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顧彬

沃爾夫岡·顧彬

德國翻譯家協會及德國作家協會成員
沃爾夫岡·顧彬(Wolfgang Kubin),1945年12月17日出生于德國下薩克森州策勒市,是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教授、翻譯家、作家、德國翻譯家協會及德國作家協會成員、漢學家。[1]
  • 中文名:沃爾夫岡·顧彬
  • 外文名:
  • 别名:顧彬
  • 民族:德意志
  • 出生地:德國下薩克森州策勒市
  • 畢業院校:波恩大學,明斯特大學,維也納大學
  • 職業:漢學家,翻譯家,作家
  • 代表作品:《中國文學中自然觀的演變》、《中國古典詩歌史》等
  • 主要成就:
  • 出生年月:1945年12月17日
  • 性别:男
  • 英文名:Wolfgang Kubin
  • 信仰:基督教

人物簡介

沃爾夫岡·顧彬(WolfgangKubin),中文名顧彬,于1945年生于德國下薩克森州策勒市,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教授,1989年起主編介紹亞洲文化的雜志 《東方向》及介紹中國人文科學的雜志《袖珍漢學》。

他是德國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以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為主要研究領域。主要作品和譯著有《中國詩歌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魯迅選集》六卷本等。

2013年3月德意志語言和文學科學院将2013年的約翰·海因裡希·沃斯獎,授予了“在翻譯領域做出傑出成就的”波恩大學教授、漢學家、詩人、翻譯家顧彬。該獎項是在德國最高榮譽的翻譯大獎,獎金為15000歐元。授獎儀式于2013年5月18日在愛沙尼亞塔爾圖舉辦。

生平經曆

1966年,顧彬入明斯特大學學習神學,1968轉入維也納大學改學中文及日本學,1969年至1973年在波恩大學專攻漢學,兼修哲學、日耳曼語言文學及日本學,并于1973年獲波恩大學漢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為《論杜牧的抒情詩》。

1974年至1975年在當時的北京語言學院(今北京語言文化大學)進修漢語。1977年至1985年間任柏林自由大學東亞學系講師,教授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及藝術。1981年在柏林自由大學獲得漢學教授資格,其教授資格論文題目為《空山——中國文人的自然觀》。

1985年起任教于波恩大學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其間升為該學院主任教授;1995年任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教授。

主要作品

顧彬以德文、英文、中文出版專著、譯著和編著達50多部,如《中國文學中自然觀的演變》、《中國古典詩歌史》等。合編、主編或翻譯的著作和文學作品有:茅盾的《子夜》、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和《百花齊放》、巴金的《家》和《寒夜》,以及《現代中國小說(1949—1979)》、《中國現代文學漢文藝批評文集》、《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的婦女與文學》、《中國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等。

人物轶事

2006年11月,顧彬在接受德國權威媒體“德國之聲”訪問時,對中國當代文學談了他的一些看法。2006年12月11日,<<重慶晨報>>發表了題為<<德國漢學家稱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文章,引起了各界讀者和新聞媒體的廣泛争議。事後,顧彬對這一事件作了回應,稱<<重慶晨報>>的報道與他的談話内容有不符合之處。

如果我放棄,德國就沒有人研究中國文學了。

“四十年來,我把自己全部的愛奉獻給了中國文學。”顧彬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序言中動情地說。這個曾經僅僅在圈内享有盛譽的德國漢學家,因為被媒體放大的“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一說,而為公衆所知,甚至一度成為一個文化娛樂的标簽。但這個嚴謹的德國人自1967年首次接觸李白詩歌以來便迷上了中國文學,而“中國詩歌一直為我所愛”。

所以無論在公開言論還是學術專著中,都對中國詩歌褒揚有加,“我鐘愛它(中國詩歌)不僅是在漫長的中國文學史之中,而且也遠遠超越了中國文化的界限。在第一位德國詩人出現之前,中國的詩人們已經進行了2000多年的詩歌創作,隻在若幹世紀之後,一位德國詩人才終于能夠與一位中國詩人相提并論。”顧彬在序言中說。

1974年顧彬第一次來到中國,那時根本不知道中國文學,“連魯迅是誰都不知道,直到我學習中文後,才開始對中國文學有所了解。如果我放棄了,在德國也就沒有第二個人研究中國文學了”。顧彬自豪地說。”

上一篇:埃爾文·約翰遜

下一篇:姜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