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棱兩可

模棱兩可

漢語成語
模棱:含糊,不明确;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沒有明确的主張。
  • 中文名:模棱兩可
  • 拼音:mó léng liǎng kě
  • 用法:褒義,謂語
  • 結構:聯合式

釋義

模棱:說話處事含混;兩可:這樣也行;那樣也行。形容對事情的兩面沒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張。

成語出處

《明史·餘珊傳》:“堅白異同,模棱兩可,是蓋大奸似忠,大詐似信。”

丁玲《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三五:“他覺得在文采的理論政策的淵博學問之下,就不敢堅持一個一定的主張,就不得不采取些模棱兩可、含混的語句了。”

魏巍《東方》第一部第七章:“新任的支部書記……怕得罪人,在支部發生争論時,常常是模棱兩可,搖擺不定。”亦作“模棱兩端”。

《三元裡人民抗英鬥争史料·粵東紀事》:“祁宮保模棱兩端,怕事之極。”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贻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

成語辨析

【辨音】棱;不能讀作“líng”。,應該讀léng。

【辨析】模棱兩可與“不置可否”有别:模棱兩可指表态不明确;可作“言辭”的定語;可作補語;“不置可否”多指“避而不談”;不表示态度;不能作“言辭”的定語。

典故

唐朝前期著名詩人蘇味道,仕途順利,官運亨通,僅做宰相前後長達數年之久。但他在位并沒做出什麼突出成績來。他老于世故,處事圓滑,他常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贻咎譴,但摸稜(léng)(同棱)以持兩端可矣。”意思是:處理事情,不要決斷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這樣處理錯了,必會遭到追究和指責。隻要模棱兩可,哪邊都抓不着(小辮子)就行了。當時,人們根據他這種為人處世的特點,給他取了一個綽号,叫“蘇摸稜”。

“模棱兩可”說明人在處理問題時,含糊其辭,不明确表态,不置可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