。1946年後因不滿國民黨當局,退隐上海,以鬻字為生。解放後先後當選為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文管會會員、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主任等職。
    中文名:沈尹默 外文名: 别名:鬼谷子 民族:漢族 出生地:陝西興安 畢業院校: 職業:第一屆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上海市人委委員,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 代表作品:《二王法書管窺》;《曆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妻釋義》;《沈尹默法書集》;《沈尹默手書詞稿四種》;《沈尹默入蜀詞墨迹》 主要成就: 籍貫:浙江吳興 性别:男

個人經曆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中國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早年二度遊學日本的沈老,歸國後先後執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與陳獨秀、李大钊、魯迅、胡适等同辦《新青年》,為新文化運動的得力戰士。陳獨秀曾批評沈尹默“字則其俗在骨”,因此兩人關系不佳。1925年,在“女師大風潮”中,沈老與魯迅、錢玄同等人聯名發表宣言,支持學生的正義鬥争。後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薦,出任河北教育廳廳長,北平大學校長等職。1932年,因不滿政府遏制學生運動、開除學生,毅然辭職,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換出版委員會主任。抗戰開始,應監察院院長于右任之邀,去重慶任監察院委員,曾彈劾孔祥熙未遂,不滿政府之腐敗,勝利後即辭職,蔔居上海,以鬻字為生,自甘清貧,足見沈先生高風亮節。

沈尹默先生是陳毅先生進城後第一位拜訪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屆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是周恩來總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曆屆上海市人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949年後,他先後參加了市政協、市博物館、市文管會、中國畫院、市文聯、市文史館的工作,親自創建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書法組織——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為祖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尤其對中國書法藝術和理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毛主席曾接見過他,對他的工作和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中南海收藏書畫集》的第一頁乃是沈老寫給主席的書法。總理家中和辦公室都曾挂過沈老的字。著有《二王法書管窺》、《曆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妻釋義》等。出版主要書法集、字帖有《沈尹默法書集》、《沈尹默手書詞稿四種》、《沈尹默入蜀詞墨迹》等,約二十種。詩詞著作有《秋明室雜詩》、《秋明室長短句》等。

“五四”運動時期,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并肩戰鬥,輪流主編《新青年》雜志,并在《新青年》等雜志上發表了如《月夜》、《三弦》等著名的白話詩篇,是中國新詩的最早倡導者之一。沈尹默先生在書法方面的貢獻尤為突出,甚至蓋過了他的詩名。他和于右任是近現代中國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代書宗,分别代表帖學和碑學的兩座高峰。他的書法主要取法二王、米芾等帖學大師,摻以北碑墓志的影響,精于用筆,清健秀潤,自成一家,深受群衆喜愛。晚年的沈尹默,側重書法理論的研究和書法藝術的普及教育。著有《二王法書管窺》、《曆代名家學術經驗談輯要釋義》等多種理論著作和法帖。其學生謝稚柳、胡問遂、翁闿運等都是很有影響的書法家。1971年6月1日,備受"文革"迫害的一代書法大師沈尹默,病逝于上海,享年88歲。

藝術特色

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稱。著名文學家徐平羽先生,謂沈老之書法藝術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已故全國文物鑒定小組組長謝稚柳教授,認為:“數百年來,書家林立,蓋無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師大教授,國文研究所所長林尹先生贊沈老書法“米元章以下”。台灣大學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學書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書中我認為适合他書寫的,還是細筆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風度翩翩,在趙孟兆頁後,難得一睹。”已故浙江美院陸維钊教授評沈老書法時,雲:“沈書之境界、趣味、筆法,寫到宋代,一般人隻能上追清代,寫到明代,已為數不多。”

沈先生的書法理論著作,則多發表于1949年以後,1952年的《談書法》,1955年的《書法漫談》,1957年的《書法論》和《文學改革與書法興廢問題》,1958年的《學書叢話》,1960年的《答人問書法》,1961年的《和青年朋友們談書法》以及《和青年朋友們再談書法》,1962年的《談中國書法》和《怎樣練好使用毛筆字》,1963年的《曆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上》,1964年的《書法藝術的時代精神》和《二王法書管窺》,1965年的《曆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中》,1978年的《書法論叢》,1981年的《沈尹默論書叢稿》。沈老書法作品廣泛流傳于海内外,深得人民的喜愛。特别是1981年出版的《沈尹默書法集》,比較全面地收集了他二十歲以後的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反映了他書法嬗變的全過程。1999年的《沈尹默手稿墨迹》則為他的草稿書紮精品四十餘件,以行草為主。近年來故居在海峽二岸收集到沈老書墓志銘八種,從1921年到1960年,橫跨四十年,可以看到沈老楷書從北碑、唐晉風味演變到自成獨特風格的過程。乃為研究沈氏碑帖及學書者臨摹之範本。其中一種為沈老在1921年為蔣(中正先生)母王太夫人書墓志(現陳列于台北中正紀念堂)。孫中山先生為蔣母寫祭文并書“蔣母之墓”四個大字。此帖碑即将付印。

身為教授

桂林著名風景區“疊彩山”三個楷書,是1964年沈尹默先生所題書,筆勢峻邁,饒有氣勢。沈老是近代著名書法家,中國曆代書法家自清代末葉何紹基後,收入《辭海》者尚有沈尹默一人。沈尹默“五四”時,提倡新詩,舊詩詞功力亦深。

1906年夏天,沈尹默從日本留學歸國,回到故裡浙江湖州後,就開始作詩練字,并為商界書寫店号,他的書藝已為人們所喜愛。第二年,沈尹默受聘到杭州浙江高等師範學校教書,當時才25歲。沈尹默在杭州時,結識著名青年詩人劉季平,兩人詩詞往來,關系十分密切。

重陽佳節,劉季平邀沈尹默喝酒論詩,沈尹默乘醉即席賦詩《題季平黃葉樓》:“眼中黃落盡雕年,獨上高樓海氣寒。從古詩人愛秋色,斜陽鴉影一憑欄。”劉季平非常贊賞,請沈尹默用宣紙書寫後,貼在書房裡。劉季平說:“詩中‘從古詩人愛秋色’之句,正合我意。寫景以抒胸懷。”幾天之後,陳獨秀外出歸來,去看望詩友劉季平,他見書房牆上新貼的書法和詩,便打聽沈尹默的住所。陳獨秀求友心切,專門走訪沈尹默,他自我介紹說:“我叫陳仲甫(陳獨秀原名),在劉季平家看到你寫的書法和《題黃葉樓》的詩,詩做得很高雅,我很欣賞,就是這張字,寫得俗氣了。”

陳獨秀和沈尹默系初次見面,未作寒暄,就坦率地提出了看法。沈尹默第一次聽到這些意見,開始感到很難堪,臉色很不自然,但細細一想,覺得自己所寫的字,确是筆法軟弱,不見骨氣,認為陳獨秀很有眼力,是難得的新朋友,應該努力改進。從此以後,沈尹默發奮鑽研書法,從學褚遂良法貼開始,接着,遍習晉唐以及北宋蘇米各名家,他更崇尚晉代二王的字,每天細心臨摹,注重筆法,每每作出一筆,常常屏氣練習,十分認真,終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3年的春天,沈尹默受北京大學代理校長何時之聘,到北大任教。他開始是教《詩經》和曆史的,課餘時間,仍不忘學書法,每逢假日就去故宮觀摹唐宋以來的名家真迹,心領手記,深得神豐意趣之妙。過去“北京大學”四字,清麗秀潤,勁健遒逸,人們稱為“元寶字”,乃出于沈尹默的手筆。

代表作品

《東坡居士詩》

   

    沈尹默的書法主要取法二王、米芾等帖學大師,且對唐代歐、褚、虞、顔諸家,以至北魏、漢碑等都有較深的研習,精于用筆,清健秀潤,自成一家。其行書《東坡居士詩》四條屏,乃其藝術人生的巅峰之作。信手疾書,行筆從容,雖分四屏,卻一氣呵成。忘情筆墨間,點畫精緻,随心舞動,卻馳不失範。通篇結體嚴謹,氣韻緊密連綴,婉轉流暢。據其從容、深厚的書法功力,以及所書内容來看,《東坡居士詩》應作于我國三年經濟蕭條期的1961年前後,看似書作東坡之詞,實乃暗喻筆者之心境。 

上一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下一篇:王子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