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斑鸠

歐斑鸠

鸠鴿科斑鸠屬動物
歐斑鸠體型略小(27厘米)的粉褐色斑鸠。頸側具多黑白色細紋的斑塊,翼覆羽深褐,具淺棕褐色鱗狀斑。與Rufous斑鸠的區别在體型較小,色彩較淺,翼覆羽無白色羽端,背及頸背褐色濃,頸及尾側斑紋較白,胸部更現酒紅色。眼周裸露皮膚紅色。[1]
  • 中文名:歐斑鸠
  • 拉丁學名:Streptopelia turtur
  • 别名: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目:
  • 亞目:
  • 科:鸠鴿科
  • 亞科:
  • 族:
  • 屬:斑鸠屬
  • 亞屬:
  • 種:歐斑鸠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歐斑鸠額、頭頂至後頸藍灰色,頭側和頸側淡葡萄酒白色。頸左右兩側下部各有數條黑色塊斑,每條黑色塊斑外緣以白色,形成黑白相間的斑塊,在淡色的頸部極為醒目。

上背淺褐色,具淺棕色端緣,下背、腰和尾上覆羽也和上背相同,但褐色較深。肩、翅上小覆羽,内側中覆羽和次級飛羽均為深棕色,羽基具黑褐色三角形斑;大覆羽鴿灰色,飛羽、初級覆羽以及小翼羽均暗褐色。除小翼羽外,各羽均具棕色外緣。

尾呈扇形。中央尾羽暗褐色,具窄的白色端斑;其餘尾羽黑色,也具白色端斑,并由裡向外,白色端斑也越來越寬。

至最外側尾羽時,則為純白色。颏、喉及頭側淡葡萄酒白色。喉中部呈純白色,至胸轉為深葡萄酒色,往後逐漸變白。

腹兩側淡灰色,腋羽深灰色。雌鳥和雄鳥相似,但不及雄鳥鮮亮,頭部較棕。

栖息環境

主要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等各種森林中。也出現于次生林、果園、公園、荒漠和農田地帶小塊叢林和灌木林中。

生活習性

歐斑鸠為夏候鳥。春季于3-4月遷來;秋季于9-10月遷走。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成群。

白天多數時間都在樹上栖息和活動,僅覓食和喝水時才下到地面。覓食多在早晨太陽升起後。主要在開闊的地上、林間空地和路邊覓食。吃飽後多在樹冠層栖息。

主要以各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桑葚、玉米、芝麻、小麥等農作物和少量動物性食物。

分布地區

分布于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别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門。

旅鳥:徠臫博頭茨瓦筿納、科摩羅、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吉布提、冰島、肯尼亞、利比裡亞、馬爾代夫、納米比亞、挪威、巴基斯坦、塞舌爾、南非、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烏幹達。

繁殖方式

繁殖繁殖期5-8月。常成對營巢繁殖。通常營巢于森林林緣地帶。也在農田地邊,甚至房屋附近的小塊叢林或灌木林中營巢。巢多置于樹上,距地高多為2-6米。

巢呈平盤狀,主要由枯枝構成,結構較為松散和簡陋。巢的大小為内徑12×13厘米,外徑20×20厘米,深3厘米,每窩産卵2枚。卵的顔色為白色,光滑無斑,且富有光澤。卵的大小為29-35×22-25毫米,平均32×23.7毫米。

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3一14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撫育。大約經過18天的喂養,幼鳥即可離巢和飛翔。

保護級别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上一篇:杜月笙傳

下一篇:ACM程序設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