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

太極拳流派
楊氏太極拳,太極拳的一個流派,是由河北邯鄲永年人楊露禅即其子楊班侯、楊健侯,其孫楊少侯、楊澄甫等人在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創編的。楊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着兼而有之;練法上由松入柔,剛柔相濟,形成獨特的風格。由于楊氏太極拳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因此他深受廣大群衆熱愛,開展得最為廣泛。楊式太極拳對手眼身法步有嚴格的要求,練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1]
    中文名:楊氏太極拳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Yang Tai Chi 創始人:楊露禅(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人) 拳架特點:舒展大方、立身中正、動作柔和 相關特點:廣府古城、弘濟橋

曆史簡介

楊氏太極拳式太極拳的一個流派。

這派太極拳是由河北邯鄲永年人楊祿禅(1799-1872),即其子楊健候(1839-1917)其孫楊澄浦(1883-1936)等人在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創編的。

創始人

楊露禅(1799--1872)河北永年人,就學于陳長興。

陳長興原精于炮錘,後來從學于河南蔣發,得太極拳藝。藝成後,在北平号稱“楊無敵”。

傳子楊班候(1837-1892),楊健侯(1839--1917),後由其孫楊澄甫(1883--1936)修定而成為現在流行的就是楊氏太極拳大架,有85及108式等。

第四代傳人

楊振铎,中國武術九段,中國當代太極拳名家,1992年榮獲“武林百傑”稱号。出身太極拳世家楊振铎,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禅之曾孫,一代宗師楊澄甫先生之三子。自幼随父習練楊式家傳太極拳及各類器械、推手等。畢生從事太極拳的普及推廣工作,多次赴世界各地進行講學活動,具有很高的國際聲譽,門人弟子遍及海内外。

個人簡介

姓名:楊振铎 

父親:楊澄甫 

出生日期:1926 

出生地:北京 

職務:全國武術協會教練委員會委員 

山西省政協委員 

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太原分會常委 

太原市武協副主席 

楊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 

籍貫:河北永年人 

語錄:作為楊氏的後人,傳播太極拳,我是責無旁貸。

生平概述

1926年,楊振铎先生出生在北京。作為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禅先生的曾孫、一代宗師楊澄甫先生的三子,楊振铎先生耳濡目染,從小就開始學習家傳的太極拳技藝。 

1936年,父親去世後,楊振铎跟随母親返回老家河北永年廣府鎮。在老家,楊振铎在母親的督促、教導下,跟兄弟們一起刻苦練拳。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日本鬼子占領了華北。為了不當亡國奴,楊振铎和家人逃亡到了南方,過起了颠沛流離的生活。即使在那樣艱難的日子裡,他也仍然堅持學習太極拳。“從小,母親就向我們灌輸,太極拳是我們家傳的至寶,傳承太極拳是我們的責任。”回憶起過去的艱苦歲月,楊振铎先生感慨良多,“繼承祖先傳下來的太極功夫,是我們的祖訓,也是我的責任。” 

全國解放以後,楊振铎先是在北京會計學校上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山西省陽泉礦務局工作。 

20世紀60年代初,他調到了山西省人事局做财務工作。從那時開始,楊振铎就業餘教授楊式太極拳。 

1961年,楊振铎初次到上海表演楊式太極拳,他那規範的功架,飄逸的拳姿引起了空前轟動,人們說他的拳架造型與其父楊澄甫非常相似。當時《解放日報》曾這樣報道:“凡見過楊澄甫演拳的人,看了楊振铎的表演,都認為他神态酷似文章,姿勢及動作保持原型,而輕松自然,氣派大方,也有乃父遺風。” 

20世紀80年代,在兩次全國太極拳觀摩賽上,楊振铎獲得了一塊金牌和優勝獎。 

80年代以後,随着中國武術事業的蓬勃發展,太極拳運動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1982年,在楊振铎先生的倡導下,山西省楊式太極拳協會正式成立,楊振铎任會長。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山西省楊式太極拳協會已有會員三萬餘人,88個太極拳分會遍布三晉大地。他們還舉辦了十多屆山西省楊式太極拳比賽,并在1992年和2002年舉行了兩屆楊式太極拳國際邀請賽。 

1983年在第五屆全運會上被評為體育先進個人。 

從1985年開始,楊振铎先生應邀到歐美、亞洲等國家傳授太極拳。 

1987年作為特邀代表參加了第六屆全運會。多次赴世界各地進行講學活動,具有很高的國際聲譽,學員遍布世界各國。 

1989年應國家武術院邀請,擔任全國太極拳競賽套路訓練班教練。 

1992年當選為中國當代“中華武林百傑十大武術名師”。 

1998年,在楊振铎先生的倡導下,國際楊式太極拳協會在美國的西雅圖成立,不久,在北美、南美,以及歐洲又相繼成立了三十多個楊式太極拳輔導中心。楊振铎先生每年都要到國外傳授太極拳,足迹遍布歐洲、美洲、亞洲等國家,所傳授的學生弟子數以萬計。 

近幾年,随着年事增高,孫兒、弟子的成熟,楊振铎把國外傳授太極拳的工作,基本上都交給了孫子楊軍,自己則把精力放在國内的太極拳普及工作上。“本來我計劃過了八十大壽後,就不再出國教拳了,可是今年我仍然去了一趟加拿大,參加那裡舉行的太極拳國際論壇。一是盛情難卻,再一個也是為了太極拳的普及。我現在是動得了就多出去走走,多教一些人。”楊振铎先生說。今年這一年,他南去海口、武夷山、廈門,北回老家邯鄲市永年縣,所到之處,來訪的太極拳愛好者擠破門檻。楊振铎先生總是耐心地給他們講解,親自做示範。平時在家裡,楊振铎先生也經常接待來訪的太極拳愛好者。 

在太原的輔導站,楊振铎先生也把教學工作主要交給弟子們去做。“過去,我在場,弟子們就總是觀望、放不開。我現在下來了,他們就有機會鍛煉了。在他們講課之後,我再看情況說兩句,做些簡單的補充。人們都說教學相長,讓他們多講講,對提高技術水平有好處。”

個人影響

除了口授身傳地傳授太極拳,楊振铎先生還著書立說,這些年相繼出版了《楊式太極拳、劍、刀》、英文版《太極拳》《中國太極名師精典---楊氏太極》,并錄制出版了《楊氏太極拳、劍、刀》教學錄像帶。這些圖書、音像制品的出版,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練拳需求,促進了太極拳的發展。

經典論述

在談到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時,楊振铎說,首先,楊式太極拳有十大要領,即:虛颔頂勁,含胸拔背,松腰胯,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分虛實,上下相随,内外結合,綿綿不斷,動中求靜,用意不用力。這在我們練拳時都要注意到。第二,練拳要掌握規律,手腳運動都有一定的規律,守規律就順,反之就不順,所謂屈伸開合,聽其自然,這是有一定的規律的。第三,練拳應該循規蹈矩,循序漸進,不論步法、身法,都要上下協調,是正的就是正的,是斜的就是斜的,要嚴格掌握方向,角度。“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一般地說,練拳和寫字一樣,當練到一定程度,會有一個回峰的過程。他還說,要練好拳,必須肯下功夫,多實踐,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是輕而易舉的。良師不可無,二三知友常揣摩,就一定能把拳練好。

風格與特點

楊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着兼而有之;練法上由松入柔,剛柔相濟,形成獨特的風格。

由于楊氏太極拳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因此他深受廣大群衆熱愛,開展得最為廣泛。

楊氏太極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學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别、體力條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當調整運動量。因此,它既适于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又适用于體弱者作為療病和保健的手段。

目前所傳以楊澄甫(1883--1936)修定的楊氏太極拳以傳統大架太極拳為主要依據,以健身為主要目的。而老架中以技擊為目的的楊氏小架已很少人了解,在民間雖有傳人,也已是非常少見了。

套路及兵器

傳統的套路還有楊氏老架太極拳,楊氏低架太極拳,楊氏用架太極拳和楊氏小架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還有太極推手,大履,太極散手,太極拳内功等流傳于世。

楊氏太極拳為了配合現代人的健身習慣,還有其他套路流傳下來,如24式,46式,競賽48式,最新套路為廣州胡氏所創,為67式。

楊氏太極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學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别、體力條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當調整運動量。因此,它既适于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又适用于體弱者作為療病和保健的手段。

楊氏太極拳的兵器有楊氏太極劍楊氏太極刀楊氏太極棍。

基本要求

楊式太極拳對手眼身法步有嚴格的要求,練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練拳和推手必須注意的五個方面,現依次說明。

(一) 手

手眼身法步,把手擺在第一位,充分顯示了它的重要性。在拳式所有的動作中,手的動作是最多的。而在技擊中,手是擊人最主要的部分。手的形狀、手的動作、手的位置等合理、準确,即會起到相應的作用,反之,會影響練習和使用的效果。

楊式太極拳的手分掌、拳、勾。

1、掌:楊式太極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間稍離,掌心稍窩,五個手指基本在一個平面上。掌型有如下八種: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這種掌法運用較多,一般前推均用此掌,如按式的雙掌;摟膝的推掌等。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攆猴式的前掌;有手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麻捶式的上掌等。

C、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如抱虎歸山式左推掌。坡掌在拳式中運用是很多的。

D、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馬式的後拉掌。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鶴亮翅式的左掌,摟膝掌等。

F、橫掌:手心向前,橫向擺掌,如白鶴晾翅的上掌。

G、扣掌:掌根向裡微扣,如轉身擺蓮式開始的雙掌。

H、垂掌:指尖向下,如海底針式的插掌。

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勁點,分清勁點所在之處,能有助于意到氣到勁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勁點在全掌,橫掌在小指一側,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側等等。無論是練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勁點是十分重要的。楊式太極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與防的意識,所以對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後左右運轉要講究用意,不宜随意出手,不能象做體操那樣,簡單的完成動作了事。

2、拳

楊式太極拳,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攏,向手心卷屈,大指壓住二指第二節,松松握住。楊式太極拳用拳的動作也很多,除太極五捶外,還有打虎式、雙風貫耳、上步七星、彎弓射虎等式。

楊式太極拳用拳的類型有:

A、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為立拳,如進步搬攔捶式有拳二彎弓射虎式左右拳等。

B、扣拳:拳腕稍向裡扣,如雙風貫耳式雙拳。

C、仰拳:拳心向上,如撇身捶式有拳。

D、楊式太極拳的出拳均含意念和勁點。比如立拳一般在拳面,仰拳在拳背等。

3、勾手

楊式太極拳的勾手做法是五指并攏下垂,勾尖朝下,如單鞭式右直勾手。勾手的勁點在腕根。

4、手的動作楊式太極拳手的動作非常豐富,無式非手,概括起來大體有:掤、捋、擠、按、采、挒、摟、搬、攔、封、抱、撇、疊、雲、探、托、分、貫等。所有手的動作都有它的實際練習内容,都須貫注意念,掌握勁點所在之處。比如掤手,意念和勁點在撓骨一側。捋的勁點在左手背和右手腕根小指一側,擠的意念和勁點在有腕、小臂外側,左手心。按的意念和勁點在雙手手掌,其他不一一贅述。

(二) 眼

楊式太極拳十分講究眼法。相傳楊公澄甫與人推手或交手,發勁時眼向對方一看,對方受力則向他眼看的方向跌出。從楊少侯遺像看,他的雙目似有精光射出,這是長期練習眼法及内氣貫注充盈的結果。

楊公澄甫說:“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随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為變化中一緊要之動作,而補身法之不足也。”

楊式太極拳對眼法的要求是:

l、眼向前平視。一般情況下,眼是向前平視的;通過前面的手向前看去,關顧到手,但不死看着手。眼也有向前下看的,要根據具體拳式具體的主手動作具體确定眼看的方向。

2、眼神處于動态之中,眼轉動的原則随身法。身動眼随,身向那個方向,眼向那個方向望去,太極拳的運行是不斷前進後退左右轉動的,而前進後退,左轉右旋均靠腰身帶轉,眼的左顧右盼需随胺身的轉動而轉動。

3、眼與意一緻。眼是心之苗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注,眼與動作不合即内外也不合,眼法在推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需注意對方的上中下部,密切注意對方的順背,在動态中抓住有利時機使對方處于背境。

4、眼法自然。運用眼時不瞪眼、不閉眼,精神内含。眼神的正确運用與虛靈頂勁有關,虛靈頂勁,精神能提起,則眼自然有神。

(三) 身

楊式太極拳的身法在拳中起決定作用,身法的身在這裡是指人的中部,即從肩背至胯部。從生理學上說,身是五髒六腑所在之處,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傳統理論所提出的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松腰胯、斂臀、吊裆,均針對中部要求而言的。對于這些要點,楊家先輩們已有詳盡的論說,這裡不再重複。

這裡重點談身法中的腰的運用。楊式太極拳傳統拳論中說到腰為軸,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間。要求“腰頂窮研生不已”。腰的重要性普遍為世人所公認,以緻武術界有太極腰、八卦掌之說。但要把腰練到拳的動作上,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楊式太極拳的動作要求腰帶手腳,一般手腳不妄動,少動,靠腰帶動。這種練法不但練架子能有最佳的健身效果,更主要的是在提高防身技擊水平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楊式太極拳要本手一般隻上下轉換移動,腰的轉動帶動手的轉動,比如雲手,是典型的腰帶手運轉的拳式。腰帶腳也一樣。虛步的前腳掌一般沒有獨立的動作,靠腰去帶轉。

總之,腰帶腳、手、身、頭等。腰一動則全身皆動,腰一轉全身皆轉,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個别動作腰帶主手轉動,另一手向另一方向轉動,但這種情況不多。

楊公澄甫的《太極拳使用法》書中說:“腰如車軸四肢如車輪,如腰不能作車軸,四肢不能動轉;自己要想車軸轉,可多澆油腰軸油滿方好,用意細細體會自得之,勿須教也。”本書關于架式練法文字說明把說明腰的動作放在首要位置加以闡明,希望能在這方面對學者有所幫助。

對于身法中涉及呼吸的方法問題,楊式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呼吸自然。對于呼吸與動作是否要配合的問題,隻要氣的出入自然即可。楊式太極拳講的是意到氣到、氣到勁自到,從這個意義上說動作與呼吸沒有關系,呼可放人,吸也可放人。拳論上有“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

(四) 法

手眼身法步中的“法”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招法,指整套拳架中的一招一式的展法;一種是将“身法”合為一内容,指用身的方法。作者根據傳統的說法采用第一種說法。

練楊式太極拳時必須懂得拳式中每一招一式的實際含意,主要是指其明白技擊作用。當然每一招法可以演變為若幹使用法。這裡的法,是指楊公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中所述的每一招式的用法,對方如何擊來,我如何站位,如何出手,出腳,化解還打等。練拳時,要有攻防的意識,這當然是“假設敵”。這種"假設敵"的練法,能使人集中精神,心靜用意,增加興趣,久久練習,不覺乏味。

必須指出,運用楊式太極拳與人推手、交手,并不拘泥于現成的法,屆時因對方的變化而用“法”,招法熟練,前後、左右、上下均應物自然,不想法而法自到;随手湊效。但要先懂“法”,後法自然而然而至。《太極拳論》中“由着熟而漸悟僮勁,由懂勁而皆及神明”。這裡的“着熟”是“法”要先着熟,這是學拳的必經之路。

(五) 步

多為拳的根,楊式太極拳的步法有以下7種:

1、開立步:兩腳平行站立,腳尖朝前,虛實不分,起勢、合太極式的步法為開立步。

2、弓蹬步:這種步是楊式太極拳的基本步法,使用最多,具體做法是前腳腳尖朝前,後腳在前腳外,腳尖方向與前腳腳尖方向成約45°角,兩腳的直線距離是練拳者自然裆的距離。前腳弓,後腳蹬,前弓腳小腿與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動限度為膝蓋不能超過腳尖。

3、前虛後實步:這種步法分左、右虛步。左虛步的做法是,有腳踏實,左腳提起向左前方伸出半步,以腳掌點地,如白鶴亮翅式的步法。以腳根點地,如肘底捶式。左有腳易位為右虛步。這種步法要求後腿坐實,前腳不全虛,也具有支撐的力量。楊式太極拳的左、有虛步,前腳都不是全空的,都要分擔身體的重量。實腿分擔的重量多些,虛腿分擔的重量少些,多與少看架子的高低及以自己尾闾中正,轉動自然為合适。

楊式太極拳的步法中沒有實腿分擔占身體重量百分之七十,虛腿分擔百分之三十這一類的說法。

前虛後實步還有一種是後腳實,前虛腳全腳掌着地的,如倒攆猴式。

4、橫行步:兩腳平衡站立,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右實左虛,兩腳尖均向前。如雲手式。

5、獨立步:單腿直立,一腳提起,膝與胯平,腳向裡收,腳尖自然朝下。如金雞獨立式。

6、仆步:接前弓後蹬步,後腳外撇坐實,身胯下蹲,前腳腳尖向前,身稍向一側俯。

7、騎馬式:兩腿開裆如騎馬式,這是轉換過程中所出現的步型,兩腳還是分虛實的。如雲手的動作過程中有此步法。

楊公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中說:“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如貓行,體重移于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于右者,則有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某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确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在《太極拳十要》中又說:“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滞,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楊式太極拳對步的要求要分清虛實,下盤有根;使虛實轉換清楚,絕不輕浮。

楊式太極拳的步有進退二法,進步必後坐使前腳變虛,腰帶腳掌轉動擺好位置後,後腿往前送身體重量至前腳,前腳承擔全身的重量,後提虛腳動步。動步時不往前腳靠近,而是向前邁到确定的位置。《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執筆者鄭曼青先生有一首《體用歌》講到了步與前進法,“我有一轉語,今為知者吐,湧泉無根腰無主,力當垂死終無補……足欲向前先挫後……”這反映了他跟楊公澄甫學拳和協助楊公澄甫寫書得到楊公澄甫傳授的精辟體會。湧泉在腳掌中,湧泉有根則步有根,步有根則腰才能有轉動的基礎,而腳要前進,首先身要向後坐。這種前進法是楊公澄甫所授的家傳練法。本書所傳的進法也是這種方法。

退步,前腳提起向身後退一步,不向後腳靠近,直接向後落到确定的位置。這種進退步,在述架勢時結合實際再加以具體說明。

掌握了楊式太極拳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就能對楊式太極拳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有利于今後學習拳架和推手。至于楊式太極拳關于身體其他部位的要求比如頭、肩、肘、胯、裆、膝等,結合拳式再述。

招式

第一式 預備式

第二式 起勢

兩足左右開立,距離同肩寬,腳尖皆朝前;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視。

要點

1.要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這幾個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貫串于整套動作之中。這幾點要求,為太極拳所有動作的共同要點,鍛煉時須刻刻記住,在後文的要點中不再一一重述,而僅提醒某一動作容易違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攬雀尾中的擠式和按式,初學者往往身體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點中及時提出,而其他共同要點雖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兩臂下垂,肩關節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靜,不要有絲毫雜念。

4.預備式中的要點大都是整套動作的要點,所以該式是一切動作的基礎,初學者尤當注意。

5.練習此拳套用掌時,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張開,也不可松懈、彎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 攬雀尾

(一)左右掤式

動作一:右腳尖外撇45度,身體同時右轉45度。随轉體時,重心漸漸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腳經右踝内側向右提。同時,右掌随轉體自下經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裡向左抹轉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時經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兩掌相對如抱球狀,右肘稍墜;略低于腕.兩臂呈弧形。眼随轉體平視轉移,眼神稍先于右臂到達,并要顧及右臂。

動作二:右腿繼續漸漸下蹲,左腳向左前邁出一步,先以腳跟着地,随着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而至全腳踏實,腳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當左腳前邁時,身體稍向左轉,當左腳跟一經着地,身體即漸漸右轉。同時,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與肩平,腕微裡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高與胯齊,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節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左右分開

動作一、二為左掤,動作三、四為右掤。

動作三: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身體微左轉,右腳經左踝内側弧形向前提起。随轉體時,左肘向左後方微下撤,自然帶動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漸漸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時向左弧形抄

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與左掌成抱球狀,兩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顧左臂後撤,即漸漸轉向右臂前方子視。

動作四:右腳向右(西)邁出,先以腳跟着地,随着重心漸漸移向右腳而至全部踏實,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時身體微向右轉。随着轉體,右小臂同時向右(西)上掤,右掌高與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

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顧及右小臂前棚。

注:關于動作說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詳細動作.在這裡作一下說明,後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裡,就是把拇指的一側向掌背(或拳背)一面旋轉,使手心轉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離開尺骨而向“外旋”轉(如由圖乙向外旋轉而成圖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側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轉,使手心轉朝裡,亦即使桡骨圍繞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圖甲向内旋轉而成圖乙)。

要點

1.身體左右轉動時要以腰為軸,身體仍須正直,後面所有轉體動作都必須這樣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動作都須柔緩,速度均勻。

3.身、手、足等方面的動作在文字叙述中雖有先後,但必須同時開始和同時完成,要做到協調一緻。所以《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4.《十三勢行功心解》要求“邁步如貓行”。因此.凡步邁出都必須輕靈。例如該式右腳向右邁出,應以坐實之左腿漸漸下蹲來控制着邁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邁,才不緻笨重。這也是“分清虛實”在步法上的一種表現。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腳尖;蹬腿的腳掌和腳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步,以弓腿為實。蹬腿為虛;一般以弓腿負擔體重十分之七,蹬腿負擔十分之三。膝要與腳尖方向一緻。

6.右臂前掤須與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時肩關節不可前探;不可過于前棚,要以上體直立前移而右膝蓋不超出腳尖為度,同時身體不可前撲。

7.重心前移時,腿、腹、胸、手須不先不後地一緻前去,自然“上下相随”,變動過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二)捋式

動作一: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身體同時漸漸左轉;同時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左掌心翻朝裡上,兩掌随翻随向左捋。

動作二:身體繼續微左轉;重心繼續移向左腿,坐實左腿,成右虛步;兩臂稍沉肘随轉體繼續左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開始左捋時,眼神先關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盡處時,眼神稍關及左手,即漸漸轉向前(西)視。

要點

1.兩臂須随腰左捋。左掘時兩掌不可向外豁開,但兩肱裡側也不可貼着肋部;沉肘起着護脅的作用,但兩腋要留有約可容一拳的空隙。整套動作都應該這樣,避免把身體困住。

2.左捋時身體仍須正直轉體,不可前俯後仰或搖晃;關鍵在于“上下相随”、“不先不後”。如果,下肢後坐得快些就會前俯,慢些就會形成後仰。

3.在捋的動作過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後坐實左腿等,看來兩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現象。其實兩掌并不是有意識地向左“下”搌。這點在循着棚、搌、擠、按四式規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樣隻向左《或右)捋,并沒有向下之處。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确的,因這與推手是不相符合的。

4.掘時左臂松松捋住,捋的過程中,兩手要保持着與推手中捋式時同樣的距離,也就是要用一手搭在對方腕節,一手搭在對方近肘節的大臂處來引進,使搌化的距離相等,不可拉得太開,這叫做“上于兩膊相系”。

(三)擠式

動作:身體微右轉;同時體重漸漸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轉體,右臂外旋使右掌心翻朝裡,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橫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裡側,以右小臂與左掌向右(西)擠出;左掌随擠随着貼近右脈門内側;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右臂。

要點

1.前擠時上身不可前俯或後仰;肩部不可聳起,須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擡起,須稍低于腕。

2.擠出後左掌與右脈門之間要似挨非挨。

(四)按式

動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經右掌上側交掌而過,随即兩掌分開,距離稍狹于肩,兩掌心皆朝下,兩肘漸屈下沉,帶動兩掌略向下抹回;同時重心漸漸後移,坐實左腿;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抹回。

動作二:兩掌向前按出,兩腕高與肩平;同時,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前按。

要點

1.重心漸漸後移時,右胯根(股骨頭關節)微向後抽,使身體正對前方,不緻偏向左斜角。

2.兩掌要随陪後坐抹回。要松肩,兩肘不可外凸。

3.兩掌須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兩臂與肩部不可緊張,不可聳肩。兩時不可用力挺直,身體不可前俯或後仰。

4.兩掌尚未按出時,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兩掌按出時,掌心須随按随向前轉,但兩掌心不可轉至朝正前方;同時要求兩掌根下沉,拇指一側微往後翹。

5.初學太極拳時,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動作和姿勢都做準确,然後在做每個動作的同時還要練習運勁。

第四式 單鞭

動作一:重心漸漸移于左腿,身體左轉;同時,右腳尖微翹,以腳跟為軸随轉體腳尖盡量裡扣踏實,重心随即移回于右腿;同時,兩肘微沉稍屈,兩掌心微下複随轉體向左抹轉半個平面橢圓形,兩掌高與肩平;

眼神随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稍先于左掌到達左方,但眼神須要顧及右手。

動作二:身體微右轉;兩掌随轉體向裡經胸前向右弧形抹轉半個平面橢圓形,兩掌高與肩平;眼随轉體平視轉移,眼神要關顧右掌。

動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腳向裡提起;同時身體右轉。随重心右移時,右掌漸漸右伸,随伸随着

五指尖下垂撮攏成吊手;身微左轉;左掌向左弧形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漸漸轉朝裡。眼神關顧左掌左移。

動作四:身體繼續向左微轉,左腳向左邁出,先以腳跟着地,随着重心漸漸左移而至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右吊手繼續松肩右伸;左掌經面前(距面部一市尺左右)左移,随移随着臂内旋将掌心翻朝前,即向左微微推出。眼平視左移,稍先于左掌到達左方,但眼神要關及左掌左推。

要點

1.兩掌前後抹轉一個平面橢圓形時須随腰轉動,同時兩肘(肘尖須下沉)也須圓活地随兩掌抹轉而屈伸。兩臂轉動時距離要相等,總須前手去,後手跟,“兩膊相系”不散漫。當兩掌向裡抹轉經胸前時要含胸轉腰才能圓活。但含胸要注意不可凹胸,并要注意胸部不可乎闆,所以拳論說:“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後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沉肩墜肘”和松腰胯。

4.定式時兩臂與腿(左臂與左腿、右臂與右腿)方向要一緻,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可超出腳尖。鼻尖、腳尖、手尖要三尖對齊。

5.右吊手的腕關節要彎曲,使五指撮攏下垂,與右足尖鹹一垂直線;

第五式 提手上勢

動作一:左腳尖裡扣45度踏實,坐實左腿,身體漸漸左轉;右腳提起,落于左腳前一步,以腳跟着地,

腳尖自然微翹,右膝微弓,成右虛步。在轉體時,右吊手仍變掌,與左掌分别自左右墜肘,并随着向前合攏,右掌在前,高與眉齊,掌心朝左;左掌在後,高與胸齊,掌心朝右,正對右肘關節。眼神通過右掌向前平視。成提手式。

動作二:腰微左轉,左胯根(股骨頭關節)微内收,右腳提起;同時,左肘向左後撤,随撤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時随轉體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側,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顧左肘後撤,即轉向前平視。

動作三:右腳向前仍于原地落下,先以腳跟着地,腰漸左轉,右腳尖以腳跟為軸漸漸裡扣踏實,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實;在上步轉腰的同時,右臂向前擠出,随擠随帶肩靠,左掌附于右小臂裡側随右臂前擠。眼先随右臂前擠,即漸漸移視右掌。

要點

1.由單鞭過渡到圖24的兩手動作是合勁,腳和手的動作要協調一緻。

2.做圖24的姿勢時,兩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可凸出,身體應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對前方。腳跟虛點地面,腳尖微微擡起,不要翹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應全部坐于左腿上。

3.由圖24開始向圖27過渡時,由于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繼續微微下蹲的現象。在擠的同時須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聳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第六式 白鶴亮翅

動作:左腳稍提起,移至右腳前(東),以腳尖點地,左膝微弓;身體向左微轉。同時,右掌向前上提,

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時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稍關及右掌上提,即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

要點

1.由提手上勢過渡到白鶴亮翅時要有朝上的氣勢,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這樣就有着上下對拉、身肢拔長的感覺,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頂勁上領,精神就提得起;沉氣落胯,下體就穩重;左腳尖要虛點地面,不可用來支撐身體。

2.成白鶴亮翅式時,兩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雖在右額前上方,但不可擡肘、聳肩,要松肩沉肘、坐腕;身體仍須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後仰,不可挺胸、凸臀。

第七式 左摟膝拗步

動作一: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内收。随轉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經右胯側),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随轉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與橫膈膜齊)弧形右移。眼随轉腰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右掌。

動作二:左腳提起,上體繼續向右微轉;随轉體,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繼續向右弧形落于腹前;眼稍關及右掌即移顧左掌。

動作三:左腳向前落下,先以腳跟着地,随着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而至全腳踏實,身體也同時漸漸左轉,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左掌随轉體向下經左膝前以半圓形摟至左胯旁;右掌也随着體重前移和

身體左轉繼續弧形向上經右耳旁向前(東)推出。眼關及左掌摟過膝部即向前平視,眼神并要關及右掌前推。

要點

1.兩手必須随腰的轉動而動作;腰部由右轉變為左轉時,切不可搖晃,因為一搖晃,上體勢必或側或傾或仰或俯,與“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邁步時,上體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後仰。在邁步過程中,

因為隻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撐,所以往往會為了照顧身體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這就不符合“斂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這點必須注意。定式時兩手應該同時到齊,不要一隻手已停着,另一隻手還在運轉。

2.由圖30過渡到圖31時,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與左腳提起一緻;體左轉、變弓步與右掌推出要一緻。整個摟膝拗步動作要做得協調、圓滿、柔和,不可有滞頓或棱角的現象。

3.右肩往下松沉時,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現象。整套動作中雙肩須平齊。

4.凡摟膝拗步中摟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轉而推出,但到定式時,掌心不可正對前方,須稍朝左斜;兩掌要坐腕。

第八式 手揮琵琶

動作: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負擔重心約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實),右腳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腳許落下,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右腿,身體漸漸右轉;右腳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腳許落下,以腳跟着地,腳尖微擡,膝微弓,成左虛步。同時,左掌随轉體向前弧形上舉,随舉随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與眉齊;右掌也同時随轉體向下後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裡側,兩掌心前後遙對,如抱琵琶狀。眼通過左掌向前平視。

要點

1.由摟膝拗步變為手揮琵琶時,重心前移和後坐都要求上體正直,不可前俯或後仰。

2.右掌後撤收回時,要以腰為軸,要松肩、墜肘、沉腕這樣節節貫串地收回;要以身領手,不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顧肩肘部分。

3.左掌上舉要帶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揮琵琶動作時要有下沉的氣勢,但精神仍要具有輕靈活潑的意思。

5.同前提手上勢要點2,惟左右式相反。

第九式 左右摟膝拗步

(一)左摟膝拗步

動作一: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内收。随轉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經右胯側,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随轉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轉腰向前平視轉移,眼神要關及右掌。

動作二、三:同前左摟膝拗步動作二、三。

要點同前左摟膝拗步。

(二)右摟膝拗步

動作一:左腳以腳跟為軸,腳尖外撇45度,身體漸漸左轉。随轉體,左掌漸漸弧形向左後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時右掌也随轉體自前弧形向左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眼神要顧及左掌。

動作二: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左腿,右腳向前提起,身體繼續微左轉;随轉體,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右掌繼續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關左掌即移顧右掌。

動作三:右腳向前落下,先以腳跟着地,随着重心漸漸移向右腿而至全腳踏實,身體也同時漸漸右轉,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時,右掌随轉體向下經右膝前以半圓形摟至右胯旁;左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

身體左轉繼續弧形向上經左耳旁向前(東)推出。眼一關及右掌摟過膝部,即向前平視,眼神并要關及左掌前推。

要點與左摟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

(三)左摟膝拗步

動作與前右摟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圖42接31-33)

要點

1.同前摟膝拗步要點。

2.練習該拳套時,其步型中弓步、虛步的兩腳不可站在一條橫線上,這樣容易産生重心不穩和别扭的現象;必須後一腳與前一腳彼此稍微離開橫線。所以每當上步或退步時就應注意落步的地點要稍開一些,才顯得平穩。“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引自《太極拳論》)這句話,也包括步型與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第十式手揮琵琶

動作和要點皆與第八式“手揮琵琶”相同。

第十一式 左摟膝拗步

第十二式 進步搬攔捶

第十三式 如封似閉

第十四式 十字手

第二十九式 單鞭

第三十式 高探馬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腳

第三十二式 轉身蹬腳

第三十三式 左右摟膝拗步

第三十四式 進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式 進步搬攔捶

第三十七式 右蹬腳

第三十八式 左打虎式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腳

第四十一式 雙峰貫耳

第四十二式 左蹬腳

第四十三式 轉身右蹬腳

第四十四式 進步搬攔捶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閉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第四十七式 抱虎歸山

第四十八式 斜單鞭

第四十九式 野馬分鬃

第五十式 攬雀尾

第五十—式 單鞭

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

第五十三式 攬雀尾

第五十四式 單鞭

第五十五式 雲手

第五十六式 單鞭

第五十七式 下勢

第五十八式 金雞獨立

第五十九式 左右倒攆猴

第六十式 斜飛式

第六十一式 提手上勢

第六十二式 白鶴亮翅,

第六十三式 左摟膝拗步

第六十四式 海底針

第六十五式 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 轉身白蛇吐信

第六十七式 搬攔捶

第六十八式 攬雀尾

第六十九式 單鞭

第七十式 雲手

第七十一式 單鞭

第七十二式 高探馬帶穿掌

第七十三式 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 進步指裆捶

第七十五式 上步攬雀尾

第七十六式 單鞭

第七十七式 下勢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 轉身擺蓮

第八十一式 彎弓射虎

第八十二式 進步搬攔捶

第八十三式 如封似閉

發展

國家體委早在1956年與1959年前後以楊澄甫拳架為藍本,編寫了“24式簡化太極拳”、“88式太極拳”。自推廣以來,深受廣大群衆歡迎。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為了适應當前國内外太極拳發展的需要,又特彙編了四氏太極拳競賽套路(楊、陳、吳、孫),其動作均要求按傳統練法編排,它對今後國内外太極拳運動的蓬勃發展,将會起到重要作用。

套路演練的基本理論,是指導楊氏太極拳健康發展的準繩。楊公澄甫所著《太極拳術十要》、《太極拳之練習談》,幾經滄桑,至今仍然是指導楊氏太極拳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準則。

楊氏太極拳發展形勢是喜人的,如今遍及海内外,習練者日益增多,普及面更加廣泛。願太極拳為慢性病患者造福,為人類健康長壽做出貢獻!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産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宗師

楊振基先生,1921年農曆6月20日生,2007年3月27日逝世,享年86歲。祖籍河北省永年縣闫門寨村。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禅曾孫,太極宗師楊澄甫次子,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生前曾任邯鄲市政協委員、常務委員,邯鄲市武術協會主席、名譽主席。

楊振基先生五歲起即随父親楊澄甫、堂叔楊兆鵬學習家傳楊式太極拳,繼而跟随大哥楊守中(振銘)學拳并一起赴南方各地傳授拳藝。1948年,被廣東中山縣一中聘為“國術專任導師”,教授楊式太極拳。随其學拳者不僅有學生和教職員工,還有社會上各界人士,在廣州一帶及周邊區域産生很大影響。

1950年楊振基先生到中國華紗布邯鄲分公司工作,工餘期間仍堅持習練太極拳,同時還向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們傳授太極拳藝。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應中共華北局第一書記李雪峰邀請,楊振基調入河北省體工大隊,任太極拳專職教練。到北京、天津、青島等地,主要在華北局、河北省直機關等單位教拳。學拳者既有高級領導幹部,如李雪峰、林鐵、劉子厚等,也有各大機關的普通幹部員工。

 

解除了十年文革的禁锢,楊振基先生于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對外重新傳授太極拳。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為使楊門真傳得以發揚,楊振基和夫人裴秀榮二人攜手帶徒授藝,開班講學。八十年代初,應原邯鄲地區體委邀請,先後舉辦了6期太極拳教練培訓班。他擔任總教練傳授傳統太極拳技藝,來自邯鄲各地各單位數百名拳師和太極拳愛好者得到深造,其中不乏後來活躍在各處的太極拳界名家。

 

後的二十多年間,他們不辭辛勞奔波于全國各地,先後在邯鄲市、北京、天津、濟南、南甯、中山、大連等地舉辦太極拳培訓班130餘期,學員一萬六千餘人次。除正式辦班授拳,再加上其它方式求學者,直接接受楊振基傳授太極拳者已超過兩萬人次。

 

他的影響還傳播到世界各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德國、南非等幾十個國家的太極拳愛好者紛紛前來登門拜師求學。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播健康作出巨大貢獻。

 

1981年在邯鄲迎見來訪的日本國家太極拳代表團時,楊振基先生以傳統太極拳高深精湛的勁力使對方歎服。代表團團長、日本著名柔道和太極拳武術家三浦英夫先生當即決定全團改變預定行程,留邯三天專門向楊振基先生學習太極拳功夫。回日後,他們在當地各主要媒體刊發文章介紹楊振基的太極拳功夫和事迹。

 

1982年12月,他以邯鄲市政協常委、邯鄲市武術協會主席的身份,代表邯鄲武術界出席了全國武術工作代表大會,期間受到中央總書記及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合影留念。

 

1992年5月,被美國波士頓華人太極拳社聘為“永遠名譽顧問”,該社社長朱振舜先生是太極拳宗師楊守中的三位拜門弟子之一。1993年,組織成立邯鄲市楊澄甫式太極拳協會并親任終身會長,後逐步擴展為邯鄲楊澄甫式太極拳總會,促成全國許多楊澄甫式太極拳協會組織的成立和發展。1996年作為中國武術協會代表團成員随團訪問美國,進行表演和講學,被美國華人報紙《世界日報》稱為“最受注目的人”。

 

楊振基先生幼承庭訓,矢志太極,刻苦研練,聰慧早現。幼年苦學苦練的磨砺,使他堅信要掌握一門拳藝非下苦功夫吃大力不可,因此他反複強調要“死練拳,練死拳”,紮根傳統,力戒浮躁,要求嚴格,一絲不苟,給習拳者指出了一條真正的成功“捷徑”。從他自幼随父輩兄長學習太極拳起,經過八十餘年學拳、練拳、傳拳生涯的精修苦練,完整地繼承了楊家傳統太極拳術精要,積澱了深厚的太極拳功夫,在太極拳的練法教法上獨具特色。形成了身法中正、結構嚴謹、動作簡潔、位置精确、架式舒展、行拳順暢、虛實分明、輕靈自然的大家風範。

 

為維護傳統楊式太極拳技術的準确性、純潔性和正統性,他拳不自秘,将楊家祖傳秘籍和曆史資料“三十二目”公之于衆,滿足了愛好者學習理論的需求。整理出版了《楊澄甫式太極拳》一書。書中将其父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及諸先師的太極精論附後,将自己的太極拳照及動作解釋與前輩宗師的拳照練法一一結合對應,相互比較印證,為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正确練法提供了有力佐證,被視為習練楊式太極拳的經典範本。随該書一同錄制的《楊振基太極拳、劍、刀》教學光盤也為楊式太極拳的傳播推廣起到積極作用。

 

楊振基先生在晚年也依然牽挂着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傳播與發展。2005年起,因病卧床的他逐式口授、講解,指導夫人裴秀榮攜弟子将家傳練拳心得整理成口訣,編寫出《楊澄甫式太極拳歌訣詳解》書稿,為傳統太極拳留下寶貴的技術資料和理論遺産。

 

楊振基先生執着傳統,秉性剛直,淡泊名利,不忮不求,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凡想跟他學拳者,無論職位高低,官員幹部還是平民百姓,均一概熱心教授,誨人不倦。并且幾十年如一日,義務教拳,從不收費,深得拳界及社會群衆的敬佩和贊許。他桃李滿天下,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都有他的弟子和學生。弟子98人,從學者不計其數。

 

楊振基先生視拳如命,生活簡樸,體現了一種純粹武術家的精神風貌和高尚品德,赢得了同事、朋友和街坊鄰居的尊敬,赢得了弟子學生們的愛戴,得到了武術界的高度評價。2006年,雖然已卧病在床,但中國武術協會在全國紀念簡化太極拳大會上仍把他列在受邀的太極拳名家名單行列,表示了對楊老先生所做貢獻的充分肯定。

 

他還常常囑咐弟子們,現在國家政策好,關心百姓,我們都要好好珍惜,多為國家做貢獻。他的教誨深深地留在了弟子們的記憶中。

十要

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于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氣貼于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滞,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松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于外家之斷勁矣。

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松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滞于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滞,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即意到氣到,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滞。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内勁,即太極拳論中所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極拳論中所雲: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随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内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雲:“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形與神合一,即内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線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複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禦動,外動内靜,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者細心休會,庶可得其意焉。

作用

楊氏太極拳通過改善我們的大腦功能,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活動,對于白領亞健康産生的神經衰弱失眠、頭暈、頭痛、過度疲勞等疾病,有着顯著的健腦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極拳要求我們全身要放松,使得人體的血管阻力減少,能夠加速我們的血液循環,減輕心髒負擔。太極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氣沉丹田,能夠對五髒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具體健身作用反映在:

一、改善神經系統:太極拳要求整體放松,外示安逸,“動中求靜”、“用意不用力”練法,使中樞神經系統獲得充分休息,使神經興奮、抑制作用不斷得到調整。

二、提高呼吸質量:太極拳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逐步做到勻、深、柔、緩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橫膈膜做縱向的舒張、伸縮、提高了肺泡通氣換氣功能。諺雲:“呼吸到臍,壽與天齊”。足見腹式呼吸的功效。

三、改善髒腑功能:由于“腹式呼吸”的舒張、伸縮形成自主的内髒按摩,有效地促進了全身各組織器官的供血,協調了髒腑之間的功能。因為太極拳非常重視腰胯脊柱鍛煉,腰背虛實運動能夠強壯腎髒。《醫貫》說:“腎陰為上行夾背至腦中為髓海”,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壯而百病不侵”。

四、增強肢體活動:太極拳要求“勢走弧圓、勁走螺旋”,“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動無有不動”的全身心運動。使全身各大小關節,骨骼、肌肉都參與這種輕柔、舒展、連綿不斷的運動。使肌肉富有彈性,各關節、骨骼間的血液供給、新陳代謝得到改善。

五、疏通經絡隧道:太極拳要求向上要“虛領頂頸”,向下要“松到腳底”,“意落湧泉”。中部要求“氣沉丹田”,“主宰于腰”。這是鍛煉任督二脈以及帶脈、沖脈的重要方法。四肢在輕柔、連綿、纏繞運動中要意勁貫達到肢體四梢。從而疏通了人體十二正經。

傳人

楊振基(1921-2007)等。

楊振基先生,1921年農曆6月20日生,2007年3月27日逝世,享年86歲。祖籍河北省永年縣闫門寨村。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禅曾孫,太極宗師楊澄甫次子,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生前曾任邯鄲市政協委員、常務委員邯鄲市武術協會主席、名譽主席。

何華雲(1948-)

何華雲先生,1948年生,湖北建始人,高級編輯,原重慶市萬州日報社總編室主任,1971年入太極門,先後師從楊澄甫高足李雅軒之弟子張義敬、張義尚二位先生習練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現重慶市萬州區楊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在太極拳的研習上主張擯棄門戶之見,博采衆長,其師張義尚精八卦,形意和渝東絕技金家功夫等内家拳術,太極拳架及推手、散手獨具風格,學者甚衆。何華雲先生的弟子在河南焦作國際太極拳推手賽上數次名列前茅。何華雲先生還針對“太極十年不出門”的弊端獨創了一套五步練功法,半年左右即見成效,深受年輕人的推崇。五步即拳架、中定功、揉身功、旋腕轉膀功、進退顧盼功。其太極拳架、揉身功、旋腕轉膀功在調動人體内髒、活動經絡血脈、舒展關節骨架、美化人體形态和培育中氣等方面均有良好作用,成為老少婦孺喜愛的健身運動。

太極拳是我國的國粹。其動作以松柔入手,練勁養氣,可緩可快,具有以柔克剛,引進落空,舍己從人等特點。由于其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防治疾病,深受人們的喜愛。

楊式太極拳是中國太極拳主要流派之一,由清代奇人楊福魁(露蟬,1799--1872)學得陳式太極拳的精髓後所創。其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着兼而有之。由于其拳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深受廣大群衆喜愛,開展得最為廣泛。

國學大師張義尚認為太極拳是"勁沉腳底的松沉圓轉運動 "。惜當今社會,各種簡化太極拳,競賽套路的流行,太極拳逐漸演化成體操和體育比賽項目,傳統太極拳之真貌,幾乎難以再現。隻有那些一脈相承的傳人,才能系統的學習和掌握這種高明的拳術,何華雲先生即為這傳人之一。他經過40年的學習研練,全面的掌握了傳統楊式太極拳這一國術瑰寶。

經典書目

早期的楊氏太極拳大師的著作及作者簡介:

《太極拳勢圖解》,許禹生著,1921年出版〔楊式太極拳的最早著作;許是楊健侯的弟子,又曾受教于宋書銘 (太極名家)、劉鳳春(形意、八卦名家)、張策(通臂、太極名家)等人〕

《太極拳講義(拳術)》,陳微明著,1925年出版〔陳先從師孫祿堂習形意、八卦,又從師楊澄甫習太極拳〕

《太極拳法實踐》,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王從學於許禹生、紀子修(師承淩山)、吳鑒泉、宋書銘〕

《太極拳答問》,陳微明著,1929年出版

《太極拳使用法》,楊澄甫著(董英傑代筆),1931年出版

《太極拳體用全書》,楊澄甫著(鄭曼青代筆),1934年出版

《太極拳要義》,黃文叔著,1936年出版〔黃從學太極拳於楊澄甫,又從李景林習武當劍,及與孫祿堂、張兆東 (形意、八卦名家)、杜心五(自然門名家)、劉百川(北派少林名家)等研究武技〕

《太極正宗》,吳志青編著,1940年出版〔吳從楊澄甫習太極拳,又從于振聲和馬金标習查拳〕

《太極拳法闡宗》,王新午編撰,1942年出版〔主要依據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而撰〕

《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陳炎林編撰(田兆麟口述),1943年出版〔田先後拜師楊少侯及楊澄甫為師,陳為田兆麟的弟子〕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鄭曼青著,1947年出版〔鄭從師楊澄甫習太極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