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

楚莊王

春秋時期楚國的君主
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呂、侶。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為熊旅而不是芈旅)。谥号莊。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莊王自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1]
  • 本名:熊侶
  • 别名:楚莊王、荊莊王
  • 所處時代:東周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主要成就: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裡”、春秋五霸之一
  • 性别:男
  • 職業:君主
  • 在位時間: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
  • 前任:楚穆王
  • 繼任:楚共王
  • 地位:春秋五霸之一

人物生平

登基即位

楚穆王12年,楚穆王去世,嫡長子熊侶即位,是為楚莊楚莊王一鳴驚人王(前613——前591)。年紀輕輕的王子侶立,在令尹子孔監督與輔佐下,為先君穆王發喪

鬥克之亂

楚莊王繼承王位,楚國内部亦正處于一種不安定的狀态之中,這不單是楚莊王因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早在前615年,楚國就因令尹成大心之死而發生動蕩,楚穆王任命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字子孔)繼任令尹,屈從于若敖氏家族的屬國舒國及其附庸宗、巢等國背叛楚國,于是成嘉率軍讨伐舒國,俘虜了舒、宗兩國國君,并且包圍了巢國。

公元前613年,成嘉、潘崇決心徹底消滅叛亂勢力,率軍再次出征,而派公子燮與鬥克(字子儀)鎮守國都。鬥克曾為秦軍所俘。後肴之戰中秦軍慘敗給于晉,急于聯楚抗晉,才将鬥克等人釋放回國。鬥克回國後一直郁郁不得志,而公子燮欲替成大心為令尹卻敗給了成嘉,二人臭味相投,很快有了謀反之心。

公元前613年秋天,公子燮、鬥克趁令尹子孔出兵征戰,宣布郢都戒嚴,又使人行刺成嘉,陰謀失敗。成嘉和潘崇迅速回師圍攻郢都。八月,公子燮和鬥克人挾持楚莊王從郢都突圍,準備外逃,挾持莊王,另立政府。途經廬地的時候,二人被廬大夫戢梁誘殺,楚莊王才得以獲救,重返郢都。

楚晉争霸

楚莊王平定了若敖氏家族,穩固朝中政局後,再無後顧之憂,迅速整頓軍馬,充實府庫,積極備戰。

然而國際形勢風起雲湧,就在楚莊王絞殺子越椒的兩年前,晉國權臣趙宣子幹了一件與楚莊王相若的暴力革命,他選擇以消滅肉體的方式來解決内部矛盾——弑君。經過兩年的醞釀,楚國政權完全由楚莊王把持,若敖氏暫藏于史冊(若敖氏并未完全剿滅,如箴尹克黃、苗贲皇;還有後裔成虎、鬥成然時的再度崛起),晉國則已完全由趙宣子執掌,先氏、郤氏拱衛,晉成公雖欲削弱趙氏之權卻有心無力。

自前605年起,晉楚争霸進入白熱化,楚莊王與一生中最大的勁敵趙宣子為了奪取中原霸權屢屢出兵鄭、宋。

前607年,趙盾弑靈公,擁立晉成公,驅除靈公近臣。晉成公畏懼趙氏,小心侍奉,請趙盾繼續擔任執政。趙盾又以晉無公族為由,命其異母弟趙括為首席公族大夫,統帥趙氏的舊部,并監視朝中諸臣的舉動。趙氏勢力再度膨脹……

前606年,經過短暫的整理,趙盾陪同晉成公發兵南下,攻打鄭國,攻勢極猛。為争奪鄭國,楚莊王也率領楚軍北上。鄭國君臣懼怕,急忙向晉國求和。晉成公應允,派遣随會到鄭國,與鄭穆公締結同盟。楚莊王計劃破産,卻不甘心,随即攻打陸渾的戎族,并陳兵于周都境内向趙盾示威。晉軍撤退後,又移師向鄭國進發,欲威逼鄭穆公,迫使鄭國反叛晉國。面對國土遭到列強輪番的蹂躏,鄭穆公一命嗚呼。鄭國大喪!

楚莊王雖未能在與晉國争奪鄭國的比拼中占據上風,有些郁悶。然而絞殺陸渾、陳兵周畿,也讓這位楚王光彩了一把,撤兵回國。不想回國後,令尹子越卻發動政變,好在有驚無險!

就在平定子越之亂後的當年冬天,楚莊王再度親率大軍攻打鄭國,這是了解因為攻打鄭國卻沒有讓鄭國徹底順服的緣故。很遺憾,鄭國依舊不肯投靠楚國。

第二年,楚莊王又一次出動大軍攻打鄭國,短短一年間,兩次遠征鄭國,其聲威反而令楚國的鄰居陳國膽寒,陳靈公與楚國議和,選擇暫時放棄晉國以侍楚。趙盾收到鄭國的告急文書,急差遣荀林父馳援鄭國,楚軍已歸。荀林父不甘心就此撤兵而乘勝追擊,跨過鄭國,向南侵犯陳國,報複陳國的附楚之舉。

荀林父素與趙盾有隙而親于晉成公,趙盾對荀林父并不放心,更恐其立大功,威脅自己的地位,遂又招回荀林父,已備來年。

前603年春,趙盾又聯絡衛國孫免,帶領着晉國的精銳部隊迅速南下,千裡奔襲陳國,大軍幾乎開到楚國勢力範圍。晉軍氣勢正盛,楚軍閉門不出,以避開晉軍之鋒芒。

前602年,鄭襄公在公子宋的陪同下又一次與晉國議和,穩固同盟。趙盾以霸主的名義,召集諸侯。這一年冬天,晉成公與周王室的王叔桓公、宋文公、魯宣公、鄭襄公、曹文公、衛成公在晉國黑壤結盟。

趙盾是春秋曆史上的第一權臣,可謂“無冕之王”!他時刻利用手中的絕對強權,如國君般發号施令,調令諸卿。正是他的存在令晉國各大家族畏其聲威,使晉國的一切資源都被投入于争霸。趙盾執政期間,楚軍與晉軍沒有發生過一次軍事沖突,強勢的趙盾輔佐晉成公幾乎複興了國家霸權,其執政後期也逐漸在對楚逐力中占據上風。

前601年,就在晉成公黑壤會盟,晉國霸業亟待再創佳績之時,功成名就的趙盾卻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為了将晉楚争霸之懸念繼續保留下去,趙盾擇立上軍将郤缺為正卿。郤缺為晉之良臣,又黨于趙氏,郤缺上台。他雖不具備着趙盾那樣壓倒性的權威,但也有着一套他的執政理念。郤缺夥同先榖;提拔公正為國的士會為上軍佐;又拉攏憨厚秉正的荀林父,不久安排趙盾之子趙朔入六卿,拔擢栾盾之子栾書為卿。兩位晚輩帶領下軍,作為晉國的下一代領導集團。晉國六卿洗牌完畢,郤缺坐穩執政之位。

郤缺的争霸策略是:對諸侯首先示之以德,如不服從霸主,必須武力讨伐,示之以威,諸侯服從霸主,則應多方懷柔,友好相待,示之以惠。果然,就在郤缺升任正卿的當年,成功策反了陳國,心浮氣躁的陳靈公想擺脫楚國的控制,回歸晉國的懷抱。

楚莊王本該在趙盾死時,幹一番大事業。然而,楚國周圍的偃姓諸國發動叛亂,考慮到後方根基不固,莊王暫緩了北上的步伐,而是将楚軍主力用于剿滅舒氏(舒氏為偃姓),并與崛起當中的吳國與越國結盟,兵不卸甲,又調兵攻打陳國。陳靈公目睹着晉國諸卿剛剛經曆人事換動,很幹脆的倒向楚國。

前600年9月,晉成公再度與宋文公、衛成公、鄭襄公、曹文公會盟于扈,穩固同盟,聲讨企圖反叛霸主的諸侯,并命親信将領荀林父率領軍隊南下進攻陳國,懲罰陳國的朝晉暮楚。不料,晉成公在争霸關鍵時刻亦撒手人寰,荀林父南征之舉隻能作罷,悻悻而歸。

這兩年,正卿趙盾與國君晉成公的相繼去世,使得晉國政局極度不穩。楚莊王整理後方,再度北上,目标直指鄭國。鄭襄公求救于晉國,正卿郤缺戴孝出征,與鄭軍會師,迎接楚莊王的到來。楚莊王力圖将鄭國奪回,不想晉國方面态度如此強硬,晉、鄭聯軍與楚軍在柳棼大戰一場,楚軍戰敗。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與晉國真刀真槍的幹一場,不想等待他的依舊是失敗,楚莊王領敗軍回國,退出中原。

楚軍雖然戰敗,但已造成鄭國朝野上下的恐慌,前599年,鄭國為了緩和楚國人的怒氣,私下與楚莊王議和。消息傳開,晉、宋、衛、曹四國伐鄭,鄭襄公無奈之下又隻能向晉國盟誓。楚莊王無法容忍鄭國的騎牆反複,入冬後又率軍攻打鄭國。郤缺命上軍将士會援救鄭國,睿智多謀的範武子聯合鄭軍于穎水挫敗楚莊王。楚莊王再度郁悶而歸,諸侯聯軍進入鄭國國境,由士會統領,駐防鄭國。

前598年年初,楚莊王再出師伐鄭。鄭襄公與子良(公子棄疾)商議,拟定了未來幾十年間的國策——唯強是從,晉來從晉,楚來從楚。

楚莊王自親政以來,為争奪霸權而屢屢出征。趙盾死後,趁着晉國的權威真空,對晉政策由戰略争取衍化成明刀明槍的軍事争奪。

無論是郤成子還是楚莊王,都已深切預感到晉、楚間第二次決戰的逼近。雙方都在為即将到來的巨戰做着充分的準備。

前598年,郤缺竟然不拘一格,主動向衆狄議和,以求穩定後方。幾乎同時,楚莊王攻入陳國,将陳國降為楚國的一個縣以為己用。

趙宣子之權威、郤成子之多謀,晉國國家機器在此二人的努力下,尚能夠壓制楚國的強勢北上,令楚莊王稱霸中原的野心一次次受挫。經過楚莊王一輪又一輪的攻勢,以晉國為首的中原聯盟似乎依舊是固若金湯,楚莊王終于明白郤缺是一位才能絲毫不遜于趙盾的強勁對手。

上天總是将機遇贈與有準備的人,就在楚莊王任用孫叔敖,整頓内政,悉心改革,以圖東山再起之時。前598年年末,(一說為前597年初),晉國再度山崩地裂,中軍元帥郤缺去世。政治嗅覺極為敏銳的楚莊王察覺到晉國諸卿權利即将面臨新一輪重組。

前597年開春,經過一個冬季的休整,楚莊王趁勢而起,以令尹孫叔敖将中軍,子重将左軍,子反将右軍。楚莊王親統楚國三軍精銳部隊悉數北伐。

這是楚國這些年來所發動的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攻勢最猛的一次進軍。面對如此大好時機,楚莊王志在必得。不久,楚軍就将鄭國團團圍住。

圍困17天,鄭襄公準備求和,命人占蔔,不吉利;準備與楚軍巷戰,吉利,于是乎舉國大哭。經過長達三個月的激戰,楚軍占領鄭國,鄭襄公袒胸露臂向楚軍請罪以求和。楚莊王同意鄭國媾和,楚、鄭結盟,楚軍後退三十裡,僅僅三十裡。

鄭國,已不簡單是楚莊王的目标,更是一個誘餌!楚軍就駐紮在鄭國的土地上,靜靜地等待着晉國人。

南方狼煙四起,晉國六卿們正在朝中為瓜分利益争論不休,聽聞楚國已經攻入鄭國。時任正卿的中行桓子率領晉國三軍六卿七大夫南下,面對楚莊王咄咄逼人的攻勢,荀林父謹言慎行,至黃河北岸安營紮寨。

此時已是六月,楚軍進駐鄭國之地已近半年,根基已固。晉國将帥打聽到鄭國已經跟楚王議和,遺憾時機已過,荀林父便想

領兵回國,士會随聲附和。中軍佐先榖(趙盾黨羽)當即反對,說:“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由于将軍隊勇敢,臣下盡力,現在救援鄭國卻不敢作戰,這是不盡力;

大敵當前卻怯戰,這是不勇猛。”二話不說就帶領先氏之兵渡過黃河。

司馬韓厥将先榖之舉報告荀林父,荀林父恐先榖有失,即率全軍跟上,晉軍由此陷入被動。

哨兵探得晉軍渡河的消息,楚莊王率領軍隊北進,駐紮于郔與晉軍對峙。

楚莊王親自統帥全軍,令尹孫叔敖(蒍艾獵)将中軍,子重(公子嬰齊)将左軍,子反(公子側)将右軍,準備飲馬黃河後便撤軍回國,探知晉軍氣勢磅礴的橫渡黃河,回想起當年城濮之戰,回想起這幾年與晉軍的幾次交手,莊王一陣寒顫,心裡沒底!

伍參想跟晉軍一決雌雄,穩重的孫叔敖不支持,說:“去年攻陳國,今年攻鄭國,不是沒有戰争。交戰而不能取勝,伍參的肉夠大家吃嗎?”伍參争鋒相對:“如果作戰且最終獲勝,那就是孫叔敖你沒有謀略。就算戰敗,我伍參的肉也會落到敵人的手裡,哪裡輪得到你吃啊?”

伍參隻是個将官,孫叔敖高居令尹,自然不用去在意一個小将官的話,看到楚莊王保持沉默,孫叔敖率中軍向南撤退。伍參得寵于楚莊王,向莊王進言:“晉國這個正卿(荀林父)剛剛上任,難以集權;他的副手先榖剛愎自負。他們三軍将佐矛盾重重,根本無法有效的調動軍隊。這場戰鬥一旦拉開,晉師必敗!況且敵人的主帥隻是臣子,而我們的主帥卻是君主,君主逃避臣下,奇恥大辱!”

楚莊王聽完後很不高興,已有一些決戰的沖動,領軍駐于管地,傳令孫叔敖改變行軍方向,繼續向北進軍,還是擔心晉軍勢力龐大,幾番派使臣向晉國求和,荀林父、士會、趙朔等都同意雙方握手言和,因為雙方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然而願望是美好的,卻遭到了先榖、趙同、趙括等好戰派的反對。晉國貴族們的矛盾公然暴露在楚國人面前。

趙旃、魏锜二人早不滿荀林父,以向楚軍請和為名,假傳荀林父之命,向楚軍宣戰,并至楚軍陣前罵陣。趙、魏之流,在楚軍陣前撒潑,激怒楚國将士。楚莊王親自帶兵出營追殺二人,趙旃、呂锜見楚軍已“上鈎”,撒腿就跑。楚莊王怒不可解,繼續追剿。

晉元帥荀林父害怕趙旃、呂锜二人有失,派荀罃(智武子)接二人回營。

荀罃戰車一過,疆場之上,黃土彌漫。潘黨望見遠處飛揚的塵土,以為是晉軍發動了總攻,急忙派人報告:“晉師至矣!”

楚國諸将聽聞晉軍已經發起攻勢,深恐楚莊王孤軍深入,軍中最高指揮官令尹孫叔敖下令:“進軍!速速進軍!甯可我們接近敵人,也不能讓敵人接近我們!”于是,楚國主力大軍傾巢出動,戰車馳騁,軍士狂奔,突襲晉軍。

荀罃的那一小股部隊一觸即潰,荀罃被俘,楚軍順勢向晉軍大營殺去。

晉國諸卿的争論依舊沒有結果。荀林父還在犯愁,哨兵報告,楚軍已不宣而戰,已逼近晉營。晉軍隻是象征性抵抗了一會,面對楚軍排山倒海般的攻勢,倉促之間,荀林父不知所措。荀林父下意識就是開溜,在軍中擊鼓,向三軍下達了命令:“撤軍!率先渡過黃河之人有賞!”

三軍之中,中軍與下軍早就亂作一團,聽聞元帥如此命令,慌忙向北撤退,至黃河岸邊,楚軍将至。幸虧趙嬰齊備有船隻,晉軍将士搶奪舟楫,争先恐後,先上船者甚至将砍斷後來攀着船舷之人的手指,其狀慘不忍睹。

晉國的中軍與下軍都已經失去了戰鬥力,隻剩上軍在士會、郤克、韓穿等人的率領下臨危不懼。為了打擊敵人最後一支有生力量,楚莊王命親信潘黨率領機動戰車40乘,跟随唐惠侯攻打晉上軍,上軍将随會親自斷後,掩護大軍撤退。

到了傍晚,晉軍的殘兵敗将潰不成軍,還在喧嚷中撤離,楚莊王下令停止進攻,楚軍進駐于邲。飲馬黃河邲之戰塵埃落定,以楚莊王的大勝,晉軍的慘敗而告終!楚莊王沒有乘勝追擊,帶領荊楚将士飲馬黃河。

記得早在公元前605年,楚莊王曾經率領楚軍北上,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主力大軍開至東周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當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聞訊忐忑不安,派巧言善變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接見王孫滿,二人談論天下大勢,楚莊王一時興起,向王孫滿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挑戰周王室的權威,欲完成祖先“窺中國之政”的夙願,其勃勃雄心昭然若揭。

邲之戰,楚軍大破晉軍,揚眉吐氣的楚莊王終于宏圖大展,光耀祖宗,顯達後世,也正應承了當年蘇從、伍舉、潘琮對他寄予的厚望——“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

晉國反撲

春秋時期楚國雖然在邲之戰中遭遇滑鐵盧,晉國國勢頗為不順,但國力依然雄厚。邲之戰戰敗的根本原因是晉國内部的不團結。邲戰的一聲炮響如同警鐘反而将晉國人從霸業迷夢中敲醒。

威嚴大損的晉國意識到極可能失去諸侯的擁護,晉景公為

了挽回部分頹勢,拉攏諸侯顯得尤為必要。邲戰的罪魁禍首先榖毛遂自薦。就在戰敗當年的冬季,趁楚莊王征蕭國之際,先榖與宋國華椒、衛國孔達及曹國人會盟于

清丘。然而第二年,衛國背約,竟然去救援楚國的盟友陳國。神經過敏的晉國人深恐衛國此舉是向楚國靠攏,立刻派遣使臣去朝歌(衛國國都)問罪,衛穆公隻能舍車保帥,殺死正卿孔達來讨好晉國。就這樣,晉國人以一種不太理智的手段威逼衛國依舊依附于晉國的羽翼之下。

前595年,晉國正卿荀林父向晉景公進言:方今楚強,然晉未衰,必出師于鄭,示之以整,使謀而來。晉景公批準荀林父之谏,親自率領晉國全軍向鄭國進發,鄭襄公不敢對敵,堅守不出。晉景公攜荀林父、士會、郤克、趙朔、荀首、栾書在鄭國的國土上檢閱部隊,并通告諸侯:晉國人再度站起來了。

圍攻宋國

一覺睡醒且再度團結的晉國人又在中原大地上耀武揚威。楚國有必要壓制晉國的反撲氣焰,然而吃一塹長一智的晉人在晉景公的帶領下氣勢如虹,楚莊王決意向晉國最忠實的盟友宋國發起挑釁。

前595年,楚莊王遣申舟使齊,挑釁宋國,遭到宋文公及右師華元等人的反感。宋國人一不做二不休,殺死申舟,楚莊王即刻以此為借口,向宋國出征。至這一年九月,楚莊王已親率楚國精銳部隊包圍宋國都城,作為對晉國示威于鄭國的報複。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攻勢,宋文公帶領臣民堅守城池長達半年,城内已是易子相食,饑寒交迫。

第二年開春,宋文公派遣樂嬰齊往晉國,向晉景公求救。晉景公意欲遣軍救宋,大夫伯宗反對出兵,認為此時楚軍國勢鼎盛,有上天眷戀,難與争鋒。晉景公納其言,派遣解揚告知宋國人晉援将至,并鼓勵宋國人堅持抗戰。事實上,晉景公還沒有從邲之戰的陰影中走出來,不敢再輕易向楚軍宣戰。

至前594年五月,攻守雙方都不能再堅持。宋右師華元突圍,趁夜潛入楚營,登上子反的床。子反不備,為華元劫持。華

元對子反将宋國國情據實以告,子反醉醺醺的也告訴華元:“楚軍的糧草隻剩幾日之用”,無奈之下,子反與華元私下盟誓。後子反将事情經過一五一十告知楚莊

王。莊王知道吞宋已成妄想,更擔心此時晉國的後來居上。楚莊王下令撤軍,與宋國握手言和。

自此長達8個月之久的跨年度攻堅戰,雖以楚國無功而返而告終,但也讓中原諸侯談虎色變。

聯齊制晉

邲之戰是晉國霸業第一次衰敗的起點。往日自以為不可一世的晉人遭到當頭一棒,對諸侯的控制力大大減弱。而自齊桓公後便已注冊為大國的姜齊便是第一個想脫離晉國控制的諸侯。

早在前599年,齊惠公崩逝,其子呂無野立,是為齊頃公。齊頃公年輕氣盛、剛猛精進,目中無人的齊侯急于擺脫晉景公的控制。

就在邲之戰結束的第二年,齊頃公下令攻伐自恃有晉國撐腰的莒國,打響了反晉革命的第一槍。

齊頃公為瓦解晉國東方的戰略碉堡——魯國,加大對魯國聯絡。時魯國三桓——季孫、叔孫、孟孫奪得魯國軍政大權,分别與晉國侈卿建立起較為牢固的跨國聯盟以作為外援。魯宣公及東門氏(即公孫歸父,東門襄仲之子)在晉國霸業一片迷茫之時,積極聯絡齊國當權派以作為對抗三桓。魯宣公與齊頃公,一拍即合。

經過幾年的奮鬥,齊頃公膽子越來越大。前592年,晉景公命時任中軍佐的郤克出使齊國,征召齊頃公參加會盟。齊頃公玩心大發,竟在朝堂之上捉弄郤克。後在斂盂之會上,齊國代表高固(高宣子)又逃席而去。

前591年開春,郤克鼓動晉景公,晉景公忍無可忍,率軍與衛太子臧伐齊,也隻是小打小鬧。在晉國霸權最為迷茫的那幾年間,楚莊王聯齊以制晉的戰略取得極大成功,使得晉國長期忙碌于在北方與齊國周旋,基本無暇南顧。

值得一提,楚莊王也曾聯絡秦國。前594年,秦桓公以杜回為将攻晉後方,不想竟然被晉國當時并不入流的大夫世家——魏氏(魏顆,令狐文子)大敗于輔氏。

人亡霸滅

前591年,英雄一生的楚莊王突然病重,他已經預感到自己不久人世,招重臣至病榻之前,望着太子審。其弟子重、子反,申公巫臣等在一旁聽候莊王遺命,知會其意。

這年入秋,楚莊王終于咽下了最後一口氣,與世長辭!令尹子重、司馬子反依照莊王意志,擁立年僅十來歲的太子審為楚君,是為楚共王。公子嬰齊攝君事,主内外,掌握了楚國的軍政大權。

莊王屍骨未寒,貴族間的新仇舊恨迅速暴露,以令尹子重為首的王族與申公巫臣為首的屈氏卿族矛盾激化。子重、子反素恨屈巫,屈巫預感到危機來臨,便左右逢源,最終帶着寡婦夏姬,流亡他國以避政敵的迫害。子重、子反殺掉了屈巫留在楚國的同族,瓜分了其家族的财産。悲痛萬分的屈巫聯絡晉國外交大使郤至,意欲投奔晉國。晉景公任之為大夫,命其往吳國,教吳人以軍陣之術與抗楚之策,吳國始強,令楚國後患無窮。

就在子重、子反為排斥異己殚精竭慮時,晉國正卿郤克以其侄郤至專對楚國外交,與楚人周旋。郤克之志在齊而不在楚,乘楚國重臣反目之際,于前589年出動大軍攻伐齊國,齊頃公大敗而還,與晉國結盟。楚國聯齊制晉的計劃徹底破産。為了挽回頹勢及霸主榮譽,這一年冬天,子重輔佐楚共王出兵北上,攻至魯國,号召諸侯會盟。13國代表彙聚蜀城,規模雖大,卻各懷心機。這不過是楚莊王昔日功業的最後回光。

楚莊王死後幾十年間,楚國國力直線下滑,很快被晉國反超。子重為緩衰敗之勢,欲與晉國弭兵,平分霸權。楚共王晚年,目睹着晉悼公一次次會盟諸侯,聲勢昊天,暴病而亡。至楚靈王時,欲重塑莊王之盛卻好高骛遠,身死人手。楚平王時,奸逆當權,繼續淪落;至楚昭王,幾為吳國所滅,楚國永恒的退出了争霸行列。楚國的霸業漸行漸遠,名存實亡。

為政舉措

政治

稱霸諸侯

楚莊王一生武功巨大。楚莊王三年(前611年),楚莊王親自指揮楚、秦、巴聯軍滅庸服群蠻百蒲;楚莊王八年(前606年)楚莊王親帥大軍伐陸渾之戎,飲馬黃河,觀兵周疆,問鼎周使,創曆史佳話;楚莊王九年(前605年),楚莊王親領大軍平定楚國戰神——若敖氏的叛亂;楚莊王十六年(前598年),楚莊王伐陳滅陳,之後聽從申叔時的谏言而恢複陳國;從楚莊王十年(前604年)到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國六次伐鄭,使鄭臣服,開霸業之始;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楚莊王親帥大軍與前來救鄭的晉軍在邲地決戰,大勝晉國,立威定霸;楚莊王十九年(前595年)楚莊王親帥大軍圍宋九個月,霸業達到頂峰。   楚國八百年中滅六十餘國,地方五千裡,楚莊王在位期間就“并國二十六,益地三千裡”   可見其武功之盛。

重用人才

楚莊王在位期間發現和使用了許多人才。被劫持事件中發現和使用廬大夫戢黎;早年沉溺于淫樂、“自靜三年”時發現和使用了伍舉、蘇從等一大批人才,此後提拔和使用虞丘子、子孔、孫叔敖、子重、子反、蒍賈、伍參、申叔時、申公巫臣等文武人才。在楚莊王發現和使用的人才中,孫叔敖是傑出的代表。孫叔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産;注重法治,穩固國内;整頓軍隊,增強軍事實力,助楚莊王成為霸主。“孫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為故,故使荊(楚)莊王功績著乎竹帛,傳乎後世”。   司馬遷也說孫叔敖“忠為廉可治楚,楚王得以為霸。   ”盡可見,孫叔敖對楚莊王稱霸的巨大作用是大家公認的。

善于納谏

善于納谏也是楚莊王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内因之一。楚莊王一生有許多人給他衆多谏言,他不以身份高低為标準而以是否有道理為标準,采納其中有道理的谏言,有的已經做錯了的就立即改正。楚莊王一生采納的重要谏言有:“自靜三年”,時伍舉冒死巧妙進谏,蘇從冒死直言進谏,楚莊王采納他們的谏言而振作奮起,使楚國官場為之一變,楚國大治;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邲之戰前夕,楚莊王前任令尹虞丘子、現任令尹孫叔敖等都不想和前來救鄭的晉軍打仗,武參兩次進谏,認為晉三軍主帥與副帥在主戰與主退這個問題上意見不一緻,晉軍将士無所适從,副帥不聽主帥節制,自行其是,晉軍必敗,楚國是君統軍,晉軍是臣領兵,君遇到臣後退傳出去是笑話,這番說辭終于打動楚莊王,楚莊王采納武參的主張從而取得邲之戰的勝利,立威定霸;楚莊王十五年(前599年)采納申叔時的複陳建議,滅陳後随即複陳,諸侯聞之皆朝于楚,并得到孔子好評。  

經濟

發展農業

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據史籍記載,孫叔敖擔任令尹期間,楚國經濟、政治、軍事均有重大發展。首先,興建水利工程,發展農業生産。按《淮南子·人間訓》說法,孫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就“決期思之水,而灌雲雩之野”,即帶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灌溉農作物,這項水利工程,就是我國古代曆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孫叔敖任令尹後,繼續興建水利工程,孫叔敖激沮水作雲夢大澤之池。此項工程當在沮、漳水下遊,建成後對以郢都為中心的農業水利灌溉帶來極大方便。楚國南之沮漳水流域,北之汝水流域,都興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網絡。  

商業政策

楚莊王曾認為楚國貨币價值太低,就“更小以為大”,   鑄造減重大錢(實際價值低于其名義價值)取代原來的小錢。這種貨币貶值政策,損害了商人的利益,過成了流通的混亂,使許多商人停業,民不聊生。楚相孫叔放得知這一情況後,要求楚莊王立即皮止大錢,恢複使用小錢.楚莊王接受了這一建議,使楚國市場又恢複了正常枚序,重析帶榮起來。顯然,反對國家實行拐害商業活動的貨币政策,維護正常的商品貨币流通扶序,是孫叔教輔佐絕莊王稱霸諸侯所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

外交

威服陳鄭

陳國、鄭國地處楚、晉中間地帶,故晉楚争霸,必首先争奪陳、鄭。楚莊王鎮壓若敖氏之亂後,任孫叔敖為令尹,政治穩定,國力增強,就全力北上攻陳伐鄭,與晉展開了正面交鋒。陳是小國,力量不強,故時而親楚,時而附晉,受到晉、楚兩國交互攻伐。楚莊王十年(前604年),楚莊王剛平亂後,即興兵伐鄭,陳懼,轉而附楚。晉毫不示弱,亦立即出兵救鄭,伐陳。次年,晉為讨伐陳國親楚,又繼續攻打陳國。楚則攻打鄭國,鄭被迫與楚和。楚莊王十二年(前602年),鄭又轉而與晉和,晉成公于是會宋、魯、衛、鄭、曹等國國君于黑壤。在此形勢下,次年,陳隻得與晉和,楚不放手,立即出兵攻陳,陳又轉而附楚。楚莊王十六年(前598年)夏,楚莊王經伐鄭服鄭後,即與鄭、陳盟于辰陵(陳邑,今河南睢陽西北)。楚莊王為了穩定陳國局面,再一次舉兵伐陳。攻入陳後,“殺夏征舒,諸栗門。因縣陳”   楚莊王後來仍恢複了陳國,迎陳靈公之子午為國君,是為陳成公。楚莊王滅陳後又複陳一事,當時影響很大,受到普遍稱贊。

楚莊王在讨陳服陳的同時,也全力與晉争奪鄭國。從楚莊王十年(前604年)至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七年間,楚伐鄭六次,幾乎年年出兵,晉有時救鄭,有時因鄭與楚和又轉而伐鄭,争奪極其激烈,鄭國憂心忡忡,深受其苦。楚莊王十六年(前598年)春,楚莊王從争霸戰略出發,再一次親率大軍攻鄭,進抵鄭邑栎(今河南禹縣),鄭國難以支持,惶恐不安,遂從楚。但楚莊王以為鄭在晉、楚交兵過程中,時而親晉,又時而親楚,故從楚是迫不得已的,“自是楚未得志焉”。楚莊王對陳、鄭均采取寬容懷柔态度,先以兵讨之,後以德服之,充分顯示了這位霸主的睿智大度。

逼宋從楚

晉、楚争霸中原,争奪宋國是主要目标,宋之臣服與否,也是稱霸的重要标志。昔日楚成王敗宋,稱霸中原;楚穆王于宋“田孟諸”,亦有實霸中原的标幟。故楚莊王平群蠻百濮後,即于楚莊王六年(前608年),與晉争奪宋國,并于北林(今河南新鄭)大敗晉軍。第二年,楚又命鄭伐宋,戰于大棘(宋地,今河南睢縣南),宋軍又敗,宋被迫築城。其後,楚莊王重點打擊陳、鄭,對宋暫置一旁,宋則堅定附晉。

楚莊王為了徹底降服宋國,在邲之戰後,把矛頭指向了宋國。楚莊王十八年(前596年),楚莊王為報複宋救蕭之舉,親領軍攻宋,但這隻是教訓性的。第二年,當作好了充分準備後,楚莊王決定派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他“無假道于宋”。   楚莊王的用意在于向宋國挑釁,試探宋人的态度。申舟至宋時,宋人果然制止。楚莊王獲此消息後大怒,“投袂而起。履及于窒息,劍及于寝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楚莊王十九年(前595年)秋九月,楚莊王親率大軍攻宋,把宋國團團包圍。宋國君臣驚恐,派樂嬰齊赴晉告急求救。晉景公想派兵救援,大夫伯宗反對,認為“天方授楚,未可與争”   ,待楚衰後再見機行事。

楚莊王二十年(前594年)五月,楚軍圍宋已很久了,糧食将盡。楚莊王見宋已服,就與宋結盟,宋以華元為質,楚釋圍罷兵而回。楚莊王圍宋,前後達九個月之久,晉國始終不敢出兵,足見楚國霸勢強盛。楚莊王逼宋從楚,不輕易舉兵攻城,後見其窮困難支,又主動撤兵。這種兵臨城下,圍而不破、逼其誠服之舉,也屬我國軍事史上罕見的戰例,具有深遠的影響。圍宋之役,震撼了中原國家。如魯國大臣孟獻子建議魯國遣使去宋向楚莊王“聘而獻禮”,“謀其不免也”,魯宣公贊同,派孟獻子去宋拜見楚莊王,加強了楚、魯之間的關系。

文化

楚莊王大膽融通華夏,“以夏化夷”。楚莊王從個人修身養性到國家治理的各個環節都十分注重學習、吸收以周禮為核心的中原文化,他曾向詹何請教什麼是治國之本。   楚莊王時期的朝章典制,仍然承襲中原禮制,“内姓選于親,外姓選于舊,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   楚國的官制有的盡管僭号稱呼,有違周禮制,但仍沿用了許多中原稱呼,說明楚國在不斷效仿中原文明。

民族

楚莊王三年(前611年),楚遇到饑荒,于是北方的戎、西北的庸、糜以及群蠻、百蹼全部聯合起來,一同攻伐楚國。有的大臣主張遷都以避讓叛軍,蒍賈反對遷都,認為叛軍也可以追趕到新都,楚莊王采納蒍賈的不遷都主張,下決心平叛,并最終平定叛亂,穩固國内局勢。楚莊王滅庸服群蠻百濮,具有重要意義。楚國從此進一步鞏固了後方,加強了與巴、秦的聯系,可以全力北上圖霸   。

轶事典故

賢妃樊姬

楚莊王即位時,貪戀酒色,不理朝政,終日飲酒作樂,通宵達旦。樊姬屢次苦口婆心地勸導,卻收效甚微,楚莊王依舊我行我素。樊姬心灰意冷,為此不再梳妝打扮,終日蓬頭垢面。楚莊王察覺後覺得奇怪,便問樊姬為什麼不施粉黛,不着豔裝,樊姬回答說:“您整日沉迷酒色,荒廢國事,楚國的前途一片黯淡,我哪裡還有心思梳妝打扮呢?”楚莊王聽後當即表示悔改。然而江山易改,禀性難移,楚莊王沒過多久又舊病複發。樊姬于是命人在紀南城南城垣築起一個高台,每天晚上她登上此台,獨自對着月亮和星星梳妝。楚莊王見後深感奇怪,便問樊姬為什麼夜晚獨自一人在野外梳妝?樊姬回答說:“大王答應我要遠離聲色犬馬,勵精圖治,但大王根本不在乎對我的承諾,因此我幹嗎要打扮給不在乎我的人呢?還不如讓星月欣賞!”楚莊王這才明白樊姬的良苦用心,終于痛改前非,專心朝政。

一鳴驚人

曆史上關于楚莊王的出生以及莊王登基之前的記載十分有限,一般曆史文獻對其記載多從“一鳴驚人”開始。楚莊王于公元前613年登基,即位之初,沉迷聲色,荒于政事,并下令拒絕一切勸谏,違者“殺無赦”。大臣伍舉冒以隐言進谏,稱楚國高地有一大鳥,栖息三年,不飛不鳴,不知是什麼鳥,當時莊王即位已經第三年,莊王知道伍舉在以大鳥諷喻自己,于是回答說,大鳥三年不飛,飛則沖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然而此後數月,莊王依然如故,仍舊以淫樂為好,大夫蘇從冒死再次進谏,莊王終于聽從勸告,奮起圖治,誅殺小人,任用賢良,使得楚國國力日益強盛。

随後楚莊王奮起圖強,先後任用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整頓内政,厲行法制,百姓安居樂業,兵力日益強盛,使楚國出現一派國富兵強的景象,為莊王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由于莊王日後取得豐碩業績,确應驗其所言“三年不鳴,鳴必驚人”,後世稱為“一鳴驚人”。

莊王葬馬

《史記·滑稽列傳》中說,楚莊王有一匹心愛之馬,莊王給馬的待遇不僅超過了對待百姓,甚至超過了給大夫的待遇。莊王給它穿刺繡的衣服,吃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棗脯,住富麗堂皇的房子。後來,這匹馬因為恩寵過度,得肥胖症而死。楚莊王讓群臣給馬發喪,并要以大夫之禮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們認為莊王在侮辱大家,說大家和馬一樣。從而,衆臣對莊王此舉表示不滿。莊王下令,說再有議論葬馬者,将被處死。

優孟聽說楚莊王要葬馬的事,跑進大殿,仰天痛哭。莊王很吃驚,問其緣由。優孟說,死掉的馬是大王的心愛之物,堂堂楚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而如今隻以大夫之禮安葬,太吝啬了。大王應該以君王之禮為之安葬。莊王聽後,無言以對,隻好取消以大夫之禮葬馬的打算。

莊王葬馬這則寓言,從原先莊王執意以大夫規格葬馬,到最後莊王答應放棄奢侈的葬馬之舉,映射了莊王從昏庸之君到聖明霸主的史實。“莊王葬馬”以及“一鳴驚人”是楚莊王人生的一個縮影。從最開始莊王昏庸無道,到最後大徹大悟做明君,都表現在這兩則寓言裡。

後世也有類似莊王葬馬的事情。漢武帝時期,大宛向大漢進獻了一匹汗血寶馬。汗血馬一生為漢朝立過不少功勞(成語汗馬功勞即源自汗血馬)。它死後,武帝執意要将汗血馬厚葬,同樣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後來,武帝也同樣取消葬馬之念。可見這兩次葬馬的事情基本雷同。

絕纓之宴

莊王宴賜群臣喝酒。天色黑了,大家喝得酒酣耳熱之際,燈火突然熄滅,于是有人趁機會拉扯美人的衣裳。美人拉斷那人的帽帶,向楚莊王報告說:“剛才燈火熄滅的時候,有人拉扯我的衣裳。我已經扯斷他的帽帶拿在手裡了。叫人趕快把火點上吧!看看是誰帽帶斷了。”楚莊王說:“宴賜群臣喝酒,讓人喝醉而失禮,怎麼可以為了彰顯女人的節操而羞辱人呢!”于是傳令左右說:“今晚同我一起喝酒,不喝到帽帶斷了,就不算盡興。”大臣有一百多人,大家都把帽帶拉斷,然後才叫人把火點上,大家都喝得十分盡興而離席散去。

過了三年,晉國和楚國交戰,有位大臣總是在前面沖鋒陷陣,五度交鋒五度奮勇作戰,帶頭擊退了敵人,最後終于獲得勝利。楚莊王訝異地問他說:“我的德行淺薄,又不曾特别優待你,你為什麼毫不猶豫地為我出生入死到這樣的地步呢?”那大臣回答說:“我本就該死!從前喝醉而失去了禮節,君王您隐忍而不誅殺我。我始終不敢因為君王您蔽蔭的德行而不顯揚地加以報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夠肝腦塗地,用頸上的熱血濺到敵人身上很久了!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帶斷了的人哪!”于是打敗了晉軍,楚國因此而得以強盛。《東周列國志》稱此人名叫唐狡。

莊王伐陳

楚莊王想要去讨伐陳國,派人到陳國偵察。使者回來後說:“陳國不能夠讨伐。”楚莊王說:“什麼緣故呢?”使者回答說:“陳國城牆高大,護城河深邃,積蓄的财糧很多呀。”甯國說:“陳國可以讨伐。陳國是個小國家,卻财糧積蓄很多,這是因為賦斂沉重,那麼百姓一定會怨恨統治者!城牆高大,護城河深邃,那麼百姓力量疲憊。派軍隊去讨伐它,陳國可以拿下。”楚莊王聽從甯國的建議,于是攻下陳國。

問鼎中原

自莊王三年(前611年),楚國先後伐庸、麇、宋、舒、陳、鄭等國,均取得勝利。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今河南嵩縣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邊,“觀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陽陳兵示威。周王派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傲然地對王孫滿說:“你不要阻止鑄鼎之事,我們楚國隻要把折斷的鈎(一種銅兵器)尖收集起來,就足夠鑄造九鼎了。”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态度強硬的嚴詞斥責,楚莊王隻好退出周疆。

莊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泌之戰中一舉擊敗當時楚國以外最強的諸侯晉國,自此楚國強盛一時,不再有敵手。莊王二十年(前594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于蜀(今山東泰安西)會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

莊王問卦

楚國有個善于相面的人,他從來沒有過失誤,聞名全國。楚莊王召見他,問起他這件事,他回答說:“我并不能給人看相,而是能詳察人們的朋友。觀察平民,如果他的朋友都孝順老人,尊敬兄長,為人忠厚、恭謹,那麼,這樣的平民家裡一定會日益富足,自身一定會日益顯榮,這是所謂的吉人。觀察替君王做事的人,如果他的朋友都很忠誠可靠,品德高尚,樂善好施,那麼他就會每日有所進益,官職也會日益得到升遷,這是所謂的吉臣。觀察君主,如果他的朝臣多是賢能,侍從多是忠良,君主有過失都争相勸谏,這樣的君主,他的國家就會日益安定,自身就會日益尊貴,天下就會日益敬服,這是所謂的吉主。我并不能給人看相,而是能觀察人們的朋友啊!”楚莊王稱贊他說得好,于是加緊收羅賢士,日夜堅持不懈,從而稱霸于天下。

人物評價

孔子讀史至楚複陳,喟然歎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随武子:“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章服。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

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①民不罷勞,君無怨言,政有經矣。荊屍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②楚君讨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 柔服,德也,二者立矣。  

顧棟高:滅庸而楚内亂夷矣,連巴秦而楚之外援固矣,滅庸以塞晉之前,結秦以撓晉之後,斯不待陸渾興師,而早知其有窺觎周鼎之志矣。

親屬成員

父親:楚穆王。

弟:子重,即公子嬰齊,東周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

弟:子反,東周春秋時期楚國的司馬。

子:楚共王

子:子囊,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

子:子庚,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

子:子南,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

曆史争議

楚莊王集中全力與晉争霸,主要争奪中原門戶之陳、鄭、宋。三國服于楚時,晉出兵讨伐,楚則前往救援;三國從于晉時,楚興師問罪,晉則前去救助。宣公十二年,終因找鄭、救鄭而使楚、晉爆發了一場大戰—邲之戰。戰鬥以晉大敗結束,楚莊王不僅在戰場上大揚軍威,還曾于宣公十一年夏天與陳、鄭盟于辰陵,一同年,又介以諸按”伐陳,對殺着者夏征舒讨而戮之。以此觀之,楚莊王能會盟諸侯。但是,若以中國為背景,尚不足以表明她成為霸主。首先,莊王雖主盟辰玫之會,但與盟者唯陳、鄭,魯、宋、衛、曹、郭等諸侯大多仍聽命于晉,尊晉為霸。其次,莊王“以諸侯”伐陳,《經》、《傳》皆未言有哪些諸候,從當時楚與各諸侯國的關系考,可能稱了鄭國以外就隻有附屬或歸服于楚的南方小國而已。其三,與莊王同時的晉風會盟諸侯的次數和規模都在楚之上,凡七次,與會者多則八國,少則四國。因此,盡管楚莊王有勃勃稱霸之心,且力征陳、鄭、宋,在邺之役中取得輝煌戰果,但是,他未曾獨霸中國。其功業是将晉的霸權奪取了一部分,使之由文襄之興旺而中衰,從而為其子孫争霸成功莫定了國力基礎和社會心理基礎—中原諸侯雖或私下仍鄙稱楚為“蠻夷”,但已經産生了接受強楚為伯的心理定勢。莊王去世二年,楚會盟十三國諸侯于蜀,莊王之子、年僅十二歲的共王成為受衆多諸侯擁戴的霸主,其後十年,晉、楚同盟于宋,首次達成共霸協定。這些成功,與前代楚君尤其是莊王之功密不可分,但莊王本人畢竟未被教多諸侯推為盟主而獨霸中國。

後世紀念

楚莊王台位于湖北荊州城北8公裡處紀南城内東北隅,據《水經注》記載,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寬六丈,東西長九丈(現高6米,南北寬20米,東西長30米)。前597年,晉楚之戰,楚獲大勝,威震九州,楚莊王為安撫列國君主,建築高台,邀請列國君主來此聚會,衆諸侯推莊王為盟主。此後"遠者來朝,近者入賓",楚莊王威望日重,楚國國勢日強。後人因而謂此台為釣諸侯台,故又名"釣台"。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作品

扮演者

1996

《東周列國志·春秋篇》

張光北

上一篇:陳穎妍

下一篇:方文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