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小吃

武漢小吃

中國武漢美食
武漢小吃曆史悠久,底蘊豐厚,将各地的飲食文化精髓提煉延伸,便有了享譽全國的武漢小吃。武漢的小吃很多,著名的小吃有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幹面、順香居的燒梅、謝榮德的面窩等等。其中又以老通城、小桃園、蔡林記、四季美合稱“武漢四大名小吃”。凡到過武漢的人必須美美的吃上一頓後方才算真正來過武漢。
    中文名:武漢小吃 外文名: 分類: 口味: 英文名:Wuhan Snack 代表小吃:鴨脖子、熱幹面、米耙粑 分類:風味小吃

簡要概述

九省通衢的武漢彙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流,也帶來了各地獨特的烹饪手法和飲食特色,最終與原有的傳統美食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武漢小吃也在衆地方小吃中脫穎而出。它既推出讓食客辣得暢快淋漓的“鴨脖子”,又推出了風味獨特的“熱幹面”。戶部巷,漢正街……街頭巷尾,你一定能發現小吃攤的蹤迹,并能領略武漢小吃的魅力。難怪有人說:武漢小吃吃的不僅是美食,更多的是吃的一種風情。

特色街市

戶部巷

戶部巷,武漢小吃“第一街”,位于武昌自由路,是一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其繁華的早點攤群20年經久不衰。清朝時候,這條百米小巷曾因毗鄰藩台衙門而得名。小巷入口處,銘刻着武漢市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何祚歡寫的小記:“漢味早點米當先,戶部巷裡快熱鮮”,另一頭的巷口兩座石獅矗立,上方是著名書法家陳義經用泰山石刻風格題寫的:“漢味早點第一巷”。戶部巷的鋪面以家庭為單位鋪陳開來,樓上是住家,樓下是賴以生存的食店。這裡的早點夠老,夠味道。

有石婆婆的熱幹面、徐嫂子的鮮魚糊湯粉、陳家的牛肉面、高氏夫婦的稀飯和煎餅、萬氏夫婦的米酒等30多種特色小吃,較好地保留了武漢飲食文化的特色。戶部巷小吃已經成為漢味早點的代名詞,現有“早嘗戶部巷,夜吃吉慶街”之說。

20世紀40年代,肩挑小擔沿街叫賣的謝氏面窩在戶部巷安家落戶,因其品種多、味道美,享譽三鎮。解放初期,餐飲業進入合作化,謝氏面窩被國營餐館“收編”,名聲漸漸沉寂。20世紀70年代,有人在戶部巷做早點養家糊口,從而有了石婆婆熱幹面、陳氏紅油牛肉面等衆多名小吃。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華路臨江一帶是武漢多條公交車輛的起點站、終點站,客運輪渡碼頭集中,搭乘輪渡過江上班的市民多,戶部巷逐漸成為這些上班族“過早”的聚集地。

1990年,謝氏面窩傳人重操舊業,恢複傳統的制作方法和經營方式,重新在戶部巷安家。這是戶部巷興盛的起點。從此,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漢,一有機會,隔江隔水也要來此“過早”,一條長不過150米、寬不過3米的小巷,每天有千把人光顧,終年生意興隆。2003年,武昌區政府将其打造成漢味早點第一巷,通過仿古改造,這裡的建築呈現現出一派明清風格。并在全街設立了一幅19米長、3米高的漢味早點文化牆。

武漢人将吃早點,稱為“過早”。這最初來自了清代的一首《漢口竹子枝詞》。後在别的城市被敷衍甚至忽略的早餐,被武漢人随意而隆重的提升“過年”般“過”的位置。以“小吃”聞名的戶部巷,就是武漢最有名的“早點一條巷”。

吉慶街

“白天逛漢正街,晚上遊吉慶街”,武漢人素有此說。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吉慶街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各類美味佳肴應有盡有,漢味民間表演各具韻味,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這裡交彙,中外來賓和八方遊客在這裡歡聚。這裡已成為領略武漢都市風情的窗口。

吉慶街位于漢口著名的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樓附近。東起大智路,西至江漢路。别看這條有名的吉慶街夜市大排擋寬不過十幾米,路面凸凹不平,白天冷冷清清,可一到晚上,它的魅力便凸現出來,賣花的、賣唱的、拉琴的、吃飯的、服務的……幾百個台位擠得滿滿的,熱鬧非凡,特别是在午夜12點以後,整個氣氛達到高潮。

這裡沒有安靜的茶莊,沒有高檔的餐廳,但是你一不留神就可以從客人裡找出大學教授、作家或社會學家什麼的。吉慶街的客人們形形色色,不光是文藝界,還有體育界、政界;不光是中國人,還有外國人,不光是為吃而來,更多的是想感受這裡自由的氛圍,體味這裡的漢味風情。

特色小吃

鴨脖子

武漢的漢口有條精武路,别看這條路有點破舊,有點髒亂,這裡可是聞名全國!若問為啥出名呢?原來這裡是全國聞名的精武鴨脖子的發源地!武漢精武鴨脖子,最早就起源于這精武路。據說這鴨脖子的鹵制方法非常講究,經過精選料、細處理、控火候的處理,尤其是二十八味鹵料加老湯的鹵制,使得精武鴨脖子麻辣鮮香、鹹中帶甜、紅豔奪目,也正因為它的色香味俱全而譽滿全國!

說道武漢的鴨脖子一定要提一下武漢的精武路,這裡是銷售辣鴨脖最早也是目前最集中的地方。還有一個典故講給朋友們:戰國時期,楚王率衆征伐,途徑漢中,人困馬乏。某日,路經一野湖,見群鴨雲集飛渡,景象壯觀。楚王大喜,令軍士捕而食之。不日,餘鴨無數,恰軍中一人,擅于膳食。教衆人用秘方釀制,遂成鴨脖美味,楚王嘗之,贊不絕口。而軍中士卒尤為喜愛。得此美食後,楚軍越顯神勇,攻城略地成“七雄偉業”。而偶有傷寒不适,食之亦無一不好,衆皆稱絕。精武鴨脖之名由此而得。衆商家雲集精武路,紛紛開起了鴨脖店,有不斷開發創新,鴨腸、鴨掌、鴨頭、鴨翅品種繁多。

熱幹面

武漢熱幹面與山西刀削面、兩廣伊府面、四川擔擔面、北方炸醬面并稱為我國五大名面,是頗具武漢特色的過早小吃。關于熱幹面的起源有一個典故: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面為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面條發馊變質,便将剩面煮熟瀝幹,晾在案闆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面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隻好将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

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條放在沸水裡稍燙,撈起瀝幹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争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幹面”。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嘗,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過了幾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設了一家熱幹面面館,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成為武漢市經營熱幹面的名店。後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幹面。

豆皮

豆皮是一種湖北武漢的著名民間小吃,多做為早餐,一般在街頭巷尾各早餐攤位供應。中午或晚上在一些特殊的餐廳或老字号飯店也有提供。最以豆皮著名的是位于武漢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其制作的豆皮在武漢市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老通城“三鮮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武漢民間極具特色的傳統小吃。其形方而薄,色金而黃,味香而醉,最初是武漢人逢年過節時特制的節日佳肴,後來成為尋常早點。

在武漢,以老通城的三鮮豆皮曆史最為悠久,也最負盛名。“老通城”是一家酒樓的名字,位于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以經營三鮮豆皮聞名,素有“豆皮大王”之譽。外地人到武漢,皆以能吃到老通城的豆皮為快。毛澤東曾品嘗數次,贊不絕口。老通城豆皮制法:将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裡攤成薄皮,内包煮熟的糯米、肉丁、鮮蛋、鮮蝦仁等餡料,用油煎制而成。其皮金黃發亮,入口酥松嫩香。

歡喜坨

歡喜坨在武漢已有百餘年曆史,它是糯米粉滾成圓團,再裹上一層芝麻,炸熟後外脆内軟,咬一口,一聲脆響後糖汁四溢。

蛋酒

武漢的蛋酒是一種“過早”飲料,喝蛋酒多在吃油條或面窩之際。蛋酒香濃可口,色淡而甘甜,口感極佳,酒氣不重,喝後卻覺得身子暖和。許多家庭中喜歡用酒釀來制作蛋酒,在感冒初期當作特效藥使用。喝了之後會出汗退燒。感冒發燒時,因為食欲低落,身體也容易虛弱,蛋酒中有蛋有酒,可以補給營養和熱量。如果是較小的孩子或是對酒精過敏的人,可以先将蛋酒放到鍋中煮開,讓酒精揮發後在飲用。趁着蛋酒溫熱時喝下,再睡個好覺,感冒很快就會好了。除了在感冒初期飲用外,蛋酒對恢複疲勞或治療失眠都很有效。由于它可以讓身體生暖,也很适合寒性體質的人飲用。

什錦豆腐腦

武漢街頭早晚均有供應,因在豆腐腦裡加上馓子、糯米、蝦米、叉燒肉丁、榨菜丁、醬瓜丁、五香菜、芝麻、胡椒、蔥花等配料、調料,稱為什錦豆腐腦。吃起來腦嫩米滋、馓酥、菜脆,多味備嘗,異常鮮美。

面窩

面窩是武漢人最愛吃的早點之一。作為武漢的特色風味小吃,面窩始制于清光緒年間。當時漢口漢正街集家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制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複琢磨,他請鐵匠打制一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内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裡炸,很快就做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别緻,吃起來厚處松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

上一篇:錦雞兒

下一篇:阿爾金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