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

楊時

北宋哲學家、文學家、官吏
楊時(1053—1135)字中立,号龜山,祖籍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南劍西镛州龍池團(今福建省三明市将樂縣城北龍池村)人,晚年隐居龜山,學者稱龜山先生。北宋哲學家、文學家、官吏。紹聖二年(1095年)浏陽适逢災害深重,農業歉收,作為知縣,深知民間疾苦,一面-反映災情,請求減免積欠,撥米赈饑,一面組織當地殷實戶出米施粥,以救饑民。後因被朝廷派駐潭州(今長沙),漕師胡師文颠倒是非,以“不催積欠罪”免了官職。[1]熙甯九年進士,曆官浏陽、餘杭、蕭山知縣,荊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龍圖閣直學士專事著述講學。先後學于程颢、程頤,同遊酢、呂大臨、謝良佐并稱程門四大弟子。又與羅從彥、李侗并稱為“南劍三先生”。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辭世,終年83歲,葬于将樂水南烏石山麓。宋朝賜“左大中大夫”,又贈“太師”“大中大夫”等封号,谥“文靖”,并在将樂龜山麓建有“龜山書院”“道南祠”,宋高宗趙構為書院題名,清聖祖玄烨題匾:“程氏正宗”。至今每年拜谒楊時陵墓的遊人仍絡繹不絕。
  • 别名:龜山先生
  • 所處時代:宋
  • 出生日期:1053年
  • 出生地:南劍西镛州龍池團
  • 去世日期:1153年

大事件

出生

1053年

1053年出生于南劍西镛州龍池團。

考中進士

1076年

熙甯九年(1076年),楊時中進士。

投于程颢門下

1081年

元豐四年被授予徐州司法。後專門投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颢門下,研習理學,與遊酢、伊熔、謝良佐成為程門四大弟子。

投入程頤門下

1093年

元祐八年(1093年),楊時四十一歲時赴浏陽知縣途中,專門繞道洛陽,投入伊川書院程頤門下。他對理學已有相當造詣;但是,他仍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勤奮好學。他與遊酢“程門立雪”的故事成為尊師重道的佳話。

治理水患

1095年

紹聖二年(1095年)浏陽适逢災害深重,農業歉收,作為知縣,深知民間疾苦,一面-反映災情,請求減免積欠,撥米赈饑,一面組織當地殷實戶出米施粥,以救饑民。

去世

1135年

紹興五年(1135年)辭世,終年83歲,葬于将樂水南烏石山麓。

人物生平

少年聰穎

少年時聰穎好學,善作詩文,被人稱“神童”。幼時讀佛學,少年攻讀儒學。

八歲能賦詩,九歲能作賦。得到人們稱贊。少時在将樂含雲寺讀書。

十五歲時在邵武遊學有名聲。二十一歲,赴禮部考試。下第,補太學生。

歸鄉後在含雲寺讀書講學。并作有《劄記解義》《此日不再得》,年二十四,登狀元徐铎榜進士。

好學明理

中進士後授予汀州司戶參軍。以病為由沒有赴任,專心研究理學,著《列子解》。

元豐四年被授予徐州司法。後專門投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颢門下,研習理學,與遊酢、伊熔、謝良佐成為程門四大弟子。

學成回歸時,程頤目送他遠去,曾感慨地說:“吾道南矣!”。

元符年間學者多從佛學,但隻衷心理學,兩年後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完成《莊子解》的著述。

三十三歲時聽說老師明道先生去世,設靈位并于寝門大哭,作有哀辭(并序)。後來丁繼母憂。

元祐五年又因父親楊殖去世,回鄉守制。

再學伊川

四十一歲時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頤門下,到洛陽伊川書院學習。對理學已有相當造詣;但是仍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勤奮好學。與遊酢“程門立雪”的故事成為尊師重道的佳話。程頤很為他們誠心求學的精神所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授。不負重望,終于學得程門理學的真谛。學成後回到南方繼續潛心研究和傳播程氏理學。為了弄清楚張載西銘》之理,專門寫信向程頤請教。在二程理學和朱熹之間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治理水患

紹聖元年赴浏陽上任。

紹聖二年夏末初秋,浏陽縣出現嚴重旱災,許多農民顆粒無收,紛紛外出逃荒。立即趕寫《上程漕書》《上提舉議差役顧錢書》,向上反映災情,使朝廷及時撥給赈災糧款,将官倉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濟災民,緩解了災民的苦難。紹聖四年浏陽連降暴雨,浏陽成了“水澤之國”,大片農田被淹。《上州牧書》禀報浏陽受災情況,請求撥糧錢赈災和減免災民賦庸調。

政和二年又赴蕭山任縣令。當時蕭山縣城周圍農田易旱易澇,連年受災。鄉民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為湖,以灌農田,但都未實現。到任後,認真聽取鄉民的意見,率百姓築湖。湖取名“湘湖”,成湖3萬7千多畝,周圍80餘裡,可以灌溉農田14萬6千8百餘畝;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過半農田可以得到灌溉;而且“湖中多産魚鮮,又有莼菜,可炊以療饑”。

不畏權貴

崇甯五年奉敕差充對讀官,轉授浙江餘杭縣知縣。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實際上是為其母築墳圈地。不畏權貴,堅決抵制其害民之舉;并且揭露和批評蔡京專權、暴政虐民的罪行。主張“為政以德”,“愛人節用”,“節以制度,不傷财,不害民。”還一再上疏懇請朝廷減輕農民賦稅。

勇論朝政

宣和六年經張舜民推舉,徽宗召為秘書郎。上書《與執政論時事劄子》,建言十件大事。但因當時奸臣當道,建議未被采納。

力主抗金

聞金軍南侵,連上兩疏,提出“嚴為守備”、“收人心為先”等建言。不懼強權,公然斥責童貫:“為三路大帥,敵人侵疆,棄軍以而歸拏戮之有餘罪,朝廷置之不問。故梁方平、何灌皆相繼棄而遁。當正典刑以為臣子不忠之戒。”他斥責蔡京“用事二十餘年蠹國害民,幾危宗社,人所切齒。”建議罷黜投降派張邦昌,誅殺童貫,表現出非凡的見識和勇氣。

靖康元年先後任著作郎兼侍經筵、谏議大夫兼侍講、國子監祭酒等職。時值金兵包圍汴京,朝廷對戰與和争論不休。抗金态度是堅決的。提出立統帥、示紀律、一号令、攘夷狄、排和議等7項主張。他堅決反對割地求和的投降賣國政策,力主抗金,希望朝廷重用李綱等抗金重臣。可是負責京都防務的主戰派人物李綱卻被罷官,激起開封軍民的憤慨。陳東等太學生到宣德門前上書請願。朝廷準備鎮壓民衆。挺身而出,為陳東等辯護。宋欽宗一意求和,依金人條件,割讓太原、中山、河間3鎮。上書,認為“朝廷割三鎮三十州之地與之是欲助寇,而自攻也。之後又上疏乞誅擁重兵坐視太原危急而不救的姚古,均未被采納。

南宋建國後又上疏請除茶、鹽二法,并且力陳對金國割地求和不可為。

緻仕回鄉

建炎二年朝廷任命為工部侍郎。力辭不受,後改為龍圖閣直學士、提舉杭州洞宵宮,賜對衣金帶、紫金魚袋。同年十一月,回到镛州。

建炎四年以年事已高為由請求告老。高宗封他為朝請大夫、仍龍圖閣直學士,并賜他官絹200疋、白銀300兩,以養天年。推辭說:“乞恩惠于八閩,山無米,地無租”。高宗準奏,“永為優免”。回到家鄉後,生活十分儉樸。呂聰在《問書冊》中說:“(楊時)自京城辭官還鄉後,視公(楊時)一飯,雖蔬食脆甘皆可于口,未嘗有所擇也;平生居處,雖敝廬優屋皆可以托宿,未嘗有所羨而求安也。”

嚴明家風

為了教育兒孫“儉以養德”,特立下這樣的家規:“三餐飯蔬,不論脆甘酸苦,隻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論布料精細,隻要合身,就不許挑挑揀揀;所處房屋,盡管簡陋,隻要還能居住,就應安居樂業,不要羨慕别人雕梁畫棟;故山田園,先祖遺留,應該守其世業,不可增營地産,侵犯他人利益。”他還賦詩勉勵兒孫:“敝裘千裡北風寒,還憶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緣三釜慰親歡。”還諄諄告誡後學者:“富貴如浮雲,苟得非所臧。貧賤豈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艱食,一瓢甘糟糠。所逢義适然,未殊行與藏。”(楊時《書含雲寺學者》)他晚年在故裡仍筆耕不辍,著書立說,先後寫成《三經義辨》《日錄辨》《字說辨》等書。

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辭世,終年83歲,葬于将樂水南烏石山麓。宋朝賜“左大中大夫”,又贈“太師”“大中大夫”等封号,谥“文靖”,并在将樂龜山麓建有“龜山書院”“道南祠”,宋高宗趙構為書院題名,清聖祖玄烨題匾:“程氏正宗”。至今每年拜谒楊時陵墓的遊人仍絡繹不絕。

主要成就

思想

楊時立像

一生精研理學,特别是他“倡道東南”,對閩中理學的興起,建有筚路藍縷之功,被後人尊為“閩學鼻祖”,他的著述頗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楊龜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學思想繼承了二程的思想體系,被後人稱之為“程氏正宗”。還用道家列莊、佛教華嚴宗、《易經》的内容來闡述他的哲學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學》《中庸》《孟子》中“格物緻知”誠“形色”、“天性”等概念來豐富、擴充自己的思想。對“理一分殊”“明鏡”等學說有新的創見,還在自然觀上,吸收了張載“氣”的唯物主義學說。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來的羅從彥、李侗、朱熹等人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對我國的古代哲學,特别是思辨哲學方面産生過深遠的影響。他的哲學思想流傳到國外,在南朝鮮、日本的影響很大。

政治

在擔任地方官吏時,所到之處“皆有惠政、民思不忘”。

虔州任司法時(1098年)秉公辦案,剛正不阿。

在浏陽任知縣時(1093年)積極上書朝廷,反映實情,赈濟災民。

在餘杭任知縣時(1106年)頂住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實為其母築墳的害民之舉。

在蕭山任知縣時(1112年)修築湘湖,蓄水灌田。後人建祠堂、描畫像祭祀。在朝廷任職時,不畏權勢,據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見識,所行不乏愛國之舉。以“棄軍而歸”“帥臣失敗”為由,對貪生怕死的童貫“明正典刑”,他還上疏斥責奸相蔡京等人聚斂“花石綱”,以為此舉有“誤國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廢除之,并堅決反對割地求和的投降賣國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綱,但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願明诏有司,條具祖宗之法,著為綱目……”甚至認為奸相蔡京所作所為是“繼神宗為名,實扶王安石以圖身利”,“今日之禍,安石啟之”,要求“追奪(安石)王爵,毀去配享之像”,這表現了複古、保守的一面。

其他作品

著作

《禮記解義》《列子解》《莊子解》《史論》《周易解義》《三經義辯》《解字說》《二程粹言》《龜山集

志銘

《父埴行述》《楊母朱氏墓志》《楊氏家譜序》《楊希旦文集序》

書信

《與許高老》《答傅子騣》《與李提刑》

記文

《楊道真君洞記》《資聖院記》《含雲寺真祠遺像記》《求仁齋記》

詩詞

《離家作二首》

席上别蔡安禮

含雲寺書事六絕句

遊玉華洞

《重經烏石鋪》

家庭成員

關系

人物

備注

父親

楊埴

母親

陳氏

繼母

廖氏

弟弟

楊曦

妻子

餘氏

展開表格

轶事典故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

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頤在熙甯、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颍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颢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回家的時候,程颢目送他說:“(你回家了)我的學說就将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颢去世了,聽說以後,在卧室設立了程颢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一同(跟從程颢)學習的人。之後,又到洛陽拜見程頤,此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着眼睛坐着,與同學遊酢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

史籍記載

《.宋史三百三十四。楊時傳》元.脫脫

《楊龜山先生行狀》宋.呂本中

《龜山先生墓志銘》宋.胡安國

《龜山先生文靖楊公年譜》宋。黃去疾

《文靖楊龜山先生年譜》清。毛念恃

後世紀念

紀念館

楊時

在閩北延平區水南街道玉地村,有楊龜山祠和楊時紀念館。當地楊時後裔至今珍藏着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清聖祖玄烨帝賜禦書“程氏正宗”祠額,1984年經北京故宮博物院鑒定,确認為傳世真迹。

龜山故裡始建于宋,後毀于火,僅存明崇祯年間(1628~1644年)所建明溪龍湖棂星門石牌坊、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建的德星坊石碑及“楊龜山故裡”、“德配天地”、“倡道東南”等石碑和匾額。

人物評價

朱熹:孔顔道脈,程子箴規,先生之德,百世所師。

宋高宗:言正而行端,德闳而學粹。網羅百家,馳騁千古。辨邪說以正人心,推聖學以明大義。而陳疏義,足以扶國本于當時;注釋經義,足以開來學于後世。

馮夢得:天地生儒自有真,先年五百墜文星。若非推步知端的,孰識龜山是降靈。

李綱:儒林儀表,國家棟梁,風雲翰墨,錦繡文章,駕長虹于寥廓,聽鳴鳳于高崗。

文天祥:維我先生,天立作傅。七歲能詩、八歲能賦。五星聚奎,鼻祖為祖。毀棄三經,和議排阻。鄒魯鴻傳,道南有補。

羅璟:劍水澄泓,龜山岌崱。先生毓秀,金聲玉色,南來道統,日月垂光。令儀令德,山高水長。

董必武:東林講學繼龜山,高顧聲名舊史傳。景仰昔賢風節者,瞻楹履阈學彌堅。

參考資料

[1] 楊時(北宋哲學家、文學家)_明溪宋代人物專題 · 博雅[引用日期2020-11-08]

人物關系

羅從彥

學生

上一篇:王吉懷

下一篇:李春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