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台

樓觀台

陝西周至縣的道教聖地、國家AAAA級景點
樓觀台,又稱“說經台”,位于陝西省周至縣城東南十五公裡的終南山北麓,道教文化的發祥之地,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素有“天下第一福地”和“仙都”之稱。[1]樓觀台名勝風景規劃區323平方公裡,有樓觀景區、金牛坪景區、木子坪景區和就峪景區。樓觀為核心景區,主體景觀說經台,傳說老子在此講授過道德五千言。有宮觀30餘座,其中中國書法名碑1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古樹7種20餘株,翠竹環擁,林木蔥郁。[2]1978年以來,樓觀台開展旅遊事務接待,年均國内外遊客50餘萬人次,共接待外國遊客2萬人次。成為西安的旅遊熱點之一。[3]
  • 中文名:樓觀台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09:00~17:00
  • 門票價格:55.00元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景點級别:AAAA級
  • 所屬城市: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
  • 所屬國家:中國
  • 适宜遊玩季節:3月-11月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曆史沿革

周康王時尹喜好天文星象之學,結草樓于此,觀星望氣,靜思至道,所以叫“樓觀”。康王聞而拜為大夫及東官之友(皇子的老師)。老子西行至關,尹喜辭關令之職,迎老子至古宅樓觀,執弟子之禮。老子乃著述《道德五千言》授之。現今的說經台就是當年老子講經授道之壇,即《道德經》的産生地。

自周代開始,曆代朝廷均曾相繼在尹喜故居樓觀台建廟立觀,形成了衆多的宮、觀建築群。曆史上宗聖宮是樓觀台的中心。唐武德三年(620)春,唐高祖李淵親率文武百官千餘人到樓觀台拜祭老君,并宣稱:“老君乃吾聖祖也,今為社稷主,不有洪建,其可已乎?”于是诏改樓觀台為“宗聖觀”,賜米帛,以供觀中修補之用,以示感恩。唐玄宗時再次擴建,使其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皇家道觀和道教聖地。唐代玉真公主隐居樓觀修道近50年,對樓觀台影響很大。宋、明時期,樓觀台得以擴建整修,香火很是旺盛。明清兩代,樓觀台遭洪水浸襲,兵禍之災,逐漸衰落。清末時,宗聖宮已廢毀,唯說經台(老子祠)保存完整。

據史料記載,封建社會先後有60多位皇帝到樓觀台拜谒祭祀,是封建帝王去的最為集中的道教聖地。

樓觀台有關道教的曆代碑碣和雕鑄器(唐、宋、元、明、清較多),有唐、宋、元、明、清名人題詩詞100餘首,有世代傳唱的道教音樂“道情”。

自然景觀

樓觀位于秦嶺山脈的終南山北麓中部的山前台原和淺山區。南依秦嶺,千峰聳翠,猶如重重樓台相疊,山間綠樹青竹,掩映着道家宮觀,古稱石樓山。山前梁崗起伏,屬于黃土丘陵,樓觀現存的核心景觀說經台,建在海拔580米的山崗上。台北與扇形的土坎相連,面向如畫的秦川渭水,宋代蘇轼遊此吟有名句:“此台一覽秦川小。”

沿說經台卵石路南行,越翠竹林海,拾級而上,登山2.5公裡,松林盡處,是海拔950米的翠薇峰。峰巅有高爐,世傳為老子煉丹爐,在爐旁的古廟院中北望秦川,恍若棋盤的阡陌道路,點綴着綠樹如雲的村落,煙岚橫斷,遠接藍天。自說經台向東南行,幽竹夾道。下聞溪水淙淙,水底礫石,晶瑩剔亮,石間遊魚,忽來忽往,竹拂水面,清韻悠悠。忽聞隐約而來的轟轟咚咚聲,猶如社火鑼鼓。待人覺得面目潤澤清爽時,忽見飛瀑,自山腰飄落河中,這是聞仙瀑布。再向上攀,進入竹海,腳下軟綿綿的竹葉,伴着竹韻,沐着竹葉篩下的細碎陽光,登上海拔1350米的峰頂,見仰天池,南望千山萬嶺,蒼蒼莽莽,直接巴蜀。

由說經台東行2.5公裡,進入田峪,沿寬坦緩高的谷道南行,野花迷眼,奇樹遮天,河水奔瀉,天上行雲,身邊流水,賞心悅目。越魏晉古迹十老洞,過九焰鄉政府駐地栗子坪,進入金林峽,夾岸陡壁,險灘急水。400米峽區,步步有奇景。南行跨過鐵索橋,入興鳳峽,路窄苔滑鳥鳴澗,山青水秀林靜幽。再西行入野牛河,沿途号稱“十裡飛瀑”。前行如雷聲貫耳,5米多高的峭壁上,垂挂着丈把寬的瀑布,飛珠濺玉,落入綠盤似的潭水中。潭前是天然巨石相勾連的石門,僅容兩人側身而過,天險景奇。門洞前的懸崖絕壁上,有成千上萬隻飛燕,飛出飛入。前行2公裡,河道突然直立,豎起6米高的陡崖,河水竟然在崖壁雕刻出婉蜒而下的光滑石槽,流水沿石槽飛瀉而下,如遊來銀龍。再行即到龍潭,潭如滿月,深寬各約30米,水面粼粼波光,水中瑩瑩墨綠。潭前是著名的龍潭飛瀑,瀑布從高20米、寬10米的半圓扇面懸崖上,平滑勻稱地瀉入潭中,溢出亮晶的泡沫。岸邊曾是村民祭龍祈雨的平台。

由金牛坪向東行15公裡,登上海拔2720米的秦嶺第二峰首陽山。盛夏時,高山草甸上風湧綠浪,花如繁星。山頂的風化岩石,千姿百态,環繞着碧波蕩漾的天池。旁有鐵闆廟、太白廟和萬仙廟,有明萬曆年間鑄造的鐵銅器及雕刻的石碑、石雕等。每年農曆四月八廟會,正值杜鵑林萬花怒放、遊人絡繹不絕。

沿田峪河畔東南行,入四十裡峽,這裡原是陝南通往關中的古道之一,偶而可見古棧道遺迹。峽谷夾道,絕壁入雲。從河水堆積的漫灘上,入峽5公裡,峽愈窄,崖愈險,頭頂一線青天,路傍一溪青流。四十裡峽被遊人譽為似三峽,非三峽,勝過三峽。出峽谷,頂天立地,一面絕壁,聳立面前,人稱一堵牆。前行入閻王溝口,兩道瀑布相疊,各高20米,寬5米。

自四十裡峽南行,東達田澇溝,西到旺子溝溶洞群。田澇溝景觀神秘而驚險,沿河畔逆行5公裡,懸崖斷壁拔地而起,沿小路扶搖盤旋而上,有一寬展的平台,謂望鄉台。在台沿俯首而望,崖下一頃深潭,墨綠森然,冷氣撲來,涼徹心骨,謂陰司潭。沿路東南而下,岩石陡峻驚人,古樹枝柯橫卧,藤條勾連懸挂,稱為蛇蛻殼路。前行河床漸陡,水流湍急。沿路進入密林,左盤右旋而上,這段路被稱為鬼推磨。上到山頂,一邊是懸崖百丈,河水濤濤。一邊是石牙石筍如林,犬牙交錯。此段路被稱為老鼠牙岔骨。前面絕壁環抱,一水中流,瀉入潭中,号為閻王潭。

樓觀台風景名勝區山青水秀,無污染,無噪音,空氣清新。屬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性氣候,夏季清涼爽快,秋夏低溫多雨,冬春幹寒有雪。日照充足,雨熱同季,宜于避暑。區内河水流量豐沛,清徹透亮,水質純淨,屬重碳酸鈉型。植被覆蓋率85%,主要為次生林,次為人工林和原始森林。

人文景觀

從樓觀台站下汽車,站的東北為唐代玉華觀遺址。玉華觀為唐睿宗第九女李持盈修道的别館。開元十八年(730)詩人李白來觀中,拜會玉真公主,駐此賦詩兩首。

由此南行,綠竹叢中,白牆之内,古樹參天,碑石肅立,宮殿台基,高大寬平。這是占地18150平方米的宗聖宮遺址。遺址内草樓觀、三清殿、牌坊等文物曆曆中目,古銀杏樹已曆兩千餘年,老樹虬枝,生機勃勃。

再南行500餘米,路東一方方竹林,深綠淺碧各相異,高低粗細殊不同,有110餘方。這是名竹荟萃的中國第二個竹類品種園。路西是園林花卉苗圃,品種繁多,僅月季就有近百種。在高大的梧桐樹和濕地松身後,露出秦嶺珍稀動物養殖場,房舍中大熊貓憨态可掬,金絲猴翻騰跳躍。

經仙都飯店,入森林公園,寬闊的大道旁,修竹參差,枝葉婆娑,一片片的竹海綠浪,一層層地湧上山坡。

向東入山門,上說經台,碑堂陳列着曆代碑石,有唐代歐陽詢秀勁恢宏的隸書,有宋代蘇轼高古縱逸的題跋。台階道旁有陝西著名古樹青檀、皂角樹、大榉樹、榔榆數十株。路過靈官殿,登台頂,沿中軸線成排列着4個院落,有老子祠等古建築146間。

說經台向東南上仰天池,向南上煉丹爐,向西為化女泉。再向西為大秦寺,是全國僅存的唐代基督教遺址。寺塔巍峨壯麗,寺南為五峰丘木山,寺西塔峪村,據向達等人考證為唐代五郡城。《大英百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均載:在大秦寺出土了《大唐景教流行中國碑》(一說出土長安)。

再向西過就峪河,河西岸大陵山角,為老子墓。沿山道盤旋而上,為吾老洞,建有四合院古建築數十間。

名勝古迹

名勝

一、台、寺、觀、院、塔

說經台(即老子祠),為樓觀台中心建築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海拔580米高崗上,相傳老子曾于此講經。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蒙古太宗八年(1236)重修擴建。“說經台萬峰環擁,三面屏開,大川橫展,周秦遺墟,漢唐故址,皆曆曆在指顧中,号地肺(即終南山)第一福地”(《元重修說經台記碑》)。明清有修葺,面積9432.5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有:山門、老山門、靈官殿、啟玄殿、鬥姥殿、救苦殿、後山門,中軸線兩側有配殿、廂房、碑廳,俱系明、清風格。中心殿堂啟玄殿,面闊3間,進深3間,歇山頂,青布瓦,擡梁式結構,檐下施旋子彩繪。另有唐以降諸代碑石42通,石獅2對,鐵鐘磬、鐵獅、鐵爐等。

大秦寺,在樓觀台西約1.5公裡的塔峪村南秦嶺北麓,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始稱景教寺(基督教)。唐天寶四年(745)改稱大秦寺。唐寶應元年(762),郭子儀副使基督教徒伊斯重建大秦寺,成為全國4大景教寺之一,教士信徒開大會慶祝50天。唐建中二年(781)建大秦寺塔,今存。塔身正8角形,8層,高約35米,塔基周長44米,塔頂完好,塔底層有塔心室,塔身已向西北方向傾斜。1957年5月31日陝西省公布大秦寺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出土震驚中外的《大秦景教中國流行碑》,叙述景教在唐朝150餘年的曆史。(一說出土于長安)。

大秦寺有正殿3間,已改為佛寺。蘇轼《大秦寺》詩雲:“晃蕩平川盡,坡陀翠麓橫。忽逢孤塔迥,獨向亂山明。信足幽尋遠,臨風卻立驚。原田浩如海,滾滾盡東來”。

延生觀,即玉真公主出宮入道處。在樓觀台西約3.5公裡就峪口,曾稱玉真祠、升天台。明嘉靖元年(1522)《重修古樓觀下院延生觀記》碑雲:唐睿宗女玉華公主修道于樓觀之北,道成飛升……明景雲間敕額名曰延生觀。李白《玉真仙人祠》雲:“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飚欻騰雙龍,弄電不辍手,行雲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化女泉道院,在說經台西南約1.5公裡的前東明村南。院内有化女泉兩眼,傳說老子植杖化為女子,以驗弟子徐甲之心,及拔杖,水湧出,名化女泉。泉水清洌,清甜爽口。

衣缽塔,位于說經台山門外山腳,為平面六角形三層樓閣式實心磚塔。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高10米,邊長0.95米。每層塔角有磚雕鬥拱,檐下有磚雕花草圖案,攢尖頂。底層南側正中嵌石刻銘記兩方,楷書。記道士朱教先等為其師劉合侖建造祝壽塔緣故、經過等。1990年修葺。

二、洞、池、爐、石、樹

迎陽洞,在說經台東約6公裡鄉赤峪口内東山腰。為唐末道教祖師之一漢鐘離修道處,系天然石洞。有人工修鑿痕迹,高3米、寬2.5米、深4.2米。洞口頂部鑿刻楷書匾額“迎陽洞”,上款不詳。洞口原有磚木建門樓,已毀。

呂祖洞,位于煉丹峰左側山谷的聞仙溝口,傳為呂洞賓修煉的地方。洞前有亭,亭左有七星樓。清康熙年間知縣馬芝重修。說經台老君殿東牆存《二仙圖》,線刻漢鐘離與呂洞賓圖像。明萬曆年間,刻《說經台呂公洞題詠》碣2塊,1鑲于道觀莊房牆壁(今四聖殿階前),1鑲于說經台老君殿西牆。

吾老洞,位于樓觀台西2.5公裡西樓觀山颠。明代萬曆四年(1576)重修。《重修吾老洞殿宇記》碑豎于吾老洞院内;康熙二十年(1681),知縣章泰重修。吾老洞寬1.5米,高2米,深6米。有1略呈圓形的大廳,可容20餘人,然後直下3米,徑1.5米。前行,洞身拐向西南,徑1.65米,冷風襲人。清乾隆年間周至知縣鄒儒《吾老洞》詩雲:“吾老古洞名,有墓稱老子……遙遙幾千年,竟作先賢累,難怪洞中風,晝夜号不止。”

仰天池,在今樓觀台主峰東南7.5公裡的顯靈山巅,海拔1350米,有小道盤旋而上,池面積約2畝,深2米。池旁八卦樓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亦稱栖真亭,8角2層圓頂。底層中安放老君石像1尊,明萬曆十四年(1586)造,高1.4米,彩繪,神态祥和,工藝精美。據民國《樓觀台志》載:仰天池,建于明天啟七年(1627),其域南至十老嶺,北至元始嶺,東至短刹溝,西至清水溝。相傳為老君煉丹醮火之用。清趙籲俊《仰天池》詩曰:“種竹連朝暮雨天,雨晴人在畫圖邊。朱樓翠閣山山寺,綠樹清泉處處田。徑僻遙聞幽馨發,林深時見老僧還。平生最惬瞿雲裡,到此渾忘濁世緣。”

卧牛池,清康熙《周至縣志》載:卧牛池在宗聖宮西南百步。老子入關駕車之牛,徐甲牧之,卧于此地。

上善池,在說經台前西涼亭南側,始建于元,亭為8角形,八卦懸頂。池用石砌,8角形,徑2.75米,深2.22米,内壁石龍吐水,終年不涸。世傳老君煉丹藥溶于其中。元至元二十年(1283)曾以此水化解時疫。元翰林院學士趙孟頫書“上善池”3字銘石,豎池北亭内,今存。

老君煉丹爐、曬丹石、丹井,位于說經台南煉丹峰頂,海拔950米,距說經台1公裡餘。相傳有爐兩座,上日金爐,下曰銀爐,皆為老君煉丹的八卦爐。今峰颠之爐,是明代所建,磚砌爐竈形建築。坐北向南,南面辟磚拱卷門,磚砌穹窿頂。爐内原有老君石像,已佚。

清乾隆《周至縣志》載:在縣東南三十裡有曬丹石,又有丹井,老子煉丹于此取水。民國《續仙境志》錄舊志雲:丹井在說經台下,其旁有曬丹石,上有煉丹爐,皆仙迹也,今尚存。

響石(碾藥石),原置說經台老君殿後院中央。世傳為老子煉丹碾壓之石。8角形,取八卦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之意,以木擊之,锵然響亮,清越韻長。今存老子祠後。

古銀杏樹,在宗聖宮遺址北。為雄性,高16.2米,胸圍323厘米。日本有此樹的記載。1978年失火,僅殘留半邊燒空的樹身和幾股枝杈,依然蔥籠挺立。

系牛柏,在樓觀台北1公裡處,傳為老子系牛之柏。清康熙《周至縣志》載:系牛柏在宗聖宮山門内偏東,元至元元年(1335)三月,皇子安西王特遣提舉段德,斷石為牛安置其下,以顯當時之迹。元元貞元年(1295)夏立《古樓觀系牛柏記》碑于宗聖宮山門内東側。今柏高15米,胸徑1.3米,古貌蒼蒼,枝葉繁茂。《陝西森林》中的陝西古木,樓觀台有:

三鷹柏,樹已枯,老枝虬結曲伸,極象3隻雄鷹踞于枝頭,相互顧盼。

雌銀杏樹,在說經台前院,高27米,胸徑1.23米,樹齡680年。

青檀,說經台前有2株,高12米,胸徑0.3米,樹齡五六百年。

黃連木,在道觀西,高25.5米,胸徑1.04米,樹齡500餘年。

皂角樹,在說經台院内,高27.8米,胸徑1.03米,樹齡約四五百年。

大榉樹,樓觀有數株。說經台前的1株,高31.8米,胸徑1.72米,樹齡500餘年。

榔榆,說經台前有10餘株,最大的1株高20米,胸徑1.72米,樹齡500餘年。

1987年森林公園新建迎旭亭,懷蘇亭,聚仙亭,松濤亭,觀魚池,遇仙鐵索橋等。

遺址

宗聖宮遺址,在說經台北1公裡今樓觀鎮西行村。元中統四年(1263)《重建宗聖宮記碑》載:原系春秋函谷關令尹喜故宅,後因老子于此講學而聞名,南北朝時創建道觀。唐武德二年(619)和元太宗八年(1236)相繼擴建。占地18150平方米,坐北向南,自南向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宗聖宮、玄門、列祖殿、紫雲衍慶樓、三清殿、文始殿、四子堂又名四聖殿等。“初入山門氣象幽,春風先到紫雲樓,雪消碧瓦六花盡,煙繞丹楹五色浮”(宋章子厚(章惇)詩句)。“瑤花琪樹間霓旌,十二珠樓接五城”(元薩都刺詩句)。現均已毀。三清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内可見琉璃建築構件,覆盆狀石柱,蓮花、龍紋瓦當,以及條磚、闆瓦等。另存宋、元、明、清諸代碑石15通,石牛1對,石獅2對。

會靈觀遺址,在說經台東南200米聞仙溝東岸,創建于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元至順二年(1331)毀于水災。面積約350平方米。存殿堂基座,平面呈長方形,約50平方米。另有元大德四年(1300)立《重建會靈觀記碑》及蓮花紋、龍紋瓦當。會靈觀塔60年代尚殘存3層。為正方形閣樓式磚塔,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存塔基,40平方米。另有條磚及塔基壓闌條石3件。

呂祖洞道觀遺址,在說經台東南百餘米。傳說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曾于此修道。唐僖宗乾符年間鑿3孔土崖洞。明萬曆年間加建道院,占地290平方米,原有石牌坊、七星閣、八卦亭及圍牆。存明《重修呂祖洞碑》,石牌坊構件及條磚小闆瓦。

玉華觀遺址,在說經台東北近百米,是唐景雲中玉真公主修道的别館。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為仕途之事,來此拜會玉真公主,作《玉真公主别館苦雨贈慰張卿》2首:“秋坐金帳館,繁陰晝不開。空煙迷雨色,蕭飒望中來…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彈劍謝公子,無魚良可哀。”元至無二十三年(1286)擴建,清同治初毀于兵燹。面積1000平方禾。中間可見正殿殿基,平面呈長方形,100平方米,磚石砌,高0.50米。另有條磚、闆瓦、花草紋瓦當及長芳形石條等。

原始玉清宮遺址,在樓觀台東5公裡外今集賢殿鎮村南300米。建在原始台商阜上,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1966年被拆除。占地4500平方米,中部可見磚石砌正殿殿基,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50平方米。存有元大德二年《原始玉清宮記》碑,另有仰蓮、石柱礎、透花脊飾及條磚、筒瓦等。

遇仙橋遺址,在樓觀台西約3公裡西樓觀西,就峪河上。據《周全縣志》載,建于元代,傳有神仙于此相遇。原系半圓拱單孔石橋,東西向,長11米,寬3米,60年代被洪水沖毀。今存東西橋墩,系天然岩石稍加雕鑿而成,高約2.2米,寬2.5米。

老子墓,在樓觀台西約3公裡西樓觀西300米。老子即李耳、字聃,生卒不詳,春秋晚期(前500年左右)陳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曾任東周柱下史。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五千言。道教尊為經典。《水經注》載:就水出南山,北迳大陵四,世謂老子陵。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為陵,陵山海拔730米,頂有天然石洞,高2.18米,寬1.40米,深不可測。據明《重建吾老洞殿宇記》碑載,洞内有石函,葬老子頭蓋骨。原有吾老洞道觀,已毀。存有《重建吾老洞殿字記》碑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立老子墓碑2通。

尹喜墓,在樓觀鎮西行村南200米,相傳尹喜為春秋時潼關令尹,春秋時天文學家。生卒不詳。墓地面積180平方米,有清道光年間立墓碑1通,青石質,殘泐較重,另有石羊1對,已湮沒于地下。1968年平整土地時被毀。墓碑現存宗聖宮三清殿西南,圓首,無碑額碑座,碑面雕有丁字紋圖案邊,中央隸書“周大夫尹喜墓”6大字。

失存的古迹

尹喜祠,清康熙《周至縣志》記:在縣東南30裡三清殿北,文始殿即其故址。明《終南仙境志》雲:漢武帝立宮于觀北,曰:文始祠。唐初始建文始殿,金末毀廢。元大德間重建,大德七年(1303)落成,于殿前立《古樓觀重建文始殿記》碑,碑額雕文始真人坐像,碑陰書文始之殿4字。文始先生即尹喜。後毀于清。

南溪亭,樓觀東南。宋嘉祐七年(1062)二月,蘇轼奉诏減決囚犯到周至。蘇轼說:“既畢事,因朝谒太平宮,而宿于南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樓觀、大秦寺、延生觀、仙遊潭,十九日乃歸,作詩五百言。”有“投稿披綠荇,濯足亂清溝,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國秋”之句。南溪亭即蘇轼醉遊濯足處,今廢。

五郡城,《陝西通志》雲,五郡城在周至東30裡,與古樓觀相近。《長安志》言其城周三裡。《名勝志》沿舊說,雲兄弟5人并居,此後為道觀。東坡《五郡城》詩曰:“古觀正依林麓斷,居民來就水泉甘。亂溪赴渭争趨北,飛鳥迎山不複南。羽客衣冠朝上象,野人香火祝春蠶。……”蘇自注,“觀有明皇碑,言夢老子告以享國長久之意。”一言五郡即五郡莊。民國22年(1933)著名曆史學家向達考察,今塔峪村即五郡城遺址。

樓觀另有企秀軒,今遺址不詳,有元張立道《企秀軒》詩等。

再生柏,清康熙《周至縣志》載:“再生柏在說經台老子廟前。有二,一曰針,二曰灸,世傳老子駐軍說經于此,見二柏枯,即針灸之,複生,人以為靈異。其後灸柏毀于寇,今唯針柏存焉”。乾隆《周至縣志》載:“針柏毀于兵火”。

洪妙庵,元初,樓觀主持李志柔修複道觀有功,诏封同塵洪妙真人,賜金冠錦服,洪妙庵為其祠廟。始建于元初。至順二年(1331)山洪暴發,沖毀洪妙庵。明弘治十八年(1505)複建,正德十年(1515)竣工。有《重修洪妙庵記》碑。今碑及庵址無存,樓觀文管所存明碑拓片1張。據考,洪妙庵遺址在說經台東300米的山麓。

道教藝術

樓觀台有關于道教的曆代碑碣和雕鑄器(唐、宋、元、明、清較多),有唐、宋、元、明、清名人題詩詞100餘首,有世代傳唱的道教音樂道情。

碑碣

樓觀台現存古碑碣78通。珍貴的有唐歐陽詢書《大唐宗聖觀記》;戴飯隸書《靈應頌》,蘇靈芝行書《老君顯見碑》,負半千隸書《大唐尹尊師碑》,宋蘇轼遊樓觀題字石刻,薜紹彭楷書詩詞,吳琚行書《天下第一福地》。元趙孟頫書《上善池》,清李熙筠楷書《洞天福地》。還有曆代造型、風格各異的石獅、石牛等。曾邀請全國名書法家書寫曆代詩人詠樓觀詩詞多首,收集畫稿多幅,均已镌石嵌于壁。古樓觀碑石,以說經台、宗聖宮為中心,分布在東西10公裡、南北5公裡的樓觀台地區。

道教經典碑,現存正書《道經》、《德經》兩通和篆書《古老子》碑兩通。兩組4塊碑内容相同,但碑文詞句、字數小有差異。前者刻于唐代,螭首素方座,正文5261甯,高300厘米,寬100厘米。後者刻于元全元二十八年(1291),螭首素方座,高330厘米,寬110厘米,高文舉書,正文5263字。兩組碑立于老子祠碑廳内。

道行碑,古樓觀曆代祖師道行,凡見于碑石者自春秋至民國41位。現存道行碑唐1通,元3通,清4通,民國1通。

《唐尹尊師碑》刻于唐開元五年(717),記述宗聖觀主尹文操生前道行。此碑于元大德元年(1297)三月重新摹刻過。

《樓觀先師傳碑》刻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螭首素方座,高180厘米,寬110厘米,正書,全文4974字,朱象先撰并書。記載自周昭王~元至元三十年約1900年間,樓觀曆代著名祖師34人的小傳,是道教曆史上最著名的碑石。碑首雕工精湛卓絕,造型生動。

《大元清和妙道廣化真人尹宗師之碑》刻于元元貞元年(1295),白石龜座,完好如新,工藝精細,造型完美。為樓觀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記事碑,樓觀台存曆代記事碑15通,主要記載古樓觀道教曆史重大事件。以《大唐宗聖觀記》最為珍貴。

《大唐宗聖觀記》原立于樓觀下院會靈觀内,清道光五年(1825)遷至說經台西碑廳。碑刻于唐武德九年(626),圓首龜座,高375厘米,寬93厘米,隸書,歐陽詢撰并書,1117字。元代對字迹作了锼剔修整。1979年該碑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和書法藝術名碑。

《老君顯見碑》原立說經台下院會靈觀内,清道光五年(1825)遷至說經台西碑廳。該碑刻于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圓首龜座,高290厘米,寬98厘米,碑文行書,額書重摹蘇靈芝書唐老君顯見碑。北宋天聖六年(1028)重新摹刻正文。此碑照刻聖旨全文,诏宣玄宗夢中與老子會面雲雲,令各州各刻1通,以擴大其影響。此事荒誕,足見統治者為保其社稷的良苦用心。

《古樓觀宗聖宮之圖碣》刻于元至元二年(1265),圖與文記元代宗聖宮重修後的規模及古樓觀全貌。碑陰刻系牛柏圖及跋。

《義記感格記碑》刻于明隆慶六年(1572),記述隆慶年間道士真陽會同官府以及地方信徒設齋,安祭所謂不得其死的遊魂怨鬼的大型道場之事。為迷信活動的見證。

詩、書、畫碑樓觀台現存曆代詩書畫碑21通。

《靈應頌碑》刻于唐天寶元年(742),在《大唐宗聖觀記碑》之陰。碑額隸書,碑文正書,戴旋撰序,劉同升撰頌辭,戴飯書。是樓觀台書法名碑。

《蘇轼遊樓觀題詞刻石》北宋治平元年(1064)正月十一日題,行書,刻于《老君顯見碑》之陰,書法雄秀自然。

《薛周題樓觀詩碣》刻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三月二十一日。鑲于老子祠西山牆。書者薛紹彭,北宋書法家,長安人,正、行、草書有盛名,時任周至上清太平宮宮監。他還書有《大中題樓觀詩碣》、《王工部題樓觀詩碣》。

《道教養生訣楹聯石刻》,刻于老子祠大門内兩邊碑石之側,正書,14個合體字,今人譯為“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壽丹”,推測為明正統年間刻。該聯原是8句7言詩中的前2句,用“六書”會意法創造而成,用以解釋道教内修派全神煉氣的要旨,被道家稱為内修秘訣。今樓觀台道長任法融著有《道教養生十四訣釋義》一書,解說這幅對聯。

《谒老子像詩碣》刻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書法流美。書者尹振麟,滇南人,時位周至知縣。

《第一山》碑,宋米芾書,“第一山”3字刻在《道經》碑陰,字迹清晰。“此刻在盱眙縣,終南樓觀石乃摹刻耳,縱逸飛動,殊有一夫當關之勢”(《石墨镌華》)。

《天下第一福地》碑,宋吳琚書,“天下第一福地”刻于說經台西碑廳《尹尊師碑》之陰,正書。“琚字類米,大字極工”。(《史書會要》)。

《上善池碑》“上善池”3字為元趙孟頫隸書。

《文始之殿》碑“文始之殿”4字,刻于《終南山古樓觀大宗聖宮重建文始殿記碑》陰。每字約50平方厘米,雪庵薄光書。約為元至元間立。

《道德》2字碑,刻《德經》碑陰。每字50平方厘米,平山書。似為元代所刻。

《洞天福地碣》刻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共4塊,各正書一大字,“洞天福地”。鑲于說經台靈官殿前盤道路邊磚欄牆上。

《二仙圖碣》鑲于老子祠東山牆。線刻鐘離漢、呂洞賓全身圖像。線條流暢生動。題為元代雕刻。

另有明代刻永壽王、魏鶴洲、魏博、秦聚奎、劉士龍、黃蘊錦、程軌、陳棐等人樓觀題留的詩碣或拓片。

今刻曆代名人題詠碑碣:李白(胡公石草書)、李隆基(錢君陶隸書)、盧綸(王個行草)、岑參(劉自椟古篆)、蘇轍(張仁芝草書)、王禹偁(方傳鑫隸書)、張舜民(沈觐壽楷書)的詩,蘇轼詩6首(沙孟海草書、高式熊隸書、蔣維菘行書、沙曼翁隸書、商承祚篆書、周志高草書、宮保誠隸書),以及今人霍松林、茹桂的題詠碑,劉文西的老子像碑,茅盾書《樓觀台》石幢,薜鑄書《樓觀碑林》碣等。

雕鑄器

石牛,青石卧牛,置宗聖宮系牛柏之蔭,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制,造型逼真,昭然若生。

說經台三門鐵獅,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鑄造,1對,雄威莊重。

靈官廟香爐鑄鐵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二月鑄造,周長4.2米,頸圍3.2米,底部回收,若壺狀,外壁飾有立體花草圖案。其座為高足虎腿,造型粗放有緻。

石獅,青石座獅,明隆慶五年(1571)雕制,置宗聖宮三清殿遺址前。

老子祠醮紙爐,鐵鑄寶塔形,明萬曆十一年(1583)鑄造,高2.07米,直徑0.37米。喇叭頂,6角重檐,有托塔力士浮雕,形态各異,神奇誇張。

樓觀的石雕工藝精品甚多,許多碑石的螭首龜座,皆為精華。如《樓觀先師傳碑》的龍盤頂;《大元尹宗師碑》的漢白玉龜座,《二仙圖碣》,雕刻工藝精湛。

道情

樓觀道情是關中道情的一種,源于唐代道教的道曲。元明清以來流傳最廣。題材以道教故事為主,或以道教經典編成的樂句為輔,宣揚出世思想。後又吸收民間歌謠,發展為許多曲種。

形式為立唱、座唱,配以魚鼓、尖闆、雲香闆、撞鈴等打擊樂。曲牌有抱角袍、一枝花、烏夜啼、牧羊夫、五更調、雁兒舞、十三調、耍孩兒、梅花調等48個,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也有一唱到底的。闆式有苦音塌闆、連闆、代闆、慢闆、大闆等。唱腔優美綿淳,10餘人演唱,1人領唱衆人和,道教音樂色彩濃厚。

劇目有道教故事《賣道袍》、《渡林英》、《花亭渡母》、《八仙故事》等;宣傳儒家思想的《孝母得金》、《狀元及弟》、《三孝廉讓産》、《呂蒙正趕齋》等;生活故事《小姑賢》等。以樓觀鎮軍寨道情優雅和美為其代表。

樓觀道派

沿革

據《史記》、道教《文始傳》、《樓觀内傳》載:西周時,尹喜結樓觀星在今樓觀台,老子于周昭王二十三年(一說二十五年)七月,駕青牛薄闆車到關,尹喜迎入官舍,北面而師事之。老子著《道德》五千言,傳于尹喜。“樓觀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樓觀先師傳碑》)。

《辭海》關尹(尹喜)條注:其主張“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做人則“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所以他“未嘗先人而常随人。”基本思想與老子一緻。

《漢書》收錄《關尹子》(尹喜的言論)9篇(已佚亡,今存《關尹子》系後人僞造)。道家尊其著述為《文始真經》。

西漢道教初創,奉老子為教主,尊《道德》五千言為經典,稱《道德經》。

樓觀道派在兩晉南北朝間形成,至唐進入鼎盛期。天下道教此為宗。

魏鹹熙元年(264),孝成真人梁湛師法鄭履道于樓觀。之後,王嘉、孫徹、馬儉于南北朝分裂之初隐居樓觀,師徒以道術相授。嗣後,尹通、牛文侯、尹法興、王道義、毋始光等至樓觀潛修研道,遂形成以尹通為代表的道教學術團體,頗有影響。“當時,商人勝士,朝野缙紳,車騎填門,冠蓋溢路,求玄問道,虛往實歸。”(《尹靈鑒真人别傳》)。

西魏間,颍川人陳寶熾及弟子李順興、張法樂、韋節、侯楷等避亂至樓觀,内修玄道,外示方術,形成以陳寶熾為首的道術團體。文帝诏之,問治國之道,馴虎之術,熾日:“撫我則厚,虎猶民也;虐我則怨,民猶虎也,何術之有?”文帝大悅,賜谥“貞懿先生”。

北周武帝問道于嚴達法師,頓悟,在樓觀田谷建通道觀,舉嚴達、王延、蘇道标、程發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樂、于長文、張法成、伏道崇10人居觀講道,世稱“田谷十老”。樓觀道派形成。樓觀道派強調“返本還真”,以《老子》五千文為根本經典,主張以性命清修為主,不重黃白燒煉;又以召神劾鬼,為人解病;在佛與道之間,力主老子仙化說。

唐初李淵為對抗門閥舊族,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追封李耳(老子)為遠祖,大力提倡道教,在樓觀建造祖廟,3次親祀老子,封樓觀監院岐晖為金紫光祿大夫。李世民自稱老子後裔。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樓觀監院為銀青光祿大夫,親祀老子。李隆基以夜夢老子顯靈為由,遣使于樓觀說經台東聞仙谷掘得老子玉像1尊,迎至興慶宮大同殿供奉,于樓觀得玉像處建會靈觀。開元二十五年(737),置崇玄學于玄元廟,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立玄學博士,每歲以明經舉。道家諸子皆号為真經,樓觀說經台亦置四聖殿供奉諸子。《唐書·百官志》雲:“開元二十四年,直視道士為皇族宗室。”開元二十九年(741),畫玄元皇帝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5像陪祀。《唐書·玄宗本紀》載:“天寶八年,尊封老子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大帝。”唐代公主嫔妃,多入道為女真。唐武宗時,興道滅佛,并摩尼、景教、火教盡滅之,樓觀道教勢力隆隆直上,道士達二三百人。宋太宗趙光義改宗聖觀為順天興國觀,親書匾額,樓觀道教仍然隆盛。

全真道派金、元時代,樓觀道教歸入全真道派,樓觀成為北方全真道的主要基地。金大定年間,鹹陽人王喆(号重陽子),在樓觀東北約10公裡的祖庵修道。後出潼關,在山東收弟子7人,創立全真道。全真道以道教為主,兼融儒佛2家,兼重《老子》、《孝經》、《般若心經》;主張以清修為主,性命雙修,全真保性,不事黃白燒煉,不茹葷腥,戒色,戒殺,克己助人。

元代,為全真道在北京、山西和陝西建白雲觀、永樂宮和祖庵萬壽宮3大祖庭,全真道進入全盛階段。

蒙古太宗八年(1236),以全真道六世祖身份掌管北方道教的尹志平從燕京至樓觀,令全真道士李志柔為樓觀主持,并組織道衆千餘人,重建樓觀,曆7載告竣,使道觀規模恢複到唐時大觀。李因建觀昭德,太宗賜号同塵洪妙真人并賜金冠錦服。蒙古中統元年(1260)樓觀更名宗聖宮,世祖忽必烈3降玺書修複宮觀。至元五年(1268),茅山道士朱象先(元代著名道教曆史學者)至樓觀,多方征集道觀史料,在梁谌、韋節、尹文操所撰《本起内傳》和《樓觀先生本行内傳》基礎上,節其大要,加記4人共34人,1人1傳,編成《終南山說經台曆代真仙碑記》,即現存于樓觀台《樓觀先師傳碑》。在兩部内傳佚亡之後,這座保存完好的碑石,使樓觀道教曆史得以永傳。樓觀歸全真道,其碑有記。

元憲宗和世祖時期,發生全真道與佛教大論戰,全真道一度受挫而走向衰落,樓觀亦受到影響。

龍門宗,樓觀道教在清初歸入龍門宗,成為龍門宗之支。龍門宗是丘處機創立的道教全真道最大派系,針對明清限制道教的形勢,龍門宗從順治十三年(1656)起公開傳戒,迅速壯大。

樓觀碑石記載,雍正八年(1730),道士梁一亮為樓觀監院道人。道光四年(1824)所建《昆山律師衣缽塔·序碣》記載,昆山律師劉合侖屬龍門正宗第16代。

民國元年(1911)至6年(1917),住觀道士20餘人。民國18年(1929)關中饑荒,樓觀台道士舍飯救濟災民。民國33年(1944)道士王信明主修《樓觀台志》,共4卷,今僅存抄本二、三兩卷殘部。

20世紀90年代,樓觀有道士40餘人,其中有屬龍門宗第19代園字輩,第29代法字輩,第30代興字輩。自1980年道教活動展開,組織機構相繼健全,道士躬耕自養,修身自勵。1983年6月,巴西漢學家黎喜德訪向樓觀,行書“中巴一心”,已刻石碑。1987年9月20日,日本金峰山寺道觀主持五條順教率道衆31人來訪,贈日本道服1套,道經2卷。1984年道衆公舉任法融為樓觀監院。任法融勤奮刻苦,博學多識,著有《道德經釋義》已出2版、《太上老君作十四字養生訣釋義》、《樓觀志略》(1911~1984)、《陰符經釋義》、《黃石公素書釋義》等。現為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道協道學院副院長,陝西省道教協會會長,省政協常務委員,縣政協副主席。

傳承

樓觀道教曆代繼任人

傳說階段13人(據樓觀先師傳碑):

尹喜——尹軌——杜沖——彭宗——宋倫——馮長——姚坦——周亮——尹澄——王探——李翼——封衡——李皓

魏晉至民國41人:

鄭履道——梁谌——王嘉——孫徹——馬儉——尹通——牛文侯——尹法興————王道義——陸景——毋始光——陳寶熾——李順興——張法樂——韋節——侯楷——嚴達——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于章——史道樂——張法成——伏道崇——蘇道标——岐晖——成志遠——巨國珍——田仕文——尹文操——梁诠——張守真——童行——尹志平——李志柔——朱象先——聶志真——龐宗文——梁——亮——劉合侖——朱教先

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1989)11人:

武道人——李元亭——李元甫——尹志修——雷明物——曾永壽——龐法山——侯崇祥——楊嗣真——于園明——任法融

旅遊開發

1982年,國家林業部批準建設“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是林業部最早批建的全國十二個森林公園之一,也是西北地區首家森林公園。

公園總面積2.75萬公頃。規劃為東樓觀、西樓觀、田峪觀、首陽山四個遊園,12個景區,200餘處景點,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觀融合俱佳的旅遊勝地。有40裡峽一線天、野牛河高山瀑布、旺子溝古溶洞、首陽山五彩壁石及仰天池、洞賓泉、龍王潭等自然景觀;有光頭山草甸、高山雲冷杉、杜鵑天然林,數千畝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觀;垂直帶譜明顯,季相變化萬千;有說經台、煉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紅孩洞、龍王廟、鐵廟等諸多人文景點。

1993年,陝西省政府批準在樓觀台地區,建立“樓觀台風景名勝區”,位于周至縣城東南的終南山麓,面積約323平方公裡。以峰巒叠嶂、懸崖峭壁、峽谷急流、瀑布幽潭、風井溶洞、名貴動植物、竹類品種園等構成豐富的自然景觀。區内植被茂密,山青水秀,風景優美。主要景點、景物有首陽山、将軍石、聞仙溝、四十裡峽、十龍洞、金牛坪、龍潭、野牛飛瀑等,還有數十種名貴樹木和數百種奇花異卉。“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包括在風景區範圍之内,面積為274.87平方公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