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汪曾祺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從上海經中國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發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汪曾祺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  有關汪曾祺旅遊景區:汪曾祺紀念館、汪曾祺文學館、汪曾祺故居。
  • 主标題:複仇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汪曾祺
  • 副标題2:作品時間 2013年11月11日
  • 副标題3:《有價值悅讀:複仇》收集了汪曾祺的小說和散文作品。汪曾祺的小說,清、雅、淡、美,是當代抒情小說寫得最好的一位風格作家,向以平實淡遠著稱,有風俗畫聖手的美譽。他早期的小說,卻極富浪漫主義氣質,多運用現代派手法,意象瑰奇,辭藻華美,判若兩人。《有價值悅讀:複仇》是汪氏早期小說《邂逅集》中寫作時間最...
  • 主标題:菰蒲深處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汪曾祺
  • 副标題2:作品時間 2010年5月1日
  • 副标題3:《菰蒲深處》是2010年5月1日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曾祺。
  • 主标題:黃油烙餅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汪曾祺
  • 副标題2:作品時間 2015年5月1日
  • 副标題3:《黃油烙餅》指的是現代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這是一部短篇小說,以中國20世紀60年代的"大躍進"運動為背景,描寫了蕭勝一家在饑餓年代裡的故事。
  • 主标題:旅食集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汪曾祺
  • 副标題2:作品時間 2017年6月
  • 副标題3:《旅食集》是2017年10月1日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曾祺 。
  • 主标題:葡萄月令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汪曾祺
  • 副标題2:作品時間 2013年4月
  • 副标題3:《葡萄月令》是汪曾祺的一篇抒情文,介紹一年之中與葡萄的種植、培育、采摘、貯藏等有關的“知識”,從一月到十二月,像記流水賬一般。
  • 主标題:羊舍的夜晚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汪曾祺
  • 副标題2:作品時間 2019年4月
  • 副标題3:《羊舍的夜晚》是2019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曾祺。
  • 主标題:羊舍一夕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汪曾祺
  • 副标題2:作品時間 2020年5月1日
  • 副标題3:《羊舍一夕》精選1950—1990年代,汪曾祺以下放張家口勞動改造經曆為背景的代表作,附相關書信、彙報材料。讀《羊舍一夕》,懂那...
  • 主标題:異秉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汪曾祺
  • 副标題2:作品時間 1994年9月
  • 副标題3:意思是指與衆不同,異于常人之處,通常能帶來好運富貴。《異秉》是汪曾祺四十年代創作而在新時期又重新修改發表的短篇小說。作者以簡潔恬靜的筆調描繪 了蘇中小鎮高郵的風土人情,世事雲煙。
  • 主标題:矮紙集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汪曾祺
  • 副标題2:作品時間 1996年3月
  • 副标題3:《矮紙集》是1996年3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曾祺。本書收錄了汪曾祺先生的優秀短篇小說作品。
  • 主标題:人間草木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汪曾祺
  • 副标題2:作品時間 2009年05月
  • 副标題3:《人間草木》是2009年5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曾祺。
  • 中文名:汪曾祺
  • 民族:漢族
  • 畢業院校:西南聯合大學
  • 職業:作家
  • 主要成就: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說獎《沙家浜》深受觀衆的喜愛

人物生平

求學經曆

1925年,汪曾祺入高郵縣立第五小學幼稚園學習。1926年秋,汪曾祺入縣立第五小學讀書。

1932年秋、汪曾祺小學畢業考入高郵縣初級中學讀書。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南菁中學讀高中。

1937年,日本人占領了江南,江北告急。正讀高中二年級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别南菁中學,并輾轉借讀于淮安中學、私立揚州中學以及鹽城臨時中學,這些學校的教學秩序都因戰争而打亂。汪曾祺就這樣勉強讀完中學。後戰事日緊,汪曾祺随祖父、父親到離高郵城稍遠的一個村莊的小庵裡避難半年,他在小說《受戒》裡描寫過這個小庵。

1939年夏,汪曾祺從上海經中國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大學期間,汪曾祺與同學創辦校内的《文聚》雜志,并不斷在雜志上發表詩歌、小說。

解放前夕

汪曾祺

1944年,為生活計,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觀音寺的一個由聯大同學辦的“中國建設中學”當教師,在兩年的教學期間,汪曾祺寫了小說《小學校的鐘聲》,重寫小說《複仇》。後由沈從文推薦給鄭振铎在上海主辦的《文藝複興》雜志發表。此外,還寫了小說《職業》《落魄》《老魯》等。這期間汪曾祺與同在中國建設中學任教的施松卿相識,并建立了戀愛關系。

1946年秋,汪曾祺由昆明到上海,經李健吾先生介紹,到民辦緻遠中學任教師兩年,直到1948年初春離開。這期間,寫了《雞鴨名家》《戴車匠》等小說。

1948年初春,汪曾祺離開上海到北京,與在北京大學外語系任助教的施松卿會合,臨時借住在北京大學。失業半年後,才在北京曆史博物館找到工作。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汪曾祺報名參加“四野”南下工作團,在武漢被留下來參與接管文教單位,後被派到第二女子中學當副教導主任,幹了一年。

1949年4月,汪曾祺的第一本小說集《邂逅集》,作為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中的一種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該書收入汪曾祺初期作品8篇:《複仇》《老魯》《藝術家》《戴車匠》《落魄》《囚犯》《雞鴨名家》和《邂逅》。5月,與施松卿結婚。  

解放時期

1950年,北京市文聯成立。汪曾祺從武漢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  

1954年,汪曾祺創作出京劇劇本《範進中舉》,後獲北京市戲劇調演一等獎。秋,調離北京市文聯,到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任《民間文學》編輯。

1957年,“反右鬥争”開始後,他因這篇短文受到批評,但并未劃定為右派。  

1958年夏,被補劃為右派,下放張家口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

1960年,汪曾祺被摘掉右派帽子,結束勞動,暫留農科所協助工作。

1961年春,農科所讓汪曾祺到設在沽源的馬鈴薯研究站畫一套馬鈴薯圖譜,可惜畫稿毀于“文革”中。

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年底,汪曾祺調北京京劇團任編劇。

1963年,《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這是汪曾祺的第二個作品集。  

1964年,汪曾祺等人根據滬劇《蘆蕩火種》執筆改編同名京劇,由北京京劇團演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并接見了全體演職人員,祝賀演出成功。

1966年“文革”開始後不久,汪曾祺即因“右派”問題被關進“牛棚”,但1968年迅速獲得“解放”。

1970年5月21日,汪曾祺因參與京劇《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貢獻,而被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  

晚年歲月

1977年,民間文學論文《花兒的格律》發表,這是汪曾祺“文革”後發表的第一篇作品。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汪曾祺深受鼓舞,創作熱情逐漸高漲。

汪曾祺

1979年,小說《騎兵列傳》在《人民文學》第11期發表,這是汪曾祺在“文革”後發表的第一篇小說。

1980年,小說《受戒》在《北京文學》10月号發表。

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4月,《大淖記事》在《北京文學》發表。這一年汪曾祺的佳作連續發表,小說創作日趨活躍。10月,應高郵縣人民政府邀請,汪曾祺回到闊别多年的故鄉訪問。

1982年,汪曾祺新作不斷。1983年,汪曾祺的創作更趨活躍,在全國各地發表小說、散文、評論等近20篇。

1985年,在年初結束的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理事。

1987年2月26日,汪曾祺在京入黨。4月16日,汪曾祺随中國作家代表團赴雲南訪問。10月,應安格爾和聶華苓夫婦之邀,汪曾祺赴美國參加國際寫作活動,曆時三個多月。

1988年,小說無新作,間或發表些散文、随筆。

1989年1月,《北京文學》與台北《聯合文學》采取同步行動,同時出汪曾祺作品專輯。

1990年2月24日,汪曾祺寫散文《七十抒懷》。  

1991年5月,《蒲橋集》由作家出版社再版。  

1992年4月,散文集《旅食集》由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

1993年6月,以故鄉高郵為背景的小說集《菰蒲深處》在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1995年春,應中國台灣《聯合時報》邀請,汪曾祺赴台參加“兩岸三邊文學問題座談會”。  

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終因搶救無效而不幸去世,終年77歲。  

主要作品

作品類型t作品一覽

短篇小說t《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羊舍一夕》

小說集t《邂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菰蒲深處》  

散文集t《逝水》《蒲橋集》《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初訪福建》

藝術小品集t《汪曾祺:文與畫》

文學評論集t《晚翠文談》

劇本京劇t《沙家浜》(主要編者之一)

京劇t《範進中舉》

文集t《汪曾祺自選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

資料來源:  

出版圖書

文學特點

散文寫作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作品集

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叙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以平淡、含蓄節制的叙述,暴露了濫情的、誇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誇、虛假、病态,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學》的《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曆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隻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隻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的文風既樸實又典雅,既親切又隽永,平和,隐秀,古拙。他的散文,既有陶淵明文章的恬淡淳樸,又有魏晉文章的内在風骨,表現的是一種甯靜的深邃。(劉振凱:《春蘭氣韻 秋水文章——讀汪曾祺散文〈天山行色〉》)  

小說寫作

汪曾祺的小說充溢着“中國味兒”。正因為他對傳統文化的摯愛,因而在創作上追求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中去。在語言上則強調着力運用中國味兒的語言。汪曾祺小說中流溢出的美質,首先在于對民族心靈和性靈的發現,以近乎虔敬的态度來抒寫民族的傳統美德。為此,他寫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記事》。  

家世成員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傍晚出生于江蘇高郵城鎮的一個舊式地主家庭。

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

父親:汪菊生(1897-1959),字淡如,多才多藝。

生母:姓楊,在汪曾祺三歲的時候因肺病去世;

第一個繼母:姓張,後也死于肺病;

第二個繼母:姓任,伴随汪曾祺的父親度過漫長而艱苦的滄桑歲月,汪曾祺對她很尊重。  

長子:汪朗

女兒:汪明、汪朝。  

人物評價

汪曾祺

汪曾祺一生經曆了無數苦難和挫折,受過各種不公正待遇,盡管如此,他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态,并且創造了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賈平凹在一首詩中這樣評價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賈平凹評)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曆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鬥争、“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嚣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甯靜、閑适、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淨化和升華。(中國作家網評)  

上一篇:松本清張

下一篇:王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