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技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

全日制本科大學
江蘇科技大學坐落在江蘇省鎮江市,是一所工學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行業特色型大學,是江蘇省重點建設高校,江蘇省人民政府與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共建高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産業知識産權聯盟、江蘇船舶與海洋類高校協同發展聯盟牽頭單位。[1]江蘇科技大學源自1933年創辦的上海大公職業學校,1952年更名為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1953年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機械科、上海第一機器制造工業學校船舶制造科、上海水産學院附設水産學校輪機科、福建省福州工業學校造船科合并組建上海船舶工業學校。1961年上海工廠設計學校并入。1970年遷至鎮江,更名為鎮江船舶工業學校,1978年升格為本科并更名鎮江船舶學院,1993年更名為華東船舶工業學院。200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與學校合并。2004年學校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
    中文名:江蘇科技大學 外文名: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簡稱:江科大(JUST)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學校特色:江蘇省重點建設高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蘇省人民政府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共建高校 主管部門:江蘇省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葛世倫、校長:周南平 本科專業:60個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個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71個(一級學科涵蓋)專業學位培養類别10個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1個(一級學科覆蓋) 校訓:笃學明德、經世緻用 校歌:《江蘇科技大學校歌》 院校代碼:10289 主要獎項:江蘇省文明單位 類别:理工 主要院系: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學院、計算機學院等20個學院 博士後流動站:科研流動站3個

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33年,上海私立大公職業學校在上海市喬家浜創立。為實現實業報國,創辦人林美衍先生專門與當時的上海市黨部委員吳開先商議,并召集志同道合者許恒、張桐等,合力籌辦學校。創辦者們公推林美衍先生為校長。建校伊始,設初級機械科、商科、高級工科(機械工程、土木工程、應用化學)、高級商科,附設初中部。

1934年春,因得時任上海市長吳鐵城、社會局局長吳醒亞及滬紳杜月笙、實業家吳蘊初等贊助,于南市局門路興建校舍及實習工廠。當年秋季開學,學生增至七百餘人。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争爆發,學校因與江南造船廠毗鄰,時有敵機襲擊。為避免犧牲,學校決定先遷至法租界霞飛路1968号(今淮海中路)臨時校舍上課,同時将學校圖書儀器及工廠機器材料遷入租界,以保安全。随着上海戰争形勢進一步危急,政府當局下令将上海市私立大公職業學校一部分遷往重慶市小龍坎,自建校舍複學;一部分遷至浙江天台縣溪南創設大公中學,租賃房屋專辦普通科;留滬部分繼續于法租界内的霞飛路辦學。1938年8月,日僞上海當局通令租界各學校向僞市教育局登記備案,企圖加以控制,先後有大公職業學校等百餘所中等以上學校聯合登報聲明,拒絕向僞政府登記。

1939年2月,學校留滬部分又改租上海漢口路131号慶雲大樓辦學。1939年,留滬部分第四屆100餘名學生畢業,社會各界諸多名人為畢業紀念冊題詞,其中抗日名将謝晉元題詞:“國家至上,民族至上”;著名教育家陳鶴琴題詞:“學以緻用”。1944年5月2日,林美衍校長因病逝世,董事會公推許恒繼任為校長。1945年11月,抗戰勝利後,當時的上海市教育局批準大公職業學校在上海複校。由于原址校舍、器材等曾被日軍侵占并辟為司令部,後又撥給毗鄰的江南造船廠,政府當局另撥給上海市虹口區峨嵋路400号四層大樓為新校址,繼續辦學,設機械、水産、商業三個專業科類。上海解放後由民主人士孔另境任校長,孔離校後,由中共黨員許海濤任校長。學校自開辦之初,即有董事會組織,在抗戰以前董事長為吳鐵城先生;“八一三”之後,為屈映光先生;遷渝以後為吳開先先生;1949年7月,大公職業學校組成新一屆董事會,董事長為胡厥文先生。

1952年6月,為了有計劃的培養中級工業技術人才,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同志親自簽署文件“要求接辦私立大公職業學校新建技術學校”;7月3日,上海市教育局發文将上海私立大公職業學校改歸公立,并更名為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由許海濤繼任校長。調整專業設置,設機械、電機兩科,增派教師,并選優秀畢業生留校充實教學力量。當年有在校生729人(其中機械科631人,電機科98人),教職員工66人。同年,第一機械工業部決定在上海建立船舶工業學校,于是上海市選定上海機電工業學校除電機科外整體轉為船舶學校。

船校時期

1952年11月,第一機械工業部船舶工業局計劃将原福建省立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源自1866年創辦的福建船政學堂)造船科與華東工業部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源自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學堂)造船科并入在上海籌建的船舶工業學校。從1954年至1962年間,上海船校先後培養了朝鮮、越南等國的留學生,越南、朝鮮駐滬領事館就此專門來信緻謝;在新中國建國10周年時,越南駐華大使受胡志明主席的委托,特意向上海船校校長贈送了友誼徽章一枚;至1962年之前,學校還先後接受了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的華僑生來校學習。1955年6月,學校被确定為國防工業學校,開始按培養軍用艦船中等技術幹部的要求和條件招收新生。

2018年版校史沿革圖1956年,一機部聘請蘇聯專家契爾諾沃伊來校幫助建立船舶電氣裝置專業。1958年,增設電動裝置專業;1959年專業設置又調整為6個,即:船體制造、焊接、船舶機器制造、船舶動力裝置、船舶電氣裝置、船舶無線電裝置等。1957年後,學制由三年改為四年制。1958年,由學校師生建造的第一艘百噸駁船提前下水。

1958年11月和1960年3月,上海船校曾兩度升格為上海造船專科學校,後因國家計劃調整分别于1959年6月和1962年8月下馬,未列入大專院校。1959年4月,學校被确定為全國國防工業重點學校。1960年9月,學校改由第三機械工業部領導。

1961年,上海工廠設計學校并入。1963年4月,學校複名為上海船舶工業學校。1963年9月以後,學校歸屬第六機械工業部主管。在1966年“文革”之前,有教職員工近600名,在校學生年平均數1862名(1961年最多時達2808名)。1966年“文革”爆發後,學校停止招生。1967-1969年在校的4屆學生先後畢業。1970年3月,第六機械工業部軍管會下令将學校搬遷至江蘇省鎮江市(原總後勤部252汽車管理學校舊址)。1971年2月,上海船舶工業學校正式更名為鎮江船舶工業學校,肖流同志同年調任鎮江船舶工業學校校長,次年10月學校恢複招生。學校保留原有的6個專業,是當時六機部僅存的一所中等專業學校。1975年,學校成立造船指揮組,組織象山造船車間建造千噸油輪,開展以典型産品組織教學。1977年,學校制造的千噸油輪“魯煙油2号”下水。t

船院時期

1978年12月28日,經國務院批準,學校升格為鎮江船舶學院,正式成為一所國防工業性質的工科本科大學。1979年1月25日,六機部下發《關于鎮江船舶工業學校改為鎮江船舶學院的通知》,首批設置船舶工程、船舶電氣自動化、電子計算機技術、船舶焊接、機械制造、船舶内燃動力裝置、工業管理等7個四年制本科專業。學校受六機部和江蘇省雙重領導,以六機部為主。肖流同志為院長。著名書法家舒同為鎮江船舶學院題寫校名。1

979年4月21日,舉行鎮江船舶學院成立大會,1980年起,開辦夜大學。1982年1月15日,國務院批準學校為首批學士學位授予權學校之一;同月,第六機械工業部批準學院成立學位評定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學校副院長楊槱教授任主席;5月4日,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成立,第六機械工業部建制撤銷,學院隸屬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1984年,經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批準,學院被确定為全國高校學生軍事訓練試點單位。1985年,經國家科委批準,創辦《鎮江船舶學院學報》。舉辦第一期埃及海軍維修人員培訓班。1988年,學院與美國美中教育服務機構(ESEC)共同舉辦首期IIT班。1989年,學院與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聯合辦學,由學院培養的首屆5名碩士研究生答辯通過,被授予碩士學位。1990年,學院建成國内缸徑最大的高速柴油機萬能單缸試驗台,與天津新河船廠聯合研制成功我國造船史上第一個噴塗焊工業用機器人。1993年6月,經國家教委批準,鎮江船舶學院更名華東船舶工業學院,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為學校題寫校名。

1994年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學校正式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0月24日,召開董事會成立大會,首批參加董事會的有50家大中型國有企事業單位。1995年,學校首次招收研究生。1998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同年通過江蘇省委教育工委的黨委工作評估和江蘇省教委的優秀校風建設評估。江蘇省江海貿易學校:1979年,江蘇省鎮江糧食學校成立,隸屬于江蘇省糧食局。1995年,江蘇省鎮江糧食學校更名為江蘇省江海貿易學校。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1951年,中央農業實驗所動物生産科蠶桑系(1932年在南京成立)與浙江蠶桑試驗場、無錫蠶桑試驗場、鎮江蠶桑試驗場、華東纖維研究所等單位合并,在原中國蠶桑合衆改良會鎮江舊址上建立華東蠶業研究所。1955年華東區撤銷後,改名為鎮江蠶業研究所,由江蘇省代管。195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後,改稱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1979年和1986年,先後開始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995年,增挂“江蘇省蠶業研究所”牌子,實行部、省雙重領導體制。n

合并發展

1999年4月,學校由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管理劃轉江蘇省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11月,江蘇省江海貿易學校并入,成為學校南校區。200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與學校合并(2001年3月正式合并),實行省部共建、以江蘇省為主的管理體制,并繼續保留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名稱和獨立法人地位。2002年3月,經江蘇省教育廳批準,學校建立民辦二級學院——南徐學院,并于當年招生;同月,海軍政治部與學校簽定了“關于海軍依托華東船舶工業學院選拔培養幹部協議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學校設立了後備軍官選拔培養工作辦公室,學校成為當時江蘇省唯一的海軍後備軍官培養基地。

2002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與國防科工委簽定了共建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協議書;9月,學校在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内建成西校區。2003年4月,經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批準,在華東船舶工業學院的基礎上籌建江蘇科技大學。2003年,江蘇科技大學慶祝建校七十周年,得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岚清發來的祝賀信;學校成立了全國百餘家研究所、造船企業及江蘇省所轄各市人民政府等參與的合作發展委員會。2013年,學校八十周年校慶之際,時任教育部部長陳至立發來賀信。n

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批準同意華東船舶工業學院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并于5月28日舉行揭牌典禮;6月,江蘇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在學校設立。2005年,學校與張家港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辦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2006年12月,學校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同年還先後通過了武器裝備科研生産單位保密資格認證和國軍标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取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産許可證。2007年10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将“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博士學位授予點從中國農科院劃轉學校,學校成功晉升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同年,張家港新校區建成啟用,形成了一校四區的辦學格局。

2011年9月,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2年6月,經教育部批準,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遷址張家港市,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由江蘇科技大學和張家港市金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合作舉辦;9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簽約共建江蘇科技大學。2013年,學校被評為“首批江蘇省國防教育示範學校”。2014年3月,由江蘇科技大學作為牽頭單位的江蘇高校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獲批。2016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簽約共建江蘇科技大學。2020年7月,入選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産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名單。8月,江蘇科技大學與揚州市人民政府簽訂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9月,被國家知識産權局、教育部确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産權試點高校。12月26日,加入長三角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聯盟。n江蘇科技大學n

科研機構

截至2018年5月,學校擁有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1個國家發改委國地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農業部、4個省教育廳和1個中國農科院重點實驗室,1個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國家培育點;3個江蘇省發改委工程實驗室;2個江蘇省科技廳、3個農業部、3個中國農科院、1個江蘇省農林廳、1個江蘇省經信委和1個江蘇省經貿委科技公共服務平台;1個省級跨國技術轉移中心;與企業合作共建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擁有1個江蘇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4個江蘇省科技創新團隊。學校蠶業研究所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蠶業研究機構,是世界蠶桑種質資源保存與研究中心、蠶桑科技研究中心和蠶桑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

科技成果

江蘇科技大學截至2018年5月,學校獲得國家級項目291項、省部級項目385項,科技經費12.67億元。合作參與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1項;授權發明專利1372件;在國内外學術刊物及學術會議發表論文13888篇;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94項,其中一等獎14項。

學術資源

學校學術期刊主要有《江蘇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外船舶科技》、《中國蠶業》、《蠶業科學》等公開出版學術刊物。江蘇科技大學圖書館截至2018年12月,江蘇科技大學圖書館館藏中外紙質文獻總量1606592冊,訂購中外文期刊1192種,1384份;報紙45種,77份。建有面向全校師生開放的各類中、外文文檢索數據庫82個(以供應商分割的最小銷售單元為計量單位),提供403.1萬冊電子圖書(包括與圖書類似的出版物)和32071種電子期刊的閱覽支持服務。圖書館采用圖書集成管理系統軟件,Windows平台下支持機讀目錄格式,三校區館網絡互聯,文獻統采統編并可通借通還,電子資源實現共享。圖書館還參與中國高校文獻保障體系(CALIS)、江蘇省高校文獻保障體系(JALIS)和區域性的共建共享。n

學術交流

2020年12月2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與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在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明确雙方共同支持江蘇科技大學建設具有船舶特色的一流大學,并簽署《關于共建江蘇科技大學的協議》。截至2020年12月,學校牽頭成立了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産業知識産權聯盟、江蘇船舶與海洋類高校協同發展聯盟,先後與海軍政治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省糧食局等單位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學校建有海外教育學院,與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美國、英國、法國、印度、日本等國積極開展科研與辦學合作。中烏、中澳合作辦學項目為江蘇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示範性建設工程。與各類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中國船舶工業工程師繼續教育學院設在學校。江蘇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江蘇聯絡處)辦公地點設在江蘇科技大學内。n

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有教職工22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510餘人。具有正高職稱人員240餘人,副高職稱人員740餘人,博士940餘人。擁有國家級、省部級高層次人才170餘人;擁有省高校“青藍工程”團隊、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省“六大人才高峰”創新人才團隊14個。

學科建設

東校區截至2020年11月,學校擁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類别;有國家國防特色學科5個,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3個,江蘇省“十三五”一級學科重點培育學科5個;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n

教學建設

截至2020年11月,學校擁有8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0個江蘇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1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5個江蘇省卓越工程師(軟件類)教育培養計劃專業,4個省級卓越計劃聯盟試點專業,獲批省級卓越計劃(軟件類)試點高校。t國家級、省級“卓越計劃”試點(聯盟)專業建設項目。截至2020年11月,近年來,獲省部級以上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二等獎13項。連續三屆“挑戰杯”競賽成績優異,兩次捧得“優勝杯”。學校享有“中國造船工程師搖籃”的美譽,在中國船舶工業骨幹企業中的技術與管理人才中學校畢業生占有很高比例。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每年保持在98%以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學校設立了後備軍官選拔培養工作辦公室,截至2018年5月已為部隊輸送國防生1149名。n

文化傳統

标志圖形是一組揚帆起航的船,是對大學由船院發展而來的曆史的概括,也體現了學校百舸争流的時代精神和鮮明的辦學特色圖形又恰似兩個奔跑躍動的人,代表了學校生機勃勃、求新競争的學術氣氛。标志取色科技藍,有如深邃的思想和蔚藍的理想。标志富于動感、具有鮮活的時代氣息,能夠代表大學的形象,對學校的凝心聚力,對外提升品牌形象将是有力的支持。内外圓直徑比符合黃金分割率(0.618:1)。“笃學明德,經世緻用”為學校校訓。

“笃學明德經世緻用”,體現的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治學傳統,體現的是學校的人才培養标準和特色,體現的是學校倡導并遵循的價值追求和教育宗旨。笃學:即專心緻志地學習。其典故出自《三國志·吳志·孫瑜傳》:“濟陽人馬普笃學好古,瑜厚禮之”。“笃學”要求學生志于學,專于學,厚于學,在知識與技能上實現厚積厚載。明德: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一開篇就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裡的

“明”即是“使彰明”,這裡的“明德”,即是弘揚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闡明學習的目的第一條就是明曉道理、修養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堅定的信念,執著,有節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務于民生為樂事,也就能做事認真,追求真善美。n“經世”最早出自《莊子》“春秋經世,先王之志”;“緻用”出自《周易》“精義入神,以緻用也”;“經世”即“經國濟世”,強調要有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求索治世之道;“緻用”即“學用結合”,強調積極入世、緻力社會民生的實踐精神和智慧。經世緻用作為一種思潮和精神,發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顧炎武為代表,後來的魏源、龔自珍、康有為、譚嗣同等也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導變法。經世緻用之學,即“實學”,就是“實習、實講、實行、實用之學”,說實話、幹實事、務實際、求實效。這就是經世緻用,匡世濟民。n

學校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書記

葛世倫

黨委副書記、校長

周南平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景旭文

黨委副書記

許俊華

黨委常委、副校長

湯建、俞孟蕻、談鎮、嵇春豔

副校長

王加友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察專員

鄭培鋼

學校榮譽

據2020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文明校園,先後榮獲江蘇省高校校風建設優秀單位、江蘇省文明學校、江蘇省安全文明校園、江蘇省園林式單位、江蘇高校和諧校園、江蘇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科技創新先進單位、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高等學校、全國模範職工之家、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等榮譽稱号。作為全國52所首批軍訓試點高校之一,學校多次被評為江蘇省政府、江蘇省軍區國防教育先進單位、國防教育示範學校、征兵工作先進單位、軍訓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軍區基層武裝部規範化建設先進單位、鎮江市雙擁工作三等功單位。n2020年7月15日,國家知識産權局公布了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授獎決定,江蘇科技大學獲中國專利獎銀獎。

校區建設

江蘇科技大學新校區位于鎮江高校園區,園區地處丹徒新城十裡長山南側,新校區建設周期三年,學校通過将現有西校區、南校區和東校區老東大門校内東西道路南側地塊土地與鎮江市置換新校區,鎮江市作為項目實施主體,負責融資、工程建設、校區置換和動遷等工作。新校區占地面積2460畝(約164萬平方米)(包括398畝(約27萬平方米)水庫),另中科院蠶研所195畝,擁有獨立的專業性圖書館與實訓中心,建成完善的各類輔助設施。建成後,學校将從三個老校區一次性搬入新校區。n江蘇科技大學此次規劃建築面積59.79萬平方米(原定遠期規劃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其中一期政府負責建設52萬平方米,學校自建1.54萬平方米,二期學校自建6.25萬平方米,主要包括公共教學大樓、學院樓、圖文資訊中心、體育訓練中心、行政辦公大樓、研發中心、大學生活動中心、學生公寓、食堂、蠶研所科研辦公樓、國防大樓及若幹後勤及附屬用房等。nn

上一篇:微金所(深圳)有限公司

下一篇:皮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