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區

武陵源區

湖南省張家界市轄區
武陵源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張家界市中部,澧水中上遊,屬武陵山脈,地理坐标為東經110°22′30″—110°41′15″,北緯29°16′25″—29°24′25″,為慈利縣、桑植縣和永定區所環抱,距張家界市區 32公裡。總面積397.58平方公裡[1],1988年,國務院批準設立武陵源縣級行政區,現轄中湖、協合2個鄉、軍地坪、鑼鼓塔、天子山、索溪峪4個街道,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個民族。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武陵源區常住人口為60857人。[2]202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32594萬元,同比下降2.9%。[3]
    中文名:武陵源區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430811 行政區類别:市轄區 所屬地區:湖南省張家界市 地理位置:張家界市中部,澧水中上遊 面積:397.58 下轄地區:4個街道、2個鄉 政府駐地:軍地坪街道 電話區号:0744 郵政區碼:427400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湘G 地區生産總值: 地區生産總值:432594 萬元(2020年) 人口:60857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曆史沿革

武陵源區行政建置曆經變遷。遠古時期,境内就有人類活動。

周,屬楚國。周成王封熊繹于楚,居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年),慈利(含今永定區、武陵源區及桑植縣年)為其轄地。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昭王置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縣西),轄慈利。武陵源區域屬慈利所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轄區為36郡。在黔中郡下置慈姑縣(縣治官塔坪,今慈利縣蔣家坪鄉太坪村),轄今安鄉、澧縣、津市、臨澧、石門、慈利、桑植各縣及永定區、武陵源區、湖北省公安、鶴峰縣、湖南省桃源縣一部分。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廢黔中郡設武陵郡,将慈姑縣分置零陽、孱陵、充縣三縣。此時,武陵源區域為充縣(縣治今永定區,轄今永定區、桑植縣及水中遊區域)轄地。

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因嵩梁山裂,有石壁立如門,吳帝孫休以為祥兆,遂析武陵郡北部置天門郡,分零陽、充縣地設婁中縣。此時武陵源區域分屬充縣和婁中縣管轄。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析婁中縣設臨澧縣,析零陽縣置澧陽縣。天門郡領零陽、充縣、臨澧、婁中、澧陽五縣。

南北朝,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年),廢天門郡,置澧州、石門郡。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廢婁中、臨澧二縣,置北衡州。廢充縣,設崇義縣,本境與零陽俱隸北衡州。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北衡州為崇州,更零陵縣為慈利縣,與崇義縣同隸崇州。炀帝大業三年(607年),廢崇州,改澧州為澧陽郡,領石門、孱陵、澧陽、安鄉、崇義、慈利六縣。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澧陽郡為澧州,複置充縣。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廢充縣,并崇義入慈利縣。玄宗天寶初,改澧州為澧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複名澧州。

五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時期(907—960年),區境屬馬殷、周行逢割據的楚國所轄之澧州。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屬荊湖北路。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升澧陽軍州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澧州路總管府,領澧陽、石門、安鄉、慈利四縣。元貞元年(1295年),升慈利縣為慈姑州,旋複名慈利州,轄今慈利、桑植、永定、武陵源等區縣。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即吳王位,改澧州路為澧陽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慈利州為大庸縣,不久廢大庸縣,複名慈利縣,屬澧陽府(後複為州)。洪武三年(1370年),羊山衛治(今永順羊峰山)遷大庸,改名大庸衛(今大庸所)。次年,大庸衛城遷今永定區所。洪武九年(1376年),改澧屬慈利等縣隸屬常德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庸衛改永定衛,轄六所(前、後、左、右、中及大庸所),行政區屬慈利縣。洪武二十三年(1396年),設九溪衛(衛治在今慈利縣江垭),領前、後、左、右、中五所及添平、麻寮、安福諸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慈利改隸嶽州府。

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歸流,升澧州為直隸州,慈利縣改隸澧州。廢九溪、永定兩衛,置安福縣(今臨澧縣)。割麻寮所(慈利十七都部分地及十八都)入容美司,置鶴峰州,隸宜昌府;割安福所(慈利十六都)入桑植司置桑植縣,隸永順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撥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各部分地置永定縣(今永定區)。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州、廳建制,保留道一級建制。因永定名與福建省永定縣同名,奉北京政府令,改名為大庸縣,與慈利同屬武陵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建立湘西綏靖處,下設五個行政督察區。其中慈石庸行政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慈利,轄慈利、石門、大庸三縣。次年,慈石庸行政督察區擴并為第二行政督察區,轄慈利、石門、大庸、臨澧、澧縣、桑植六縣。專員辦事處仍設在慈利。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至二十九年(1940年),慈利縣屬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常德)、大庸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永順)。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1988年12月,境内國營張家界林場(即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下同)、協合鄉、中湖鄉隸屬湘西自治州所轄的大庸縣(市)(今永定區),索溪峪鎮屬常德專區所轄的慈利縣,天子山鎮屬桑植縣(1953年屬大庸縣,後屬慈利縣,1958年隸屬桑植縣)。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批準大庸市升為地級市,将慈利、桑植兩縣劃歸大庸市管轄。市另轄兩區:原縣級大庸市改名為永定區,新設武陵源區。将原大庸市的協合、中湖兩鄉和國營張家界林場、慈利縣索溪峪鎮、桑植縣天子山鎮劃為武陵源區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8年5月18日,國務院批準大庸市升為地級市,将慈利、桑植兩縣劃歸大庸市管轄。市另轄兩區:原縣級大庸市改名為永定區,新設武陵源區。将原大庸市的協合、中湖兩鄉和國營張家界林場、慈利縣索溪峪鎮、桑植縣天子山鎮劃為武陵源區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索溪峪鎮(軍地坪)。

1988年12月,境内國營張家界林場(即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下同)、協合鄉、中湖鄉隸屬湘西自治州所轄的大庸縣(市)(今永定區),索溪峪鎮屬常德專區所轄的慈利縣,天子山鎮屬桑植縣(1953年屬大庸縣,後屬慈利縣,1958年隸屬桑植縣)。

1996年,武陵源區面積393平方千米,轄1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天子山鎮、索溪峪土家族鄉、中湖鄉、協合鄉。區政府駐索溪峪,距市政府43千米。

2002年末,武陵源區總面積397.5平方千米,其中核心景區面積217.15平方千米。轄3鄉1鎮2街道,42個行政村、居委會。

2004年,全區轄1個街道、1個鎮、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軍地坪街道、天子山鎮、索溪峪土家族鄉、協合鄉、中湖鄉。區政府駐軍地坪街道。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陵源區轄1個街道、1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

2015年,張家界市鄉鎮區劃調整,索溪峪土家族鄉、天子山鎮、軍地坪街道成建制合并設立軍地坪街道。

區劃詳情

2018年,武陵源區下轄軍地坪、鑼鼓塔、天子山、索溪峪4個街道,中湖、協合2個鄉。武陵源區人民政府駐軍地坪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武陵源位于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東北接湖北,西部直達神農架等地,西南聯于黔東梵淨山。武陵源主要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索溪峪、天子山兩個自然風景區組成,總面積397.58平方公裡

地形地貌

武陵源區地處武陵山脈餘脈。其中風景名勝獅寨,四面絕壁,放眼望,峰巒疊翠。整個地勢以中部為核心,向四周呈輻射狀擴散。周圍有若幹河谷型小盆地,外圍為山地。

武陵源區内石英砂岩柱峰有3103座,千米以上峰柱243座,最高峰為兔兒望月峰,海拔1264.5米;境内長2000米以上的溝谷32條,總長達84.6千米,其中,以金鞭溪最為著名。峰頂多為三面懸崖深谷的台地,常為山民安居紮寨之處,最為有名的有黃石寨、鷹窩寨、鑼鼓寨、躲官寨等。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體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體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

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95%,岩層厚520米。具間層狀層組結構,即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極薄層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層組結構有利于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岩層裸露于向斜輪廓産狀平緩(5°—8°,局部最大達20°),增加了岩石的穩定性,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決條件。

岩層垂直節理發育,顯示等距性特點,間距一般15至20餘米,為塑造千姿百态的峰林地貌形态和幽深峽谷提供了條件。

構造溶蝕地貌: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于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布地區,面積達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态有溶紋、溶痕、溶窩、溶鬥、溶溝、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窪地、石膜、漏鬥、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

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遊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分布于志留系碎屑地區,見及三亞類:碎屑岩中山單面山地貌,分布于石英砂岩峰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于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于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

河谷侵蝕堆積地貌:這類型可分為山前沖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布于沙坪村,發育于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面3—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面積達4—5平方千米。

氣候特征

氣溫

武陵源區四周有張家界、袁家界、琵琶界、羊止界、蘆茅界五條山脈包圍。境内峰聳谷深,溪谷縱橫,森林茂密,地形複雜,寒流難入,以緻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無酷暑、無嚴寒,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多樣性和垂直差異性十分明顯。境内屬東亞季風區,一年有兩次氣候轉換。

冬季受北方幹冷氣團控制,盛吹偏北風,氣候寒冷幹燥;夏季受暖氣流影響,盛行偏南風,溫高濕重;春秋兩季為冷暖氣流交替過渡期,輕寒微暖,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四季的長短随海拔遞增而變化。低海拔地區(300米以下)冬夏長,春秋短;高海拔地區(1000米以上)冬春長,夏秋短。

降水濕度日照

武陵源區境内年均降水量1380.0—1450.0毫米。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天子山比軍地坪年均降水量要多10%。各月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4—7月,降水日達49天,約占全年降水日32%。強降水集中期為5—7月,降水量達650毫米,占全年總量的46%。12—1月降水少,約56毫米,僅占全年總量的4%。

境内雨量充沛,森林植被完整,濕度和蒸騰量較大。海拔較低的軍地坪年均水汽壓為16.0帕,年均相對濕度為78%。海拔較高處易産生雲霧,擡升盤繞于山腰至山頂,故山腰濕度最大,相對濕度在85%以上。山頂由于風的作用,其濕度次于山腰,高于山腳。一年之中,4—7月為相對濕季,8—9月為相對幹季。

境内軍地坪年平均日照為1297.2小時。以8月為最多,平均日照為202.5小時;2月份為最少,平均為55.7小時。年均日照時數與周邊的永定區、慈利縣相比,偏少121.4—204.7小時,略多于桑植縣。由于其複雜的地形,使得不同高度、不同坡向的光照分布極不均衡,是造成局部小氣候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五裡一個景,十裡一層天”之說。

風雪霜雨凇

武陵源區境内軍地坪年平均風力1.1米/秒,以2—4月較大,為1.3—1.5米/秒,其他月份在1.0—1.2米/秒之間。風力随海拔增高而增大。天子山黃石寨的年平均風力在5.0米/秒以上,盛吹東北風(最多風向)。

境内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山區的年降雪日數在15天以上,比平地多1倍。軍地坪冬季平均年降雪日數8天,最多年份17天,最少年份3天,全區積雪時間年平均約5.6天,高山區積雪從12月至翌年3月,長達100天以上。平地的最大積雪深度為19厘米,高山區最大雪深在80厘米以上。

境内30年平均有霜期91天,其中實有霜凍日為24.5天,年平均無霜期274天。霜凍最早年份從11月開始,最晚年份至次年3月終止。以1月最多,平均9.8天;12月和2月次之,分别有7.2天和5.3天。霜凍日随海拔上升而增加。

軍地坪年平均雨凇日為1.3天,最長連續時間為8天,最大結冰直徑9毫米(1964年2月16日),以12月為多。雨凇多出現在高山地區,天子山、黃石寨的雨凇日是軍地坪的5倍以上,最大結冰直徑在28厘米以上,構成景區冬季獨特的冰淩世界。

植被條件

武陵源區水土氣候條件适宜,森林覆蓋率85%。由于地理位置、地勢、氣候以及岩石結構的特殊性,境内植物分布呈現多樣性、過渡性、垂直性和古老性以及石峰上植被繁茂、種類繁多等特點。

多樣性。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和草木相混生;以常綠為主,常綠、半常綠和落葉并存;以天然林為主,天然林與人工林相間;以闊葉林為主,闊葉林與針葉林相混生。集觀賞植物、經濟植物和特種植物于一地。

過渡性。處于暖溫帶植物區系與熱帶---亞熱帶植物區系的過渡地帶,為中亞熱帶北緣,秦嶺和華北植物帶的南緣。熱帶、亞熱帶、溫帶三個氣候帶植物均有分布。以華中區系植物占優勢。索溪峪景區的木本植物與華中區系共有的種達235種,具華中區系特征的近100種,西南區系的6種,華南區系的7種,華東區系的3種,華中---西南區系的8種。

垂直性。植物的分布随海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境内海拔相對高差995.5米。海拔700米以下為紅壤和黃紅壤土,分布常綠針闊混交葉林;700—950米之間為黃壤,分布常綠和落葉闊葉林;950—1050米之間為黃棕壤,散布落葉闊葉林;1050米以上為山地草甸土,分布灌木和草叢。由于海拔高度懸殊,南北坡氣候有别,故同一植物群落分布的海拔高度,南坡比北坡要高,種類比北坡複雜。

古老性。境内保存孑遺植物較多。中生代白垩紀至第三紀形成的被子植物科數占世界被子植物科數的29.8%,其中最原始離心皮類的被子植物有5屬11種。中生代白垩紀植物有金縷梅科、樟科等;新生代第三紀植物有八角楓科、七葉樹科、蘭果樹科、山茶科、旌節花科等。其中古老植物有八角科、五味子科、毛茛科、金粟蘭科、楊柳科、桦木科、榛科、殼鬥科、桑科、榆科、核桃科、杜仲科、鐘萼木科、領春木科、珙桐科、大血藤科等16科。著名的第三紀孑遺植物鵝掌楸(馬褂木)散生于原始次生林中。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3年末全區耕地面積2869.46公頃,占國土面積7.2%。全區共有國家級生态公益林51.36萬畝,自然保護區4個,面積為23.34萬畝,占國土面積的39%。

植物資源

武陵源區境内自然植被中,維管束植物達193科、730屬、1630種。其中木本植物107科、250屬、700種,草本植物879種。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1屬、17種;被子植物96科、286屬、734種。天然林遍布景區的溝壑、峰林、坡嶺。

動物資源

據《向氏族譜》記載,清乾隆時的武陵源,“草木暢茂,荒郊曠野,道路俱系羊腸小徑,崎岖多險,獸蹄鳥迹交錯于道。山則有熊豕鹿、豺狼虎豹諸獸,成群結隊,鹹若有性。水則有雙鱗金鯉、重唇諸色之魚,舉網即得,其味脆而甘”。随着境内人為活動增加,野生動物漸減,但仍屬野生動物王國。

武陵源現存野生動物屬東洋界華中區西部山地高原亞區(鄭作新教授區系),東北部接鄂西北神農架,西南臨黔東北梵淨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位于中國西部山地高原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交界線左側邊緣。境内溪壑縱橫,樹草豐茂,水質清純,許多區域人煙稀少,人迹罕至。幽靜的生态環境,為野生動物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理想的條件。飛禽、走獸、魚蛇、昆蟲,種類繁多,有許多珍稀種群。據1980年中國科學院華南考察隊考察,境内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22目、58科、149種。以鳥類居多,占種數的46.9%;其次為獸類,占28.9%;爬行類占16.1%;兩栖類占8.1%。屬國家一類保護的3種:豹、雲豹、黃腹角雉;國家二類保護的25種:猕猴、短尾猴、蘇門羚、穿山甲、黑熊、大靈貓、水獺、林麝、水鹿、豺、鴛鴦、鸢、雀鷹、松雀鷹、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褐翅鴉鵑、草鸮、斑頭鸺鹠、短耳鸮、長耳鸮、虎紋蛙、大鲵。其中18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屬湖南省級保護的有獐、毛冠鹿、紅嘴相思鳥等54種。還有脆蛇蜥、麗紋蛇、魚遊蛇以及索溪峪景區野人井内通體透明的盲眼魚等奇異動物。

獸類

境内有獸類8目、21科、43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13種,散布于各景區内。

鳥類

境内鳥類衆多,有10目、24科、70種。以留鳥為主,兼有候鳥。屬國家保護種類的13種,占境内鳥類總數的18.6%。

兩栖類

境内有兩栖類動物2目6科12種,其中屬國家保護對象的主要有大鲵和虎紋蛙兩種。

爬行類

景區内除常見的爬行類動物外,奇異的有脆蛇蜥、麗紋蛇和魚遊蛇等。

人口

截至2018年末,武陵源區總戶數19944戶,戶籍總人口55892人,其中男性28122人,女性27770人,男女性别比50:49。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35893人,占總人口的64%。全區少數民族共52541人,其中土家族51283人,白族907人,苗族241人。全年出生人口770人,出生率為13.8‰。死亡人口227人,死亡率為4.1‰,自然增長54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7‰。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武陵源區常住人口為60857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武陵源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59.7328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7567億元,同比增長3.5%;第二産業增加值8372萬元,同比增長9.9%;第三産業增加值57.1389億元,同比增長7.6%。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3.1:1.3:95.6調整為2.9:1.4:95.7。一、二、三産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别為1.3%、1.7%和97%,分别拉動經濟增長0.1%、0.1%和7.3%。

固定資産投資

2018年,武陵源區共批複政府投資項目18個,備案企業投資項目25個,社會發展項目4個,共計47個項目。向上争取資金6795萬元。全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315830萬元,同比增長12.6%,其中固定投資(不含農戶)投資307498萬元,同比增長14%;房地産開發投資8332萬元,同比下降21.7%。

2018年,武陵源區實現财政總收入51783萬元,同比下降12.8%,其中完成稅收收入38342萬元,占财政總收入的74%。原國稅收入24097萬元,同比增長20%;原地稅收入13767萬元,同比下降21%。地方财政預算收入30620萬元,同比下降26.9%。政府性基金收入37183萬元,同比下降34%。

2018年,武陵源區公共财政預算支出122950萬元,同比增長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4903萬元,同比下降18%。政府性基金支出39682萬元,同比下降32%,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基金支出219萬元,同比增長66%;城鄉社區事務基金支出38606萬元,同比下降33%;農林水事務基金支出10萬元,同比下降78%;商業服務業等事務基金支出573萬元;其他基金支出274萬元,同比下降36%。

人民生活

2018年,武陵源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40元,同比增長8.3%。按城鄉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22元,同比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48元,同比增長9.3%。

202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32594萬元,同比下降2.9%。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23530萬元,同比增長1.8%;第二産業增加值13467萬元,同比增長5.0%;第三産業增加值395597萬元,同比下降3.3%。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4.4:2.6:93.0調整為5.4:3.1:91.4。

第一産業

2018年,武陵源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2.9136億元,同比增長3.7%。

其中農業産值1.4746億元,同比增長3.9%;林業産值4313萬元,同比增長4.2%;牧業産值7688萬元,同比增長1.8%;漁業産值524萬元,同比增長3.0%;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1865萬元,同比增長8.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8893萬元,同比增長3.8%,其中農業增加值10322萬元,同比增長3.9%;林業增加值3373萬元,同比增長4.2%;牧業增加值3506萬元,同比增長1.6%;漁業增加值366萬元,同比增長2.9%;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326萬元,同比增長8.8%。

種植業

2018年,武陵源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0124畝,同比增長1.72%。糧食播種面積41248畝,同比增長1.5%。

谷物面積31592畝,同比增長1.73%,其中水稻面積18900畝,同比增長0.7%,玉米面積12692畝,同比增長3.3%;豆類播種面積3114畝,同比下降4.86%,其中大豆面積3000畝,同比下降5.06%,綠豆面積114畝,同比增長0.88%;薯類播種面積6542畝,同比增長3.66%。

油料播種面積10650畝,同比增長5.26%;蔬菜種植面積17427畝,同比增長0.11%;瓜果種植面積299畝,同比增長0.67%。全年糧食産量14158噸,同比增長0.88%,其中稻谷産量8762噸,同比下降0.53%。油料産量1608噸,同比增長4.35%,其中油菜籽産量1230噸,同比增長4.33%。

蔬菜産量33391噸,同比增長2.13%。水果産量4412噸,同比增長1.57%。茶葉産量188噸,同比增長2.73%。

林業

截至2018年末,武陵源區共有國家級生态公益林51.33萬畝,自然保護區4個,面積為1.556萬公頃。全區年末活立木蓄積達350.6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5.18%。全年無森林病蟲害和火災發生。

畜牧業

2018年,武陵源區出欄生豬2.53萬頭、肉羊0.58萬隻,同比分别下降5.95%、3.33%;出欄肉牛0.16萬頭,同比增長6.67%。家禽出籠24.60萬羽,同比增長0.24%。存欄生豬1.70萬頭,同比增長3.03%。存欄肉牛0.35萬頭,家禽24.80萬羽,同比分别增長2.54%、1.81%;肉羊存欄數0.53萬隻,同比增長1.92%。禽蛋産量565噸,同比下降0.7%。

漁業

水産品産量101噸,同比增長1%。

第二産業

工業

2018年,武陵源區全部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規模工業銷售産值5767萬元,同比增長20%。

建築業

2018年,武陵源區實現建築業增加值5875萬元,同比增長12%。

第三産業

中國國内貿易

2018年,武陵源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8196萬元,同比增長10.3%。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5482萬元,同比增長10.3%;其中,城區消費品零售額118562.8,同比增長10.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2713.2萬元,同比增長10.5%。分行業看,批發業消費品零售額32599.8萬元,同比增長9.0%;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89445.5萬元,同比增長10.8%;住宿業零售額19428.6萬元,同比增長10.5%;餐飲業零售額26721.7萬元,同比增長10.4%。

對外經濟

2018年,武陵源區外貿進出口總額25萬美元,同比下降50.2%。實際利用外資1843萬美元,同比增長3586%。實際利用内資金5億元,同比增長8.0%。

郵電通信

截至2018年末,武陵源固定電話用戶為11207戶,移動電話用戶為75869戶,互聯網寬帶用戶達31818戶。

旅遊業

2018年,武陵源區實現旅遊總收入265.5185億元,同比增長21.4%。

景區景點門票收入15.6566億元,同比增長2.62%。接待中國内外遊客3028.89萬人次,同比增長15.1%,其中接待境外遊客246.2萬人次,同比增長39.6%。接待過夜遊客人數1635.89萬人天,同比增長20.7%。一次進山人數408.68萬人,同比增長0.16%,進武陵源核心景區團隊252.84萬人(占61.87%),同比增長29.31%,自助遊155.84萬人(占38.13%),同比下降26.67%。

民俗節慶及活動接待79.5萬人次,戶外及休閑接待合計700.67萬人次。

年末全區擁有星級以上賓館酒店18家,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3家,三星級13家。社會飯店(80個床位以上)190家,家庭旅館和特色客棧(80個床位以下)629家。全區接待床位53772餘張,其中星級以上賓館5986張。

景區景點接待方面:黃龍洞接待149.25萬人次,同比增長49.21%;

寶峰湖接待78.59萬人次,同比增長11.54%;

天子山索道接待240.09萬人次,同比增長2.82%;

黃石寨索道接待29.61萬人次,同比下降7.66%;觀光電車接待126.36萬人次,同比增長15.33%;

百龍天梯接待331.11萬人次,同比增長1.49%;楊家界索道接待55.79萬人次,同比下降11.50%;

演藝場所中魅力湘西接待125.82萬人次,同比增長11.00%;

煙雨張家界接待62.62萬人次,同比增長14.60%;

夢幻張家界接待40.86萬人次,同比增長37.73%;

溪布街景區接待429.85萬人次,同比增長151.09%。

先後組織開展了溪布街趕年節、攝影大賽、航拍大賽、陳勃陳複禮天子山攝影藝術展、張家界市首屆民宿旅遊文化節暨武陵源第三屆農耕文化節、黃龍音樂季、武陵源創意短視頻大賽等活動,策劃“我為武陵源發聲”、“武陵山大道更名大讨論”,打造“中國最美愛情景區”,舉辦了“愛情”主題系列活動,配合省、市旅發委完成2018湖南國際旅遊節、東北亞論壇、冬遊張家界系列營銷活動。

完成了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親愛的客棧》、《漢語橋》及《鄉村合夥人》攝制組踩點工作。落實了對3家星級特色民宿(客棧)授牌,獎勵資金共計40萬元。全區共打造特色民宿客棧300餘家,床位1400多張。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武陵源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4.36億元,比年初減少1.9億,同比下降4.1%;各項貸款餘額55.84億元,比年初增加7.1億,同比增長14.6%。

保險業

2018年,武陵源區保險業保費收入4534.1萬元。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8年末,武陵源區擁有等級公路總裡程300.271千米,其中:國道22.854千米,省道86.553千米,縣道98.888千米,鄉道47.65千米,村道43.813千米,專用道0.513千米;等外公路共98.414千米,鄉道8.232千米,村道90.182千米。

焦柳線上的張家界火車站連接中國東西南北,張家界機場已開通香港、澳門、北京、大連、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廈門、青島、福州、成都、重慶、武漢、西安、南京等20多個城市和地區的航線,省會長沙至張家界高速公路已開通,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運輸

截至2018年末,武陵源區社會機動車保有量達1.92萬輛,私人汽車0.87萬輛,新注冊汽車0.021萬輛。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8年,武陵源區專利申請45件,同比增長66.7%;當年發明專利申請量21件,當年發明專利申請占比46.7%;實用新型11件;外觀設計13件,發明授權專利5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武陵源區共有中小學校11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中心小學4所,片完小1所,村小及教學點3個。在校學生8694人,其中小學生4611人,初中學生2491人,普高學生959人,職高學生633人。

小學教職工275人,其中專任教師271人;中學教職工298人,其中專任教師287人。幼兒園在園幼兒人數2180人,小學适齡兒童入學率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0.34%,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

2018年,武陵源區投入3000多萬元對農村薄弱學校進行改造,啟動了二中食堂擴建工程、天子山小學運動場地建設、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學校幼兒園等項目建設工作。完成了機關幼兒園新園、中湖魚泉峪合格村小建設等為民辦實事項目,完成索溪中心學校、協合鄉中心學校、黃家坪小學、天子山小學4所義務教育學校标準化建設任務。

2018年春季,發放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入園補助395人、資金19.75萬元;發放義務教育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653人、資金37.075萬元;發放義務教育貧困非寄宿生生活補助225人、資金11.25萬元;發放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247人、資金24.7萬元;為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雜費、免教科書及教輔資料71人;發放職業高中國家助學金413人、資金41.3萬元;落實職業高中學生免費學565人、免學費資金67.8萬元。核定“陽光助學”資助對象1278人次、發放助學資金85.50萬元。

2018年秋季,小學入學率達100%,初中入學率達99.8%。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入學率達100%。2018年,文科136人參考,本一上線47人,上線率達34.56%;本二以上上線76人,上線率55.88%;本三以上上線101人,上線率74.26%。理科133人參考,本一上線59人,上線率44.36%;本二以上上線97人,上線率84.96%;本三以上上線113人,上線率84.96%。職高對口升學58人參考,20人上本科線,本科上線率34.48%。

2018年,武陵源區新增教師編制48個,通過公開招聘、公開選調和招聘合同制教師62名,申報省特崗教師計劃10名,定向培養免費師範生19名。全區小學、初中分别按師生1:21、1:16配備教師。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武陵源區共有藝術表演團體9個,群衆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書量3.5萬冊,放映農村公益電影604場,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5%,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5%,有線電視用戶28828戶。建立了武陵源圖書文化館網站,建立33個村(居)村級文化活動室,建成标志門文化廣場、喻家嘴天馬廣場、專家村賓館廣場、楊家界門票文化廣場等城鄉綜合文化廣場30餘個,農家書屋33個,社區公益書店1個。

平均藏書達1800冊以上。開展“歡樂潇湘”、“湖南藝術節”、“九拍公益表演”、“書香武陵源”等文化活動。龍鳳庵修繕工程基本完成,啟動賀龍公園(賀龍墓)申國保工資,開展了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工作。三角垭轉播台數字技術建設工程完工,實現18套電視節目的無線數字化覆蓋。安全播出工作實現安全播出“零”事故。

體育事業

2018年,武陵源區連續2年舉辦“中國體育彩票”中國新年健身大會和張家界山地馬拉松比賽;連續3年成功舉辦“怕不怕”甯鄉縣至武陵源300千米不間斷自行車騎行賽事;舉辦中國青年激流回旋比賽;舉行了2018年武陵源區“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動啟動。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武陵源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1個,其中:區直醫療衛生機構4家(區人民醫院、區疾控中心、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區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局),鄉街道公立醫療衛生計生機構6家(鄉衛生院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家),村衛生室26家,個體診所10家,民營醫院1家,景區醫療救護站4家。全區衛生技術人員24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22個,注冊護士85人。

醫院、衛生院共有床位286張,其中鄉街道衛生院床位數86張。全區無償獻血566人次,2006名農村适齡婦女享受了“兩癌”免費檢查,450名孕産婦接受免費産前篩查。榮獲全省計劃生育工作考核良好單位、全省計生協會工作績效考核先進單位。

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特别扶助政策和農村部分計生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兌現率均達100%,對649名農村部分計生家庭獎勵扶助對象(2018年新增59名)、48名計劃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對象(2018年新增6名)、24名計劃生育手術并發症對象、193名獨生子女保健費享受對象的扶助資金(110.952萬元)全部發放到位。啟動家庭醫生手機APP簽約服務試點工作,簽約人數達17689人,貧困人口及計劃生育特殊家庭人口簽約率達100%。

勞動就業

2018年,武陵源區新增城鎮就業930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00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5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3%以内,全區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15人,新增創業主體數200個,直接帶動城鄉就業人數400人;新增創業擔保貸款發放30筆300萬元。

社會保障

2018年,武陵源區累計征繳社會保險基金繳費9353.7萬元;全區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835人;征繳社會保險基金繳費356.41萬元,政府補貼收入818萬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征繳基金6170萬元;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2850人,征繳基金791.7萬元;生育保險征繳基金218萬元;失業保險,參保總人數8716人;全年失業保險基金完成征繳225.38萬元。

社會福利

2018年,武陵源區城市低保救助水平補差達325元/月人,農村低保補差達234元/月人(省标為170/月.人),城市特困人員供養标準達7488元/年人,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标準達4160元/年人。

全年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14032人次,發放城市低保資金455.5942萬元,全年城市救助水平為325元/月人;全年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4144人次,發放農村低保資金96.8143萬元(兜底1817人次50.7343萬元,補差2327人次46.08萬元),全年農村救助水平為234元/月人;全區城鄉特困供養對象395人,其中城市特困供養對象81人,農村特困供養對象314人,全區4所敬老院入住特困人員117人,全年共發放特困供養金367萬元。

環境保護

截至2018年末,武陵源區有28個市級生态村、5個市級生态社區、5個市級綠色小區、6所綠色學校、27家綠色賓館、1個生态文明建設示範鄉鎮,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成功。飲用水源水質達标率達100%,大氣環境良好,優良天數達到338天,空氣優良率達96.3%。主要污染物排放:COD排放量763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為306噸,氨氮排放量為90噸。

2018年,武陵源區城鎮建成區面積323公頃,綠地面積136.36公頃,綠化覆蓋面積達144.54公頃,綠地率達42.21%,綠化覆蓋率達44.7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0.02平方米。綠化養護總面積達20611平方米,其中城區養護面積141131平方米、水岸養護面積27980平方米、通道養護面積37000平方米。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5%。

安全生産

2018年,武陵源區發生各類生産經營性安全事故3起,比上年淨減4起;死亡2人,比上年減少1人;受傷4人;比上年淨增3人,直接經濟損失86萬元,比去年淨減2.26萬元。全年共發生非生産經營性事故37起,造成8人死亡,1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3.19萬元,同比淨減54.59萬元。全年沒有發生較大以上生産安全事故。

曆史文化

八寶銅鈴舞

這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相傳八寶為古代土家先祖八個部落的首領,人稱“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後來,八位首領先後戰死。後人為紀念他們,便精心制作了八個銅鈴,并按八部王在位時穿的八幅羅裙,騎着象征祖先騎過的寶馬,手搖銅鈴,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懷念。因為八個銅鈴代表八個首領,就把這種舞蹈取名為“八寶銅鈴舞”。

土家打镏子

打镏子,俗稱“打家夥”,是土家族一種獨特的民間器樂。全套镏子由小鑼(又叫勾鑼)、頭钹、二钹、大鑼等四件打擊樂組成。有些曲牌還加唢呐、闆鼓伴奏。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過節、調年擺手等喜慶場合都少不了它。甚至有些土民有事無事打打自娛自樂,故在民間廣為流傳。

打镏子關鍵是要配合默契,還要根據曲牌旋律的提示,用獨特的演奏技術,模仿出山的呼喚,水的流聲,鳥的鳴叫,獸的馳騁等各種自然聲響,使人如臨其境。如“八哥洗澡”、“螞蟻上樹”、“野雞拍翅”、“蛤蟆吐泡”等。由于打镏子的題材創意來自大自然,鄉土氣息濃,演奏奇特,因而在國際樂壇上大出風頭,外國專家稱贊土家打镏子是大自然的交響樂。

梯瑪神歌

梯瑪、土語,俗稱土老司,意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調年擺手”敬神祭祀活動,都由梯瑪一手執掌,祭祀過程中梯瑪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瑪神歌”。

梯瑪神歌的音樂旋律源于遠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而其舞蹈擺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梯瑪神歌淵源久遠,精深博大,它通過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戰争、遷徙、開荒斬草、安居樂業、生産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間萬物、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甚至生命價值、哲學世界,它深涵着音樂、文學、土語、民俗等多種學問,堪稱土家族古文化的寶庫。

它是土家族一部光輝的民族史詩,誰破解了它深隐的“密碼”,便可探出土家族曆史的千古之迷。

茅古斯舞

茅古斯,相傳為茹毛飲血時代的土家先民,意為“長毛的人”,後來把他們所創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這是土家族最為原始的古典舞蹈。由于有比較完整的情節,有固定的場次和對話,故又被專家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茅古斯主要表現其祖先開拓荒野、刀耕火種、捕魚狩獵等創世業績,于逢年過節跳擺手舞之前進行。

表演過程中,由一人扮演老茅古斯,另有若幹女茅古斯和小茅古斯。除女茅古斯外,全部赤裸上身,頭上紮五根大草辮,身穿稻草衣,男茅古斯腰上捆一根用草紮成的“粗魯棒”,象征男性生殖器,有生殖崇拜的遺風。

茅古斯舞一般要跳六個晚上,按序分“生産”、“打獵”、“釣魚”、“接親”、“讀書”、“接客”。其動作原始粗犷,滑稽有趣,是中國古典民族舞蹈的寶貴遺産。

民間歌謠

張家界民間歌謠浩如煙海、豐富多彩,精深博大,門類繁多,分勞動歌、生活歌、時政歌、曆史叙事歌、山歌、情歌、喪歌、壽歌、搖籃歌、宗教祭祀歌、上梁歌、哭嫁歌及各種民間小調等。尤以情歌傳播最廣。民歌曲調十分豐富,各地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較成系統,已唱出湖南,唱出國門,蜚聲國際歌壇。民歌多為即興演出,也有固定歌詞。

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歌舞,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而得名。《後漢書》稱擺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晉書樂志》認為舞曲四篇中就有“矛渝”,“弩渝”是離不開武器的,故為古代一種戰舞。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淩,殷兵大潰”;秦末劉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劉邦認為有巴渝舞之遺風;明嘉靖年間土司兵抗擊倭寇,大跳擺手舞。

擺手舞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迹為主要内容。祭祀儀式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衆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手舞,乘倭寇不備,大敗倭寇,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這種戰舞逐漸演變成土家祭祀活動,各土司轄地紛紛建擺手堂。清代《永順府志》載:“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唱歌,名曰擺手。

清代“竹枝詞”盛贊擺手舞場面:擺手歌。擺手歌長達數萬行,堪稱土家族民族史詩。擺手分單擺、雙擺、大擺手、小擺手數種,小擺手又稱“社巴”。跳擺手舞不拘人數多少,少者數百,多則上萬,擺手時,以擊大鑼、鳴大鼓呼應節奏,氣勢恢宏壯觀,動人心魄。主要特點是手腳呈同邊動作,踢踏擺手,翩翩進退,成雙成對,節奏鮮明生動。

仗鼓舞

仗鼓舞是張家界市桑植縣白族獨有的一種民族舞蹈。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與朝鮮族鼓舞有異曲同工之妙。鼓長1.2米,兩頭大如碗口,用皮革繃面,中細可握,形如木杵。

相傳南宋末天寶年間,有谷、王、鐘三姓兄弟在蒙将兀良“寸白軍”服役,後“寸白軍”被遣散,三人從雲南大理流落到桑植縣定居。某年臘月,白族兄弟們正在打糍粑準備過年,一幫官軍突然圍寨抓人,白族人即用粑粑杵奮起反擊,将官軍打敗,白族人為慶賀這一仗的勝利,就以木杵作道具跳舞作樂,這便是仗鼓舞的由來。

後來,白族人将粑粑杵改成鼓,配以笛子、唢呐、大号和鑼鼓、钹、磬等鳴樂伴奏,同時創造了八十一套舞蹈動作,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的民間舞蹈。

傩願戲

傩願戲是從古代傩祭活動演化而來的一種原始宗教劇種。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至臘月二十四日,鄉間驅除邪魔鬼魅、消除災難厄運、慶賀人壽年豐時,請土老司若幹人進行表演。

傩願戲有高傩和低傩兩個流派。高傩流行于土家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低傩流行于當地漢族地區。共同點都是敬奉“三元”,“三元”即“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傳說是三個法力無邊的神仙。

傩願分傩戲(或傩舞)、傩技,傩戲有固定故事,有人物對白;傩技則是噴水畫符,雙腳趟燒得通紅的貫頭(铧口),但見腳底冒煙,卻安然無恙。另外,咬铧口、過火海(從炭火中過)、摸油鍋、滾榨刺、上刀梯等驚險功夫等,是一種難以理喻的“神秘文化”現象。

三棒鼓

三棒鼓,唐代稱三仗鼓,約于明代傳入,并逐漸成為群衆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每年春節,藝人們結伴走村串寨拜年,表現對象不分貧富,戶戶必到。

如遇貧寒之家,表演者将别家贈送的禮品相送,意在人人過節歡喜。充分體現出土家人熱情好客,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對加強民族間團結有一定的作用。

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組成,一人擊鼓唱詞,一人鑼鼓配樂,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長一尺,舞者左右各執一根,将另一根抛在空中,左右開弓,擊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藝。鋼刀在空中歡跳,銀光閃閃,左右穿梭。

技藝高強者,突然把刀抛得及高,來一個騰空飛腳,轉身外擺,繼續接刀上抛,令人眼花缭亂,不禁稱絕。打三棒鼓,通常有“鬧春耕”、“收割打場”、“慶豐收”、“拜年節”四套,分“鯉魚跳龍門”、“玉女穿梭”、“闆岩漂灘”等項目。打三棒鼓技巧性強,表演時需高度集中,用力适當,貫通一氣,并與演唱者默契配合。

風景名勝

武陵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由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部分組成的國家級著名旅遊風景區,總面積369平方千米,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區面積53.5平方千米,二級保護區面積55.5平方千米,三級保護區面積203平方千米。現辟有遊路14條70千米,觀景點560多個。九十年代以來連獲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産”、“全國風景區四十佳”、“全國AAAA級風景名勝區”、“砂岩峰林國家地質公園”等殊榮。武陵源風景優美,民族風情也十分濃郁。居住在這裡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習慣。到土家苗寨作客,與他們一起過“社巴節”、“四月八”、“趕秋節”或參加跳擺手舞、茅古斯舞、鬥牛等文娛體育活動,另有一番情趣。

1988年,國務院确定武陵源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并批準設立武陵源縣級行政區。總面積397平方千米,轄六個鄉鎮處,人口4.4萬,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個民族。1991年,武陵源榮登“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金榜。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武陵源作為中國首家“世界自然遺産”列入《世界遺産名錄》。97中國旅遊年,武陵源被國家旅遊局列為35個王牌精品旅遊景點之一。2000年,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AAAA級風景旅遊區。同年,武陵源被建設部授予“文明風景區”稱号。2004年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

武陵源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峰奇、谷幽、水秀、林深、洞奧”為主要風景特色。景區内有石峰3103座,形态萬千,有長達2000米以上的溝谷32條,總長85千米,有大小溪流800多條。

武陵源擁有中國典型的巨大溶洞,現已探明大溶洞,落水洞40個,黃龍洞為整個東南亞岩溶景觀的縮影。

榮譽稱号

2018年12月,武陵源區獲第二批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号。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财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武陵源區在其中。

2019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市。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全生态百優榜。

2021年1月29日,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2020年度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區名單。

上一篇:山東大海集團有限公司

下一篇:石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