榄仁樹

榄仁樹

落葉喬木
榄仁樹屬落葉喬木,原産于亞洲熱帶地區,例如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榄仁樹高大粗壯,對土質要求不高,但适宜種植于排水良好,并且有充足陽光的地方。在充足空間下,榄仁樹可生長成近似木棉的平衡分層樹冠,是理想的觀葉喬木。在尖沙咀,觀塘及天水圍一帶,不難發現種植作為路旁樹的榄仁樹。
    中文名:榄仁樹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亞綱:薔薇亞綱(Rosidae) 超目: 目:桃金娘目(Myrtales) 亞目: 科: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亞科: 族: 亞族: 屬:榄仁樹屬,也稱诃子屬(Terminalia) 亞屬: 組: 亞組: 種:榄仁樹 T. catappa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别名:大葉榄仁樹、涼扇樹、枇杷樹、山枇杷樹、法國枇杷、楠仁樹、雨傘樹、島樸及古巴梯斯樹 英文名:Indian almond 二名法:Terminalia catappa 分布:廣東、四川 、湖北 、雲南東南部。于越南、 大洋洲、及南美熱帶海岸等地均有分布。

種屬概述

榄仁樹屬,使君子科,約250種,廣布于熱帶地區,中國有8種,産西南部至台灣,其中诃子T.chebulaRetz.為一外來種,廣州有少量栽培,果入藥或為重要的鞣料,榄仁樹T.catappaL.的核仁可食或榨油。

喬木;葉互生,常聚集于小枝之頂;花兩性或單性,有小苞片,組成疏散的穗狀花序或總狀花序;萼延伸或收狹于子房之上,鐘狀,5裂,很少4裂,裂片短三角形,脫落;花瓣缺;雄蕊10或8,2輪排列;子房下位,1室,有胚珠2-3顆,花柱長而不分枝;核果扁平,有角或2-5翅,有種子1顆。

形态特征

大喬木,高15m或更高。樹皮褐黑色,縱裂呈剝落狀;枝平展,近頂部密被棕黃色的絨毛,具密而明顯的葉痕。葉大,互生,常密集于枝頂;葉柄短而粗壯,長10-15mm,被毛;葉片倒卵形,長12-22cm,寬8-15cm,先端鈍圓或短尖,中部以下漸狹,基部截形或狹心形,兩面無毛或幼時背面疏被軟毛,全緣,稀微波狀,主脈粗壯,上面下陷而成一淺槽,背面凸起,且于基部近葉柄處被絨毛,側脈10-12對,網脈稠密。

穗狀花序長而纖細,腋生,長15-20cm,雄花生于上部,兩性花生于下部;苞片小,早落;花多數,綠色或白色,長約10mm;花瓣缺;萼筒杯狀,長8mm,外面無毛,内面被白色柔毛,萼齒5,三角形,與萼筒幾等長;雄蕊10枚,長約2.5cm,伸出萼外;花盤由5個腺體組成,被白色粗毛;子房圓錐形,幼時被毛,成熟時近無毛;花柱單一,粗壯;胚珠2顆,倒懸于室頂。果橢圓形,常稍壓扁,具2棱,棱上具翅狀的狹邊,長3-4.5cm,寬2.5-3.1cm,厚約2cm,兩端稍漸尖,果皮木質,堅硬、無毛,成熟時青黑色;種子1顆,長圓形,含油質。花期3-6月,果期7-9月。

枝幹:枝條水平擴展張開。枝條圍繞主幹輪生,成顯著環狀。

樹皮:樹皮帶灰褐色。起初頗為光滑,後随樹齡增長而逐漸加厚及帶縱裂紋,這時樹皮很易成薄片狀剝落。

葉:葉緊密互生,單葉,呈廣橢圓形,簇生于枝條末端,葉片可長達25厘米。葉端較闊,葉質厚,呈革質。葉背基部中脈的兩邊,各有兩枚細小的腺體。落葉前會轉為美麗的紫紅色。

花:花期3-6月,白色穗狀花序,缺乏花瓣,頂端是雄花,下方是雌花及兩性花。花細小,白色或黃綠色。穗狀花序,聚生于葉腋位置。

果:7-9月.廣橢圓形核果,黃褐色,長達5厘米。外形像橄榄。可食的仁,含杏仁味的油。果子含纖維質,可在水上飄浮,内果皮堅硬而質輕可漂浮于海面上,具有海漂植物傳布的特性。

藥理作用

榄仁樹的樹皮性味苦、性涼,有收斂之效,對解毒止瘀、化痰止咳、痢疾、痰熱咳嗽及瘡瘍有治療功效。葉及嫩葉對疝痛、頭痛、發熱、風濕關節炎有治療功效。葉汁對皮膚病、痳瘋及疥癬有治療功效。種子性味苦、澀、性涼,可清熱解毒,對咽喉腫痛、痢疾及腫毒有治療功效。

栽培繁殖

可用播種法,取成熟掉落的種子為佳,春至夏季播種;也可用嫁接法,砧木選用榄仁樹,早春嫁接。樹性強健,生長迅速,不拘土質,但以肥沃的沙質土壤為最佳,排水、日照需良好。幼株需水較多,應常補給。每年春、夏季各施有機肥一次。樹冠若不均衡,待冬季落葉後稍加修整。性喜高溫多濕,生育适溫約為23——32℃,生長慢,耐熱、耐濕、耐堿、耐瘠、抗污染、易移植、壽命長。

播種:

翌年春季的3至4月用60℃的溫水浸種,水涼後換清水浸種1至2天,然後播于苗圃,播後覆土2厘米左右,澆水,約1個月後種子發芽,2個月後進行一次間苗,以避免小苗過密,影響其生長。

分株:

在秋季落葉後至春季開花前進行,不必将全株挖出,可從根際一側挖出叢株分離後栽種。

壓條:

在整個生長季節都可進行,但要等到翌年才能生根,因此法較為繁瑣,繁殖系數不高,而且成苗後植株長勢較弱,故生産中很少采用。

扡插:

在夏季的生長季節進行,剪去當年生的嫩枝做插穗,插于沙土中也可成活,但生産中不常用。

嫁接:

接穗要求品種純正、長勢旺盛,選擇無病蟲害或少病蟲害的植株向陽面外圍的充實枝條,接穗采集後剪除葉片,及時嫁接。可在4至5月和8至9月用枝接的方法,7月用芽接的方法進行。如果天氣幹旱,嫁接前1至2天應灌一次透水,以提高嫁接成活率。

在榄仁樹嫁接後3周左右應檢查接穗是否成活,若不成活應及時進行補接。嫁接成活的植株要及時抹去砧木上萌發的枝芽,以免與接穗争奪養分,影響其正常生長。

栽培管理

榄仁樹原産中國,華北、西北、華南、西南各省均有分布,常生長在山地溪旁、榄仁樹土壤要求不嚴,能在瘠薄的土壤中生長,但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中生長更好。适宜種植在高燥、陽光充足之處,低窪積水處、過于蔭蔽處則不宜種植。因此,生産基地可建在地勢開闊,排水良好之處。

移栽

榄仁樹在每年冬季落葉後的11月至12月、翌年2月至4月發芽前均可移栽,大的植株移栽時應帶土球,以利于成活,因其根系的韌性大,不易挖斷,可用鋒利的鐵鍁将部分根系鏟斷,對于一些較長的枝條也要适當短截,以方便攜帶運輸,如果花期移栽,還要摘除部分花朵,以避免消耗過多的養分,影響成活,定植時勿使土球松散,每穴施腐熟的堆肥或廄肥10至15千克,栽後澆透水,以保證成活。

水肥管理

榄仁樹在生長期應适時中耕,以疏松表土,減少水分蒸發,使土壤裡的空氣流通榄仁樹進養分的分解,為根系的生長和養分的吸收創造良好的條件。每年的早春、夏季、秋後各施一次腐熟的有機肥,以促進開花和花芽的形成,每次施肥後都要澆一次透水,以利于根系的吸收。天旱時注意澆水,雨季要及時排水防澇,以免因土壤積水造成爛根。

應用價值

榄仁樹之邊材帶白色,心材紅褐色,質地細密而重,硬度适中,可供建築或製造器具;樹皮含鞣質,可以做為染料;種子則可供食用及榨油。除此之外,榄仁還可治痢疾及腫毒,其樹皮可以治療胃及膽汁質發熱、腹瀉及痢疾;嫩葉汁可製成油膏治疥癢、痳瘋及其他皮膚病,并可内服以治頭痛及疝痛。葉子除了做為黑色染料外,亦是治赤痢的藥材。

采摘過程

榄仁的收獲時間必須恰到好處以保證最好的質量。采摘的時間過早,含油量極低。随着顔色由淡綠變為深綠,含油量也開始增高。顔色越深産油量越高,但由于酸度也随着顔色的加深而增加并開始影響榄仁油的質量品質。因此經驗豐富的榄仁種植者會根據不同的條件和要求在相應的成熟期進行采摘和收獲。由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不同,榄仁的收獲一般是在每年的十月底至轉年的二月份左右。

榄仁的采摘方式基本上采取比較原始的手摘方法或在地面上鋪網或面料然後用棒狀物進行梳打。有些國家和地區也采用比較現代化的大型機械收獲方式。傳統方式生産效率較低并且成本較高但榄仁的質量較好。大機械收獲雖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同時也會對榄仁果實造成損傷從而影響榄仁油的的質量。希臘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克裡特島由于山地多地形複雜,并不适合大型機械收獲方式。這也是為什麼希臘的榄仁油産量較低、品質更好、價格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

養護要點

榄仁樹的生長環境要求很高,受土壤、氣溫、水分、空氣、日照等影響很大。

土壤:土壤的物理性質對油橄榄樹的生長極為重要。總的來說,榄仁樹适宜于中性及微堿性土壤,對土壤的含水量也很挑剔,對土壤中的鈣、鎂、硼等含量的要求極為嚴格。

氣溫:世界上認為油榄仁樹要有0℃以下的溫度才能達到正常開花結果的要求,-3~-4℃的最低氣溫對油橄榄花芽生理分化是最适宜的,通常來講,冬季最低溫度是不能低于-7~-12℃。

水分:榄仁樹被稱之為耐旱樹種,榄仁樹産區(地中海沿岸)都具有夏季炎熱幹旱的生态環境,一般年降雨量是500~700mm。空氣濕度:地中海地區的相對濕度一般在40%-65%。如果空氣濕度高,就會導緻榄仁樹水分過多而窒息,以緻生理失調。

日照:榄仁樹是在長日照條件下生長發育,是強陽性樹種,它的産地緯度在40度左右。日照不足,榄仁樹同化過程緩慢,代謝過程減弱,影響果實發育及樹體的發育。

上一篇:豹形海豹

下一篇:人齒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